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陈东远

<h1><b>内心</b></h1><h1><b>​当今最缺内心强大的人和有思想的人。内心强大,表明他对这个世界,对社会,对人生,已经有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看法;不必要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甚至可能外表懦弱,但是,内心坚强。</b></h1><h1><b>内心强大的人,一定是有自己坚定信念的人,这种信念不是口头上的,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也不仅仅是在知识上的,而且是带有深厚情感,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广阔的视野,这种内心的强大,常常意味着他极其地自信,而这种自信常常就来自于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浅薄,以及对自然,对人的生命的深深敬畏,因为敬畏,才使他没有恐惧感。</b></h1><h1><b>因此他有一种特别的开放意识与开放心态,对于任何不同的声音,他都能够认真听进去,能够用自己的头脑再想一想,对自己自信的东西仍然保持一份警惕。因此,他不会拒绝去听一听,想一想不同的声音。但是,由于他的内心的强大,他也不会一听到不同的声音就焦虑不安,就立即改变自己的想法,而且是在不同的声音面前,学会用逻辑、常识、常理、直觉、经验及科学的方法再重新检验一次。这样的检验不会是一次,而是反复多次,而且成为一种常态,仍然得到坚守,之后的东西才是稳固的。内心里,真正稳固的东西多了,他就强大了。因此,内心强大的人并不是不再改变,而是不再需要改变自己处于信念内核中的东西。</b></h1><h1><b>一个人信念中内核的东西,如果经常被改变,那么,他的心灵世界还是无形的,他的精神世界还是迷茫与混沌一片,这样的人,即使著书立说,也是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立场不坚定,逻辑不一贯,对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毫无主见。</b></h1><h1><b>信念内核究竟是什么?就是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你怎样看待这个世界,你怎样认识人生,你怎样看待幸福与意义,这些东西在一个内心强大的人那里是完全圆通自洽的。这里没有什么正确与错误,但是,一定是自洽的。在这里,你的思想信念与你的生命感受,生活经验,你的知识结构,你的理性认识,你在社会中担当的角色,不会在逻辑上,在生活经验与理性认识中产生冲突与分裂。不会言不由衷,不会所做的事与所说的话互相矛盾。</b></h1><h1><b>因此,内心强大的人常常不失眠,不焦虑,不急躁,随时随地做着人生中最坏的打算,却往最好处追求。一切灾难与痛苦,都早在他的生命中思量过了,甚至丰富真切地体验过了。他向死而生,因此,一切的变故都不再让他感觉世界突然被颠倒,人生会被变得面目全非,一种坚定的信念,可以支持到他安然入土,与世长辞。</b></h1><h1><b>他的生命不再焦急地等待,而是坚定地行动,他的行动标准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宠辱不惊,淡然处之。他相信人生中任何经验,包括那些不幸与痛苦所带来的感受,都将化成他人生中独特的体验。而这些经验都将化成他的思想智慧,成为他内心更为强大的材料。</b></h1><h1><b>他相信,人的肉体是这个宇宙中最为脆弱的东西之一,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却可以坚不可摧。他还相信,在这个世界,他的生命感受是唯一的,没有人可以替代。这是他充满自信的力量来源。生命的觉醒,使得他爱人如己,先认真爱护好自己,然后用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去感召这个社会。</b></h1><h1><b>在生命意义上,他坚信,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并且相信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这个权利,他自尊,更懂得尊重别人,他追求幸福,更懂得尊重他人的幸福,他做出选择,更懂得尊重他人的选择。</b></h1><h1><b>有思想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有原创思想的人,那些接受来的思想,只要与他的生命与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那种思想也将使他内心变得强大,思想与人的生命性是密不可分的。有思想,就是意味他用自己作为人的生命开始思考,用自己生命去感受,去体验生活,感受世界,不以人的毁誉而判定自己的价值与意义,不活在别人的眼光里。</b></h1><h1><b>即使全国的人以他为敌,即使全世界的人误解了他,孤立了他,他也能够淡然而坚定地生活。在这个时候,“那个最孤独的人,就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易卜生的这个话表明,内心强大的人,在真理与真相面前,他就是敢于成为国民之敌的人,成为千夫所指的人,也就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这样的人的内心世界就到了强大之极的地步。</b></h1><h1><b>这样的人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国度,都将是极少数的一个群体。但是,一点可以肯定的事实就是,这样的人在一个多元、开放、平等、自由的社会里,将更有生存的土壤。而且这样的人也不再会成为国民之敌,也不容易成为孤峰,他不必要用“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作为自己的出路,尽管他也可能孤独,但是孤独在这里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享受。</b></h1><h1><b>内心强大的人,思想丰富的人,他不在乎有多少人误解了他,也不在乎有多少世俗的偏见,因为他的内心就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一个人内心的丰富,足以弥补一些物质的匮乏。内心强大的人,就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而真正有思想的人,也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b></h1><p class="ql-block"><br></p> <h1><b>自家</b></h1><h1><b>​人世中,不会有两只纹理完全相同的指纹,更不会有两段完全一样的人生。</b></h1><h1><b>&nbsp;你家的人生有鲜花似锦,我家的生活自有绿草如茵。你渴望绿意苍苍,我向往花团锦簇,你不知枯萎,我不懂凋零,我们仿佛海岸上两盏交汇的灯,只羡慕照面的光亮,却看不到彼此身后的巨大阴影。</b></h1><h1><b>世间女人很多是远视眼,别人家的老公生命里一点萤光,就看成了太阳;她们又都是近视眼,从来看不见自己男人的荧荧光亮。这些女人习惯于羡慕别人的生活,仰望别人家的幸福,似乎别人家的就是最好的。</b></h1><h1><b>不幸总在我们自己眼里飘荡,而幸福却在别人眼中流淌。只是,你的眼睛可能会欺骗你,你看到的并不是别人生活的全部。人生千姿百态,你无需羡慕,他有他的湖泊,你亦有你的海洋。你无需观望他人,对着别人的人生景色发呆,你要明白你的男人人生在别人眼里,也是那一抹醉人的蓝天碧海。</b></h1><h1><b>战国时期有这么一位人物叫庄子,他性情率直,自然洒脱,可谓一股清风。在礼崩乐坏的年代里,人人追名逐利,他却隐于山林,逍遥自在,算得上战国时期的一个“异类”了。</b></h1><h1><b>庄子学识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许多问题都有着深刻的见解。庄子在濮水之畔钓鱼,楚威王派使者带厚礼去请他,邀请他做楚国的相国。庄子听到后,笑着拒绝了。</b></h1><h1><b>庄子的朋友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庄子此次前来是要取代你国相的位置。”惠子听到后又惊又怕,连忙派人在城中搜捕庄子。庄子知道这件事后以喻嘲讽惠施。</b></h1><h1><b>要知道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家里多次揭不开锅,需要到处借粮维持生计。但庄子的老婆并未羡慕她人家的男人锦衣玉食高官厚禄,也不曾将目光放在别人家的生活上。锦衣玉食有它需付出的代价,穷困度日也有属于它的快乐。</b></h1><h1><b>庄子让他老婆既看到了高官厚禄背后的不幸也看看到了粗茶淡饭的幸福。与高堂大庙相较,庄子更爱泥潭的自由。其曾对惠子言: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b></h1><h1><b>你的人生纵有千般好,也不能让我羡慕,你有你的精彩,我有我的美妙。</b></h1><h1><b>大鹏鸟可以飞到九万里的高空,翅膀拍打水面可以激起浪花三千里。麻雀只能飞到树上,而且飞不了多久就会落在地上。这样看来麻雀似乎应该羡慕鹏鸟,但大鹏鸟要飞起来需要借助六月的风,一年只能飞一次,而麻雀虽飞不高,却可以随时飞行。</b></h1><h1><b>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嫁给一头猪的说如果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嫁给一头牛,工作虽累,但活得久能有个好名声;嫁给一头牛说如果再让我活一次,我要嫁给一头猪,天天吃饱睡好,不用流汗。</b></h1><h1><b>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是他人又怎能知道他人生活的艰辛。你所看到的光鲜亮丽并不是别人生活的全部,只是没有人会将生活的千疮百孔展现在你面前。庄子的老婆从未羡慕过别家男人的人生,那是因为她懂得,人生各有各的精彩,又各有各的不幸。与其将眼睛陷在别人的生活里,倒不如好好经营享受自家的人生。</b></h1><h1><b>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不幸是从羡慕别人的人生开始的。过分关注别人田地里的稻谷,自己的田地反会荒芜。你站在桥上看风景,风景里的人在看桥上的你。</b></h1><h1><b>总是观望别人的幸福,咀嚼自己的痛苦;仰望别人的成就,比照自家的短处,那美丽自然总在别处。你羡慕那些腰缠万贯、功成名就的人,他们或许也正羡慕着你家的。腰缠万贯的不一定家庭和睦,功成名就的也不一定活得健康快乐。你羡慕住在大房子里的人,住在大房子里的反而羡慕小居室里的温馨。</b></h1><h1><b>与其观望他人,不如珍视自家。人生不同路,幸福千万种,无需观望他人,自家亦是风景。</b></h1><p><br></p> <h1><b>低谷<br>​"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的一生中,如同海上的浪浪起起落落,时有低潮,时有高潮。遇到困境,很多人喜欢算命卜卦、求命改运,喜欢向土地公、寺庙祈求化解,希望前程发达顺遂,但最后往往慌乱无功。<br> 其实,人生的低谷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只要鼓起勇气,努力调节心情,坚强面对,我们甚至可以利用逆境,打造出一个全新的自己。<br>在人生的低谷,咬紧牙关。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别人能给予的帮忙有限,主要的还是靠自己。汉朝司马迁受阉刑之苦,奇耻大辱,却咬紧牙根完成《史记》;隋朝静琬大师为保存法宝,咬紧牙根雕刻《房山石经》,留下了世界上最大一部石书。<br>  古来大德圣贤成就的背后,无不来自一股对理想的坚持。咬紧牙根,就能激发潜能,增加力量,勇往向前。<br>在人生的低谷,学会经营。低谷永远不会消失,只会不断出现,无论你处在人生哪个阶段,都有可能面临新的困境。我在内地某校任副校长时,之前该校属省管,我也做出贡献多多。但后几校合并,因为我不是当地人,又不会拉帮结派,性格又清高不圆滑,大家都很排斥我。这一段日子我的内心无比孤独,但我没有轻言放弃。而是转而把时间都放到小时就喜爱的书画上。这段时间里,我画了海量的书画。后来,我被他们撵出体制外,但他画画成功,社会上得到广泛认可,多所大学聘请讲课,回想起那段无人问津甚至被整的日子,我想说的是:“感谢那段时光,让自己用书画经营了自己的底蕴,修炼了自己的气度。”<br>  任何成功,都不是平白无故的,那些善于在低处经营的人,最后往往能到达人生的高处。<br>在人生的低谷,顺其自然。处于人生的低谷,我们往往会觉得很焦躁,会有很多抱怨,抱怨时不待我,抱怨天意弄人。其实,若是静下心想想,你会发觉,抱怨是没有任何用的,反倒会让自己越来越负面消极;不如静下心,做好当下的事情,总结经验,再度出发。<br>  我告诉你我小时候的一个故事:那时我随祖母居住在青阳毛竹园村,觉得家里院落太单调了,就找来很多草籽,撒在院子里希望明年春天,院子里能有一片绿意。<br>  谁知道撒的途中起风了,吹走了很多草籽,我心里异常失落。<br>  祖母看我这副模样,却不以为意地说:“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担什么心呢?随性!”<br>  草籽撒下了之后,夜里又下起了大雨,我一直不能入睡,我心里暗暗担心草籽被冲走。<br>  第二天早上,我早早跑出了住房,果然地上的草籽都不见了。于是我马上跑进祖母的房间说:“奶奶,昨晚一场大雨把地上的草籽都冲走了,怎么办呀?”<br>  祖母依然不慌不忙地说:“不用着急,草籽被冲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随缘!”<br>  不久,许多青翠的草苗果然破土而出,原来没有撒到的一些角落里居然也长出了许多青翠的小苗。<br>  幼稚的我高兴的对祖母说:“奶奶,太好了,我种的草长出来了!”<br>  祖母微笑道:“随喜!”<br>  其实,幼稚的我撒草籽遇上的问题,就如我们遇上的人生困境一样,百般思量,千种纠结,却不如做好当下的事情,顺其自然;当你安之若素,平心静气时,柳暗花明也会很快不期而遇。<br>  人生的低谷,每个人都会遇见;当我们面临人生的低谷时,一定要相信,每一次跌落,都不是白白掉进去的,每一次跌落,你都可以从人生的低谷当中看到向上的力量。<br>  当你摔疼了,痛哭了,你的每次痛哭都会成为你向上的力量。<br>  人是会反省的,每次的反省都会让你变得更强大,你所经历的每一件坏事,都有可能会影响你的前路。<br>那些压不垮你的,都会让你更加强大。人生的低谷,也犹如弹簧,不到最后一刻,你都不知道自己会弹得多高。<br>  挫折就是一道残酷的生存考验,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借助它成就自己。<br>  也许,人生的低谷中有很多猛兽,你只能去猜测;谁都不愿意停留的低谷,谁知道会不会有什么灵丹妙药呢?<br>  谁都不想去经历人生的低谷,但万一你真的来到了人生的低谷,请不要害怕;因为要始终坚信,风雨过后,最美的彩虹一定在等着你。</b></h1><h3></h3> <h1><b>锋芒<br>​我每天发微信,更多谈及书和画,给人有锋芒外展的感觉,也就是说不够谦虚。<br>而我长期的人生经历让我懂得,谦虚是很珍贵的,但谦虚要是没有长出牙齿来,那就是软弱,就会被人不断欺负。<br>我们都知道谦虚是一种美德,对人要和睦礼让,处事要豁达开朗。可是现在这个社会,越是谦虚礼让,越是会变成被欺压的对象。<br>当大家都饥寒交迫的时候,你让他一碗米,就是解决了他的大问题,他会感恩不尽。但是,你如果不断的礼让,他就会觉得理所当然了。<br>人性都有贪婪的一面,时间久了,你的一碗米不够,二碗不够,三碗四碗还是堵不住他的口,尽心竭力也是杯水车薪。<br>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你若好到毫无保留,对方就敢坏到肆无忌惮。<br>虚心礼让,容易被当软柿子捏;谦让太久,容易被当缺心眼看,最初的礼让帮助,会变成最后的恶意后果。<br>也许你谦虚礼让,和气善良,夹着尾巴做人并不会导致什么大的损失。然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br>当你的礼让与他的所求得不到满足,反咬一口时,你也最容易成为无辜的受伤者。<br>没有棱角的谦虚,不仅不能向世界传达你的善意,反而输送了你的怯意;没有原则的礼让,让真正的朋友寒心,让不值得的人永远不懂得“不可侵犯”四个大字。<br>“你这么好,一定要帮我哦。”<br>“你这么好,一定不会拒绝我吧。”<br>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听到这样的话。一些人出于面子,不好意思拒绝。<br>可是仔细想想我好,我就一定要帮你吗?何况我好,并不是我帮你的理由。<br>做一个有棱角有锋芒的虚心礼让的人吧,懂得用智慧惩恶扬善,在好人那里还是好人,在坏人那里露出自己的锋芒和自己烈性。<br>人需要保持一颗虚心是没有错,但不是对谁都礼让都没有底线,你没有底线,他们就没有原则。当礼让失去原则的时候,就助长了恶。<br>有棱角的谦虚才是真虚心,没有锋芒、没有棱角的人,是很难在这个粗鄙的世界走得更远。这股锋芒和棱角就是智慧和原则。有了智慧和原则才会有底气。<br>愿我们的谦让,带点锋芒。</b></h1><h3></h3> <h1><b>闲事<br>我在当老师时,时常会有学生打小报告,我总会告诉学生不要多管闲事。我还会告诉他,因你不了解对方的处境,很难理解对方的态度。你的“关心”过度,反而更让人觉得反感。<br>深到骨子里的成熟,就是“我知道、笑一笑”,不评价他人,不多管闲事。<br>现实生活中有四大多管闲事:扶烂泥,雕朽木,翻咸鱼,烫死猪。<br>* 烂泥躺得好好的你非要把人家扶上墙;<br>* 朽木腐得好好的你非要把它雕成才;<br>* 咸鱼躺得好好的你非要给人家翻一翻;<br>* 死猪死得好好的你非拿开水烫人家。<br>每个人的生活不同,不要把你的那套价值观强加在别人身上,最好的礼貌,是不多管闲事。<br>分清自己与他人的界限,不是分内之事不管,他人私事非邀请不管,不危害社会公利的事少管,是修养。<br>多管闲事,给别人添麻烦、惹人厌还只是其次。最可怕的地方在于自以为聪明,站在高人一等的地方指指点点。<br>历史上最有才华,最多管闲事,死的最可惜的人莫过于杨修了。<br>曹操平汉中时,连吃败仗。想聚集兵队兵,怕马超拒守。想收兵,又恐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br>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曹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br>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夏侯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br>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让随行士兵收拾行装,准备撤兵。夏侯惇大吃一惊,于是请杨修至帐中问道:“您何收拾行装?”<br>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来看,便可以知道魏王不久便要退兵回都。鸡肋,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如今进兵不能胜利,退兵让人耻笑,在这里没有益处,不如早日回去,来日魏王必然班师还朝。因此先行收拾行装,免得临到走时慌乱。”<br>夏侯惇说:“先生真是明白魏王的心思啊!”然后也收拾行装。于是军营中的诸位将领,没有不准备回朝的。<br>当天晚上,曹操心烦意乱,不能安稳入睡,因此绕着军营独自行走。忽然看见夏侯惇营内的士兵都各自在准备行装。<br>曹操大惊,急忙召集夏侯惇问是其原因。惇回答说:“主簿杨祖德事先知道大王想要回去的意思了。”曹操把杨修叫去问原因,杨修用鸡肋的含义回答。<br>曹操大怒的说:“你怎么敢乱造谣言,乱我军心!”结果,曹操以妄测圣意、扰乱军心之名,将他杀了。<br>曹操若想明说,“收兵”二字自己不会说么?杨修恃才放旷,才自作聪明做不该做的事,说不该说的话,落得个英年早逝的结局,难道不是多管闲事之祸?<br>天下本来无事,管的人多了,便成了事。少管一些闲事,还生活一些清净。<br>与杨修不同,唐代有个名叫娄师德的人,非要事不管,从不将闲语放在心上。&nbsp;<br>一次,他走在街上,忽然听到有人指名道姓地骂他是畜牲,他假装没听见,直接走了过去。&nbsp;<br>他的随从实在忍不住,就说:“老爷,别人骂你,你没听见吗?”&nbsp;<br>娄师德说:“他是骂别人吧,你听错了。”&nbsp;<br>随从说:“他明明叫着您的名字辱骂,怎么会听错呢?”&nbsp;<br>娄师德说:“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很多,他是在骂另一个娄师德。”<br>这时,那人越骂越凶,随从忍无可忍,又说:“老爷,那个人又在指着骂您是畜牲,连禽兽都不如……”&nbsp;<br>娄师德打断他的话说:“他骂了我一句,你又对我重复一遍,你不是也在骂我吗?不要多管闲事。”<br>郑板桥在《赠君谋父子》中写道:<br>多读古书开眼界,少管闲事养精神。<br>世上多的是无关紧要的人和事,与其被琐事扰得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不如开阔眼界、修养身心,不管闲事的人,心中总比别人更多一分春意。<br>深到骨子里的成熟,是让自己和他人,都保持舒适的状态。<br>不多管闲事,不强行干涉他人生命,是对每个生命最大的尊重。只有玫瑰和茉莉一同开放,这个世界才会如敢画的国画一样,同一题才有不同画法,才会出现参差多态的美。</b></h1><h3></h3> <h1><b>正常<br>​我也常告诉朋友不需要向别人解释你自己,因为懂你的人不需要,不懂你的人不会相信。<br>  我在德国时,听说有一名负责运送精神病人的司机因为疏忽,中途让三名患者逃掉了。为了不至于丢掉工作,他把车开到一个巴士站,许诺可以免费搭车。最后,他把乘客中的三个人充作患者送进了医院。<br>  我关心的不是这个故事,我想了解的是,这三个人是通过什么方式证明自己,从而成功走出精神病院的。于是我找到他们。<br>  下面是我对甲的采访:<br>  我:当你被关进精神病院时,你想了些什么办法来解救自己呢?<br>  甲:我想,要想走出去,首先得证明自己没有精神病。<br>  我:你是怎样证明的?<br>  甲:我说:“地球是圆的”,这句话是真理。我想,讲真理的人总不会被当成是精神病吧!<br>  我:最后你成功了吗?<br>  甲:没有。当我第14次说这句话的时候,护理人员就在我屁股上注射了一针。<br>  下面是对乙的采访:<br>  我:你是怎么走出精神病院的?<br>  乙:我和甲是被丙救出来的。他成功走出精神病院,报了警。<br>  我:当时,你是否想办法逃出去呢?<br>  乙:是的,我告诉他们我是社会学家。我说我知道美国前总统是克林顿,英国前首相是布莱尔。当我说到南太平洋各岛国领袖的名字时,他们就给我打了一针。我就再也不敢讲下去了!<br>  我:那丙是怎样把你们救出去的?<br>  乙:他进来之后,什么话也不说。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当医护人员给他刮脸的时候,他会对他们说谢谢。第28天的时候,他们就让他出院了。<br>  我最后感慨道:一个正常人想证明自己的正常,是非常困难的。也许只有不试图去证明的人,才称得上是一个正常人。<br>  后来,有许多人在我感概后面留言。<br>  有一个人的留言令人感触颇深:那些用某种方式去证明自己真理在握的人,那些用某种方式证明自己知识丰富的人,包括那些用某种方式证明自己很有钱的人,都可能被认为是个疯子,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罢了!<br>  想起了前一阵看到的两句话,大意是:不需要向别人解释你自己,因为懂你的人不需要,不懂你的人不会相信。</b></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