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早在唐朝时,鹤庆县就已是云南铜银器手工艺术中心,各种银器经茶马古道进入西藏,至今已有上千年的金、银、铜器加工历史。</h3><h3>新华村的银匠们,世代在锤声中成长,用勤劳的双手成就了自己的梦想。</h3> <h3>老一辈的银匠师傅:寸有才,九十岁高龄。民间工艺师。祖辈世代都是大银匠。</h3> <h3>他虽然年纪大了但记意力很好,三十年前曾去过武汉,记得武汉有汉口、汉阳、武昌,武汉是个好地方,就是太热了。</h3> <h3>老人邀请我们去他家坐客。和儿子寸圣荣。寸圣荣新华村“爨银匠”品牌的创始人。</h3> <h3>寸子昌:民间工艺大师。1954年生人。寸师傅为人和气,说话有分寸,很会讲道理。我经常去看他打银子,和他聊天,听他讲过去的故事。年轻时在西藏、甘肃那边,藏民喜欢藏刀,因为藏刀打得好,所以同乡接的活都給他做。同乡们相互团结。</h3><h3>长年累月地打银器,很辛苦,肩膀一边高一边低。在那种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寸师傅有一个坚定的信心,培养孩子读书,两个儿子也爭气,都考上了大学,小儿子博士后毕业。</h3><h3>寸师傅认为,“人,心地要好,家里要和睦,要不然什么事都干不好。”</h3><h3><br></h3> <h3>好抽烟的寸师傅可不简单。从十几岁开始就跟随父辈走南闯北,学打银器,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心灵手巧的寸师己是民间工艺大师,不用画图,直接在银子上錾刻,艺术院校的老师们看过后,都称赞寸师傅的技术好,打出的线条流畅、手工打出的花纹生动,机器是打不出来的。</h3> <h3>翻阅同行的画册。我问寸师傅:“这条街上,谁的手艺最好”,寸师傅笑着说:“都很好,但是又各有特长”。</h3> <h3>技艺精湛,各种图案融入在心,他打的龙凤图栩栩如生,因而得名“寸龙凤”。寸师傅打手镯时我坐着看,一手锤子一手錾刻刀,手眼配合,技术娴熟,刀刀入神。</h3><h3>寸师傅说:“一件东西打好了,别人喜欢,我也高兴,生活也充实吗”,说得真好。我告诉寸师傅:“我看着你一锤一錾,打出了这么精美的艺术品,对我来说也是一种享受”。</h3><h3><br></h3> <h3>清华美院的研究生,经导师的介绍,专门拜访寸子昌师傅,看了寸师傅精心錾刻的花案赞不绝口。</h3><h3>寸师傅常说:“别人相信你,你就要给别人做好,马马虎虎没意思”。</h3> <h3>我问寸师傅:“现在新华村还在做银器、年龄最大的是谁”,他说:“那就是我了”。</h3><h3>寸师傅不光有门店,还在淘宝上开了网店,在网上和客户沟通。干到老学到老。</h3> <h3>我来新华村之前,就沒见过银器长什么样。到了这里,看到一条街都是亮闪闪的银器,听到的是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兴奋不已。</h3> <h3>寸发标:1962年生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新华村银匠师傅们的引领人。</h3><h3><br></h3> <h3>特意走进寸大师的家,他正在接待中国地质大学的教授和研究生。送走地大的师生后,请我们素𣎴相识的来访者坐下喝茶,用的茶壶、茶杯都是银的。</h3><h3>寸大师以平和的心境,向我们讲述他和新华村的过去。五、六十年代,他们的父辈挑着担子,走街串寨,人称“小炉匠”。为了生活,风歺露宿,就象野猪一样,生活非常艰苦。</h3> <h3>从少年开始,寸发标就跟随父亲游走四方,四川、甘肃、青海、西藏。长辈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年轻寸发标。</h3><h3>在艰难中磨砺,寸发标逐渐成长,在西藏己是有名的银匠师傅了。</h3> <h3>藏族牧民属游牧民族,他们会把全部的财产打成银品,戴在身上。贡奉佛的器皿及生活用品都用银子打造,所以鹤庆籍的银匠在西藏时生意非常好,也挣到了钱。</h3> <h3>因一次巧合,在西藏遇到一位云南援藏的记者,经过交谈,记者了解到,在西藏有很多鹤庆籍的银匠,他们手艺好,受到西藏人民的欢迎,但她希望鹤庆的银匠师傅们,能回云南为家乡做贡献。</h3><h3>本来在西藏,做得风声水起的寸师傅,听了记者的一席话,回到故乡。</h3><h3>刚开始回到新华村,看到村子贫穷落后的情况非常苦闷,不知今后的路怎么走。</h3><h3>正在苦恼时省的领导来了,给予大力支持,从修路开始,改变村里的面貌,组织银匠师傅学习新技术新工艺。<br></h3><h3>新华村的银产品逐渐被人们认识。在金属工艺界有了名气,新华村成为“中国银器第一村”。</h3> <h3>段六一:新华村人,1969年生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金属工艺设计与研究高级工艺美术师。</h3> <h3>慕名走进段大师的店面,里面装饰别致精巧。正在欣赏大师的银壶作品时,大师到店里来了,真是不期而遇。我们说明来意后,段大师热情请我们坐,烧水煮茶,用银杯请我们喝茶。</h3><h3>段大师青年时期,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四处奔走,凭借精明,在西双版纳因玉石,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h3><h3>回村后学习银器制作,聪明好学进步很快,他打出的银壶极精美,银壶打得最有特色。</h3><h3><br></h3> <h3>茶桌上的两把银壶,参加过埃及国际工艺美术展,获得了金奖,为国家争得了荣誉。</h3> <h3>段大师常用的茶具不只银的,紫砂壶,瓷杯都是他的最爱,他认为,各种不同材质的手工艺品都有可以借鉴的。博取众长,对自己也是有推进作用的。在传统中吸取精华,在时代中创作自己的作品。</h3><h3>要想成为大师,不仅要勤快,更是要动脑子,勤学习,多思考,这就是师与匠的区别。</h3> <h3>全手工打造的一体银壶,熠熠生辉。</h3><h3>左边的壶把是双龙,壶纽是莲花型,壶身骄龙海浪。龙的威严,海的广阔,展示了大师气势与胸怀。</h3><h3>右边的壶把双龙,壶纽如盘石,壶身饕餮纹,结构严谨,境界神秘威严。饕餮纹最早出现在青铜器上,代表政治、权力、神灵。</h3><h3>整个图案并没有打满,而是留有余地,有得有舍,让人产生遐想。妙道之处。</h3> <h3>远古的传说,民族的图腾,极具抽象龙形图案,充满了神秘色彩。百姓祈盼的是安祥。</h3> <h3>饕餮的点睛之处,乃神至。</h3> <h3>中国传统山水画,清风明月,山涧一茅屋,溪水悠长,一壶清茶,仙风道骨,令人神往,醉了。</h3> <h3>寸建伟:寸家的老大,为人忠厚,从小跟着父亲学银器制作,以后又带着三个弟弟一起走上银匠之路。</h3> <h3>到老大家时,他们正在请朋友和兄弟吃附子(中药,可强身健体),看我们来了,又是倒茶,又是揣水果。这就是白族人的热情宽厚。</h3> <h3>长子如父,兄弟们长大了,一直对长兄很敬重。老大涚:“他们年轻些,学的新东西多些,现在比我强”。</h3> <h3>寸树伟:寸家老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h3> <h3>我们一到寸老二家,他赶紧搬櫈子请我们坐,又去搬梯子,从树上摘无花果请我们吃。</h3> <h3>受到主人的热情招待,满心欢喜。在这么漂亮的院子里坐一会,说说话,还真不想走了。</h3> <h3>寸雄伟:寸家老三,1974年生人。在西藏呆了二十多年。因手艺精湛,打下一份厚实的家产。女儿在上海同济医学院上学,家庭幸福美满。</h3> <h3>在西藏为藏民和寺庙打银器,交了藏族朋友,对藏文化有些了解。回云南后,在家设了藏式佛堂。我们到楼上去看了佛堂,听他讲关于藏传佛教的故事。</h3><h3>从尼泊尔请回来的铜罄,发出来的声音浑厚,悠长,甚至有些神秘威严。余音嫋嫋。</h3> <h3>在西藏打造银器,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藏族传统文化。打出的器具深受藏民的喜爱。</h3><h3>寸雄伟爱学习,善思考,图案都是自己画,技术全面,不讲究名头。一直是踏实的做自己的事。难得一份坚守。</h3> <h3>寸雄伟师傅的入门弟子,来自杭州美院研二的同学,学习铜包银的工艺。</h3> <h3>寸光伟:寸家小儿子。大理洲的民间艺术家,湖北美院的客坐讲师。接受过清华美院敎授的专访。</h3> <h3>帮学生解决难点</h3> <h3>寸光伟的工坊,来学习的学生,实践工艺流程,亲手打造作品。</h3> <h3>这一组是本地人,都是工作多年的师傅了。</h3> <h3>中国地质大学首饰专业学生郭淑瑶同学,在寸老师家要学二个月。她很努力,己有几件作品。</h3> <h3>湖北美院雕塑专业毕业的刘斌老师也是寸光伟的学生。正在指导学生。</h3> <h3>寸光伟老师的作品陈列室。寸老师最喜欢做的是酥油灯</h3> <h3>铜包银壶,颜色亮丽,别具一格。外层为铜,内层是银。经过反复捶打,使两种金属重叠结合在一起。工艺难度很大,濒临失传。</h3><h3>图案表现了中国传统水墨画风格,线条流畅,画面清新典雅。</h3><h3>银壶遇上茗茶,茶道,气吸相通,美哉,醉也。</h3> <h3>银包金的茶碗,富贵端庄。</h3> <h3>铜包银的提梁壶。从壶唃到壶盖、壶身全是手工打造的,刻有心经,壶钮是玉的。</h3> <h3>锤痕提梁壶,千万次的锤打,成就一把壶,融进了多少心血。</h3> <h3>玉兰花开</h3> <h3>花开富贵,吉祥如意的图案,国富民安,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h3> <h3>寸老师的小孙子,从小耳儒目染,在敲打声中成长。</h3> <h3>寸彦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传习所。</h3> <h3>我们去时寸大师不在家,接待我们的是他儿子。学管理毕业的大学生。</h3> <h3>寸彥同有儿子的帮助,将现代管理用于家族企业中。</h3> <h3>茶与茶具琴瑟和谐</h3> <h3>寸彦同传习所的师傅技艺精湛。做出的小昆虫栩栩如生。</h3> <h3>精雕细琢</h3> <h3>李杰:民间工艺美术师,从鹤庆县来新华村,做一名创客。名号“至爲”,行至理想的人生世界。</h3> <h3>小院打造得精巧而富有生气</h3> <h3>年轻的小师傅,笑眯眯的样子,很阳光。</h3> <h3>新华村,是民间艺术家们的故乡。他们用智慧和勤劳打造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h3> <h3>来到新华村最让我感动的是,这里的人们勤劳,能吃苦。每天从早到晚不停的敲敲打打,看着他们那么漂亮的房子和院子,很惊叹。那都是小锤一锤一锤敲出来的呀。</h3><h3>他们沒有任何背景,没有靠山,至今生活依旧简朴。年轻的一代又一代,只能继承父辈的吃苦精神。</h3><h3>千年的小锤,世代的传承,成就了新华村人们今天的幸福,天道酬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