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赏评价书法作品

水墨车夫

<h3>  </h3><h3><br></h3><h3><br></h3><h3> 书法从汉代开始就成了精英的艺术,书法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社会影响极大的艺术,跟中国文官体系成熟得很早有关。从秦代中央集权制建立以后,庞大的帝国是靠文字在管理。书法就是在汉字使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艺术。<br></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书道绵远,翰墨情深</h5><h5><br></h5> <h3>  大约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的时候,皇帝和一些士大夫就开始收藏书法了。在六朝时期,梁武帝萧衍和陶弘景讨论书法问题。在唐代,唐太宗跟虞世南讨论书法。虞世南死了以后,魏征向太宗推荐褚遂良。到清代,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都喜爱书法。</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花春世界,云水小神仙</h5><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  中国的科举制度也是跟文字书写联系在一起的。唐代吏部选官时考核的内容是“身言书判”,其中的“书”即是书法。清代以后,科举考试基本上就是考字,特别是到了殿试这一级,已经基本不看文章了,主要看字。所以那些状元、榜眼、探花的字都很好,如:刘墉、王文治、翁同龢等,他们的字都写得很好,翁同龢更是晚清一大家。可以说,字不好,即使当了进士,也只能当个县令之类的。</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 ">——唐 · 祖咏《终南望余雪》</h5><h5><br></h5> <h3>  但是,在古代这么受尊崇、这么有影响的书法艺术,却在近代衰落了,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历史现象。<br></h3><div> 本文旨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借美篇这个平台普及一点书法文化知识,帮助朋友们了解书法这一艺术门类。在这个电子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提醒朋友们不要淡忘了一些本该属于我们的弥足珍贵的东西。</div><h3><br></h3>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风卷寒江浪湿天,斜吹乱雪忽平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碧琉璃上琼花里,独载诗人孟浩然。</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宋 · 杨万里《十二月二十七日大雪中</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过吉水小盘渡西归三首其一 》</div></h5> <h3>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此所谓书法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br></h3><div>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div><div> 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山开眼界,冰雪得精神</h5><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b> </b></font> 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br></h3> <h5>无忧是宝,有虑伤身,静思而读,抚案而书,心中有浩荡天宇,足下有万水千山。</h5><h5><br></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3 style="text-align: left;"> 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春华秋实</h5><h5><br></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b> </b></font> 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因而,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br>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唐·常建《题破</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山</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寺</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后禅</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院》</span></div></h5><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书法的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的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分割空间,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包括单字的结体、整行的行气和整体的布局三部分。</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h3>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唐·张继《枫桥夜泊》</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3 style="text-align: left;"> 单字的结体要求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这样,才能在乎正的基础上注意正欹朽生,错综变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见险绝,险绝中求趣味。<br></h3><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凌云之志<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1 style="text-align: left;"></h1><h3 style="text-align: left;"> 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上下(或前后)相连,形成“连缀”,要求上下承接,呼应连贯。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虽然字字独立,但笔断而意连。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可字字连贯,游丝牵引。此外,整行的行气还应注意大小变化、欹正呼应、虚实对比,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节奏感。这样,才能使行气自然连贯,血脉畅通。<br></h3><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h5><h3></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 ">——唐 · 孟浩然《春晓》</h5><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3 style="text-align: left;"> 书法作品中集点成字、连字成行、集行成章,构成了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切割,并由此构成了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要求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宜,计白当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参差错落,变化多姿。其中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以平正均衡为主;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变化错综,起伏跌宕。<br></h3><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h5><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3 style="text-align: left;"> 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采。书法中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说明神采高于“形质”(点画线条及其结构布局的形态和外观),形质是神采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书法艺术神采的实质是点画线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总体和谐。追求神采,抒写性灵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br></h3> 书法中神采的获得,一方面依赖于创作技巧的精熟,这是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创作心态恬淡自如,创作中心手双畅,物我两忘,才能写出真情至性,融进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br><br> <h5>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h5><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3 style="text-align: left;"> 书法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一致,需要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又使书法欣赏在方法上表现出独特性。一般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h3><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天道酬勤</h5><h5><br></h5> <h3>  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统观全局,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局部欣赏完毕后,再退立远处统观全局,校正首次观赏获得的“大概印象”,重新从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注意艺术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是否协调一致,作品何处精采、何处尚有不足,从宏观和微观充分地进行赏析。<br><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雨杏花江上客,秋风杨柳晚来诗</h5> <h3>  书法作品作为创作结果是相对静止不动的。欣赏时应随作者的创作过程,采用“移动视线”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后(语言、时间)顺序,想象作者创作过程中用笔的节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变化,将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也就是摹拟作者的创作过程,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变化等。<br><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br>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唐·王维《竹</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里</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馆》</span></div></h5><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  在书法欣赏过程中,应充分展开联想,将书法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使书法形象具体化。再由与书法形象相类似事物的审美特征,进一步联想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领会作品意境。如欣赏颜真卿楷书,可将其书法形象与“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眩目,力士挥拳”等具体形象类比联想,从而可以得出:体格强健——有阳刚之气——富于英雄本色——端严不可侵犯的特征,由此联想到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的艺术风格。<br><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淡如秋菊何妨瘦,清到梅花不畏寒</h5><h3><br></h3> <h3>  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某种文化、历史的积淀,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因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创作环境),弄清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创作目的等等,对于正确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大有裨益。清王澍《虚舟题跋·唐颜真卿告豪州伯父稿》云:“《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文》心气和平,故客夷婉畅,无复《祭侄》奇崛之气。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情事不同,书法亦随而异,应感之理也。”可见,不论是作者的人格修养、创作心境,抑或是创作环境,都对作品情调有相当的影。向。加之书法作品受特定时代的书风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更使书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气息。这无疑增加了书法欣赏的难度,同时更使书法欣赏妙趣横生。<br><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观远</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3>  总之,书法欣赏过程中受个性心理的影响,使欣赏的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以上所述仅是书法欣赏的一种方法,欣赏过程中可以将几种方法交替使用。另外,欣赏过程中还必须综合运用各种书法技能、技巧和书法理论知识,极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审美评价能力,尽力按作者的创作意图体味作品的意境。努力做到赏中有评、评中有赏,并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对作品作出正确的欣赏和公正、客观的评价。当然,掌握了正确的欣赏方法以后,多进行欣赏,是提高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扬雄谓,“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说的正是这个意思。<br><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br>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唐·李白《独坐</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敬亭</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山》</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br></span></div></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后记</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书法作品“三原色”即黑白红。黑墨、白纸、红印构成了一副完整的书法作品。<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清代之前,由于造纸技术的局限,没有出现完整的书法之作,清代中后期才有了完整的书法作品,因此清代之前多是碑刻,纸书的书家也多是随手而书,故有许多涂抹之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也是如此。</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学书者法古是必然,但也应有所甄别,要有自己的思想,不可迷信古人,再大的书家也会有败笔,盲目就会陷入东施效颦的囧境,写出的字没有美感,只能戴着古韵的冠冕而自欺欺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临摹古帖,摹其形,很难摹其神采。神采是自己的,且与书者当时的环境、心境等因素密切相关,连王羲之都坦言:自己无法再写出《兰亭集序》。</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学书者,入帖的目的是出帖,只有出帖才能写出自己的神采,才是自己的作品,才有可能出古人之右,只摹仿很难产生超越。</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