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此文曾于2015年7月30日,在安阳日报第七版发表。因受该刊篇幅限制,刊发时对全文作了较大删减。现退休闲赋在家,无所事事,故把原文翻出稍作增补,权当消遣回望过去,以飨战友并共勉!</h3><h3> 张金生</h3><h3> 2019年8月18日于安阳</h3><h3> </h3> <h3>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参军入伍的军人,对军旅歌唱家马玉涛传唱的经典名曲《老房东查铺》可能还记忆犹新吧?那朴实无华和优美悦耳的词曲扣人心弦,听着这悠扬的歌声仿佛又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难忘岁月。同时,又勾起了四十多年前我经历过的一段军民鱼水情的往事,使我久久不能忘怀。</h3> <h3> 那是1977年冬,我所在的原沈阳 军区某部,因调防从黑龙江省鸡西市拉练到牡丹江市的一个边陲小镇——穆棱镇驻防。新的防区还没有营房,需要我们自己建。因此,全团参加营建任务的连队,全部分散住在穆棱镇老百姓家里。当时我在九连任文书,与副连长赵占勋(河北无极县人)、副指导员王瑞堂(山东潍坊昌邑市人)以及卫生员史子分(同年入伍的老乡)就住在穆棱镇黎明居委会南街的徐大叔家里。</h3> <h3> 房东大叔叫徐学良,五十八九岁,操着一口标准的山东口音,说话笑眯眯的,爱抽自己卷的东北旱烟,晚饭爱喝个小酒,但不多喝。他在穆棱火车站机务折返段工作。大婶也是山东人,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终年默默无闻操持着家务。家有六个儿女,两个下乡插队,四个上学。他家五间瓦房就座落在穆棱西山脚下油库附近,院子南面是用木栅栏围起来的菜园子,是一个极具东北特色的农家小院。</h3><h3> 他全家八口人,房子并不宽裕。但是,为了支援部队建设,仍腾出一间让我们住。</h3> <h3> 徐大叔性格耿直,耿直的有时让人难以接受;而他有时心肠又很柔软热心,热心的让你感觉他十分和蔼可亲。</h3><h3> 有一件事,让我们深深地领教了徐大叔那山东人耿直豪爽的性格和对人民子弟兵的热爱之心。</h3><h3> 东北冬天黑的比较早。那天我们拉练到达徐大叔家已近傍晚四点多钟,天已渐渐的黑了下来。我们还没有到他家时,他就早早地带着全家人在大门口等候,就像迎接多年未见面远道而来的亲人一样。</h3><h3> 我们到他家后,他热情的把我们领进屋里。他的家进门两间为餐厅兼厨房,东西两侧各有一个灶台,两个灶台的烟道与东西两个卧室的火炕连通着。屋里的地面还是土地面,墙壁因长年被烟熏的有些发黑,室内显得有些昏暗。但房间打扫的很干净,简朴的家具摆放的整洁有序,一看就是一个勤劳朴实会过日子的家庭。</h3> <h3> 我们四个人被安排在东里间,当地风俗东为上,是专门安排尊贵的客人或长者住的。屋里暖和和的,还散发着燃烧木材的芳香,真有一种回到家的温馨感觉,一下子使得我们拉练的疲劳感顿失了一大半。</h3><h3> 因为是第一天驻防,我和卫生员放下背包便到各班、排去巡诊、了解宿营情况,并向营部报送了连队的宿营报告。由于白天长途拉练特别劳累,回来后便草草洗漱了一下就睡觉了。</h3> <h3> 睡到半夜时分,忽然,我们听到外面客厅有人在小声说话,还听到有擀面杖击打面板的声响。因为是第一天住在老百姓家里,对地形地貌、周边环境、社情民意以及房东家为人处世等情况也不甚了解,半夜内急也只好忍着。好不容易熬到天亮,起床号响了,我们赶紧起床准备去出早操。当时,副指导员动作快,他起床后很纳闷的自言自语小声的说:“这一大家子半夜三更在干什么?”于是,他隔着门上的玻璃窗看了看,悄悄地对我们说:“咱们快走吧,晚了我们就走不了了。你们快来看,房东全家半夜起来在包饺子,估计是给我们包的!”我也好奇的隔着门上的窗户看了看。果不然,饺子包了好几扳子,灶台上的锅已烧开了,整个房间热气腾腾的。全家人像过年一样不仅准备了饺子,而且还准备了酒和菜摆在了餐桌上。这样的场面,也是我入伍以来第一次看到。于是我们拿起腰带就向外走。但是,徐大叔的老疙瘩儿子小小(乳名,当年只有六、七岁的样子)坐在门口的板凳上把着门。看到我们出来,他就大声朝屋里喊:“爸爸快来,叔叔们要走了。”这时徐大叔、大婶及全家人都出来拦住我们,说第一顿饭必须在家吃。副连长、副指导员一再向徐大叔大婶解释,我们部队有纪律,既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更不能在老百姓家里吃饭。就这样一方恳求必须在家吃饭;一方坚持不能违反群众纪律。我们把部队纪律对大叔大婶讲了一大筐,徐大叔却把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理由对我们讲了一大摞。双方似乎说的都有道理,但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就这样一直僵持了好几分钟没有结果!最后,还是徐大叔的山东人性格发挥了“威力”。只见他两眼一瞪大声喊到:“你们说军民是一家,那么,第一顿饭在家吃你们都不肯,还说什么一家不一家?”接着,他更生气地对小小说:“把门打开让叔叔们走!”紧接着,他又转身对我们厉声“吼”到:“你们走吧,只要你们出了门,我就把你们的背包扔到院子里,你们愿意住哪儿住哪儿,我家不让外人住!”当时听到徐大叔这么一喊,我们都被吓傻眼了!心想:怎么遇到这么一个“不讲理的倔房东”?好在副指导员的家也是山东的,能在千里之外遇见老乡也是一种缘分。正所谓老乡见老乡,一切好商量!在徐大叔的“高压”下,我们只好“屈服了”。这时,徐大叔的脸立马‘阴转晴’对大婶说:“下饺子!准备吃饭!”霎时,满屋子充满了欢声笑语!</h3> <h3> 这也是我们第一次违反了群众纪律。打那以后,大婶就成了我们的“后勤部长”我们每天从营建工地回来,大婶都是把炕烧得热乎乎的,暖瓶里的水总是装的满满的。真让我们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而且,不管我们谁有了病,大婶总是给我们做好可口的饭菜,象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待我们。</h3> <h3> 在穆棱人民无私奉献和大力支持下,一年后,新营房建好后我们搬走了。但是,每逢过年过节我们几个都要结伴去看望房东全家。若干年后,我们又相继转业回到了各自的家乡。可我们几个战友同房东家还一直保持着联系,继续续写着新时代“军民鱼水情”的新篇章!</h3> <h3> 第一次违反纪律这件事,至今已过去四十多年了,每当回忆到这段小插曲时,就感到:这顿饺子不是普通的一顿饭,它是代表着穆棱人民对我们子弟兵的深情厚谊,里面包含着浓浓的军民鱼水情</h3> <h3> 有幸的是,三十多年后的2010年8月1日,我们团要在牡丹江举行战友联谊会,根据大会安排,7月30日我带着一个采访组重返穆棱镇老房东家,负责收集当年军民鱼水情的感人故事。在拜访中,更有幸的是,当年我们住的房子还在,我们睡过的火炕还在、我们用的压水井还在、菜园子还在……目睹这一切让我感到特别亲切!采访的当天中午徐大叔的大儿子徐茂金携夫人、大妹小云全家、三妹小梅和儿子以及小小全家设家宴热情款待了我们采访组一行四人。席间我们共同回忆了当年一幕幕的往事。晚上,小小又陪我睡在当年的火炕上。夜深了,我俩谈了很久很多,回想当年在房东家的一切仿佛就在昨天!我们如今虽已卸妆为民,两鬓染霜,但是,在采访中,我们依然感受到穆棱人民对人民子弟兵的爱还在!</h3> <h3> 惋惜的是,徐大叔、大婶已病逝多年。望二老安息!更为痛惜的是四妹小芝英年早逝,望小芝在天堂安好!</h3><h3> 人民子弟兵永远不会忘记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h3> <h3>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军队建设永远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这是已被历史实践所证明了的。在新时代,中国要发展、要强大,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就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断加强军政军民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只有这样强军梦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强国梦才有望实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