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流

老古

<h3>  巴颜喀拉山(蒙语“青山”,藏语“祖山”)是昆仑山的支脉,也是黄河源和长江源的分水岭,长江源在山南(玉树州),黄河源在山北(果洛州)。</h3> <h1>一、果洛黄河源</h1><h3> 翻越巴颜喀拉山,我们离开了长江源景区,来到了黄河源景区。</h3> <h1>(1)天上玛多</h1><h3> 玛多(藏语“黄河源头”)是顾名思义也是名符其实的“黄河源头第一县”。</h3> <h3>  玛多有个星宿海,早在西晋已被看作黄河之源了(“河出星宿海”——张华《博物志》)。</h3> <h3>  星宿海看上去就像那银河落地,难怪李白有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h3> <h3>  按照目前科学测定的结果,黄河源头已被推到了更前面的卡日曲,但也不出玛多县(仍在巴颜喀拉山北麓)。</h3> <h3>  “天上玛多,黄河源头”这个自我标榜还是比较贴切的。</h3> <h1>(2)格萨尔王</h1><h3> 玛多县城内有一个很气派的格萨尔王文化博览园。</h3> <h3>  按照史家考证,格萨尔王(觉如),北宋年出生于四川甘孜阿须草原,8岁随母“北飘”到青海,玛多则是他赛马夺冠、登基上位的地方,他一生戎马、南征北战,统一了150多个部落,成为藏族人民引以为豪的旷世英雄。</h3> <h3>  在藏传佛教中格萨尔王则被看作莲花生祖师的化身,扬善抑恶,弘扬佛法而功德无量。</h3> <h3>  《格萨尔王传》则是一部由藏族人民集体创作,世界上最长(300卷8000多万字),并且仍有人传唱的英雄史诗。</h3> <h1>(3)阿尼玛卿</h1><h3> 玛多县的阿尼玛卿也是藏区四大神山之一,藏语“阿尼”表示“祖先”,“玛卿”表示“黄河源头最高之山”。</h3> <h3>  《格萨尔王传》将阿尼玛卿称为“战神之山”,也就是格萨尔王的象征,反观玉树州的嗄朵觉悟,“嗄”是格萨尔王妃珠姆家族的族姓,玉树很多地名带“嗄”字,玉树人也被称为“嗄娃”,按这么理解,两座神山有阴有阳就顺理成章了。</h3> <h3>  阿尼玛卿的部分雪水流入冬给措那湖(藏语“黑海”),并可通往柴达木河。</h3> <h3>  另一部分雪水则汇入黄河……再次表明藏区的神山总与伟大的河流相伴随。</h3> <h1>二、海南黄河清</h1><h3> 离开果洛(州)进入海南(州),在共和县我们观赏了龙羊峡(藏语“险峻的悬崖沟谷”),黄河史上尽管改道无数次,可在龙羊峡这一段却从未改过,不愧为“高原古道水,黄河第一峡”。</h3> <h1>(1)龙羊峡土林</h1><h3> 龙羊峡景观包括土林和水库。</h3> <h3>  土林见过不少,可是带水的土林还是第一次见。</h3> <h3>  有道是“土红水绿,分外妖娆”。</h3> <h3>  皆因土林与水库相连。</h3> <h1>(2)龙羊峡水库</h1><h3> 龙羊峡水库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水电站(“龙头电站”)。</h3> <h3>  正所谓“大坝锁黄河,高峡出平湖”。</h3> <h3>  水库长年不冻是中国最大“淡水三文鱼”(红鳟鱼)的养殖基地。</h3> <h3>  水库也催生了一个“全国特色小镇”(龙洋峡镇),前来游湖观光,休闲美食游客还真不少。</h3> <h1>(3)阿什贡丹霞</h1><h3> 贵德整个县都是国家地质公园,以“阿什贡”(藏文字母a)丹霞最有名。</h3> <h3>  若与张掖(北方丹霞之代表)相比,阿什贡至少有三点可以胜出:第一是有更多的树,贵德号称“高原小江南”。</h3> <h3> 第二是有更多的花,贵德离西宁不远号称“西宁后花园”。</h3> <h3>  第三是有更多的水,而要特别强调“天下黄河贵德清”,因在贵德之前的青藏高源黄河水还是清的,贵德之后的黄土高源 才有“跳入黄河洗不清”的说法。</h3> <h3>  从贵德回西宁必经“黄河清大桥”,其实这个大桥不仅是贵德,也是青海的活广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