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回归传统》成为一种时髦[砚楷论画]

砚楷诗书画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别让《回归传统》成为一种时髦[砚楷论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文/砚楷</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画/砚楷</span></p> <p class="ql-block">绘画传统是一个宏大的概念,不仅仅指宋画中的精微博大,元画中的清逸品格,明、清画中的笔墨情怀,甚至民国时期那一丝尚存的文人气息。</p> <p class="ql-block">置身当代,时人很难触摸传统中最精微部分,即使我们能够进入传统动脉,也不过是以当代的心境揣度古人。因此听不到古人毛细血管里湍流的喧响,我们在经济的大潮里随波逐流,不可否认已经没有了古人的心境,思想,环境,只是跟在古人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趋,踩到了一点古人的影子,以为已窥全豹,不是的,那只是影子,前贤模糊飘渺的影子,没有温度,没有呼吸,没有生命。</p> <p class="ql-block">笔墨当随时代,审美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艺术也传达出与之统一的时代性,故此时代环境能够影响画坛的整体走向,显然这个时代文人体系已经不复存在,那么对水墨的传承就成了一个问题,如何研究怎样传承,毋庸讳言大部分画家是从众的随波逐流,浮于表层,程式化,未深入水墨之下的文人体系及艺术涵养,传递的是肤浅的艺术感观,追风艺术市场风潮仿古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统热无疑是好事,但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传承的内涵,再深入其历史,文化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传承。我们真正要传承的东西是宋文人风气而不是单纯技法,更不是赶时髦,如此很容易进入另一个误区,譬如‘’书画同源"譬如"以书入画",其实中国画的核心正统是书写性而非书法性,民初后,“书法入画”混淆笔墨形式与“书画同源”关系,笔墨形式不过是中国画重要的环节,非核心所在。世风之下现代中国画误入标新立异,笔墨炫技的 “技”与式层次的低境界,这对于传统的传承豪无益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个人认为当下时髦的回归传统根本就是“仿古”,模仿之仿,跟真正的传统完全不是一回事儿。</p><p class="ql-block">所谓的传统是一个太模糊的概念,真正的传统在五四和文革时期两次断裂,更何况传统是由多个阶段组成的,宋唐传统和元明传统完全是两回事,我们要回归哪个传统?首先要弄清楚,现在大家很时髦的一窝蜂似的奔向传统,赶大集似的,其实是一种很认真的表象感知,因为很少有人认真思考过我们回归的是那个传统是怎样的一个样貌?崇敬前贤没错,但绝不要拜在古人的脚下不知起身,否则中国画就会成大一统,我曾经临了十几年的古,包括芥子园,我很确定我是严肃认真的,也确定能够深入进去,却始终不能和古人对话,找不到早生八百年与古人对饮的感觉,因为我穿的是“衫”古人穿的是“袍”,我吃的三餐是机制的,古人的三餐是手工的,我的行程坐的是高铁,古人乘的孤舟,我们隔着长长的时间和厚厚的观念,所以我找不到古人淡墨里流露出的感情和线条所要表达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如果大家认为怎样的文化背景传递怎样的传统文化这一观点是正确的,那么我想给大家罗列几个社会现象供大家思考,得出怎样的判断我想应该是独立思考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一,中国画的社会基础与文化基础</p><p class="ql-block">随着王朝的解体,文人画已成绝响,众所周知,文人画的创作和欣赏主体是文人士大夫,既然文人画的社会基础不存在了,我们谈何回归?诗与书是构成文人画的两支小脚,不论它是三寸金莲还是尺半虎步 ,所谓“书画同源”是也。就是这唯一的一根稻草也随着科举制度的取消,这一文化环境也消失了,让文人画的文化基础与何回归?</p> <p class="ql-block">二,绘画语言、题材陈旧</p><p class="ql-block">文人心中的梅、兰、竹、菊这些传统绘画题材有着特殊的寓意,而如今文人阶层的昨日黄花,不说当代画家没有资本孤芳自赏,即使有以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当代人的生活压力也很难引起共鸣。更何况也并不是说我们在自己的画中加个一叶孤舟和古代人物深山仿幽就是文人画了。</p><p class="ql-block">[只举此二例,其他题材依旧如此]</p> <p class="ql-block">三,装饰方式</p><p class="ql-block">传统中国画的装饰基本采用中堂、挂轴的形式,这是文人士大夫当时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决定的,因为古时家居是四合院的建筑样式,传统国画的装饰方式很适合悬挂,但若挂在现代性建筑里就会显得不伦不类。</p><p class="ql-block">四,文化环境的现实</p><p class="ql-block">不能不说西方强势文化和新媒体艺术的冲击给当代人的思想观念产生很大的影响,社会生活现代化,电影、电视等大众艺术的冲击,中国画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p> <p class="ql-block">经济基础、生活方式的变化,会改变审美趣味的变化。如果一门艺术不想落伍,就必须根据现代生活方式适时做出调整。</p> <p class="ql-block">现代人习惯了用鼠标与键盘敲击中探知世界,习惯了在新创造的海量的词汇中找寻沟通与交流的方式,更习惯了在纷乱的视界中获取精神慰藉与感官刺激。</p> <p class="ql-block">生活环境、知识背景与支撑中国画的传统文化内涵形成冲突 艺术界定、认知、批评方式改变着我们对艺术的理解,而中国画的美学价值也就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失去了理解。</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逐利的时代,不会再有古文人士大夫的文化氛围,繁华是表象,逐利才是实质。这是大环境造成的,无孔不入,无一幸免,生活中有雾霾,即使你捏紧鼻子也防范不了雾霾的吸入,除非你把自己憋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接续的是五四和文革以来传统根脉的断裂,断裂之后的“复古”,找到与古人对话的方式是一回事,进入到古人灵魂达到契合是另一回事,而传统虚伪的表面更多的是糟粕。</p> <p class="ql-block">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既然不再沿袭古人的生活习俗及书写方式 又怎么可能复制古人的书写状态和笔墨思想呢?没有当时的书写状态和笔墨思想又怎么可能达到高度契合呢?</p> <p class="ql-block">说了半天阻碍进入传统的社会现实,现在说说中国画的传统。</p><p class="ql-block">我想问一句,现在有几个画家题的款儿是自己写的诗,有几位书家日常的书法作品是自己填的词,而这却是中国画的传统根基。</p><p class="ql-block">没有文化而能够成为中国画家是二十世纪才会有的现象,别笑,真的,因为审美标准变了。</p> <p class="ql-block">传统是非常大且模糊的概念,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审美标准与批评标准,千百年来,很少有人能够定义中国画到底是什么。商周时期中国即形成完整的“黄老”文化,至春秋战国,道家思想逐渐建立,在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诸具都受其影响。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简约、朴素、无为、自然的宗教观念成为文学艺术的审美体验。物质和精神合在一起诉说的是物质可以是精神的,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质的,中国山水画的清静悠远,可游、可居、可赏,皆是道家思想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而儒学的“中庸”即是一种大美的美学原则,自然,不争,无为。统一产生和谐,和谐产生美,看看中国人物画儒家痕迹俯首皆是。所以说中国画的传统源自中国哲学,无论是意境还是笔墨思想,中国画是哲学及美学的延伸,远非笔墨与书写形式技法层面可以讨论的,书写行为需要内心修养所引导,所谓"气韵生动"即"佛学"诗学""国学"的统一,中国哲学之于艺术上核心体现是文人画,心性,修养合成同一个心性主体非形式与笔墨本身,文人画的形成周期,与新儒家文化回应佛教自我蜕变同步。唐宋以后,佛教观念影响诗歌、绘画,王维首推文人画,而韩愈、朱熹重新阐释孟子“心性”概念,成宋明理学,于是儒家思想之形态始。</p><p class="ql-block">我们注意观察一下中国画的传统笔墨,线条几乎都是柔的,少有直线,因为中国传统讲究的是中庸之道和以柔克刚,所有的笔墨都是疏淡的,少有浓墨铺排,因为中国传统崇尚冲和中庸,故此潘黄[潘天寿,黄宾虹]的作品并不符合传统文化的审美要求。</p><p class="ql-block">从技法角度讲,要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语境进行深度解读,自然绕不开南朝谢赫,自谢赫提出“气韵生动”以来,“传神”和“神韵”就成为中国历代画家追求的目标,两宋写实风之后,明清的“文人画运动”成为画家审美梦想,晚清以来的写意画风使得“不求形似”逐渐成为中国画的金科玉律,在这种深厚的文化土壤中,融合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术思想和 哲学 观念,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独立的艺术体系</p> <p class="ql-block">文人性、诗性、笔墨性是传统中国笔墨的最基本特点,通达笔墨的精神内蕴是文人画的诗性需求,故此文人士大夫构成创作和欣赏的主体。</p><p class="ql-block">宋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画一律观点成为主流,含蓄,不直白,这需要丰厚的文化积淀,这个时期的大画家几乎都能诗,此时的绘画即使不题诗,画面也须有诗的意蕴,要做到“画中有诗”。山不再是山,要把山的内在的感觉描绘出来,“寓意于物”是超越物质占有的审美胸怀,用意象的手法去寻找诗的境界,是人的精神的解放,你看八大的笔墨情感皆在“空”“白”处寄托思绪,不懂诗何解此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近代以来,画与诗逐渐疏离,这不仅是技术的缺失,实则是意趣的改变,现代人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失去了醉卧东篱的惬意,缺失了赋诗唱和的才情,疏离了孤舟蓑雨的体验,找不到挑灯看剑的感受。中国画的笔墨是书写性的,线条起伏顿挫,畅缓疾徐,是情绪的记录,故此中国古代的画家基本上都是书法家。</p><p class="ql-block">20世纪的画家却开始疏离书法,诗词,使得“书”“画”全无意趣。</p><p class="ql-block">基于以上诸点认识,个人认为,当前的艺术环境奢谈传统只能称之为“仿古”,并没正走进传统并达到灵魂的契合,当以“仿古”论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