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士心 <h1><p></p><p><b>一、引言</b></p></h1><h3> 国外桥牌专家自1935年始,研究几十年桥牌输墩计算,经《现代输墩计算》克林格(R·Klinger)一书系统论证后,一锤定音,影响深远。作者肯定了“桥牌桌上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准确的叫牌,而良好的叫牌则有赖于以灵敏的方法对牌力进行估算”。并认为运用输墩计算的结果“必将是更多的成功和更少的失误,从而使你在桥牌中取得的成绩和乐趣都会增大”。</h3> 输墩计算的基本原理:平均3个大牌点(HCP),可获得1个赢墩,但在有将定约中,牌型产生的赢墩却没能体现。因此将牌配合后,一手牌的赢墩是由大牌价值和牌型价值来决定。用输墩计算的方法,就是通过叫牌来确定同伴的HCP和牌型,从而估算输墩,最后反算赢墩。<br> 然而,实际运用输墩计算方法时,《自然叫牌法》因其自然属性,HCP描述范围较宽(比如开叫12~21个HCP),其区间范围ΔP=9(其它叫牌,多数情况ΔP=3~9),以及牌型描述的花色套张数不能确定,其计算的输墩数(R)就是区间值。其量差ΔR=3(多数情况ΔR=1~3)。《精确叫牌法》,因其限制性叫牌特点,HCP描述范围相对较小,其ΔP=3~6,ΔR=1~2,他们也都是区间值。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确定的ΔR,可能是1,也可能是3,是一个不确定值。<br> 此外,一些特殊叫品,估算的HCP不能反映实际的R,只能给出列表经验值,基本上也是区间值,还需要记背。<br>输墩计算的理论先进性,因叫牌体系存在不能定量描述HCP范围和定性描述牌型的问题,导致定约在成宕之间,从而使“输墩计算”未能广泛流行。《现代输墩计算》作者在书的结尾也不得不写道:“一些现代叫牌体系中使用接力叫来查明同伴的准确牌型,是解决此问题的理想方法”。<br> 假设有一种叫牌体系,能够缩小估算HCP范围,并能准确描述牌型。使其ΔP≤3,即与输墩计算基本原理相对应,计算的R不再是区间值,而是常量,并使ΔR=1!即定约成宕是确定的1墩,叫牌者对定约的合理性才有信心。那么输墩计算的影响,也就会更加深远。<br> 本文对这一假设成立,从理论上阐述,优化方法,量化计算,拟作可行性探讨。<div><p></p></div> <h3><p></p><p></p><p><b>二、输墩概念</b></p><p> 赢墩,是大牌价值的直观体现,即用HCP大牌点,就可做出大牌赢墩。但当牌畸型分布,或将牌配合有将吃赢墩时,则大牌赢墩会失真,即牌型价值没能体现。<br> 输墩,是大牌价值和牌型价值的综合体现。大牌价值决定最低赢墩能力,牌型价值体现额外赢墩能力,那么输墩就是预测最高赢墩能力(或称牌力)。体现在将牌有足够的长度或配合后,所能够产生的大牌价值无法反映出的额外赢墩。</p><p></p><p><span style="color: inherit;"> 1、输墩数R的计算</span><br></p> 1)自己输墩rR1的计数 <br> <b> R1=∑Ra (a=1,2,3,4) (1)</b><br> R1 —自己输墩计数总数<br> Ra —4门花色每门输墩计数<br> 输墩计数中,A/K/Q算赢墩(但单张K、双张Q以不算赢墩),其它小牌算输墩(但每门花色牌张的第4张牌以上都不算输墩)。<br> 下列情况,需要作输墩调整:<br><p> ① 将牌极配(联手9张以上将牌),减少1个输墩;<br> ② 平均牌型,增加1个输墩;<br> ③ Q领头的3张以上最大是9的牌张,算0.5个输墩;<br> ④ J在与AKJ,AJ10,AQJ,KJ10等大牌组合时,均算1个附加值,3个附加值算作1个赢墩。<br> 2)同伴输墩数据R2的计算<br> A、9输墩法<br> <b>R2=9-n (2)</b><br> R2 —同伴输墩<br> n—开叫阶数</p><p> 一种根据同伴开叫或再叫或争叫的阶数,来判断输墩的一种简单方法。只考虑了HCP大牌价值,没有考虑牌型价值,仅适合于均型牌。</p><p></p><p> B、公式法<br> <b>R2b=12-θ=12-ω=12-HCP/3 (3)</b><br> R2b —同伴输墩数<br> θ —同伴牌力=<span style="color: inherit;">ω+π </span></p><p> ω —大牌价值=HCP/3(HCP—大牌点力)<br> π —牌型价值<br> 短套张数:2/1/0,π=1/2/3<br> 长套张数:6/7/8,π=1/2/3</p><p> 公式法,考虑了大牌价值和牌型价值。即不仅要估算同伴的HCP范围,还要知道他的牌型。<br> 按本文假设,估算ΔP≤3。由此,按传统叫牌习惯,我们将HCP(一手牌极限值至多可有0~27)划分为10个范围,每3个HCP为一组(见表1左列),对每一组HCP取平均值,形成3的倍数(见表1左列括号内数字),计算对应的R。</p></h3> <h3><p></p><p> 先不考虑牌型价值,去掉π,公式(3)为:<br> <b> R2b=12- HCP/3 (4)</b><br>见表1右列。<br> 从表1可以看出,计算出的各区段的输墩R2b,不再是区间值,而是量化为具体的定值!且它们之间的量差ΔR都是1。<br></p></h3> 对每一个HCP值,与相应组的均值作误差检验(计算略),与表1比较,HCP≤4或HCP≥14,误差δ=±0.68。5<HCP<13,误差δ=±0.34。也就是说,HCP无论取何值,输墩误差都没超过1。<br> 如果将HCP≥14的点力范围划分为:14~16、17~19、20~22、23~25、26~28。误差都是δ=±0.34,计算将更精准。这里我们还是保留传统叫牌习惯的HCP划分。<br> 非均型牌,考虑牌型价值,对公式(3)中的π值,确定其长套或短套,选择其中之一,加入计算即可。且公式(3)的R2b肯定小于公式(4),体现了牌型价值。 <h3> C、经验值<br> 一些特殊叫品,比如同伴开叫的高花支持性加叫(包括敌争叫的应叫)、阻击开叫、争叫、及技术加倍后的再叫,与将牌花色张数、局况以及叫牌阶数等因素有关,用公式(3)计算,会出现偏差,与实际R不符。通常一些输墩计算书籍都是用表格列出实际R,也就是R经验值。<br> 按本文假设和表1,我们也可将经验值R归纳为表2~表4。 </h3> <h1></h1><h3><font color="#010101"> </font>表2中的经验值R2c,与表1的计算值R2b相比,将牌配合时,都少1个输墩。实际上是输墩调整之①。<br> 由于表2中R2c,都是常量值,他们的ΔR都是1。那么可表2的经验值,就可以回归到公式(3)作量化计算。考虑将牌配合情况的输墩调整,则:<br> <b>R2c=12-θ-m (5)</b><br> m —4张以上支持邀叫以上=1,否则=0</h3> <h1></h1><h3><font color="#010101"> </font>表3中的经验值R2c,与表1的计算值R2b相比,HCP范围不变,R2c随着阻击阶数的升高(张数的增加)而减少了2~3个。实际上是公式(3)牌型价值π的体现。<br> 表3中,可以看出,阻击开叫的有局高限(9~10P),较无局低限(6~10P)R2c多1,实际上符合有局宕二、无局宕三的原则。<br> 仍可利用9输墩法,回归公式(2),可以量化计算R2c,考虑局况:<br> <b>R2c=9-n+v (6)</b><br> v—有局(高限)=0,无局(低限)=1<br> n—阻击阶数(n≥2)</h3> <h3> 表4中的三种情况:</h3> ① 正常争叫,HCP范围较大(8~15HCP),则R2c是一个区间值。为使R2c为常量值,对一阶争叫,可通过问叫,细分HCP范围,比如8~10P、11~13P、14~15P。对2~4阶,可以通过邀叫。<br> ② 跳阻争叫,意义同阻击开叫,R2c也为区间值。若能区别高低限,也可量化为常量值。<br> ③ 加倍争叫,R2c与表1一致,其意义为:一阶技术性加倍,14~15P,7输墩;加倍至二阶出套或加叫,16~18P,6输墩;加倍扣叫至三阶出套,19P+,5输墩;加倍至四阶出套,坚强长套7张以上,至少4输墩。它们都是常量值。<br> 这样,三种情况都可使R2c为常量值。调整公式(2),也都可回归公式作量化计算:<div> <b>R2c=8- n (7)</b><br> n—加倍阶数<br></div> <h3> 2、弥补张计算<br> 对于长套花色6张以上作将牌的输墩计算,则要用弥补张计算方法:<br> 1)同伴长套花色开叫,自己的弥补张,用计数:<br>a)将牌花色:A/K/Q=1;<br>b)副牌花色:AQ=1.5,A/KQ=1,K=0.5,Q=0;<br>c)单张花色=1,缺门花色=2。<br> 2)自己长套花色,同伴的弥补张,用公式计算。根据输张和弥补张的关系互为11:<br> <b> t=11-r (8)</b><br> t=弥补张数<br> r=输墩数<br> 代入公式(4),均型牌的计算:<br> <b>t=11-(12-(HCP/3))</b></h3><h3><b> =HCP/3)-1 (9)</b><br></h3><h3> 公式(9)说明弥补张数较输墩数少1,实际上是输墩调整之②平均型牌情况,输墩加1。</h3> <h1><p></p><p><b>3、反算赢墩</b></p></h1><h3> 1、赢墩计算<br> 1)双方将牌配合后,通过计算各自输墩,而算出赢墩:<br> <b>Ω=24-(R1+R2) (10)</b><br> Ω —赢墩数<br> R1 —自己输墩数<br> R2 —同伴输墩数(R2a/R2b/R2c)<br> 2)一方长套花色作将,通过计算弥补张,而算出赢墩:<br> <b> Ω=13-(R-t) (11)</b><br> Ω —赢墩数<br> R —输墩数<br> t —弥补张</h3> <p></p><h3> 2、确定定约阶数<br> <b>n=Ω - 6 (12)</b><br> n —定约阶数</h3> <h1><p><b>三、输墩叫牌法则</b></p></h1><h3> 有时,输墩计算会受到敌方叫牌干扰,可以借助输墩叫牌法则。<br> 1、独叫法则——开叫方叫牌,定约阶数,必须是9减去自己的输墩:<br> <b> n=9 - R (13)</b><br> 2、升阶法则——输墩数每递减1个,定约阶数可提升1阶,以此类推。比如同伴开叫(至少8输墩),自己有8输墩,可在二阶叫牌;7输墩可上三阶邀局;6输墩有4阶成局的牌力;5输墩时,就要试贯。</h3> 3、邀局法则——升阶法则中,7输墩邀局,若开叫方也是7输墩(精确体系的开叫高限14~15P),则可接受邀请。反之也一样。<br> 4、963法则<br> 1)开叫:9R=不开叫,6R=进局邀叫,3R=满贯兴趣;<br> 2)应叫:9R=不逼叫,6R=进局逼叫,3R=满贯逼叫; <br> 3)争叫:9R=不争叫,6R=局部争叫,3R=进局逼叫。 <h1><p><b>四、假设成立吗?</b></p><div><h3></h3><h3> 本文至此,或许有人会问,输墩计算,ΔR量化为定值1,仅仅是假设,成立吗?或者说什么叫牌体系能够实现这一假设?</h3>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新精确叫牌法》。基本可以实现精确叫牌的全限制性叫牌,体现在以下8个方面:<br>① 1M开叫的高低限,及全牌型;<br>② 1C开叫的16~18、19~21、22~24HCP,及1D应叫的0~2、3~4、5~7HCP的细分,及1D的牌型;<br>③ 1C开叫,同伴示强应叫的高低限及全牌型;<br>④ 1D/1N开叫的高低限;<br>⑤ 2C开叫的高低限,及全牌型;<br>⑥ 高花一阶争叫或第三家开叫的高、中、低限;<br>⑦ 两套花色阻击开/争叫的高低限,牌型及套的张数;<br>⑧ 一阶技术性加倍,迫叫方0~4P、5~7P、8~10P、11P以上点力区分及牌型。<br>从而实现ΔP≤3,R可量化计算,且ΔR=1。那么本文假设就成立了,输墩计算也就简化了许多。<br>1、常规叫牌,记熟表1,或公式(4)。<br>2、考虑牌型价值,用公式(3),其π,长套或短套,选择其一。<br>3、特殊叫牌,记熟表2~表4,或对应公式(5)~(7)。赢墩计算用公式(10)。<br>4、若用弥补张计算,记熟公式(9),赢墩计算用公式(11)。<br><br></div></h1> <h3><b>五、牌例</b></h3><h3> 引言中提到:使用接力叫来查明同伴的准确牌型。这里的牌例,新精确采用高花开叫,1N逼局的接力问叫。</h3><h3><br></h3><h3><b>牌例1 不比不知道</b></h3> 这是我们在打牌中经常遇到的牌。 北家开叫1S,有可能持三种牌型:<br> (a)与(b),牌型相同,但HCP的高低限不同;(b)与 (c),HCP的低限相同,但牌型不同。<br> 先讨论(a)。叫牌进程为: 则输墩计算为:<br> 南家输墩:R1=7(计数)<br> 北家输墩:R2=12-(15/3+2)=5(已知高限=15,单张π=2):<br> 总输墩:R=R1+R2=7+5=12<br> 赢墩:Ω=24- 12=12<br> 这是一手小满贯的牌。如果将北家的长套互换,或将南家的A互换,都不影响结果。 若北家答叫3H(加一级),H=3张、D=0张的5305,则:<br> 北家输墩:R2=12-(15/3+3)=4(短门缺张 π=3);<br> 总输墩:R=7+4=11;<br> 赢墩:Ω=24- 11=13,这是一手有大满贯的牌。<br> 再看(b),南家持牌不变,北家仍5521牌型,但低限。<br>输墩计算为:<br> 北家输墩:R2=12-(12/3+2)=6(短门单张 π=2);<br> 总输墩:R=R1+R2=7+6=13; <br> 赢墩:Ω=24- 13=11墩牌,不够满贯。<br> 再看(c),南家持牌不变,北家7321牌型,也是低限。<br> 北家输墩:12-(12/3+2)=6(长套7张 π=2);<br> 总输墩:R=R1+(R2-1)=7+(6- 1)=12(联手10张将牌,输墩减1);<br> 赢墩:Ω=24- 12=12<br> 虽是低限,但也有小满贯。<br> 输墩的计算,也可以根据表1来完成,更加方便和简捷。比如(a)的北家输墩:R2=7-2=5。<br> 打完牌,四明手时,用计数法反证,数一下同伴的输墩:<br>(a)5521时,R2=5;5530时,R2=4。(b)和(c),R2=6。他们与计算值都相同。<div> 不比不知道,一比才明了。</div> <b>牌例2 爱拼才能赢</b> 一次与广州牌友在线下练习中出现的牌。 一次与广州牌友在线下练习中出现的牌。<br> 实战叫牌过程(如图)及输墩计算: <br> 北家7420牌型,9个CP大牌点,不够开叫。但按输墩计算,仅5个输墩,而且有进局的牌力,于是开叫1H。<br> 东家2S,南家2D,西家4D阻击。通常开叫强了,再叫就示弱,此时北家4S合理。但从输墩的牌型价值角度来看,将牌极配,输墩数要减1,且敌配合花色D缺门,同伴若D上无废点,满贯不是没有希望。用输墩计算验证一下:<br> 南家输墩,R2=7~8(表1,HCP=11~15);<br> 总输墩:R=5+(7~8)=12~13;<br> 赢墩:Ω=24-(12~13)=12~11。<br> 也就是说,南家若是7输墩,说不定有满贯呢?5S定约应该没问题。安全线内叫出5D,显示满贯兴趣,实际是进一步核实输墩数。<br> 反观南家,从大牌点考虑,将牌力量不够,且同伴开叫套H是缺门,止于5S是情理之中。若从输墩计算来看,北家5D邀贯,应该是R1=5输墩,自己是7输墩,且D上无废点,符合北家期望值。<br> 双方联手18P,满贯点力似有不足,但运用输墩计算,试探满贯成功并做成。<div> 爱拼才能赢! </div> <b>牌例3 都是我的错</b> 微信公众号“桥牌ABC”曾转载过一篇国外桥牌文章“大满贯没叫到,谁之过”。 文章里说一副铁的大满贯没有叫到,刊载了国外桥牌专家,就南北责任的评价。双方持牌及叫牌过程如上图。<br> 有说北家主导,虽知道南家精确1C开叫,因担心牌力不够和自己D的控制,会止于6S。也有说南家是主导,虽知道北家将牌很好,因担心高低限不明和自己将牌长度不够,未必会7S。互相不能说服对方,都不能算错,最后讨论结果是南北各打50大板。<br> 如果南家主导,通过接力问叫,问出北家的高低限和将牌张数?叫牌过程会是: 则输墩计算为:<br> 南家输墩:计数 R1=6; <br> 北家输墩: R2=12-(12/3+3)=5(长套8张,π=3);<br> 总输墩: R=R1+R2=6+5=11;<br> 赢墩: Ω=24- 11=13。<br>也可以用弥补张计算:<br> 南家弥补张:t=5(将牌K=1,连张AK=2,2A=2);<br> 赢墩:Ω=13-(R - t)=13-(5- 5)=13。<br> 两种方法计算,都得出13个赢墩,从而安全叫出7S。<br> 其实知道了高低限和牌型,还可以用数赢墩方法来佐证。北家有8张带AQ将牌,加上南的将牌K,8赢墩;边花3个A,2个K,5赢墩,总共也是13个赢墩。 <b>牌例4 一举定成败</b> 2021年第44届世界桥牌锦标赛女子团体,中国对日本的一副牌。 东家手持4个A及D坚固套,几经周折,最后摆上7N。叫牌过程逻辑性不强,只能说有自信,靠牌感,也带赌运,成败在此一举。<br> 这类包括有5个关键张的一手强牌,用输张计算最好不过了,只要问出同伴点力范围即可。 输墩计算为:<br> 自己输墩:计数 R1=3; <br> 同伴输墩: R2=12-(12/3)=8; <br> 总输墩: R=R1+R2=3+8=11;<br> 赢墩: Ω=24- 11=13。<br> 成败不是靠直觉,而是慎密的计算,数出13个赢墩,才是硬道理。 <h1><p></p><p><b>六、束语</b></p></h1><h3> 任何一个事件的成立,都是从假设开始,再到实现的过程。当然需要实践和时间检验。本文至少可以肯定:</h3> 1、将估算同伴的HCP范围缩小在3以内,与输墩计算理论“平均3个HCP获得1个赢墩”正好吻合。<br> 2、量化计算成常量值后,其量差是1,与输墩计算以1为单位的法则,正相符合。<br> 3、每个HCP范围的输墩数R,其输墩计算的误差率都没超过1,与假设结果成立验证相合。<br> 这3个巧“合”,或者是3个数字1,说明“输墩计算,量化至1”成为可能。而支持这种可能的叫牌体系——新精确叫牌法,可以做到定量描述HCP范围,使ΔP≤3,定性描述牌型(全牌型及套的张数),使R=常量值,且ΔR=1。此外,将输墩列表经验值,全部量化为公式计算,掌握规律后亦可熟能生巧。最后算出最佳定约,不仅提高了定约合理性和准确性,而且计算起来更加方便。 <br> 有兴趣的牌友可关注“新精确桥牌”公众号,学习并运用,从而达到桥牌叫牌的最高境界,享受桥牌乐趣。<p></p><p><br></p><p><br></p><h3>参考文献:<br> 《桥牌叫牌原理》 张承伟<br> 《输墩计算方法》 R·克林格(R·Klinger)</h3><p><br></p><p><br></p><p> 2025年4月28日</p> <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