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游子,你可记得土地的芳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半个世纪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那场旷日持久的上山下乡运动,对所有亲历者都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记忆。尽管我们大夫的知青各自的家庭背景、性格志向、生活环境,乃至后来的人生轨迹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一样的:我们都把自己一生中最美好、最灿烂、最该用来读书深造的青春年华,撒落在了大夫的田间地头和竹山沟壑。而一个人的青春岁月留在哪里,那里就是他永远的“第二故乡”,终生难以忘却。 在大夫,我们与当地农民一起同甘共苦,战天斗地,栉风沐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锻炼了体魄,晒黑了脸庞,铸就了意志。往事历历,岁月如烟,知青生涯早已过去,但大夫依然是我们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今年六月,大夫村长黄清良代表大夫的父老乡亲向我们发出了盛情邀请:大夫知青们,您们好,各组很高兴欢迎你们回来开路,即一年一度的过生活,本月十六日开始,每组一天,以此类推,如三组十六日,七组十七日二组十八日,已安排好每一天,欢迎回家聚聚,期盼!字里行间饱含着拳拳故乡情。如今第一批插队的知青已年近古稀,其余知青也年逾花甲。怀揣着跨越50年的心情,重新回到了曾经挥洒青春的地方。情系大夫村,圆梦返乡行。是叙旧也是感恩!</p><p class="ql-block"> 我们分别是从福州与建瓯来大夫的,那个时候多数是初中生,一群小年轻在还不懂得如何生活的时候,已经开始需要料理自己;还不懂得种地是咋回事的时候,已经扛起农具下了地;正是在下乡的那段日子里,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教会了我们顽强拼搏,砥砺前行。大夫村的亲人们用他们的淳朴和善良感染了我们,是值得我们一辈子珍惜的宝贵财富。光阴似箭,五十年的人生如过眼烟云,当这群头发花白的知青们再聚首,好似看到了当时的青葱少年在这片土地上流血、流汗、流泪,从激动到迷惘到冷静到反思的成长。如今,风儿依然和煦,山水依然秀丽,乡情依然浓厚。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到暮年容易怀旧。而年轻时遭受的痛苦和磨难到了晚年往往会被淡化,甚至被不自觉地涂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并在悄悄中转化为一种无意识的自我抚慰。大山深处热血沸腾忆当年,岭上田地勇献青春再回首。家乡山水美如画 , 故土风景暖人心。苦涩辛酸风雨雪,沉浮跌宕喜乐愁,一弹指挥间五十年。</p><p class="ql-block"> 由于照顾知青中尚在上班的与周末才能不带孙辈的,大夫村特地将开路、过生活的时间往后推了一天,所以我们定在17、18两天(周六、周天)进行返乡行。福州18人,建瓯9人(由黄树明牵头组织),分别从两地出发,在高速出口的吉阳四宝小镇会合。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是我们这些几十年前的知青战友们大团圆的日子。这两天是我们这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兄弟姐妹重逢的日子。是我们这些鬓已染霜仍在追寻青春足迹的日子。是我们这些曾战天斗地、生死与共的知青朋友们畅叙情缘的日子,是我们与大夫的父老乡亲重温血肉亲情的日子! 我们这些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的年逾花甲之人 ,我们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知青朋友们,何惧年事已高!何惧路途迢迢!何惧身体、路途上的种种困难都要聚集在一起,回归我们的精神家园,回归我们的心灵故乡一一大夫村。</p> <h3>当年我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地簇拥着大夫大队的名牌,以自己也是大夫村民为自豪。</h3> <h3>这段话倒背如流了。还有“寄上三佰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脱口就出。奇怪的是现在一段很短的歌词都背不下来。</h3> <h3>二十三中的上山下乡积极分子,不知他们贴在胸前那小册子还在不在。</h3> <h3>大队组织批林批孔学习。</h3> <h3>萨经理邀插友到上海西餐厅聚会。</h3> <h3>当年大夫最美的六朵花。</h3> <h3>这批人当时还在大夫。应该是74年的春节吧,大夫知青在鼓山游玩,有人提议:目前在大夫的拍一张。于是就留下了这张纪念照。</h3> <h3>大夫溪畔,流水潺潺,难兄难弟,一生情义。</h3> <h3>靓女俊男游福州西湖,不知若遇雨沒伞可会乘船。</h3> <h3>姐妹情深。萨和宜此次因身体欠佳未能一起返乡,但她默默地做了许多协调工作,还出了几个好点子,使这次返乡行得以顺利进行。</h3> <h3>九队黄如圭妹妹出嫁前,随知青到福州过年并游鼓山。</h3> <h3>还认识背景那个大型游乐设施吗?</h3> <h3>左一萨和宜是大夫知青群群主,曾任福州上海西餐厅副总,工作能力超群,待人真诚,深受大夫知青喜欢。右一陈素琴身高1米7是个大块头,田间耕作样样都和农民有的拼,只是每月生理期脸色惨白捂着小腹痛苦呻吟时大家才醒悟到这是女生……</h3><h3>左三李小文是女知青中最瘦弱的,她会舞剑,😉会独舞"蝶恋花"……</h3><h3>左二是受省商业厅委派的带队干部陈大瑜大姐,她曾是一名军人十七岁参加抗美援朝,英姿飒爽的陈大姐特别关注知青生活的状态,特别理解知青的艰辛和不易,她会教知青们唱歌跳舞排话剧,共同分享劳作之余后的知青精神生活……</h3><h3>陈素琴与邹学海,李小文与林金炳在大夫相识相知相爱,离开大夫后成了让人羡慕的两对知青终身伴侣。</h3><h3>左四是林南帆,右二是罗水姬。</h3> <h3>这群即将下乡的建瓯妹子,眼里充满了迷茫。</h3> <h3>8月17日,恰逢福州解放70周年纪念日。早上7点多,大家准时到达上车点,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我们出发了。</h3> <h3>这辆就是我们的包车,离开第二上车点出发。这张照片是来送行的程建勇拍的,他托我们给乡亲们带去亲切的问候。</h3> <h3>黄依秀是此行筹备组成员之一,他组织能力强,办事点子多,有魄力。在吉阳与大夫知名度最高,走哪都有人认的。今天严肃了点,可能正在思考中午白酒喝多少才不过量。</h3> <h3>女生依然羞涩,不敢面对镜头。</h3> <h3>建瓯的朋友9点出发,先到了四宝小镇,几位美女争分夺秒,留下了倩影。</h3> <h3>新吉阳四宝。</h3> <h3>11点半之前我们就到达了大夫,村长早就在村部等大家了。亲人相见格别激动,回家的感觉真好!<br> 王旭涛大哥是我们知青中的才子,当年已经在备战高考了,却被文革那场铺天盖地的暴风雨粉碎了花季,和我们一起到了大夫。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凭借深厚的数理化基础与善良稳重踏实的性格,他帮村里建设了第一个水电站,拉起了有线广播。盘古开天以来,村里第一次亮起了电灯,响起了音乐与新闻。每天早晨他用口琴吹响“太阳光金亮亮……”。<br> 顺便拉点关系,他是我福州五中的校友,哈哈哈。<br> 这次他精心制作了一幅水彩画,以全体知青的名义赠送给大夫村留念,给我们此行增添了许多光采。</h3> <h3>富贵满堂,牡丹溢彩,祝愿全村大夫乡亲生活步步登高。</h3> <h3>村长代表乡亲接受我们的祝福,并与此次返乡的所有知青合影留念。</h3> <h3>走私一张哈。</h3> <h3>拍好纪念照,大家都上二楼会议室小憇。兄弟姐妹们很久没相聚了,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几乎要把屋顶掀开。几十年过去了,大家都成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脸上添了皱纹,头上长了白发,唯独性格都没变,说笑间都看到了当年的影子。</h3> <h3>带上我们专程从福州带来的新鲜龙眼,出发去村里的老人活动中心(旧会堂)。马上就要与父老乡亲见面了,大家心里都很激动。</h3> <h3>大夫村每年农历七月都要分头去开路,就是将村周边的小路进行维护,整修路面,清除杂草及灌木,修复水沟。开好路大家回村以组为单位聚餐,备好许多美味佳肴,开怀畅饮,这就是“过生活”。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质匮乏,每逢生产队过生活,大家都欢天喜地,知青们更是望眼欲穿,吃撑了是常态。<br> 七月十五前后,村里家家户户还祭拜祖先。大夫村过七月半,主要是祭祖。但黄姓人都是七月十三过。其他余、范姓有的十四,有的十五。<br>祭祖就是厅房香案前摆供桌,案前摆祖先灵牌,十道菜,鸡鸭肉,都熟供,素菜若干,主食是冇糕,加上红酒,茶。不停上香,斟酒,以骰子问讯先祖都悉数到否。日斜时到门口祭土地,烧纸钱…。</h3> <h3>中元节的大夫开路是在前些日子山洪冲毁山路的基础上修路。</h3> <h3>村长是村头,仍然称赞朱闽强:你是大头 目!</h3> <h3>这次邀我们返乡过生活的是三队与一队的乡亲,都非常热情好客,上的菜是具有当地特色的最好的。席间频频劝酒,深情厚意溢于言表。</h3> <h3>一进会堂,迎面的舞台上方悬挂的横幅,让我们看了心里暖呼呼的。</h3> <p class="ql-block">开始登席。</p> <h3>莲子,吉阳四宝之一。</h3> <h3>仙草蜜,吉阳四宝之一。</h3> <h3>泽泻花,吉阳四宝之一。</h3> <h3>水空心菜,吉阳四宝之一。</h3> <h3>在大夫的两天时间里,大家纷纷寻找当年的老队长、老东家、老朋友叙旧。到当年住过的房屋、知青点查看。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是那么的亲切,那熟悉的音容笑貌是那么的感人。提到已作古的那些故人,让人热泪盈眶。</h3> <h3>知青点,虽然已经破旧,仍然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多少青春的梦想在这里腾飞啊。</h3> <h3>才子王旭涛看望大夫文魁黄启梁。</h3> <h3>村里的这条小路我曾无数次地踏过。黄色的土坯墙见证了我辛勤劳动的影踪,似乎还能听到脚穿草鞋挑担大步流星赶路的回声。</h3> <h3>老队长范培金当年给了我许多关照。据他说现在他已经是八队年龄最大的男人了,聊起文章、文奎、文熠、立永、明端、老葛等均已作古,心中难免感概万分。</h3> <h3>现在大夫能找到大片的较好的农田不多,而且还不是世良他们2队的,即使找到尚可耕种的山地农田,也因远离村子而荒芜,如3里外的猪母窠的山地农田和远离村子4一5里的百际山地农田;既使是较大的农田范际垅,前井垅也因远离村子3里路,而且不少是难于耕作的烂泥田而荒芜。村子的附近有大片的可耕作的农田。</h3> <h3>四周的竹林郁郁葱葱,挺拔秀丽,在毛竹之乡随处可见。</h3> <h3>制作白笋干的笋场,煮笋、浸泡、通节、压榨都在此进行。要压到七月才开仓晒笋干。</h3> <h3>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在这七月流火的时节,顶着骄阳尚在辛勤劳作的2队黄美生(1951年生人,与谢世良同龄),在远离村子4里路的铁炉头劳作。</h3><h3> 两个同龄人,大夫来相识,一生勿相忘,友谊长久存。</h3> <h3>莲子是吉阳四宝之一,驰名中外。这是因为吉阳的水土特别适合种植莲子。近年来,大夫也大面积地种莲,四处可见荷塘,可赏荷花。荷花只要一盛开,就立马开的轰轰轰烈烈,瞬间绽放的激情四射。我们赶在日岀时分前往荷塘赏荷,荷塘的风轻轮拂过绽放的荷花,将一缕淡淡的幽香,飘撒在朝霞映照着的晨曦中。也映红了我们的脸庞,大家脸上又见到了些许青春的光彩,愿我们都能携一抹朝霞的光辉,笑看余生的流年。</h3> <h3>朝霞映红了脸庞,是否有些青春的色彩?</h3> <h3>李秀清是此行前二天才从替补队员转正的,他豪气大方,热情善侃,酒量惊人。能娴熟地操二种方言与酒舞大师杨芝琴斗拳。这次他忙前忙后为大家摄影,拍了许多珍贵镜头,唯独少了自己,所以在此多写几笔。 </h3><h3> 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秀清半斤白酒二斤话,从重量上完胜李白。</h3> <h3>人面荷花相映红。</h3> <h3>小雪,路边的荷花你不要采。</h3> <h3>知青们还在村部举行了联欢,平时我们分散在福州、厦门、建瓯,难得一聚。就是在同一城市,各自忙于工作或家务,或因身体欠佳,有时一年也碰不到一次。这次有机会聚在一起那是叫做“原形毕露”啊,大声地说笑,高声地唱歌,欢快地起舞,忘了年龄,忘了身份,没了恩怨,没了隔阂,没了大小,个个都象当年的小年青。借用一首歌:<br>那年,是哪年<br>那年,是一张褪色的照片<br>那年,是哪年<br>那年,总是魂绕梦牵<br>那年,是哪年<br>那年,是我们共同的从前<br>那年,是哪年<br>那年,我们说过再见<br>一起疯,一起闹<br>一起哭,一起笑<br>一起看日出日落<br>一起找北斗星座<br>走的累了<br>让青春回家看看吧<br>走的久了<br>让时光倒流一次吧<br>走的倦了<br>让记忆张望从前<br>走的远了<br>让童真回驻心田<br>回到那年,回到那天<br>回到回不去的从前<br>回到那年,回到那天<br>其实从前从未走远</h3> <h3>请村长观摩歌伴舞“心上的罗加”。表演者来自福州、厦门、建瓯,初次合作效果还不错。</h3> <h3>这壮老头想唱一首追忆知青生活的歌“一支难忘的歌”,就是本美篇的背景音乐。因为穿短裤拖鞋就开唱,结果由于形象欠佳,没唱完就被热烈的掌声“轰”下了台。</h3> <h3><br></h3><h3>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人杰地灵的书乡之村</h3><h3>建瓯市吉阳镇巧溪饶氏村庄</h3><h3></h3><h3>巧溪村四面环山,青山翠竹,小桥流水,村落古朴厚重,静谧祥和。饶氏始祖迁居至此,有500多年历史,为宋仁宗赐以"理学大宋儒家”之称的饶鲁之后代,清朝中期村庄发展为鼎盛时期,呈现文武官员辈出辉煌景象。</h3><h3> 巧溪紧挨着大夫,但许多知青尚未去过,这次特地前往一遊。</h3><h3> 1969年,我家四兄弟原是安排在巧溪插队的,2月8日晚在吉阳巧遇来接知青的大夫书记范培森,交谈中改到大夫插队。</h3> <h3>途经谢官村,八月的竹乡,处处都在晒笋干。</h3> <h3>林金炳离开大夫后,一直都保持着与村民的密切联系,此次返乡行就是村长与他共同促成的。筹备过程中他联系多位老知青,并与依秀精心选购礼物,出了很大的力。</h3><h3> 他热爱生活,每天坚持参加文体活动,待人热情周到,人缘很好,是众多资深美女的偶像。</h3> <h3>大夫村杰出代表黄永显是徐墩文化站長,他家的收藏品,令人大饱眼福!每块奇石都是他到河流山川捡选的![强][玫瑰]</h3> <h3>黄永显说:这次旭涛老师到我家,我家蓬荜生辉!旭涛老师还给我画一幅“富贵神仙”图呢😄</h3> <h3>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五十年,岁月的轮回,除了春夏秋冬的转换,还在日出日落中,带走了已剩下不多了的那几缕青丝,直面青丝染霜,抚摸满面皱纹,心中难免有些淡淡的悲伤,产生一缕秋意渐浓的情愫。可总是有些抹不去的记忆,时常涌上心间。</h3><h3> 春寒料峭的翻土,烂泥田里的插秧,中耕追肥时的花班蚊,水田及山林中的蚂蟥,抢收抢种时的烈日,夜冒三寸的雨后春笋,被“山神”咬住的山锄,笋场夜半老鼠的亲吻,山路上汗洒如雨的挑夫,打摆子时身上的两床厚棉被,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持续高烧,酩酊大醉后夜半的思乡情,同伴纷纷上调后的愁怅……。酸甜苦辣,五味杂陈,非亲身亲历者绝无这些感受。</h3> <h3>分别的时刻终于到了,村民与知青都依依不舍,几个女生眼眶都红了。村长说:祝归队知青返榕一路顺风!身体健康!再次欢迎返乡归队!</h3><h3> 我们非常感谢这次乡亲们的热情款待,牢牢记住了你们的深情厚意,我们一定还会再来的!!!</h3> <h3>编后记</h3><h3> 此次返乡行精彩视频、美照、故事很多,因为一个美篇只能收纳五个视频及一百张照片,所以有些只能忍痛割爱。文中有些许调侃之处,纯属活跃气氛,敬请谅解。</h3><h3> 文中大部分照片均由大夫知青提供,还借用了群内外一些好句子。</h3><h3> 由于对美篇与其小程序的关系没掌握,造成大幅返工,白费了许多心血,也耽误了时间,在此一并说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