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足迹遍长安,桃李满园芳人间

沣水浪花

<h3> 我的父亲牛有贤,生于1935年10月1日,故于1991年2月26日。籍贯: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办沣滨村牛家堡。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师学历。职业:教师。先后在19所学校任教师、主任、校长之职。教育生涯38个春秋。呕心沥血,诲人不倦,教育教学成绩连年优异,为长安大地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多次被评先进校长和县乡及市级优秀教师。</h3> <h3>父亲在长安的教育足迹:(1)1953年11月_1954年5月_细柳小学任教。(2)1954年5月_1955年8月_黄良小学任教。(3)1955年9月_1957年8月_长师师训班学习。(4)1957年9月_1958年1月_长师附小任教。(5)1958年2月_1958年8月_冯村小学任教。(6)1958年9月_1960年2月_南田小学任教(7)1960年2月_1964年8月_樊家小学任教导主任。(8)1964年9月_1965年8月斗门小学任教导主任。(9)1965年9月_1970年2月_江渡小学任教导主任。(10)1970年2月_1972年2月沣滨小学教导主任。(11)1972年2月_1972年8月_牛角小学教导主任。(12)1972年9月_1973年8月_赤兰桥小学教导主任。1973年8月_1975年8月_荆一小学革委会主任(I3)1975年9日_1976年1月_荆二小学革委会主任。(14)1976年1月_1977年1月(驻队)延安南泥湾五七干校。(15)1977年2月_1977年8月_里兆渠小学革委会主任。(16)1977年9月_1980年8月_冯三小学任校长。(17)1980年9月_1981年8月_官庄小学任校长。(18)1981年9月_1982年8月_下泉小学任校长。(19)1982年9月一1988年8月张旺渠小学任校长。(20)1988年9月一1991年4月落水小学任校长。 </h3><h3> 在1984年一份教职员登记表中,记录了三个奖励:(1)1959年被评为长安县先进教师,受到奖励和表扬。(2)1976年被评为长安县路线教育先进个人。(3)1984年12月,被评为长安县普教先进个人。</h3><h3> 原先家中留存了许多奖状和荣誉证书,还有一些照片,记录了父亲的风彩及荣耀,可惜的是98年我盖家中后二层楼房时,被风雨淋湿损坏,真的后悔、惋惜。现只保存了1983年11月发的园丁荣誉奖和1985年教学先进奖状。</h3> <h3>  我父亲自幼聪慧,小时候家里经济困难,上不起学,后来在王兴汉(王岁万之父)爷爷的帮助下得以上学,学习成绩年年优异,并练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能双手齐打算盘……1952年11月至1953年8月,上长安速成师范。我父亲53年(当时18岁)教学,当时教的学生年龄多和他差不多同龄,有个别学生年龄还比他大,父亲教了一二年学,觉得不好意思,于1955年8月至1957年8月,在长安师训班又学习了两年,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成为一名有中师学历的、合格的教师。</h3> <h3>57年,长安师范集体照</h3> <h3>  父亲教学早期,教师资源缺乏,曾代过复式班,一个教室内两三个班交替轮流上课,代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全部课程,后期在张旺渠小学任校长时还一值代数学,教案字迹工整美观,精练、科学,条理清晰,真正能为教学指导服务。父亲教学严谨,踏实认真,敬业奉献,时刻以优秀党员、优秀教师、优秀校长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则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h3> <h3>樊家小学留影</h3> <h3>张旺渠小学老学校教师学生合影</h3> <h3>  父亲一生为教育事业不知留下多少故事,我只能把自己知道的点滴记叙。在我的记忆里,我八、九岁时,父亲在冯三小学任校长,为冯三村教育事业创下了辉煌。为满足教育需求,扩大教学规模,他和冯三村老书记杜忠孝(杜秋凤老师父亲)先生多方努力,排除万难,顶烈日,冒风雨,赶时间,建起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古朴典雅的综合教学楼,一层是水泥板,二层顶是人字形的大瓦房。从当时只有小学部扩展为兼有初中部,现在看起来这座清砖到顶无外墙粉刷的小楼很简陋,那时的确是驰名斗门一方的"洋楼",就是从这座“洋楼”里培养了上千学子,已走向全国的各行各业,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它凝聚着多少人的心血与汗水,他是当年冯三村人的骄傲,在这里辛勤的园丁们齐心协力、开拓进取,连创佳绩,受到教育部门的嘉奖及村民的赞誉,创造了冯三小学教育史上辉煌的一页。</h3> <h3>  我记忆最深的是,我上小学三年级时,从沣滨小学转入张旺渠小学上学,因为父亲在张旺渠小学任校长,带我比较方便,张旺渠小学离家也很近(大约300米),父亲常年以校为家,很少在家里,我也同父亲一起住校,每天吃完晚饭就步行到学校,住在张旺渠小学老学校(老校址位于张旺渠村西北角,大门向南开,正对村西门外的南北环村大道,直通到牛家堡东头及王家堡,现在西安反哺堂老年公寓。)。在老学校正中轴后面有五间大殿,正中三间为会议室,东西两间都间隔开,为四个教师办公室。在会议室内正中位,东西摆放两张大木桌(为会议桌),南北各摆放两张长木花椅,东西各摆放一张花椅。我和父亲当时同住在会议室东南角的房子,隔壁是杜友民老师的房子,西南角是杜春芳老师的房子,西北角是贾群良老师房子。我从上小学三年级至张旺渠中学初中毕业七年间都住在这个房子。</h3><h3> 1984年,会议室后面一排厦房(老师宿办室)破旧不堪,父亲找时任村书记贾富过先生,谈改善教工教学宿办环境、修建学校一事,贾书记爽快答应,捐资建校,很快拆除旧厦房,建成一座18间两层教工宿办楼。改善了教学环境,功德无量。父亲写过两篇文章赞颂贾富过先生的功德,发表于当年的《西安晚报》、《西安日报》,文章详实质朴、流畅自然、从文中可以看出扎实的文学功底。</h3><h3> 新宿办楼建成后,父亲的工作更忙了,父亲就和我分开住,父亲搬进新宿办楼东一层房子,整日忙于校务工作,顾不得管我,学习全凭我自觉性。</h3> <h3>  我上小学五年级那一年,父亲给我们班代数学课,不好好学习的我,也给自己加了把油,用心上进学习了,这一年语、数成绩优异,并获得“三好学生”荣誉。</h3><h3> 父亲讲课条理清晰,简明扼要,重点难点讲的透彻清楚,使人易于接受、明白。课堂作业、练习作业还不多,所代班级的同学们成绩年年优异,父亲在上自习课时,他在讲台上批改作业,若有不遵守纪律,说话者,父亲稍低头,眼睛从眼镜上框撇上一眼,不用言语,学生便安静了,至今那个神态我仍记忆犹新。同学们若有问题,他能耐心详细讲解、不厌其烦、诲人不倦,直到把问题弄清楚为止。因而受到师生的爱戴和乡党的好评。父亲在82年至88年在张旺渠小学任校长期间,获得教育部门多项奖励,为张旺渠村的教育事业连创佳绩。</h3><h3><br></h3> <h3>6O年樊家小学留影</h3> <h3>  父亲也喜欢打乒乓球,过去,经常和老师在会议室打乒乓球,把花椅拉开,两张大会议桌就成了乒乓球台,然后就激烈的战斗起来,而且名引前矛。</h3><h3> 七十年代,父亲曾去圣地延安南泥湾五七干校学习。(五七干校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了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和让干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将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教师等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的场所。)在那里半工半读,一边生产劳动,一边学习。学习了半年,驻队半年。这里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各行各业先锋标兵,要求干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从而武装了父亲思想,坚定了信念,要一心一意、一生从教、为国育才,要做教育先锋标兵,要做良师楷模。</h3><h3> 父亲的足迹留遍了南泥湾、宝塔山、延河公园、五七干校、杨家岭、毛主席住过的窑洞……父亲在延安留下几张珍贵的照片,宝塔山延河大桥边的集体照片,五七干校的集体照片,个人留影,一排排不知名的窑洞前集体合影。我最喜欢父亲在宝塔山下延河桥边的这张照片,百看不厌,父亲头戴一顶黑色火车头棉帽,尽显父亲英武之气,特别精神。我小时候常翻看,认为是父亲所有照片中最潇洒帅气的一张照片。我小时候还在家里见过这顶黑色毛火车头棉帽,毛色里泛光、起明发亮、惹人喜爱,我时需用手摸,用脸、额头触摸,有时还用嘴吹,毛发闪动、闪光、色彩斑斓,真有趣。我常常戴在头上在家里走几圈,真暖和,真神气,真威风。</h3><h3> </h3> <h3>南泥湾五七干校老照片</h3> <h3> 父亲的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都遒劲潇洒,钢笔字写的笔记还有少量留存,毛笔字可惜片张未留存,真是遗憾。</h3><h3> 我过去只见过父亲写的三幅毛笔字:第一幅:在家里架子车(人力两轮车)上见过写的“丰收"两字,大约三寸见方,字体方正的楷书,浑穆雄厚,遒劲有力。第二幅:在张旺渠小学旧址房子见到用黄纸写的一幅字,“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寸方行楷,飞动潇洒,生趣盎然,有二王行书笔意。第三幅:父亲给我三爷(牛三元)撰写的墓碑铭文,是纪念三爷去逝三周年时亲手写的,墓碑是父亲亲手用水泥自制的,正文字大约2.5一3寸,落款字约1寸,碑额字约4一5寸,随体赋形、结构天成,有欧楷笔意,用红漆勾勒,匠心独运,注入了深厚的情意。</h3><h3> </h3> <h3>父亲硬笔笔迹</h3> <h3>官庄小学80年教师集体照</h3> <h3>  父亲能双手同时打算盘,加、减、乘、除运算神速,准备无误。在张旺渠小学老校时,每学期阅卷计算分数,父亲都是左手打算盘,右手书写记录,计算的快速准确,书写潇洒自如,令人叹服、赞不绝口。</h3> <h3>父亲履历草表笔迹</h3> <h3>  父亲一生好学敬业,藏书也很多,有政治、法律、文学、音乐、书法、珠算、教育专业书籍等。父亲一生治学严谨、忠于党的教育事业。他曾让张旺渠北门贾文会先生(贾胜利的爷爷)书写了两幅字,做为自己的座右铭张贴在办公室。其一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八个楷书横幅大字;其二为叶剑英元帅的攻关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寸楷条幅。</h3><h3> 父亲一生经历了太多的压力和磨难,一人独挑重担,积劳成疾,89年3月病痛明显时才住进陕西省人民医院。当得知父亲生病的恶讯,我感觉整个天都塌下来,泪留满面。</h3><h3> 89年6月,经姨夫介绍和帮助,父亲住进了西安市铁路职工医院进行化疗,隔天化疗一次,兼服中西药,住院期间我买过两本气功医疗的书籍,父亲也学练气功,住了一个多月医院,病情明显控制住了,从片子上看明显好转了,就出院回家调理。</h3><h3> 父亲住院期间及出院后,落水小学教师、领导、乡教育组、区教委领导、村领导及以前单位同志和好友都曾纷纷前来看望父亲。这份情谊我深深地珍藏在心底。</h3><h3> 病已发生,心何以惧,过好每日,无欲无求。调好心态,谈品美味。适当运动,增强营养。人生魔难,坦然面对。</h3><h3> 91年春节过后,父亲感冒了,免疫力下降了,肺部出现炎症,在家输液治疗,一连几天,声音都变沙哑了,2月26日晚上,我们刚吃完晚饭,发现正在输液的父亲没有了声音,悄然走了、平静的、安祥的离开我们远去……</h3><h3> 2月28日,安葬追悼会时,斗门各校领导、乡教育组领导、斗门区教委领导、沣滨村上及小组、众乡党亲朋好友敬献了花圈、追悼致哀。张吉生老师致悼词:“牛有贤老师,生于1935年10月1日,故于1991年2月26日,一生从教38个春秋,先后在19所学校任教。任教师八年,主任十几年,校长十几年,教育教学成绩连年优异,先后出席县、市先进教师,多次被评为优秀校长。牛有贤老师一生呕心沥血,献身党的教育事业,是优秀的共产党人员、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校长。为长安大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我们教育队伍中的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业绩和精神永存我们心中,愿牛老师安息吧……一旁的乡党不停地惋惜,太可惜了,一个好人走了,真可惜,多么好的人啊……</h3><h3> 父亲一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是他生命中的亮点,虽然在世只有短暂的56个春秋,而38年都呕心沥血的从事教育事业,创下了无数教育佳绩,他的功绩虽未勒石,却永远留在无数学子、民众心中,他死而无憾,他是毛主席时代培养出的优秀党员教师,那个时代的标兵,良师楷模……</h3> <h3>父亲笔迹</h3> <h3>父亲89年5月笔迹</h3> <h3>父亲89年住省医院时留影</h3> <h3>沣滨村志</h3> <h3>编辑:牛小军</h3><h3>图片:牛小军</h3><h3><br></h3><h3> 农历 2019年10月初三</h3>

父亲

小学

张旺渠

教育

校长

教师

教学

五七干校

老师

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