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寻根_山西洪洞大槐树<a href="https://m.toutiaoimg.cn/group/6937954518307242509/?app=news_article_lite×tamp=1626597957&group_id=6937954518307242509&share_token=4d2d5185-4897-448d-b1c8-a254a1f917f0"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山西洪洞大槐树</a></p>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a href="http://www.sxhtdhs.com/Home2.html"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a>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移民潮</b></h1><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洪洞大槐树顾名思义存在于山西洪洞县,在这县城中有一座广济寺,广济寺建成于唐朝,那个时候,这座寺庙十分受欢迎,可以说是门庭若市,这里承载了不少人的祈愿。寺庙旁边,一株古槐赫然挺立着,这座古槐的年龄要比寺庙的年龄都长,它在汉朝时期就开始萌芽了。因为年岁悠久,这株古槐早已成为了神州大地上的标志性建筑物。</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史籍记录,明洪武年间(1368-1398)至永乐年间(1403—1424)长达50多年间,明朝政府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移民共有18次。《洪洞县志》记:“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树下为荟萃之所”,并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广济寺建于唐贞观二年,寺院宏大,殿宇巍峨,房舍宽广,常驻驿官办理四方来往的公务差事。在广济寺旁有一株“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阳关古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的鹳鹊在树权间构巢垒窝,每当冬季叶落枝枯之时,老鹳窝星罗棋布,甚为壮观。</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明代移民时,便在广济寺大槐树下集结移民,编排迁徙。每有迁民依依惜别,一步三回头,老远处仍能望见大槐树上的老鹳窝。</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据统计,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计881个,移民分布18个省市、498个县(市)。不仅中原、北方广大地域为重点移民区,东南沿海地区及海内外客家中也有部分大槐树移民后裔。如今大槐树移民后裔己遍及神州,甚至可以说全球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洪洞大槐树移民处的古大槐树、碑亭等,作为大槐树移民祭祖的文化载体,见证了这一民族迁徙的辉煌历史事件,也见证了六百多年来一代代一辈辈移民后裔来大槐树下寻根祭祖的热烈场景。广济寺在明代就已被汾水冲毁,古大槐树被汾水冲断后,在东边同根处又孳生出第二代根树,历经四百年后,于1974年被飓风吹倒,而北边同根处孳生的第三代槐树,现今枝繁叶茂,已有百年历史了。</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清末时,洪洞贾村景大启在山东曹州任官,交游甚广,与许多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相识,经与山东长山县官司吏刘子林、河南杞县告老还乡的贺柏寿(均为洪洞籍)共议,遂修建经幢、石塔、长廊、木枋、茶亭,并于原古大槐树旧址立碑、建造碑亭,古大槐树处初具规模。民国十年(1921)景大启撰《古大槐树志》、十八年(1929)代县柳荣任洪洞知事时重修《古大槐树志》,二十年(1931)洪洞人柴汝桢等人编成《增广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新中国成立后,1988年,张玉吉、林中园、张青等著《洪洞古大槐树志》,时年80岁的傅振伦为之作序;1991年,洪洞县举办第一届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至今已举办十五届,届届成功,年年升温,洪洞移民文化开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div></div> 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都有这一歌谣流传。过去上年纪的人总爱对年轻人说:“咱是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的人。”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老人们总是让孩子们看小脚趾甲,说凡是过去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迁来的,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div><br> 歌谣和传说标示着历史对发生在明代的一串惊天动地的“老鹳窝底下”事件的惨痛记忆。</div><div><br> 这一切,还须从元末明初说开去。</div><div><br> 自宋朝灭亡后,在一百多年的元朝统治中,统治者对农民的盘剥是异常残酷的。到了元末,不堪忍受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农民终于举行起义。官方镇压农民起义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div><div><br> 当时中原地区又接连发生水、旱、蝗、疫四大灾害,天灾和人祸折磨得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为了求生,农民起义更是不断爆发。元军出其精锐,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屠杀。</div><div><br> 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结束了元末长年的兵灾,但水、旱、蝗、疫已使中原之地“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墟”。</div><div><br> 山西与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相比,却是冰火两重天。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那里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说明当时山西比较安定,再加上邻省难民流入山西,山西人口更加稠密。</div><div><br> 明朝建立以后,由于中原地区人粮剧减,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开封就由上府降为下府。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朱元璋深有所悟“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等人的奏议,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见明太祖实录》、顾炎武《日知录》等)。<br>多次移民,历史聚焦大槐树老鹳窝。</div><div><br> 据史料记载,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涉及到了十八个省的四百九十多个县市的八百八十二个姓氏。山西是人口稠密之处,而当时的洪洞县又是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担负民众外移自然首当其冲。<br>山西《洪洞县志》以及洪洞县《大槐树志》记载,明永乐年间,当地官府曾七次在大槐树左侧的广济寺集中泽、潞、沁、汾和平阳没有土地的农民以及人多地少的百姓迁往中原一带,并给所迁之民以耕牛、种子和路费。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当地官府人员在树下为被移之民办理手续,登记造册,按所去地点编队,然后发给一应物品。</div><div><br> 被迁者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恋恋不舍地离开家乡时总割不断故土之情。他们凝眸古槐,见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鹳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想着自己这一生不一定能返回故土了,为了让子女永远记住自己的家乡,有朝一日回来时能够顺藤摸瓜找到自己的老家,就指着孩子们最好记的大槐树和上边的老鹳窝说:<br>“不要忘了,以后若能回到家乡,记不住咱的村庄,就先找这棵筑满老鹳窝的大槐树,然后再慢慢找自己的老家。”“到了新的地方,人生地不熟,从这大槐树的老鹳窝底下出去的,彼此要互相照顾!”</div><div><br> 但这只是从大道理上说,而对当时被迁徙的每家每户来说却都是莫大的悲哀。明统治者定出的移民条律是“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姓同宗者还不能同迁于一地,好好的一家人便被拆得七零八散。</div><div><br> 同姓同宗者为了和亲人迁到一处,不得不改姓。有的因恋家而半路逃跑,被追回后要受残酷的惩罚,有的被割去耳朵,有的在脸上用刀划成标记。如此所受的心灵上的摧残、所造成的精神创伤,在被迁徙者心中几十年,甚至以后的几代人心中都难以弥合。</div><div><br> 好在中原人没有忘本。以后不论走到山南海北,只要一说是老鹳窝底下的人,都亲热无比。中原地区少见老鹳而多见老鸹,后来人们就把“老鹳窝”说成了“老鸹窝”。</div><div><br> 再后来,中原地区经济复苏了,而惨痛的记忆却一直传承着……<br>在后来人的心中,“山西移来者”的观念影响是深而又重的。传说,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纪律严明,由陕西打往北京,一路对百姓秋毫无犯,但后来进入山西洪洞县,却突然不是那么秩序井然了。李自成拿几个带头违犯纪律的小头目问罪,审问之后,得知士兵们原来都是“大槐树老鹳窝底下的人”,混乱是出于对家乡的感情,不但没有问罪,反倒放假三天,任将士们寻亲访旧。</div><div><br> 一代大槐树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在清顺治八年(1652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这是民国三年在一代大槐树的原址上修建的遗址,其修建者景大启等人都曾在山东、河南等地为官,所到之处无不为当地移民后裔的殷切之情所感动,为使游子有归乡祭奠之所,他们广募商绅义士几经波折终于建成了这一遗址,其始末都记载于石碑之后。</div><div><br> 第二代大槐树则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div><div><br> 自明初移民以降,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十八个省,五百县,有的还远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div><div><br>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div> <h1><b>迁往河南省分布:</b></h1><div><br></div> 河南省简称豫,地处黄河中下游、华中地区,向有“中原”、“中州”之称,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置河南布政使司,辖8个府,1个直隶州,11个属州,96个县。<div><br> 河南的移民分布情况看,主要以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为主,这和两河流域的水灾及元末农民起义的战场相吻合。经笔者对河南地区家乘、地方志及所收集的信函资料不完全统计,河南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106个县(市):郑州、荥阳、开封、平顶山、洛阳、焦作、鹤璧、杞县、尉氏、新郑、登封、兰考、中牟、新密、巩县、新乡、卫辉、封丘、获嘉、温县、济源、博爱、辉县、原阳、武陟、盂县、沁阳、修武、安阳、范县、台前、滑县、浚县、内黄、清丰、濮阳、长垣、汤阴、林州、商丘、永城、睢县、宁陵、民权、周口、商水、扶沟、西华、太康、郸城、项城、许昌、漯河、鄢陵、郾城、襄城、鲁山、长葛、临颍、叶县、宝丰、陕县、禹县、驻马店、确山、西平、汝南、新蔡、上蔡、信阳、息县、固始、泌阳、正阳、新县、罗山、商城、南阳、方城、唐河、新野、邓县、淅川、南召、桐柏、镇平、内乡、西峡、三门峡、义马、盂津、汝州、汝阳、栾川、灵宝、渑池、偃师、伊川、宜阳、洛宁、卢氏、新安、淇县、嵩县、郏县、舞阳。<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河县李氏家谱李氏初修族谱序言</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庄村自然情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位于河南省唐河县东二十五公里双河镇北,岗北刘庄,现居住一百零四户李姓人家,有三百一十二名男女人口,总耕地五百亩,河湾荒地合起来大约一千亩地面。从一九九八年至二零一四年,国家政策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得到大大的发展,老庄上家家户户都迁到东地岗北大道两边建成楼房居住,现今庄上仅住二十几个老年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村庄老房坐北朝南,村前村后自然形成两条弯弯曲曲的清水河流。村前这条小河从东南方向流来,河道象弓字一样,从村前绕半圆向西南方向流去。村后这条小河,从东北方向流来,历年来发洪水,河道冲成三个河套,三个滩,也向西南方向流去,两条河流到村西南交汇一起,下边冲成一个大“潭涡”,大家叫它“三岔嘴”。村庄位置在桐柏县乡村环绕之中,但是历来属于唐河县管辖,清政府下设地堡、老官。民国时属于毕店区马振扶镇双河镇保刘庄甲。一九四九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属于祁仪区牛寨乡刘庄村。一九五六年属于毕店区简庄乡双河镇和岗北五个村成立一个“高级光辉社”。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变成祁仪区马振扶乡牛寨营双河大队刘庄小队。现属于马振扶乡郝庄村委刘庄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庄原来住的刘氏家族,他们大约是康熙年间来到这块三面靠水荒无人烟的土地上生活,在农业发展上也算可以,盖有四座瓦房,几十间草房,但是人丁不兴旺,从刘姓人现存坟头来观察:来的是两门人,往下传到五代,人丁不到四十个,刘姓人认为自己阴宅坟地不吉祥,将刘庄房产土地一约出卖给李家永久为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先贤原籍长葛县烧盆宋人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笔者年已八十三岁,生于一九三三年癸酉年,在童年时代,听过本家族两个爷爷讲:咱刘庄李姓的老家是许昌北长葛县烧盆宋村人。大约在清朝乾隆年间经商贩马来到南阳唐河县东北角四里桥居住。到后来生意越做越兴隆,财发人旺,在四里桥买下房产土地,唐河县城里北阁附近买下两处住宅。 “大槐口”当下两处门面房,又到刘庄买下刘氏家族全部房产土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修宗谱寻根问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谱是人类繁衍生息历史的见证,是宗亲寻根敬祖的情感寄托。国有史可悉历代之兴衰,家有谱乃知宗族之原本。家谱是一种独特的历史记载方式,不仅能定人伦追根本,重视真实原貌,而且还可“以古鉴今”,传扬家风祖训,起到追思先哲,名迪今生,激励后人的作用。盛世修史,望族修谱,乃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当今编修宗谱之风盛行,也是太平盛世之必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家族自清嘉庆元年,分开大家到现在,已有贰佰贰拾年左右,中间正逢清末到民国末年这一段时间,兵荒马乱,灾荒病祸连连不断,民不聊生,再加上村庄地理位置偏僻,生活困难,少年人无处上学读书,也没钱读书。造成上几代人没文化,家族史也没人记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寻求家族木本水源、来龙去脉,笔者在二零一二年十月二日和儿子庆登、补子元章三代人遂心驱车去到长葛县烧盆宋村,巧遇他村一位退休中学教师李文长老人,他也正在组织几个人编修族谱。他介绍说:先祖有流传,烧盆宋李氏族人先后曾有两个支脉外迁,迁到南阳唐河县和新郑沂水寨村。李文长热情地领着俺去看看李氏家族《流传千古纪念碑》,碑上文字因年深久远,风化残缺,仅能看出是“大清嘉庆十二年立”, “李贤记籍唐河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烧盆宋村来历</div><a href="https://xw.qq.com/cmsid/20190906A0LXNV00"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烧盆宋村来历</a><p></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烧盆宋村李氏家谱初修族谱序言</b></h1><br> 依据烧盆宋村李氏家谱石碑所记,距今约三百年前,沂水河流域陉山之北的英李村李氏第九世祖李进旺、李进智等迁居来到葛邑西二十五里的双庙李村。数年后,从禹州来了宋氏两兄弟,以烧“盆”为业。宋氏兄弟因烧制的瓦盆可以煮饭用而出了名,于是双庙李村逐渐变成了烧盆宋村。<div><br> 清朝嘉庆十二年,烧盆宋村李氏家族为流芳千古,特刻立了家谱石碑。自清代道光二十六年以来,李氏族人曾先后为第十世祖李如鳌、十一世祖李珩、十二世祖李士选、十三世祖李光远、李怀玉、十四世祖李金堂、十五世祖李四德、十六世祖李金水、十七世祖李遂生、李麦囤、李国庆、李光兆、李土玉、十八世祖李代功、李丙昌、李长木等立碑缅怀。</div><div> <br> 但是,由于解放前连年战乱,灾荒不断,民不聊生,烧盆宋村李氏族人先后曾有两支迁居南阳地区唐河县及新郑沂水寨村,李氏家谱也无人续记,故今日有的支脉上下没法衔接,实属遗憾至极。</div><div><br> 据唐河县李氏家谱李氏初修族谱所记,李氏第一始迁祖从明朝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桐县大槐树下,迁到河南沂水流域陉山之北英李村,住到清朝初年,八世族以上姓名失考。九世祖进旺、李进智两兄弟又迁到长葛县北二十五里双庙李村。住数年后,双庙李村改名为烧盆宋村。九世祖生十世祖如,如生十一世祖全,全生十二世祖俊、彦、忠、贤等八兄弟,到清乾隆年间,十二世祖邦贤和十三世祖李俭又迁到唐河县城四里桥。</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烧盆宋村历史<b></b></font></h1> 因为一个瓦盆,后河这个村曾名噪一时。方圆几十里的人都争相购买,200年以前,它支撑了整个村子的发展;<div><br>因为一只狮子,每年一次,几千人把村大街堵得水泄不通,它也因此成为后河一绝;</div><div><br>因为一座庙,熙熙攘攘的“大庙集”曾是当地最热闹的商贸市场;享誉一方的大庙学校当时是长葛最高端的学校之一。</div><div><br>一个瓦盆、一只狮子、一座庙曾构成后河镇烧盆宋村经济、文化、教育三大支柱。如今,虽然村里烧盆生意早已没落,但沿用下来的村名仍说明了当时烧盆手工业的辉煌。而响当当的舞狮和大庙学校一直都是烧盆宋人的骄傲。</div> 八十年前,烧盆宋人还擅长做杂货生意。村民李文庆在许昌南大街开的商铺竹居斋(又名德源)与当时的五洲商铺并立,成为许昌第二大商铺;而村民李瑞祥开创的骏泰源商铺是老城最大一家,李家在当时也是长葛人公认的“县西首富”……<div><br>从双庙李村到烧盆宋村:卖盆的随口起个村名,沿用了300年<br>烧盆宋村位于长葛至陉山运石铁路专线北侧。明朝末年李姓由新郑县英李迁此建村,并修庙二座,始名双庙李。</div><div><br>“200年以前,村里的李姓人家有几户做烧盆生意,但是他们技术不精,烧出来的瓦盆不是火裂,就是糠坯,不是火不匀就是水未洇透,或是盆口变形。后来,他们从从禹县朱阁的下宋村请来宋氏两兄弟当烧盆师傅。”宋氏兄弟烧盆技术精湛,烧出来的瓦盆质量好,最神奇的是这个瓦盆可以烧火做饭,咋烧都不变形。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宋家瓦盆迅速走红,方圆村庄的人都来买瓦盆。</div><div><br>因此宋家瓦盆成了风靡一时的名优产品,是当时居家生活不可缺少的用具。后来宋家兄弟娶妻生子,在村里落了户,继续从事烧盆行当。生意越来越旺,许多远处的顾客,肩挑车运来此批发,到远处游乡零售。</div> 烧盆宋村有一棵200多年历史的老槐树,屹立200多年仍郁郁葱葱,村民们一直把它当成精神象征。<div><br>由于宋家盆出了名,人们每提起此村都称之为“烧盆宋”村,原来的双庙李也就被人们忘记了。</div><div><br>但烧盆宋村的今年81岁的宋根长认为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当时李家兄弟烧的瓦盆质量不好,卖盆的怕影响销量,就随口说是烧盆宋村的瓦盆。这样喊着喊着‘双庙李’就成了‘烧盆宋’。”</div><div><br>村名来历大同小异,但200多年前烧盆宋村因一个小瓦盆经济曾领先周边各村毋庸置疑。</div><div><br>随着时代的发展,瓦盆逐渐被取代,烧盆生意走向衰落。但从村名就不难看出,烧盆宋村有做杂货生意的基础。所以后来盆宋村靠卖杂货出来个“县西首富”也就不足为奇了!</div> 烧盆宋村民李文庆在许昌南大街开了第二大商铺;村民李瑞祥在老城开了第一大商铺,是公认的“县西首富”。<div><br>“以前鼎鼎有名的大庙集就在俺这儿,因为毗邻许昌去密县的大路,这里是当地有名的集市。听老辈人说当时路两旁有煤矿,还有很多饭铺,集市上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很有乡土味儿。”</div><div><br>基于这样的背景,烧盆宋村有两户人家做杂货生意发了家:一户是李文庆,一户是李瑞祥。</div><div><br>“李文庆是俺大伯,他的德源商铺位于许昌南大街,5间门面房几乎是占了半条街,很气派。当时许昌最大的商号是五洲,竹居斋算是第二位。”烧盆宋村今年85岁的李根长说,主要卖果子、月饼、酱油这一类,相当于现在的大超市。</div><div><br>除了李文庆,村民李瑞祥在长葛县老城开了一个名叫骏泰源的商铺,在当时属于最大一家。</div><div><br>“李瑞祥是靠卖纸发的家,当时江西产纸,他在南方买回来一批纸。后来发大水,冲断了火车,南方的纸运不过来,物以稀为贵,李家就发了。”宋根长说,李家生意越做越大,李瑞祥是骏泰源的掌柜,兄弟李瑞成在家打理田地。当时李家有良田300多亩,是有名的地主,也是长葛人公认的‘县西首富’!”<br>烧盆宋人提起曾经的辉煌如今仍满脸自豪,这也成了“烧盆宋出人才”的佐证,尤其是大庙学校的存在,村民们对这一说法更是深信不疑。当然,这都是后话。</div><div><br>村里曾经辉煌一时的俩“大户人家”早已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中,几十户人的小村已经发展至260多户,主产业也变成了建筑机械和卫浴,如今村里数得着的企业有15家。</div><div><br>曾让烧盆宋人引以为傲的烧盆技艺和杂货生意都已消逝,而大庙学校和舞狮技艺却一直传承至今。</div> 有近百年历史的大庙学校(如今的二十四中)是长葛最早一批高端学校,革命烈士陈英曾在这里任教。<div><br>“当时冯玉祥主政河南,庙宇改学校,大庙学校由此产生。”长葛那时候学校很少,周边乡镇、村的学生都跑到俺村来上学。宋根长、李根长两位老先生都在大庙学校当过几十年教师。</div><div><br>“大庙学校在当时算是比较现代化的学校了。教学理念已经跟现在比较接近,不同于以前的私塾,属于比较高端的学校。当时只设有小学。”李根长介绍,之所以在大庙办学校还是因为烧盆宋村的文化底蕴比较深厚。</div><div><br>据悉,烧盆宋村以前有个文昌阁,据说大有来历,是供奉文昌神的地方。文昌阁6方3层,阁内墙上有壁画。遗憾的是“文革”时被毁,文昌阁早已不复存在。唯一能够证明它曾存在过的证据就是阁前一口“百年老井”。</div><div><br>这口井里如今还有水,只是村民们早就不来这里挑水了。但村里的老人们仍会时不时来“练练手”。</div><div><br>“这口井所在的位置就是文昌阁的位置,这口井不光是烧盆宋村人以前吃水的地方,也是方圆村庄吃水的地方。曾经不少人来这里排队挑过水,老一辈人都有这样的记忆。以前村里有人家发生火灾,这口水井还有救火的功劳呢!”</div><div><br>其实大庙学校有名不光是历史悠久、人才辈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革命烈士陈英曾在这里任教。</div><div><br>“陈英当时是被派到烧盆宋村做地下工作的领导,相当于是长葛地下党的总指挥。他的掩护身份就是大庙学校的老师,后来身份暴露,29岁就牺牲了。”李根长说,后来大庙学校还曾命名为陈英学校,以此来纪念他。</div><div><br>历经近百年沧桑,如今的大庙学校依旧身姿挺拔地矗立在后河镇烧盆宋村,清晨朗朗的读书声穿越百年仍萦绕耳中……</div><div><br>同时萦绕在烧盆宋人耳中的还有一年一度舞狮节的锣鼓声和喝彩声。</div> 烧盆宋村的舞狮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每年正月表演,每次演出都有几千人围观,村大街被堵得水泄不通<div><br>不少长葛人都知道石固的舞狮是一绝,其实后河烧盆宋村的舞狮更是声势浩大,据说每年演出都会出动近10架狮子,最多的一次有14架,演出队伍和围观群众塞满了整条街……</div><div><br>“因为俺村的舞狮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具体从啥时候开始,村里的老辈人也都说不清楚了。我父亲说他小时候村里的舞狮队伍就已经很庞大了,在长葛很有名。”宋根柱说,记得每年正月俺村都会邀请其他村的舞狮队来一块热闹,有时候还会暗地里比赛,看谁舞得好。</div><div><br>二三十年前,农村的娱乐生活还比较单调,舞狮表演就已经算是村里最热闹的盛事了。只要是数得着的舞狮队都会聚在一起,表明上是联合演出,实际上是技艺切磋,看谁能够赢得更多掌声和喝彩。</div><div><br>“每次演出,各个舞狮队都是较着劲呢,都拿出看家本领,一组比一组精彩。曾经因为比不过俺村的舞狮队,周边村的人还跟俺村的人打架,那真是争恼了!”</div><div><br>2009年正月十四,后河镇烧盆宋村像往年一样举行舞龙舞狮拜神贺岁仪式。同时邀请石固镇王庄、南街、向义街、沈庄、中岳店等村,新郑市贾庄、老观李、太清南大街、乔户等村的舞龙舞狮队、肘阁队、腰鼓队联袂演出。围观群众有几千人,不光是烧盆宋的主大街挤满了人,就连房顶上都站满了人,场面宏大。</div><div><br>虽然演出当天飘着雪花,但是舞狮队表演仍持续了将近2个小时,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精彩的舞狮表演不仅给村里增添了浓浓的年味,更寓意日子红红火火,幸福美满。</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