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大全之成都海昌极地海洋世界

诗和远方

<h3>极地区</h3> <h3>海豚广场</h3> <h3>真海豚(学名:Delphinus),身体细而流线型。体色十分复杂而独特,通常十字交叉型,黄褐色在前灰色在后,背面黑色向下延伸,在背鳍下面形成V形区域。具白色胸斑。头前额喙平缓向倾斜,喙细长,相对较短。黑唇末端白色。背鳍大,位于体中央,形状从三角形至镰刀形。鳍肢中等大小,末端尖。尾鳍中等大小,后缘具明显的中央缺刻。 </h3><h3>真海豚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在中国常见于渤海和黄海的各渔场,东海的舟山等渔场,南海的北部湾、北海、海南岛海域,以及台湾海域等。</h3> <h3>北极馆</h3> <h3>海狮(学名:Otarriinae):包括5属7种。分布北半球。体型较小,体长一般不超过2米。北海狮为海狮科最大的一种。雄性体长310-350厘米,体重1000千克以上。雄性成体颈部周围及肩部生有长而粗的鬃毛,体毛为黄褐色,背部毛色较浅,胸及腹部色深。雌性体色比雄兽淡,没有鬃毛。面部短宽,吻部钝,眼和外耳壳较小。前肢较后肢长且宽,前肢第一趾最长,爪退化。后肢的外侧趾较中间三趾长而宽,中间三趾具爪。分布于北太平洋的寒温带海域,福克兰群岛、南美沿岸从火地岛向北到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和秘鲁的利马。 海狮性情温和,多集群活动,陆岸可组成上千头的大群,海上多为1头或十数头的小群。视觉较差,但听觉和嗅觉灵敏。食物主要为底栖鱼类和头足类。雌兽每胎仅产1仔,幼仔出生时体长约100厘米,体重约20千克,3-5岁时达到性成熟,寿命可达20年以上。</h3> <h3>又称白熊,是在北极里的熊,他是陆地上最庞大的食肉动物。在他的生存空间里,他位于食物链的最顶端。皮肤为黑色,由于毛发透明故外观上通常为白色,也有黄色等颜色,体型巨大,凶猛。按动物学分类属哺乳纲,熊科。头部较小,耳小而圆,颈细长,足宽大,肢掌多毛。是仅次于阿拉斯加棕熊的陆生最大食肉动物之一,体重可达750千克,体长可达2.7米,用后腿直立时,可平视大象。白熊栖居于北极附近海岸或岛屿地带。独居,常随浮冰漂泊。性凶猛,行动敏捷,善游泳。2013年8月一则北极熊饿死的新闻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2018年5月,根据《自然气候变化》杂志发表的最新研究结果,全球变暖致海水升温,北极熊恐在40年内灭绝。</h3> <h3>大型海兽湾</h3> <h3>南海狮(学名:Otariaflavescens)主要分布于智利、秘鲁、乌拉圭和阿根廷沿岸,是南海狮属唯一的种类。</h3> <h3>海象(Odobenus rosmarus),属于食肉目鳍足亚目下的海象科,主要生活在北极或近北极的温带海域。它是海中的大象,身体庞大,皮厚而多皱,有稀疏的刚毛,眼小,视力欠佳,体长3~4米,重达1300公斤左右,长着两枚长长的牙。与陆地上肥头大耳、长长的鼻子、四肢粗壮的大象不同的是,它的四肢因适应水中生活已退化成鳍状,不能像大象那样步行于陆上,仅靠后鳍脚朝前弯曲,以及獠牙刺入冰中的共同作用,才能在冰上匍匐前进,所以海象的学名,若用中文直译便是用牙一起步行者,而且其鼻子短短的,缺乏耳壳。</h3> <h3>南极馆</h3> <h3>企鹅(学名:Spheniscidae):有“海洋之舟”美称的企鹅是一种最古老的游禽,它们很可能在地球穿上冰甲之前,就已经在南极安家落户。全世界的企鹅共有18种,大多数都分布在南半球。主要生活在南半球,属于企鹅目,企鹅科。特征为不能飞翔;脚生于身体最下部,故呈直立姿势;趾间有蹼;跖行性(其他鸟类以趾着地);前肢成鳍状;羽毛短,以减少摩擦和湍流;羽毛间存留一层空气,用以保温。背部黑色,腹部白色。各个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头部色型和个体大小。 企鹅能在-60℃的严寒中生活、繁殖。在陆地上,它活像身穿燕尾服的西方绅士,走起路来,一摇一摆,遇到危险,连跌带爬,狼狈不堪。可是在水里,企鹅那短小的翅膀成了一双强有力的“划桨”,游速可达每小时25-30千米。一天可游160千米。 主要以磷虾、乌贼,小鱼为食。(图中有王企鹅,帝企鹅,跳岩企鹅,帽带企鹅,阿德里企鹅,白眉企鹅等)</h3> <h3>斑海豹,Phoca largha,也叫大齿斑海豹、大齿海豹,是在温带、寒温带的沿海和海岸生活的海洋性哺乳类动物。生活在北半球的西北太平洋,主要分布在楚科奇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和中国的渤海、黄海北部。它们有洄游的繁殖习性,为肉食性动物,食物主要为鱼类和头足类。斑海豹是唯一能在中国海域繁殖的鳍足类动物,属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渤海辽东湾是全球斑海豹8个繁殖区之一。</h3> <h3>鲸豚表演场</h3> <h3>瓶鼻海豚,又叫宽吻海豚,一般人所说的海豚就是它。宽吻海豚的性格友好、活泼而富有好奇心。分布地点位于温至热带沿岸,近海及大洋水域,通常不超过南北纬45度。<br></h3> <h3>白鲸(学名:Delphinapterus leucas,又称贝鲁卡鲸和海金丝雀)以多变化的叫声与丰富的脸部表情闻名,早期的捕鲸者称之为“海中金丝雀”。白鲸广泛分布于北极与亚北极地区,自古以来它们一直是北极地区人类社会的重要商品,为当地原住民提供了食物、燃油、皮革等物资。它们的活力与适应力、特殊的外貌、易受吸引的天性、以及可接受训练等因素,使其成为海洋世界 的明星之一。几个白鲸集中的地区已成为赏鲸圣地,包括加拿大东部的圣劳伦斯河下游与哈德逊湾西部的丘吉尔河河口。白鲸的潜水能力相当强,对于北极的浮冰环境有很好的适应力。</h3> <h3>海洋区</h3> <h3>海龟淡水馆</h3> <h3>蠵龟(学名:Caretta caretta):是海龟科蠵龟属的一种。是现存最古老的爬行动物。长可达1米,一般重约100千克。特征为身上长有非常坚固的甲壳,受袭击时龟可以把头、尾及四肢缩回龟壳内。体型较大,宽扁,近心形。头大,四肢桨状,具1-2爪,均不能缩入龟甲。尾短。背、腹甲间以韧带相连,具下缘盾。背甲内层的骨板上有4~9对肋板,其外侧为突出的肋骨,肋骨与缘板相接,在肋板、肋骨与缘板间形成肋间隙。肢带不与背腹甲愈合。卵生,产于岸边沙滩自掘的穴中,壳白色、球形、革质,每年繁殖期可产2-3次,每次产几十至200余枚。 肉食性,以蠕虫、螺类、虾及小鱼等为食,亦食植物的茎叶及海藻。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内温水海域。中国南海、东海海域有太平洋蠵龟。体大,分为大西洋蠵龟和太平洋蠵龟2亚种。</h3> <h3>绿海龟(学名:Chelonia mydas)因其身上的脂肪为绿色而得名。是海洋中的爬行类动物,是海龟属下的唯一一种。一生中大多的时间都在海中生活,但演化过程中仍然保留了部分祖先的生活方式,所以必须回到陆地上产卵,繁育后代,形成了一种较独特的生活习性。头略呈三角形,为暗褐色,两颊黄色,颈部深灰色,吻尖,嘴黄白色,鼻孔在吻的上侧,眼大,前额上有一对额鳞,上颌无钩曲,上下颌唇均有细密的角质锯齿,下颌唇齿较上颌长而突出,闭合时陷入上颌内缘齿沟,舌已退化。绿海龟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列为Ⅱ级保护动物。</h3> <h3>小海龟</h3> <h3>鳇鱼是黑龙江省的特产鱼类之一,资源也比较丰富。鳇鱼体重一般在50~150公斤。据1979年测量142尾的资料统计,平均每尾长2.4米,重 140公斤,年龄以22~40龄的个体为主。其中一尾长达3.9米,重501公斤,年龄54岁。1980年还捕到一尾重达542公斤的个体。鳇为生活于江河中下层的鱼类。常年栖居于淡水,不作长距离洄游。古称“鳣”。硬骨鱼纲,鲟科。体形和鲟相似,唯口裂大,有时达头侧;鳃盖膜与峡部相连;体侧骨板小;吻须4条,侧扁。长达5m以上,重达1000kg。背部青绿色,腹部白色。幼鱼以枝角类、摇蚊幼虫为食,成鱼以鱼为食。性成熟年龄在16龄以上,5-7月在水流平稳、水深2-3m的沙质江段产卵。中国产于黑龙江水系。肉味鲜美,卵盐渍成的“鳇鱼粒”更是名贵,鳔和脊索可制成鱼胶 。</h3> <h3>巨滑舌鱼,骨舌鱼科,南美洲鱼类,学名为Arapaima gigas。为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长达8尺(2米)。所属类群具原始特征并有古代化石纪录。尾部因背鳍与臀鳍接近尾鳍而致外形纯圆。鳔具一定呼吸功能。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 2013年3月,一名英国垂钓爱好者在南美洲圭亚那钓上来一条巨大的野生巨滑舌鱼,重200多斤。</h3> <h3>中华鲟(学名:Acipenser sinensis):体长平均约40厘米,最长达5米,体重最高达600千克。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鱼类,它介于软骨与硬骨之间,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减退,中轴为未骨化的弹性脊索,无椎体,随颅的软骨壳大部分不骨化。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肠内具螺旋瓣,肛门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 夏秋两季,生活在长江口外浅海域的中华鲟回游到长江,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击,回到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幼鱼长大到15 厘米左右,又携带它们旅居外海。 中华鲟生命周期较长,最长寿命可达40龄。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具有很高的科研、药用和观赏价值。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和朝鲜。</h3> <h3>食人鲳,也称食人鱼,是分布于南美洲亚马逊河中的一种鱼,是水虎鱼(Piranha)的一种。水虎鱼有近56种,属脂鲤科中的锯鲑脂鲤亚科,按食性不同,可分为:杂食性,肉食性两种。肉食性的食人鲳,正名红腹锯鲑脂鲤(nattereri),即纳氏锯齿鲤。该鱼体长 30厘米(不计尾鳍)。 主要分布于安第斯山以东至巴西平原的诸河流中。除亚马逊河外,库亚巴河和奥利诺科河也是其主要产地。现处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分布于阿根廷、巴西。</h3> <h3>血鹦鹉俗称红财神、财神鱼。其全身鲜艳通红,有着胖嘟嘟的体形和柔柔的鳍条,颜色红彤彤,十分讨喜,成年体长15-20厘米,体副宽厚,体呈椭圆形。 幼鱼期体色灰白,成年鱼体体态臃肿,粉红或血红色。 血鹦鹉强健壮硕,几乎什么都吃,像人工饵料、薄片、颗粒、红虫、丰年虾、水虱等等。因其食性广且总是吃个不停,加之它们对水质的适应力极强,要养活它们很容易。</h3> <h3>锦鲤池</h3> <h3>锦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在生物学上属于鲤科(Cyprinidae),全世界共有鲤科鱼类210属3700种以上。是风靡当今世界的一种高档观赏鱼,有“水中活宝石”、“会游泳的艺术品”的美称。</h3> <h3>鲨鱼馆</h3> <h3>红锯鳞鱼,学名:Myripristis pralinius (Cuvier, 1829),为鳂科(金鳞鱼科)、锯鳞鱼属的一种鱼类,俗名坚松球。体呈椭圆形或卵圆形,中等侧扁。头部具黏液囊,外露骨骼多有脊纹。眼大。分布于东到夏威夷群岛及土阿莫土群岛、西到红海及马达加斯加岛、南到新几内亚以及台湾南部及西沙群岛诸海域等,属于暖水性珊瑚礁区中小型底层海鱼。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New Ireland。</h3> <h3>鳗鲶是鲶形目Siluriformes、鳗鲶科Plotosidae、鳗鲶属Plotosus动物。生活于1~60米海域,栖息在礁沙混合区或沙泥地,对环境及水质的适应力极强,属广盐性鱼类。性凶猛,白天常躲于礁洞中,遇危险则聚集成“鲶球”。肉食性,以小鱼及小型甲壳类为主。鳗鲶背鳍及胸鳍之硬棘呈锯齿状并有毒腺,故被剌伤时会极疼痛。鳗鲶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热带海域,包括东非、红海、萨摩亚、韩国、日本、南海、澳洲、罗得豪岛等海域。苗栗县通霄的西滨生态园区,最近发生鳗鲶集体跳出鱼缸的意外,园区业者张德森表示,921大地震前夕曾经发生过类似的情形,而现在事件重演,他担心可能又会发生大地震。</h3> <h3>河鲀(Tetraodontidae;puffer fishes),为硬骨鱼纲鲀科鱼类的统称,俗称河豚。(注:河豚的叫法存在错误,但被广泛使用,河豚也可以指一种淡水哺乳动物。)自古以来中国食用的河豚皆生息于河中,因捕获出水时发出类似猪叫声的唧唧声而得名河"豚"。另有“气泡鱼”、“吹肚鱼”、“河豚鱼””、“气鼓鱼”(江苏、浙江)、“乖鱼,鸡泡”(广东)、“鸡抱”(广东)、“龟鱼”(广西)、“街鱼”(用闽南话读)(福建)、“蜡头”(河北)、“艇鮁鱼”等称呼。古时称“肺鱼”。 河鲀为暖温带及热带近海底层鱼类,栖息于海洋的中、下层,有少数种类进入淡水江河中,当遇到外来危险时使整个身体呈球状浮上水面,同时皮肤上的小刺竖起,借以自卫。常见的有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暗纹东方鲀(T.fasciatus)、黑鳃兔鲀(Lagocephalus inermis)、凹鼻鲀(Chelonodon patoca)、黑斑叉鼻鲀(Aronthron nigropunctatus)等。</h3> <h3>扳机鱼(Balistidae 种)是鳞鲀科约四十种浅水海产鱼类之统称,大多分布在在热带海域。它们身材扁平,好像在海里游来游去的薄煎饼。体长不超过60厘米,长着锋利的大背鳍。吃扳机鱼时要注意区分,因为有许多种类的肉是有毒的。</h3> <h3>雀鲷科(Pomacentridae)是硬骨鱼纲鲈形目的一科海产小型鱼类的统称,约250种,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和印度洋-太平洋热带水域。</h3><h3>雀鲷生活在热带海洋中,是十分美丽的鱼,体形像鲷,但却不属于鲷科,身躯很小,如麻雀般大,所以被称做雀鲷。它们通常以附着在珊瑚礁上的小型甲壳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物。</h3> <h3>海鳝(Muraenidae),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生活于浅水,栖于岩礁间并隐在缝穴内。与其他鳗类不同之处是鳃孔小而圆,一般无胸鳍。皮厚,光滑,无鳞。口大,牙坚利,适于捕捉及咬住猎物(主要是其他鱼类),也能严重伤其天敌,包括人类。海鳝于受侵扰时才会攻击人类,此时可变得十分凶恶。</h3> <h3>珊瑚礁(英语:Coral reef)是石珊瑚目的动物形成的一种结构。这个结构可以大到影响其周围环境的物理和生态条件。在深海和浅海中均有珊瑚礁存在。它们是成千上万的由碳酸钙组成的珊瑚虫的骨骼在数百年至数万年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其中包括蠕虫、软体动物、海绵、棘皮动物和甲壳动物等,估计占海洋物种数的25%。此外珊瑚礁还是大洋带的鱼类的幼鱼生长地。</h3> <h3>鳐(yáo)鱼(又称魔鬼鱼)是指鳐形目Rajiformes的鱼类,包括2亚目,共8科约49属315种。中国产6科8属28种。吻三角形 ,突出或钝圆,边缘无吻齿。胸鳍扩大前伸形成中大或宽大体盘,鼻孔距口远呈原始型。背鳍2个,无硬棘;尾柄粗大,尾鳍发达。鳐鱼身体周围长着一圈扇子一样的胸鳍,尾鳍退化,像一根又细又长的鞭子,靠胸鳍波浪般的运动向前进。鳐鱼平时隐藏在沙里,二枚贝、螃蟹和虾等接近,则突然进攻。它们的牙齿像石臼,能磨碎任何东西,背部长着一根剧毒的红色刺,人被刺到会死亡。广泛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各近岸海区。</h3> <h3>乌翅真鲨(学名:Carcharhinus melanopterus),又名黑翼鲨、黑鳍鲨或黑鳍礁鲨,俗称污翅白眼鲛,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及温和海洋的鲨鱼,以猎食珊瑚鱼为主,有时也会捕猎鲟鱼及乌鱼。就如它的名字所言,乌翅真鲨的胸鳍及背鳍的顶端是黑色的,而下部是白色。它们身体上半部的皮是呈褐色。最大的乌翅真鲨可达3.5米长。它的前端是呈圆钝的。一种称为灰珊瑚鲨的鲨鱼外形与它很相似,但从其较粗状及灰色的身体及没有黑端的背鳍,就能分辨它们。由于乌翅真鲨体型较小,所以并不认为是人类的威胁。</h3> <h3>沙虎鲨,Carcharias taurus (Rafinesque, 1810),锥齿鲨科锥齿鲨属的一种鲨鱼。体长,全长3-3.4米,体重,95-110公斤。又名戟齿砂鲛、戟齿锥齿鲨,是一种生活在海岸海域的大型鲨鱼。现正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不同的地方。沙虎鲨的外表凶猛,但它们往往很温顺,除非受到挑衅,否则它并不带有攻击性。食物主要有硬骨鱼(包括大海鲈)、其他鲨鱼及鱼、鱿鱼、蟹及龙虾。</h3> <h3>水母宫</h3> <h3>海蜇又名水母,白皮子主产于中国东南沿海。8~9月间,海蜇常成群浮游于海面,有时被冲击而搁浅在海滩,捕捞时,先用长标刺穿其伞体,然后用网捕获。捕后用石灰、明矾浸制。再榨去其体中水分,洗净,盐渍。一般伞体部和口腕部分开加工,口腕部俗称“海蜇头”,伞部俗称“海蜇皮”</h3> <h3>海月水母是一种典型的漂流水母。它们的幼虫从受精卵发育而成,幼虫的身体表面有无数的纤毛用来游泳。它们是浮游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月水母通过有性生殖,晶莹体质,就可以产生受精卵,开始下一个生命的轮回。海月水母外形靓丽,极具观赏性。海月水母特别是在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早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家庭水族品种。</h3> <h3>太平洋海刺又名黄金咖啡水母,主要分布在东太平洋海域,温度8-14度左右,是低温种类水母。</h3><h3>太平洋海刺主要以小型甲壳动物、软体动物、鱼卵和其它小型水母为食,在人工养殖的环境中,主要以糠虾、鱼苗和海月水母为食。太平洋海刺饲养难度比海月水母要大,一般在大型工程缸中饲养,需要在专业人员维护,因此目前主要在各大海洋馆和高端酒店中饲养。</h3> <h3>深海馆</h3> <h3>豹纹鲨,Stegostoma fasciatum(Hermann, 1783) ,又称大尾虎鲛。是豹纹鲨科又称虎鲛科(软骨鱼纲板鳃亚纲须鲨目的其中一科)仅有的1属(豹纹鲨属)1种。多分布于太平洋西部热带海域,大堡礁、印度洋西北部海域及我国东海、南海。生性羞怯,行动缓慢,肉食性,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及小鱼为食,卵生。</h3> <h3>黄金鲹全身为艳丽的金黄色,鱼体上有粗细间隔的9~11条黑色条纹,眼大,尾柄较窄尾鳍呈交叉状,成鱼体长可达50厘米。其为热带海洋鱼类,在我国属食用经济鱼。因色彩艳丽,体型优美,所以也常被作为水族馆的观赏鱼而广泛饲养,当一群黄金鲹在水中畅游时,那壮观的景象常让人流连忘返。它们分布于日本琉球群岛以南、印度洋、中西太平洋海域,我国产于南海。</h3><h3>黄金鲹常喜欢追随大型鱼类洄游,也跟随潜水员巡游,因此有领航员之称。它们多在上层水域活动,食肉性,喜欢吃鱼虾。</h3> <h3>石斑鱼(学名:Epinephelussp),别称为黑猫鱼、石斑等,鮨科石斑鱼属、喙鲈属动物,分布于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珊瑚礁底质的海区,一般不成群,有海中鲤鱼、海鸡肉之称,实际上食用价值和味道高于鲤鱼。 石斑鱼体长椭圆形稍侧扁,口大,具辅上颌骨,牙细尖,有的扩大成犬牙。体被小栉鳞,有时常埋于皮下。背鳍和臀鳍棘发达,尾鳍圆形或凹形,体色变异甚多,常呈褐色或红色,并具条纹和斑点,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产鱼类。</h3> <h3>鲈形目(Perciformes)蝴蝶鱼科(Chaetodontidae)150多种热带珊瑚礁中游动迅速的小型海水鱼的统称。体较高,侧扁而薄;一个背鳍;口小,齿毛刷状。两腭有时延展为相当长的吻部,如印度洋-太平洋的钻嘴鱼(Chelmon rostratus)和大西洋的吻蝶鱼(Prognathodes aculeatus)。体型均小,长度很少超过20公分(8吋)。游动姿态如蝶,色彩极为鲜豔,故名。以黑与黄色调为主,花纹常为暗带及一个或多个大斑(眼状斑)。它身上的花纹因像蝴蝶翅膀那样斑斓因此得名蝴蝶鱼。 蝴蝶鱼属蝶鱼科。主要分布于太平洋、东非至日本等海域。它的外形就与陆地上的蝴蝶一样,有着五彩缤纷的图案,大部分分布在热带地区的珊瑚礁。蝴蝶鱼用尖尖的嘴啄食附在珊瑚或岩石上的小动物,蝴蝶鱼由于体色艳丽,深受中国观赏鱼爱好者的青睐。它们在沿海各地的水族馆中被大量饲养。</h3> <h3>鸡心螺(ConeSnail)又叫“芋螺”,主要生长于热带海域,一般多生活在暖海,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芋螺科,是在沿海珊瑚礁、沙滩上生活的美丽的螺类。鸡心螺外壳前方尖瘦而后端粗大,形状像鸡的心脏或芋头。其种类很多,有不同的色彩和花纹,是一种含有剧毒的海洋生物,因为它的尖端部分隐藏着一个很小的开口,里面有毒牙,可以从这里射出毒液,足以使受伤者一命呜呼。</h3> <h3>寄居蟹(拉丁学名:Paguridae)又名“白住房”、“干住屋”,主要以螺壳为寄体,寄居的最大螺体最大直径可达15厘米以上。其外形介于虾和蟹之间,多数寄居于螺壳内。体形长,分头胸部及腹部。头胸部具头胸甲,但不覆盖最后胸节。头胸部前部较狭窄,钙化较强,后部扩展较宽,角质或完全膜质,有明显的颈沟。腹部长,曲卷或直伸,少数种宽短,多不对称。 寄居蟹多产于黄海及南方海域的海岸边,在沙滩和海边的岩石缝里容易发现,有时在竹子节、穗椰子壳、珊瑚、海绵等其它地方也能看到这种有“清道夫”之称的杂食性动物。寄居蟹并未列位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一般保护动物。</h3> <h3>海胆(Sea urchin)是棘皮动物门下的一个纲,是一类生活在海洋浅水区的无脊椎动物。主要特征为体呈球形、盘形或心脏形,无腕。内骨骼互相愈合,形成一个坚固的壳,多数种类口内具复杂的咀嚼器,称亚里士多德提灯(Aristotle’s lantern),其上具齿,可咀嚼食物。消化管长管状,盘曲于体内,以藻类、水螅、蠕虫为食。多雌雄异体,个体发育中经海胆幼虫(长腕),后变态成幼海胆,经1-2年才达性成熟。可分为规则海胆亚纲和不规则海胆亚纲两个亚纲,22目。生种900多种,分隶于225个属。中国已知约100种,化石种约7000种。 分布在从潮间带到几千米深的海底,多集中在滨海带的岩质海底或沙质海底,或有广泛的分布,或局限在特定的海域,因种而异。海胆是生物科学史上最早被使用的模式生物,它的卵子和胚胎对早期发育生物学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地球上最长寿的海洋生物之一。</h3> <h3>面包蟹,多指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十足目、黄道蟹属或馒头蟹属的品种。面包蟹头胸甲为浅褐色;眼区具一半环状的赤褐色斑纹;螯脚腕节和长节外侧面具一赤褐色斑点;步脚尖端为褐色。雄性头胸甲长62毫米,甲宽83毫米;雌性头胸甲长70.0毫米,甲宽93.0毫米。 面包蟹主要地理分布于太平洋海域,在香港水域亦可发现。</h3> <h3>箱鲀,boxfish,分 布于中国黄海、东海;朝鲜半岛、日本。箱魨科(Ostraciontidae或Ostraciidae)一小类浅水海鱼类的统称。   </h3> <h3>海马(拉丁学名:hippocampus),是刺鱼目海龙科暖海生数种小型鱼类的统称,是一种小型海洋动物,身长5-30厘米。因头部弯曲与体近直角而得名,头呈马头状而与身体形成一个角,吻呈长管状,口小,背鳍一个,均为鳍条组成。眼可以各自独立活动。 海马行动迟缓,却能很有效率地捕捉到行动迅速、善于躲藏的桡足类生物,分布在大西洋、欧洲、太平洋、澳大利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