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的历史与现在

<h3>明景泰三年(1452),分丽水县之浮云、元和乡之半建县,取名云和县。明嘉靖元年(1522年),开始在东仁坊和西成坊附近设置东西2个关门,东门称“宾炀”(亦名仰京),西门称“阜民”(亦名通福)并建楼各3间。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在两个关门的旧址上建筑了城门,并左右环以墙墉。乾隆四十年(1775年)、嘉庆十三年(1808年)两度重修再建,增设了南北迎薰和拱辰两个城门,改称东门,“宾炀”为青阳门,西门“阜民”为阜安门,各城门上均设置了楼阁,城门间用砖块,卵石构筑了矮墙。至此,云和古城框架基本形成。此后虽经道光、咸丰、光绪年间的几次修葺,古城的面貌、规模仍无多大改观,而后城门和大部分城墙也未完好保存下来。1925年,国民党云和县临时党部成立,1927年,5月20日,国民党云和县独立区党部成立。1928年,改称云和县党务指导委员会。1930年,复称云和县独立区党部。1941年6月至1944年10月抗日战争期间曾为浙江省临时省会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城关镇、云和镇,均为县治所在地。1958年,云和并入丽水县。1962年,划出原云和、景宁两县复建云和县。1984年,云和县又分为云和、景宁两县。 2001年11月16日,同意云和县撤销沙溪乡扩大云和镇行政区域:撤销沙溪乡建制,并入云和镇。云和镇辖36村、10居,驻中山路376号(原址)。</h3> <h3>云和梯田最早开发于唐初,兴于元、明,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总面积51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云和县崇头镇周围高山上,海拔跨度为200米—1400多米,垂直高度1200多米,跨越高山、丘陵、谷地三个地质景观带,最多有700多层,是华东最大的梯田群,被誉为“中国最美梯田”。云和梯田如链似带,从山脚盘绕而上,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其线条如行云流水,潇洒柔畅,规模壮观,气势恢弘,磅礴大气与细腻爽洁的点线相谐,形成妩媚潇洒的曲线世界,具有面积大、线条好、形状美、立体感强等特点。每逢春末初夏,绮丽多姿的茫茫云海,时而象温驯的少女静卧山川、裸露胸怀,山峰、树木、房舍点缀其间,如同蓬莱仙境;时而象狂暴的潮,汹涌澎湃。雄姿勃发的云和梯田浮于茫茫云海之上,构成独特的奇观。云和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梯田奇特的自然景观。日出时,红霞满天、云雾滚动、婆娑竹影,身临其境如入世外桃源;满坡的梯田,波光粼粼,金灿灿、亮闪闪,好似一架架直上云霄的天梯,一派美不胜收的壮丽画卷;日落时,山村、树林、牧童披着金色的纱巾,千山万壑,如诗如画,让人赞不绝口。梯田一年四季景观各异:春来水满田畴,如串串银链挂山间;夏至佳禾吐翠,似层层绿浪排苍穹;金秋,稻穗沉甸,像座座金塔顶玉宇;隆冬,雪兆丰年,若环环白玉砌云端。云和梯田分布多处明代银矿遗址,据史料记载:“明代丽水县各乡(主要为云和、宣平)矿床成脉形,脉石为石英,色暗灰或碎裂成角粒,矿脉之数约二十,产生状态甚不整齐,平均长度一千公尺,平均宽度七公寸,坑深自一公尺至数十公尺不等,矿物为辉银矿,结晶甚细,与黄铁矿共生,又含次生的自然银”。云和在明朝景泰前后一百多年间,曾经大量开采银矿,明王朝曾两次派遣宫廷内官作为钦差大臣到此督催银税,并设置银官局专管银矿事务。当地银矿开采业兴起带来人口社会的繁荣发展,元明时代达到高潮,使梯田规模不断庞大。据清同治三年版《云和县志》卷十六之物产篇记录:“云以前,土广人稀,天多荒芜,谷贱伤农,粮多逮欠,……。自坑冶盛,人亦日众。由是垦辟众而田土辟也…”。可见,云和梯田历史是跟当地明代采矿业发展历史存在很大的关联。<br></h3> <h3>现在云和梯田是一位四季美人:春穿花衫,水满层畴;夏披绿纱,禾海滚浪;秋着红裳,金穗漫山;冬裹银裘,雪毯素装。年复一年,山花不败,鸣禽百啭,流泉不竭。日复一日,从山岚染成金玫瑰,到白云变幻成苍狗,一幕幕展现大自然造型和着色的奇诡。</h3> <h3>宋·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又有托小盘卖乾菓子…… 西京 雪梨、夫梨、甘棠梨。”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梨》:“乳梨即雪梨……可以治病。”《水浒传》第二四回:“﹝那小厮﹞其日正寻得一篮儿雪梨提着来,遶街寻问 西门庆 。”<br></h3> <h3>细雪花梨又名云和雪梨。浙江著名地方名果。主产云和、丽水等县(市)。树势强,枝较细软。果大皮薄,圆形稍扁,底色淡绿,面淡黄褐。梗洼浅小或近于无,一侧多有突起。萼片脱落或残存,萼洼较浅广。果肉乳白,脆嫩,汁多,味甜,芳香,果心小。享有较高声誉。<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