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新疆(长篇游记之48)车师古道

天下时报

<h3>  车师古道</h3><h3><br></h3><h3> 原创/赵汗青 摄影/张丙奇</h3><h3><br></h3><h3> 车师古道跨越天山南北,是一条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道,西域早期重要的交通干线,也是我国气候垂直带和植被垂直带最有代表性的一条路线。全长200公里,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西州图经》残卷对其路线有叙述。</h3> <h3>  新疆车师古道景区位于吉木萨尔县泉子街镇境内,距离乌鲁木齐市220公里,约2小时车程。景区与吉木萨尔县城相距32公里,有县、乡公路直达。今新疆吉木萨尔县泉子街乡大龙口南越天山至吐鲁番市鲁克沁的通道,又称金岭古道。自汉唐以来,车师古道是连接丝路中道与北道的捷径,将车师后国与前国沟通,故称车师古道,唐代称“他地道”。</h3> <h3>  车师古道由今新疆吉木萨尔县泉子街镇大龙口南越天山至吐鲁番市交河故城,全长200公里,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西汉时期,西域的车师国分为前后国,跨山而居,随着商贸交易、信息传递、消夏越冬,逐渐形成了车师古道。东汉时期,著名战将耿恭守卫疏勒城,最后通车师古道而行撤回玉门关。公元126年,班勇在车师后国威震南北,走的就是这条古道。</h3><h3> 到了唐代,分别在交河城设立安西都护府,在车师后国设立北庭都护府,两地经由车师古道连通,比绕道乌鲁木齐少走170余公里的路程,其重要地位及价值可见一斑。回鹘高昌狮子王冬住高昌,夏赴北庭避暑,来往穿行在车师山道上;宋王朝使臣王延德出使高昌,前往北庭也是走的车师古道。古道到清代仍有商贾往来。然而随着交通业的发展,古道行人逐步减少,古道开始被废弃。但到了盛夏时节,仍不时有牧民赶着成群的羊群转场到天山以北,这种南畜北食的习惯还是经由该道来完成。</h3> <h3>  车师古道东接丝路东段至长安,西接碎叶路至中亚,北接回鹘路至蒙古高原,南接西州路至柳中,为丝路交通往来的咽喉要塞。大龙沟又称济木萨沟,今称长山渠,由此南行至天山山口,东汉时称疏勒山,今称卡子湾,为通往吐鲁番的第一道山口。自此步步攀高,要过六座桥,抵达顶峰冰达坂。自山口至头道桥,山路平宽,山流飞逝,林碧崖青,穿过二道桥,山崖边有数丈深的金洞子。三道桥东岭称金沟,还留有前人碾金的大石碾,故又称金沙岭。桥左右草滩上有石砌墙基多处,为旧客店遗址。山路由此越走越险,道宽约1米,长4 0多米,从石缝里通过,被称为“石门子”,亦即四道桥。五道桥前有仅存断墙残壁的十余间屋,俗称上店。</h3><h3> 六道桥也称天桥,是六座桥中最高、最险的一座桥,坡陡光滑,桥离水面 20多米,两旁怪石交错,地形险恶。自山口至六道桥21公里多,再前行4公里多即为海拔4000多米、终年积雪的达坂岭。达坂西坡有一石砌堡垒,残高4米,直径10多米,石层立有梅花桩,似是栅栏,疑为古代的观测站或烽燧。自达坂南行至石窑子沟后,又在两绝壁间穿行,头顶一线天,称“下石门子”。继续下山至石屋,前行30多公里是三岔口前的塔尔朗沟。沟中有座古城,附近还有墓葬群,占地1亩多。这里是通往吐鲁番的必经之路。</h3> <h3>  古代的丝绸之路上,商旅和军队由南疆跨越东部天山进入北疆的多条可通行山路中车师古道是最方便的,比绕道乌鲁木齐缩短旅程170多公里,沿途驿站甚多,交通繁忙。</h3><h3> 清代仍有商贾、打短工的贫民络绎于途。现今,吐鲁番和吉木萨尔两地的牲畜转场依然经由该道,小商贩还偶有经古道贩卖农牧产品。</h3><h3> 原始古朴的车师古道现保持的尚好,非常适宜户外运动和摄影家徒步旅行。对于摄影发烧友来说,如果不是时间太紧的话,那是一定要走一走车师古道的。</h3><h3><br></h3><h3>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创)</h3> <h3>  赵汗青 简 介:</h3><h3> 赵汗青,原名先杰,字汗青,男、汉族,安徽宿州人,祖籍淮北,资深媒体人、旅美作家、文史学者,博士。《时代-中国之声》执行总编辑。</h3><h3> 已出版20万字军事历史小说《垓下之战》、20万字军事小说《抗日英雄欧明海传奇》、20万字历史章回小说《游龙戏凤后传》。50万字文史类《沧海宿州八千年》、20万字长篇军事历史小说《血染虹桥》、20万字传奇小说(合作)《抗日名将孙象涵传奇》、二十万字章回小说(合作)《宿州玉皇寺传奇》、十万字纪实文学《丰碑——革命先烈吴可传》、二十万字长篇游记《行走藏疆高原》等九部作品。</h3><h3> 安徽垓下研究会学术顾问</h3><h3> 安徽省宿州市侨联常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