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松林局的那些地方

展文

<h5>2019年8月作</h5> <h3>  岁月的脚步,总是匆匆走过,一晃,就是几十年,我们初春的单纯,在尘世中变得犹豫而刚愎。一路上,本该卸下的,却越来越多,愈发沉重。不想见到的老是在眼前晃动, 想抓住的却离你很远……。连自己都不清楚,哪些该留没有留住,哪些该丢而没有丢弃。</h3><h3> ——回头看看,问问心里,再理一理,无不感慨 !</h3><h3> 失去的东西能找回来,那它从来就没有丢失过。无论是爱还是恨,都很珍贵,它一定是潜移默化的告诉了你什么。……</h3><h3> </h3><h3><br></h3><h3> </h3><h3>松林局,我们曾经的梦。——</h3> <h3>1.  这是当年的油库地址。是所有进树珠坝的车辆的必经之路。往右突出的山嘴那边,便是小姓乡,都应该很熟悉。</h3><h3> —— 松林局下辖各机关林场工段,总共几千人规模,是大型采伐企业。相当于军队一个旅,战线分布在热务沟里六七十公里长的范围内。</h3> <h3>  顺着油库的公路进来,这就是树珠坝,就是我们首脑机关驻地,松林局的“大本营”。</h3><h3> 这条公路贯穿树珠坝可直接到山上各个林场工段。公路右边是现在的605林场场部,这个位置是当年的理发店,和小车库。这个场部三层楼房,挡住了我们曾经熟悉的那个大坝子和机关办公楼。公路左侧是顺河而上的红瓦平房,是原勘建队的位置。一眼望到底那栋楼,都不陌生,那便是营林处外侧的电影院,远看还有点巍然,近看破破烂烂。</h3><h3> 公路右边,按进山顺序记得是: 车队和机修所,学校,招待所,食堂,理发店,小车库,再往前右就是营林处。现在都有点变样了,有的连痕迹都没有了,只能凭借记忆再现当年的雄伟。</h3><h3> 松林局办公楼和单身宿舍,还有住家平房,都在右侧里面。</h3><h3> </h3> <h3>  这是反方向,从电影院往小姓方向看。从林场下来的车,一般要在这里下人,办事或访友的人下车左拐就进入了办公楼区域。</h3><h3> 汽车下完人,常见是一脚油门飞奔而去,掀起阵阵沙尘,威风凛凛的驶入车队停车场。……那个时候去尊重一个司机,比尊重自己的领导还要上心。每一位林业工人,都能体会到从林场下来或探亲回家,那种出行难的滋味。</h3> <h3>  刚进树珠坝,最显眼的是公路右边的小学校,也是原子弟校址。当年学校是一边靠招待所,一边靠车队和机修所。</h3><h3> 现在小学的大门开在了公路边,以前不是。</h3> <h3>  有学生的地方,就有花朵。小学内外,培养了很多花卉草木,最显眼的要数门口的格桑花,开的非常灿烂。</h3><h3> 这个小学校,曾经启蒙培育了许多优秀的人才,这些人在社会经济转型中打拼,个个“剑出奇招”,好生了得 !</h3> <h3> 往下方看,现在这个学校好像已经搬迁了,取代的是: 小姓乡红十字博爱卫生院。</h3><h3> 右边靠河好像当年的铁匠铺。</h3> <h3>  小学门口的牌匾已经不是小学校了。但是,我们的记忆中,这里永远是松林局桃李芬芳、春色满园的校园。</h3> <p>  这个位置就是当年车队和机修所位置,都应该对这个地点印象深刻,现在这里已经被占用了,原来的工房全都没有了。</p><p> 当年机修所在松林局是享有很高威名的,是数一数二的英雄聚集地,这里卧虎藏龙,之中“刘仔儿”的名字叫得最响亮。……</p><p> 顺着这个方向看过去,远处那栋新楼房,就是605场部,修在了原办公楼当头的坝子上,刚好挡住了原机关办公大楼。</p> <h3>  这条路是从山脚(电视塔路,也是医院位置)往河边公路看,左边应该是车队和机修所,右边有一部分。</h3> <h3>  这个视角就是站在电视塔路,看医院及树珠坝全景。</h3><h3> 医院旧址还在,破壁残垣。</h3><h3> 医院右边第一栋靠山脚的红瓦楼房,就是当年的设计队大楼。(正面拍不了,被围墙一分为二了。)</h3> <h3>  往山脚方向看,电视塔路左边就是原来的医院位置。</h3> <h3>  这里曾经解救了很多人的病痛生死,本身却落得了伤痕累累,满目疮痍,所见之处无不让人伤感……随着历史的进程,甚至可能淡出人们的视线。目前,它已经被围墙隔在了外面,成为树珠坝的“弃儿”了。</h3> <h3>  通往电视塔的路。</h3> <h3>  这是在原招待所院内,改建成了当地派出所,大门出口在主公路上。</h3> <h3> 这是在对岸拍的桥面,直对供应科库房,以前有一座索桥,但还要在下面一些。</h3> <h3>  在桥上往下游拍,左边就是当年招待所位置,78年2月25日下午两点十五分发生的那场特大火灾,就是从这里点燃的。火借风势,不到两个小时就几乎吞噬了整个树珠坝,幸存房屋极少。……惨不忍睹 ! 只要经历过这场火灾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一幕。</h3><h3> 右边以前是荒芜的坝子,民兵实弹训练都是在这里进行。我不是民兵,当时就通过团委丁书记打了三发步枪子弹,都脱靶了。所以麻我不是真正的战士。</h3><h3> 现在这里——整个河对岸都修成了新民寨。</h3> <h3>  河对面的寨子。</h3> <h3>  河对面的寨子,很美丽。</h3> <h3>  在上河方看河对面的寨子(往下游小姓乡方向看)。</h3><h3><br></h3> <h3>  往上游方向看对岸(电站方向)。</h3> <h3>  从林场下局本部,要经过这里(以前没有路牌),左边是供应科库房。</h3> <p>  这是机关办公楼的后角。这头和单身楼相接,那头是厕所。</p><p> 办公楼正面现在封闭了,无法进去找寻过去的痕迹,只能在楼的后面拍点边边角角,但还是能记起许多。</p> <h3>当年的松林局办公楼。(背面)</h3> <p>站在办公楼后面往下河方看(小姓方向),那个停了一辆红色汽车的位置,就是当年的机关公共厕所地方。</p> <h3>  小车旁边的新房子,就是605林场在原厕所位置和坝子上修建的三层楼房,恰好挡住原机关办公楼,不注意,还分辨不出原来的布局。</h3> <h3>  这三栋小楼,就是紧挨着办公大楼上河方向的单身宿舍(从办公楼后面拍的)。说是单身公寓,也不是那么容易住进去的,里面住的不是单身的领导,就是局机关的骨干。</h3> <h3>  这是从营林处内侧角度看,(也是在机关办公楼的后街拍的),三栋单身小楼那头与机关办公楼相接。</h3> <h3>  这是斜正面拍的一角,这三栋单身楼的当头,如果没有围栏,应该和右边办公楼挨得很近。</h3><h3> 记得几位领导杨廷国,黄思才,田加林…等,就是在这三栋之中居住过。</h3><h3> 现在住的都是当地人。</h3> <h3>  在单身楼与办公楼之间已经被当地人打了围栏。机关办公楼可见一斑。</h3> <h3>单身楼背面。</h3> <p>  陈旧的红瓦房子就是就是当年的职工食堂。后面是招待所,再后面是学校。</p><p> 前面这个坝子没有变,堆积了一些原木,看见的人,一定会勾起回忆: 油锯的轰鸣,“树倒横山”的吆吼…;截枝、削皮,断筒……</p><p> 左边这个球场坝,是后来人修建的。这个地方原来也是空坝子,一个缓坡上去就是商店和储蓄所。再往上,左上边是设计队、医院,右边是机修所和车队。</p><p> 食堂前面左边那个楼房(现605场部红墙楼房)的位置,就是当年的理发店,那个时候理发都是不给钱的,但是要排队。再过来就是机关小车库,外面紧靠树珠坝的主公路。从小姓油库进树珠坝,沿河边勘建队,再迈过供应科库房,就可直上各个林场工段。</p><p> </p> <h3>  这是面对食堂左边的球场坝,修在了原机关坝子上。以前球场坝是在营林处那边。当年,看一场球赛不亚于看一场坝坝电影,每次球赛,球场坝围满了人群。主力队员的名字记不住了,只记住了有绰号的“赵老幺、汤三毛…”。</h3><h3> 电影院是八二年才修起的,之前都是看坝坝电影。只要听说哪天有电影,下午就见儿童们端起板凳,抱起石头去占位置……我常常在幕布后面反向看,觉得还不错。</h3><h3> 大家最希望的就是放两部以上的影片才过瘾,最好是打仗的,要能加放《新闻简报》就更好。若在冬季,大家就提着火炉子,风雪无阻,热情不减。</h3><h3> 记忆最清楚的是那次在招待所看录像《姿三四郎》日本电视连续剧,开始每晚放二集,后来就放四集,再后来在大家的要求下,干脆放通夜……</h3><h3> —— 可见那些年,人们在渴望的同时,透出了一种多么激情、纯粹而浓厚的生活氛围啊 !</h3> <h3>  换个角度再看这栋红瓦房子,食堂后面的招待所(78年2月火烧后修建的),现在已经改建成派出所。</h3> <h3>  临近傍晚,住宅区袅袅炊烟。</h3> <h3>  这是办公楼后面的通道,一眼可望见医院。房子的顶端左面是设计队,右边就是车队(机修所),储蓄所,商店。</h3><h3> 这一顺多亲住家平房,看上去比较完好(包括后面联排的平房),可能是后来人组织重新整修过,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h3> <h3>  </h3><h3> 单位转产,给当地留下了一笔相当可观的不动产财富。现在这些房子已经空置了很多年,一栋房子就是一两户人家在住,甚至没有人住。只要愿意去住,无论是退休了的或是当地老乡,都可以去开一间,不过要花钱装修一下。</h3><h3> 现在多亏了还有605林场的同志们在精心的管理这些遗产。如果哪一天,他们退的退,走的走,谁再来托住曾经的辉煌和美好的回忆?</h3><h3> 恐怕随着时光流逝,一切都将化作一股清风,一朵浮云,一湾河水,悄悄地离开了我们,消失在自然界中……</h3> <h3>  这排房子靠营林处与山脚之间,是局长、书记、处室等头号人物居住的地方,可谓松林局的神经中枢。</h3> <h3>  这幅画面,我特别有感情。</h3><h3> 我一眼就认出来了: 上面山顶那个凹缓坡,上面成长了一些松树,那是我亲手挖出来实验窝 ,种下的松树。</h3><h3> 这是营林处领导和技术人员研究出来的新种植方法: 窝长80厘米,宽80厘米,深60厘米。</h3><h3> 这个任务交给了我,我不胜荣幸。挖了半个多月,几十个窝子才算完成。没有人会相信,但却是事实。</h3><h3> 看那些松树生长状况,可能当时有些没有成活,也许被牛羊吃掉了。后来就反复的补栽,不然怎么才那么十几株,而且看树龄也不长。后来的事情我离开了就再也不知道了……</h3><h3> 但是,看见上面那些松树的成长,总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因为长大了,坚强了,再也不怕牛羊践踏了。惋惜那些没有躲过牛羊摧残而消亡的小松苗。</h3> <p>  这栋楼房,刚好挡住后面的局机关办公大楼。停了两辆红色车的地点,就是当年办公楼当头的厕所位置。</p> <h3>  主公路的上河方向,营林处外侧,就是这当年的电影院。不知道给树珠坝带来多少快乐和伤感的电影院,现在已经是陈旧加腐朽 ,也成了围墙外面的“弃儿”。它把所有的快乐都让给了人们,把悲剧留给了自己。</h3> <h3>  原供应科库房,就在电影院后面,约三四栋,像四合院,在树珠坝上河方向最上端公路右边。现在住有一两户人家,可能是做生意的,养了一只大猛犬,不敢轻易靠近。</h3> <p>  再回机关坝子看看。往上河方看,就是在原来的办公楼坝子上,修建了这两栋605林场场部楼。原机关办公大楼就躲在新楼房背后的树林中。</p> <p>  靠左这栋新建的605场部(红墙),就是当年的机关小车库位置。和横起灰白的那栋楼房构成7字型,围住了半个树珠坝。红墙楼房的外面是树珠坝的主公路。</p> <h3>  住家平房,原第二排前面的通道。(往下河方,小姓方向看。)平房巷道那头,就是医院。</h3> <h3>  现在住家平房和医院之间隔了一堵围墙,过不去。</h3><h3> 右边分布的是当年的储蓄所,商店,车队。</h3> <h3>  夜幕快要降临,尽管是八月的天,还是有一阵阵寒意袭来。…</h3><h3> </h3> <h3>  这是几排平房当头,已经抵拢医院,被一堵围墙相隔。往里看,最后面的横着的楼房就是原设计队大楼(因为围墙分割,有半截被围墙围在了医院那边,拍不了全照)。</h3><h3> </h3> <h3>  这是第二排第一间就是宋融刚她们一家;第二间是熊栎她们一家;第三间是董队长家……。</h3><h3> 这张照片可以看见半截设计队办公楼。顺着后面的山脚。</h3> <h3>  从设计队办公楼位置往外商店方向看。左边被围墙围住的是医院旧址;右边是两排住家平房的当头。</h3> <h3>  这张照片是从设计队楼的位置往商店方向拍的。这个厕所位置就是当年的商店和储蓄所的位置。</h3> <h3>  这栋楼可能有认识的,在树珠坝靠山脚,最后面一排住家的中间部位。</h3> <h3>第二排住家背后的通道。(往营林处方向)</h3> <h3>中间的一顺平房。(往营林处方向看)</h3> <h3>  这些房子基本上没有人住,但是,在605林场的同志们的精心管理下,完好如初。</h3> <h3>(往办公大楼方向看)中间横通道的一顺平房。</h3> <h3>  这张照片再现了树珠坝上面新修的605林场场部,和被遮挡了的原办公大楼,从原商店位置,可以看穿平房前面的大通道,直通原营林处。</h3><h3> ……</h3> <h3> 2. 种子园</h3><h3><br></h3><h3>  </h3><h3> 种子园在公路的左坡下面,这是种子园上面的公路。(也是通林场的公路)抵拢右转上去,就是育苗站。</h3> <h3>  现在惟一能见证的,只有坡下这间半截老瓦房,当年唐出彬就是住在这个头子上。</h3> <h3>  这里原来都是房子,被拆了,种上了庄稼。</h3> <h3>  对岸那个回水湾,是我们常在周末去捕鱼的地方。记得有位梁班长,经常带领我们一起去网鱼,网得最多的是细甲鱼,烹调好后,鲜嫩可口。</h3> <h3>  这座索桥好像没有变,但已经封闭不能过人去对岸了。</h3><h3> 但对面的松木林清晰可见,那是当年种子园职工在挖好的水平带上种下的松苗,如今已经是枝盛叶茂,高大挺拔。这里的山水是如此的新,那样的绿,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绿水青山!称得上“金山银山”!</h3> <h3>  过了索桥,右边就是这块平地,我们经常在这里培土开箱,搭棚,除草,……培育小松苗。虽然耕作很原始,但其乐无穷,因为每个人都怀揣着一个梦想。……</h3> <h3>  “客过青山外,车行绿水前。”</h3><h3> 青松以其苍翠葱茏描写着大山永不老的情怀;时光过滤了岁月,留下的却是永恒。</h3> <h3> 3. 育苗站</h3><h3><br></h3><h3>  </h3><h3><br></h3><h3> 种子园往上走三公里,就是育苗站。现在这里已经是破烂不堪,连当地人都不愿意住在这里,按理说这里比种子园宽大些,种子园都住上了当地人,惟独这里没有人。</h3> <h3>  从这头数过去,记得第一间住的是“老婆婆”李莽子;第二间是袁朝芬;第三间是汪坤龙;第四间是陈武安(站长);第五间是宋融刚和余华;第六间王眼镜;……我住在倒数的第二间,和曹甫,郭龙相一间。</h3> <h3>  育苗站工作内容和种子园差不多,因为要安排一些青山上下来的关系户,不得不起些别名,扩大机构编制,安排人员上岗。所以,就设置了种子园,和后来设置的科研站,都是属于这种情况,应运而生。</h3><h3> 科研站在种子园下方三四公里地方,离局本部更近,原来也只有一栋房子,现在拆掉了,连一点影子都见不着了。科研站往下转两个弯就到了电站,就能看见局本部。科研站人员更少,只有十来个人,都是精华,周树高好像是这里的站长。只有一个班的编制,却委派了一个站长,看来这个机构级别很高。我很幸运,每次都有我。记得当时来科研站镀金的有: 张静,程晓莲,杜秋几位美女,其他人就是员工,有席传杰,罗云,我,刘儒林,(我们四个人是搞测量的),记得还有小朋友苟明,其他人我记不大清楚了。</h3> <h3>……<br></h3><h3><br></h3><h3><br></h3><h3>4.  六零二的大岔沟。</h3> <h3>  据说602是松林局的“王牌军”、是“嫡系”,这里汇聚了很多能人志士,随便叫一个人,都身怀绝技。这里也是爱情的“温床”,许多美丽感人的故事,都是从这里传遍整个热务沟的。人们传颂故事的时候绘声绘色,滋滋有味。</h3> <h3>  还在沟口似乎就感受到了当年鸿雁传书的那种浪漫风情。</h3> <h3>  看那橙黄的青稞,随风摇曳,让人浮想联翩,只要旁边一站,顿显风姿绰约,定会打开你的情窦,激起心中的涟漪、发痴的莽撞。……</h3> <p>  这是我们林业工人的“娘家”局机关,现在搬迁到了距松潘县城几公里的地方,远离了树珠坝。虽然还在管理着热务沟的林业事务,但树珠坝始终有一种被疏远冷落的感觉。</p><p> 总有一天,我们的“虎贲军”会被地方上收编。</p> <h3>  该走的路总有没有走到,该看的地方总有没有看到,我们的行程就匆匆结束了,但记得,我们走过了那些地方……</h3><h3><br></h3><h3><br></h3><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 </h3> <h3> </h3><h3><br></h3><h3><br></h3><h3> 2019年8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