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祠堂是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钟氏南迁始祖五龄公,来铁炉坝立基发源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人丁兴旺,前辈们的义举和功德,光耀后人。为纪念先祖们的功德,和方便后裔寻根问祖,通过五龄公裔孙们多次和议,决定在落居祖地,五华县铁炉坝南高塘旺地重建钟氏大宗祠(五龄公祖祠)。</h3> <h3>大会主持雄辉宗长讲话</h3> <h3>各地宗亲代表发言</h3> <h3>雄辉宗长讲话:</h3><h3>尊敬的锦光总长、华青会长,尊敬的各地宗亲代表,(提龄,遐龄,祯龄,祥龄,瑞龄公)五龄公后裔代表们:</h3><h3>大家晚上好!也不管居住于何方(地),我们都不会忘记,祖先是从铁箩坝搬来的。“铁炉"铸出的大钟,其宏亮的钟声,响彻五华河二岸,也响彻了中华大地,响彻了世界各大州。五龄公兄弟为避元禍,在父亲带领下,从公元1248年前后,由福建,汀州,阱秋坑迁来铁箩坝至今己有八百多年历史。从铁箩坝钟家这棵常青大树分出的支杈藤蔓,除遍布广东大地外,还有大部份分布在福建,江西,四川,重庆,广西,陕西,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等地。“跌箩"的传说也一直在他们中间流传着,这“跌箩"就是铁箩,只要记住“铁炉坝这个根基,自有“铁箩"灵气的护佑,正所谓铁箩处处稳,子孙代代兴。现铁箩坝全部居住着提龄,瑞龄二公的后裔。他们是开基始祖在开基地一直繁衍下来的子孙。愿先祖保存佑所有从铁箩坝搬到外地发展的梓叔们,丁财二旺、人才辈出、兴旺发达、代代荣昌。这次通过</h3><h3>筹备组,铁炉宗亲及各地五龄公后裔的大力支持终于起动,我们铁炉坝钟氏大宗祠(五龄公祠)建设,我代表筹备组向所有钟氏宗亲五龄公后裔发出倡议,共同努力,早日完成祠堂建设,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流芳百世的钟氏大善事,号召各地宗亲踊跃捐款,谢谢大家!</h3> <h3>五龄公俗称:璧坛坦基堂, 公元1248年,响公携眷及子提龄(壁)、遐龄(坛)、祯龄(坦)、祥龄(基)、瑞龄(堂),由程乡(枚县)循江至长乐(五华)龙岗堡禅定村(铁炉坝),壁妻分娩借茅房。上岸索绳四断跌箩筐,是夕茅房生贵子。“禅定″本是佛家功,钟家改号“跌箩村"。后人再改“铁炉坝",卒信“铁炉"铸大钟,铁炉今己满村鍾。到“五龄公”时期,眼光远大的先祖们,深知铁炉村虽好,但不足于生产和人口增长的需要,为了更大的发展,五龄兄弟根据各自情况向不同地方外迁。长子、满子留居铁炉坝。提龄携妻罗氏迁居兴宁岗背,后裔又再向外播迁。</h3> <h3>五龄公祠效果图</h3> <h3>五龄公祠效果图</h3> <h3>2019.8.19日早上6时01分,隆重举行奠基仪式</h3> <h3> 香港钟氏宗亲总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钟伟强宗长的贺信<br></h3><h3><br></h3><h3>各位領導,各位鐵爐壩宗親,大家早上好!</h3><h3> 今日非常榮幸參加貴村鍾氏宗祠動土禮,我謹代表香港鍾氏宗親總會同人表示熱烈的祝賀。鍾氏宗祠已倒塌多年 熱心的宗親一直想重建,由於經費不足,難以早日實現。有幸得到學宏宗長,雄輝宗長鼎力支持,率先慷慨捐出巨款,將舊有的祠堂拆卸,重新興建,相信在各位宗親共同努力,眾志成城下,工程定能如期完成,實在可喜可賀。</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