究竟分享还是不分享?

世英

<p>昨天说,在家庭教育中,分享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无论是经济物质方面的分享,还是思想精神的分享。<br>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经济如何发达,都应懂得分享。</p><p><br>四月份的时候在喜马拉雅听书音频听到完全相反的观点:《吕爸爸的教育智慧》第一章《传递孩子成功七心态》,吕爸爸谈到了分享,但他的观点是不主张分享。</p><p><br></p> <p>他这样说:“要经过别人的同意才能动别人的东西,别人不同意,绝对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同样孩子自己的东西,未经同意,也不能拿走。大人要始终维护这个规则。请回想一下,你是规则的维护者还是破坏者。”</p><p><br></p><p>“给孩子买一个好吃的,自己的东西想分享就分享,不想分就不分,这才是会分享,学会分享不是主人不同意,非得要分享;主人不分享,家长替他分享。”<br></p> <p>听完吕爸爸的这番话,一时让我有点不知所措了,那么什么才叫分享?分享的目的意义何在?到底要不要分享呢?</p><p><br>我还是先明确“分享的定义”。<br>“分享就是在非强迫、诱骗的前提下,获得他人同意与他人共同享受、使用、行使。”</p><p><br>我把做好的蛋糕,拿到语文组给同事品尝;<br>我有几张电影票,邀请好友一起观看电影;<br>我把多年来的人生经历体验、把读书心得感悟写成文章,分享转发给朋友。</p><p><br>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很多,但每一种分享都是一个前提是自己心甘情愿的,不是别人强制胁迫的。还有这个拿出来分享的东西,是属于个人私有的。</p><p><br></p><p>而我儿子的蛋糕,原本就不是给他一个人吃的。假如老爸说好是给他一个人吃的话,那我想,我家先生的做法应当是不对的,就变成了规则的破坏者了。</p><p><br>你思量一下,你的生活、学习、工作、人际交往中,你有没有心里不情愿却非得好面子,与他人分享共享?如果有,那么请遵从你自己的内心吧。</p><p><br></p> <p>其次我们要知道分享的目的意义。<br>你可以试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分享呢?”</p><p><br>每个人心里想明白自己分享的原因、目的和意义,就不会纠结是分享还是不分享了。</p><p><br>比如我现在,我每天必做的就是分享转发。为什么呢?<br>“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分享转发,本着服务他人的宗旨,抱着真诚地帮助他人心愿,只是不知道能用写文章这样的方式帮得到大家吗?我在尝试探索中。</p><p><br>“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什么意思呢?就是想要自己立得住,也要使别人立得住;想要自己通达,也要使别人通达。说得通俗一点,我做了一笔交易赚了很多钱,我通过分享让你也赚钱。我事业成功通过分享让你也事业成功。就这个意思。</p><p><br>我在群里分享转发“管见参考”的文章,转发“晚上八点”的文章,就是希望大家从中获益。因为我已经获益匪浅了,你也可能受益的。</p><p><br>那作为新闻媒体人物,他们的分享就不一样了,级别层次境界更高。简而言之说,分享是为了传播文化传播思想,分享是为了弘扬民族精神,分享是为老百姓铺路搭桥做宣传做推广。</p><p><br></p> <h3>究竟要不要分享至此也就有了答案了。<br><br>我过去难得和他人有什么联系,有微信但也极少用,更不用说发什么朋友圈了。我自认为人微言轻,没有什么值得去朋友圈晒的,所以很少去发朋友群。</h3><h3><br>我对自己也有原则,喜欢独居静处,教教书,读读书,自娱自乐,自得其乐。无事绝不打扰影响人,大有“非诚勿扰”之架势。</h3><h3><br>属于自己私人的东西,我爱分享就分享,我不愿意,别人也无权干涉的。</h3><h3><br>而自己不情愿分享的,那么就坚决遵从内心,不分享,这不是道德问题,这是权益问题,你有权拒绝,因为你在维权。</h3><h3><br>说到底,分享共享,也需要遵守“中庸”之道。</h3><h3><br>司马光在《独乐园记》中说:“‘孟子曰,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与人乐乐,不若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所及也。”意思是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不如和众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这是王公贵族的乐趣,不是贫贱的人所能达到的(境界),这里的贫贱特指的是身份地位低下的(并不指品德方面)。</h3><h3><br>孟子所说的这种分享共享,是王公贵族的乐趣,在司马光看来,认为这是拥有王公大人之胸怀之人方能够达到的境界。与此相反,“分享”这是普通人很难达到的。</h3><h3><br></h3><h3>这是司马光关于"分享"的个人观点。我断章取义借用一下。而司马光《独乐园记》我将作为作业布置给五班和十班同学解读。</h3><h3><br>分享有不同种类型,也有高下境界之分,下次再来继续说“分享”。</h3><h3><br></h3><h3><br></h3> <h3>附上一文:</h3><h3>昨天管见参考推文《敢于说不》写得挺好的,今天试着分析鉴赏。</h3><h3>《敢于说不》,观点,不可谓不鲜明;立场,不可谓不坚定。孩子,成人都一样要学会拒绝,敢于说不。</h3><h3><br>孩子需要父母引导,三岁前的孩子是不懂得分享,而不是不愿意分享,这不是个道德问题。随着孩子的成长,心智的成熟,他们会经历从“自私”走向“分享”的历程。</h3><h3><br></h3><h3>等孩子慢慢长大,父母要对他进行引导,如何拒绝,拒绝在言语上有什么讲究,有哪些技巧。家庭教育中不应该缺失这一课了。</h3><h3><br>成人的世界里,往往有特别多规则,规则多了,面子问题大了,更不敢“拒绝”,这一课不单单孩子要学,成人更因补上这一课。</h3><h3><br>《敢于说不》一文,在我看来,作者因果分析论证特别好,其实万事大抵都有一个前因后果的。<br>原文陈述原因如下:<br>1.怕影响(同桌)关系。<br>2.碍于面子或者害怕。<br>3.可能怕别人生气。<br>4.很在意别人如何对自己。<br>5.我们的人际关系教育,主流思想是分享和帮助。<br>所以通常不敢拒绝。</h3><h3><br>原文不敢拒绝导致的后果:<br>1.导致孩子误以为自己不是好孩子。<br>2.常常纠结,影响生活质量。<br>3.容易演变成“讨好型”人格。<br> 所以,水到渠成,得出结论:<br>“敢于说不 ,不仅是尊重自己的内心,关键是守住了人际边界感。”<br>“敢于说不,善于说不,不仅不会影响人际关系,某种程度上,反而会赢得别人的尊重。”<br>因为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才是真正的人。</h3><h3><br>至于如何拒绝?这还需要同学们朋友们好好学习的部分,当然也是一次一次磨合磨砺出来的。<br>《敢于说不》,我班里有位学生看完特别有感触。如果可能,我让她来写写读后感。<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