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泾古镇

viola

上海金山区有一个水乡古镇, 枫泾古镇。它地处上海西南,过去她地处吴越交汇,素有吴越名镇之称。 枫泾地灵人杰,人才辈出。自唐代以来有历史记载的名人639人。其中清代以前状元2人,进士53人,举人125人,文化名人235人。著名的有唐代宰相陆贽;宋 代屯田员外郎陈舜俞,状元许克昌;明代曾随郑和下西洋的太医院御医陈以诚,清代状元蔡以台及内阁学士兼吏部左侍郎谢墉,围棋国手顾水如,国画大师程十发,著名漫画家丁悚、丁聪父子,革命烈士袁世钊、陆龙飞。 “金圃宅第”为清乾隆年间要臣谢墉在家乡枫泾南镇的内宅,因谢墉号金圃而得名。谢墉官至内阁学士兼吏部左侍郎、工部左侍郎,经筵讲官。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乾隆第十一子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为金圃宅第正堂题写“启秀堂”匾额。该宅建于乾隆后期,原为三井三棣及东西厢房、马厩、河阜一应齐全的大宅院,旧时人称“天官府”,为枫泾之首。宅第两回廊分别展示1500年来枫泾人物和枫泾大事。天井两旁的门窗雕刻精美,形象生动。宅第南墙外,立有状元、进士、举人三个牌坊,坊上分别镌刻着出生枫泾的3个状元、56个进士和125个举人的名字。左边的墙上雕刻有21位枫泾历史上三品以上官衔的人员。 宅第两回廊分别展示1500年来枫泾人物和枫泾大事。天井两旁的门窗雕刻精美,形象生动。宅第南墙外,立有状元、进士、举人三个牌坊,坊上分别镌刻着出生枫泾的3个状元、56个进士和125个举人的名字。 古长廊,当地最具人情味的江南水乡的典型建筑——长廊。这条长廊全长268米,是江南水乡现存的长廊中数一数二的。在长廊里侧是商店和民房,外沿是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相通的市河,它在古镇区全长1200米左右,是一条区级河道,水系主要来自浙江的天目山,河水流向黄浦江。长廊不仅美观而且实用,两句话概括长廊的功效,那就是“下雨不湿鞋,盛夏不撑伞”。枫泾古镇的长廊上是各色的小吃,肉棕、酸梅汤,光顾着吃和休息了,就没照相。 枫泾现有石桥39座,其中最为独特的是有“庙连桥,桥里庙”之称的致和桥,枫泾人叫“夫妻桥”。致和桥位于枫泾镇中南北市河的中段,建于元朝致和年间因此得名,是枫泾现存最古老的桥梁,也是枫泾历史发展的见证。清代沈蓉城《枫溪竹枝词》中写枫泾镇过年的一首词就取景致和桥,词云:“人事新年日日增,致和桥侧见欢腾。贫儿偏好牧猪戏,稚子常提走马灯。” 三得景观,分别是的泉、得池、得井,说到这个景点,还有一个小故事。<br>  元末明初,枫泾南镇上有一户姓顾的人家,乐善好施,建了许多桥梁和寺庙,一直被当地人称道,明景泰年间(1450年)富商顾文昺在建房造屋的时候,挖出了很多的金银元宝,顾文昺知道这些钱乃是天赐之物,于是在挖到钱的地方筑造了七口井,俗称“七星井”且井井相通,泉水甘甜可口,以使路人吸取。<br>  因为过去此地是交通要道来往的人流繁多,为了多做善事,有些人逗留的时间长,一口井来不及供应,所以又挖了六口,方便来往路人吸取,以解疲劳。<br>  听说因他的善举感动了天上的七星,七星施仙法让每口井都有不同的特效,用了可以升官发财,有的可以保佑身体健康,有的可以祛病消灾。<br>  其中一口井建了亭子,因钱。泉谐音故名“得泉亭”“得泉井”。清咸丰三年(1860年)得泉亭毁于太平军战事。光绪三年顾氏裔孙顾志奎重建了得泉亭,民国期间,又被战事所毁。如今的亭子是在原址上复建的。 丁蹄,即“丁义兴”熟食店特制的“红烧猪蹄”,始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因店主姓丁,故名曰“丁蹄”,迄今已有150年历史,并称为“枫泾四宝”之一,是列入中国特产精品的著名美食。 煮制“丁蹄”选料讲究,必须采用当地周边农村的枫泾猪四蹄为原料,这种猪属太湖黑猪的一个品系,是我国著名的良种猪之一。枫泾猪体型中等,头大额宽,头型有滑尖,翁头和寿字头3种,其中以寿字头最多,因为他的特点是腹大臀宽,肥瘦适中,小肢粗壮,肉嫩鲜美,而别的猪种就达不到此要求,在制作上前后要经过蹄形整修,焯水,拔毛,文火焖煮,加佐料,出骨等8道工序才能完成. 在150多年前,枫泾镇上开了一家丁义兴酒店,地址就在现在的丁蹄作坊这儿,由于丁义兴酒店老板娘人勤手巧,烧得一手好菜,特别是扎肉,烧的香气扑鼻,咸淡适宜,一度招徕了不少顾客。但好景不长,一些饭馆见扎肉生意好,就纷纷效仿,使丁氏小店失去了特色,生意日渐冷落,度日维艰。小本经营的丁老板为此愁肠百结,垂头丧气。老板娘见他闷闷不乐,茶饭不思,心里着急,就一边照顾生意,一边去找了当地名医,让他为丈夫开了几帖舒气开胃的药,中药抓回一看有丁香、桂皮、山奈、生姜、杞子、红枣等等。炉子上一边炖的是药罐,一边烧的是一罐猪蹄,老板娘看到蹄子已烧到八分酥,忙着趁热抽骨整皮。正在这时,猛发现药汁已熬得差不多了,急忙抽手去移药罐,哪知心急慌忙再加上满手是油,出了差错。药罐一倾,药汁不偏不倚竟倾在那罐猪蹄里。老板娘心里一急,怕那罐蹄子被药汁染苦了,糟蹋了,急中生智加了几块冰糖,又在炉底下添了一把猛火,想收收汤。一两分钟以后,奇迹出现了,只见那蹄膀被烧的乌里透红,红里显亮,满屋腾起一股香味,外屋的丁老板闻到香味一问知道娘子把开胃的药汁泼到了蹄子上去了,也发了慌,他急忙舀起一只蹄子,还没用筷子挟,就觉得一股特殊香味扑鼻而来,顿时胃口大开,一口气把这只猪蹄吃光,丁老板吃完猪蹄,顿觉眼前一亮,高兴得喊了起来“酒店有救了,酒店有救了”。第二天,丁义兴酒店鼓乐齐鸣,鞭炮连天,老百姓不知丁义兴搞什么把戏,所以都来围观看热闹。丁老板马上对大家说:“他寻到了烧制冰糖猪蹄的秘方,今天特请大家来品尝”,围观的人,将信将疑地买了几个蹄子吃,一吃果然感到猪蹄喷香扑鼻,酥而不烂,油而不腻,味道好极了。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四邻八乡,丁义兴酒店顿时兴旺起来了。<br>  丁家小酒店传到第三代丁润章兄弟时,生意虽好,但时有起伏,这引起丁家兄弟的思虑,感到老一辈烧的冰糖蹄膀虽然撑起了一爿店,但毕竟是日常菜肴,要在同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做出与众不同的蹄膀出来,丁家兄弟反复揣摩,多次试验,还拜访了一位曾在杭州大酒家掌勺多年的老厨师来品尝丁蹄,请教缺点,老厨师尝了说:“味道还不错,就是味单薄了些,菜味一要正,二要醇,比如霉干菜焐肉,要烧的菜中有肉鲜,肉中有菜香,才有滋味,象龙井虾仁,虾仁中有股龙井茶的清香。现在你的丁蹄就缺这点,如果加一些野味,味道就好一点了,而且香料要适量”。丁润章听后如获至宝,回家后重新调正香料的配方,并在锅中加入斑鸠,鹌鹑,麻雀等飞禽野味,再用八道工序,十几味佐料烹调,烧好的丁蹄肉糯而香,汤浓而胶,即可作冷盆佐酒,也可当热菜下饭,不但可口,而且美观,冷切时如片片琥珀,加热后似团团红霞。从此名声大振,由于独特而且味鲜,人们把丁家精工细作的蹄膀冠名为“丁蹄”,“丁蹄”名气越来越响,模仿的人也越来越多,好几家联合起来以降低价格的办法来排挤“丁义兴”店,可丁润章受杭州胡庆余堂药店胡雪岩的启发,在店中挂起一块“真不二价”的匾额,他说:“我家的丁蹄靠的是质量上取胜,而不应在价格上取巧。”他在烹调中更加注重质量,在关键的调味工序中,亲自把关,还公开承诺,丁蹄上如拔出一根猪毛,奖丁蹄一只,几经回合,终于获得了最后胜利。 据资料记载,2000多年前,枫泾地区已有先民在此生活。1500年前,这里已成为地跨吴越两界 “白牛市”(集市),便有了有“吴根越角”之说。如今,枫泾镇内的界河畔还竖有标示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的分界的界碑。 <br><br>  唐宋以来,枫泾一带寺院道观遍布,人烟渐多。至1275年(元朝至元十二年),沿用“白牛”之名正式建镇为“白牛镇”。镇区内水陆交通发达,人文荟萃,商旅云集。据说,元末明初时与浙江的南浔、王江泾、江苏的盛泽合称为“江南四大名镇”。明宣德五年(1430年)起,枫泾以镇中界河为界南北分治,南镇属浙江省嘉兴府嘉善县,北镇属江苏省松江府华亭县。 <br><br>  1951年3月,枫泾南北两镇结束了分而治之的历史,合并归为松江县管辖。1966年10月,枫泾镇由上海市松江县划归上海市金山县(今为金山区)管辖。 前一天的“利奇马”台风刮倒了一棵大树。据导游说台风过后古镇一片狼藉,所幸是景区,收拾得也快。 古镇里的很多小店写着可发呆,可闲聊。我们在这里发呆了几个小时,喝喝茶,吃吃水果。黄桃据老板说是自家种的,无农药。下次争取在枫泾古镇住上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