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苏 东 坡 的 气 节</h3><h3> 苏东坡的诗词文章飘逸自然、精美华丽、富有哲理,其人其文历经千年而不失去“魔力”。林语堂说:“我们论到苏东坡,就不能避免“气”这个字。综括苏东坡的个性,必用孟子所说的这个“气”字。”</h3><h3> 孟子的一个弟子问:“何谓浩然之气”?</h3> <h3> 孟子回答道:“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h3><h3> </h3><h3> </h3> <h3> 苏东坡身上蕴藏的就是“道义”二字,从小直养而成。</h3> <h3> 来到眉山“三苏祠”,流水环饶,修竹成林,“三分水、二分竹”,古人用竹子来代表一个人的气节。</h3> <h3>竹子外表光滑圆润,中间虚空,清气充盈,节节贯穿,枝干轻盈,根系发达,上面随风而动,下面稳如盤石,用它来代表坚忍不拔、能曲能伸的君子品格甚为贴切。</h3> <h3>苏东坡喜欢竹,他选择居所的原则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h3> <h3>他还喜欢画竹,他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h3> <h3>“三苏祠”里有一组苏东坡母亲教子读《后汉书.范滂传》的塑象,书上记载后汉时期朝政不修,政权落入阉宦之手,范滂等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生不惜冒生命危险,上书弹劾奸党,其母不求延年益寿,愿与儿共赴国难,为儿壮志。</h3> <h3>那时苏东坡八岁,问他母亲:“我长大后做范滂这样的人,你愿不愿意?”他母亲回答他:“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h3> <h3>他的家国情怀使他进入官场后就卷入了政治漩涡,造成了他官场生涯的宦海沉浮,从杭州贬到黄州,从黄州贬到惠州,从惠州贬到儋州,一次比一次偏远荒凉。</h3> <h3>只不过他的敌人不是阉党,而是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革新派。苏轼与王安石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杰出人物,同为朝延重臣,他为何要不顾身家性命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h3> <h3>王安石的得意之作首推“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当时社会上流行大富人家借钱借粮给农民的做法,秋收后连本带息归还,利息少则百分之二十,多则百分之三十至四十,富人赚得盆满钵满。王安石看准了这个巨大的商机,他认为与其让富人赚这笔钱,不如由政府来赚,增加财政收入。</h3> <h3>新法规定:今后青黄不接的时候由政府出钱借给农民,不允许富人借钱给农民。政府的贷款年息百分之二十,秋收后还本付息,如荒年欠收,可展期到丰年,利息照计。</h3> <h3>穷人没有贷款能力,同一保甲的富人必须以自家的财产为穷人提供担保。</h3> <h3>新法虽然也说贷不贷款由农民自愿,但同时给地方层层下达了考核指标,各级衙门差役如狼似虎,强迫农民贷款、富人担保。</h3> <h3>为了躲避官僚摊派贷款或还不起贷款时,穷人只有卖儿卖女,四处逃亡,富人则典卖家产,替穷人还债。</h3><h3> 青苗法的实质是官府垄断了全国的金融信贷,禁止民间的借贷行为。</h3> <h3>在流通环节实行“市易法”和“均输法”。官府接手全国和省际之间的货物贸易,在成都、广州、杭州设立市易局,所有商贩必须成为该机构的会员,所有货物由该机构统一收购,小商小贩只能从该机构进货进行零售,禁止商人之间买卖货物。连针头线脑都要由官府来卖。市场交易规则和商品价格也由该机构统一制定,将工商行政管理和垄断经营的职能集于一身。</h3> <h3>今天经历过计划经济年代的50后、60后,就不难理解“均输法”和“市易法”的内容,因为王安石的这一套与我们改革开放前所面对的粮食局、商业局、供销社、统购统销、统一定价等经营模式惊人的相似。</h3><h3>此外还有免役法、保甲法、财产登记法、所得税法等等,无一不是收刮民脂民膏,与民争利。</h3> <h3>王安石信奉“国家主义”,相信政府万能,其变法内容显然是国家垄断资本对民营经济的碾压,典型的“国进民退”,他明说改革就是要与民间资本争夺利润。由此造成的恶果是:北宋用一百多年的时间建设起来的政治文明、商业文明和社会文明受到破坏,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徽宗的乱政和亡国。表面看是富国强兵,实际上损害了社会机体,伤了国家的元气。</h3> <h3>王安石变法遭到了司马光、欧阳修等一大批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苏东坡连续几次上奏折直言新法弊端:</h3><h3>“百姓足,君孰与不足?……陛下所谓富者富民欤?抑富国欤?……今陛下使农民举息而与商贾争利,岂理也哉,而怪其不成乎?”</h3><h3>“近者青苗之政,助役之法,均输之策,并搜卒之令,卒然轻发又甚于前日。”</h3> <h3>在另一篇奏折里苏东坡讲,新法推行以来,很多百姓失业,妻离子散,转在沟壑,久无所归,民间生财自养之道,一切收之公上,所欠贷款无力赏还,罚息日重,欠债愈多,官家罚没货物堆积如山,监狱人滿为患。他还引用孔子“苛政猛于虎”的话说,当今每州崔欠吏卒不下五百人,全国尤如有二十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h3> <h3>王安石变法造成了社会经济萧条,民不聊生,怨声载道。1085年宋神宗驾崩,10岁的哲宗即位,太皇太后垂帘听政,顺从民意废止了新法。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以一败涂地收场。</h3> <h3>苏东坡为此不遗余力,饱受牢狱之灾,全家人随同他颠沛流离,历尽苦难。</h3> <h3>苏东坡与王安石一个主张藏富于民,一个主张竭泽而渔;一个着眼长远,一个立足当前;一个主张调理气血系统,一个主张肌肉发达。如果说王安石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的话,苏东坡则是“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h3> <h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的浩然正气成就了他的一生与人品,在其诗词文章中、在其日常生活中、在其与王安石的斗争中展现出来,千古流传。</h3> <h3>正如他在给别人写的碑文中所写的:“浩然正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