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西京古道,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国道323线国道、京珠高速从旁边穿过。距离乳源县城约40公里。始建于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是汉武帝时期岭南各地通往京都的必经之道,是乳源县风景区中著名的历史文物旅游景点和游览胜地。“西京古道”也叫西京路,因历史悠久堪称古京城通往岭南地区的“高速公路”而得名。“西京古道”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沿途村庄密集,古桥梁、古凉亭、古村宅、民居今仍历历在目。“西京古道”乳源段保留较完整的路段有梯云岭段约2.5公里,猴子岭段约2.5公里。“西京古道”既是科考、教学的重要场所,又是旅游观光,避暑度假的理想胜地。主要景观有古凉桥(包括大富桥、通济桥、)其中通济桥至今历时240多年,依然巍然挺立,保存之完整为少见,古凉亭(包括“小梅关”亭、梯云亭、象兑亭、官止亭、心韩亭、乐善亭、仰止亭、寿得亭、纳凉避雨亭等),观澜书院,古民居等。“西京古道”及沿途的古文化遗存,是旅游、考古、科研、挖掘客家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也是中小学生、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h3></br>简介<h3> 西京古道因历史悠久堪称古京城通往岭南地区的“高速公路”而得名。“西京古道”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沿途村庄密集,古桥梁、古凉亭、古村宅、民居今仍历历在目。“西京古道”乳源段保留较完整的路段有梯云岭段约2.5公里,猴子岭段约2.5公里。 </h3></br><h3>西京古道既是科考、教学的重要场所,又是旅游观光,避暑度假的理想胜地。沿途的古文化遗存,是旅游、考古、科研、挖掘客家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也是中小学生、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h3></br><h3>主要景观有古凉桥(包括大富桥、通济桥、)其中通济桥至今历时240多年,依然巍然挺立,保存之完整为少见,古凉亭(包括“小梅关”亭、梯云亭、象兑亭、官止亭、心韩亭、乐善亭、仰止亭、寿得亭、纳凉避雨亭等),观澜书院,古民居等。</h3></br><h3>西京古道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比梅关古道还早690年。走向和京珠高速公路几乎平行,至于当年的古人是如何测算出这条最便捷的道路,至今仍是个无法破解的谜。 <br></br></h3></br>历史<h3><a href="http://s2.zimgs.cn/ims?kt=url&at=ori&tv=0_0&sign=yx:WCc9CRwEDKSdUQPAxxAYoeY2LsU=&key=aHR0cDovL2EwLmF0dC5odWRvbmcuY29tLzE4LzE2LzAxMzAwMzA5MzE2MTUwMTM1MzAzMTY0NTU1Njc1X3MuanBn&x.jpg"> 正在加载西京古道</a></h3></br><h3>“西京”,东汉、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今陕西省的西安市。五代晋至北宋的西京,是指今河南省的洛阳市。古代乳源所谓的“西京古道”,是指当地上京城的道路。<br></br></h3></br><h3>据清康熙《乳源县志》、清《韶州府志》等史料记载,乳源境内历史上的这条古道,是一条开辟较早、历来就是乳源县境内贯通南北的重要道路。路出县城南门,经大富桥上腊岭,到小梅关后折而走北,翻越县境西北部的崇山峻岭,到湖南的宜章,北上西京长安。</h3></br><h3>汉武帝平定南越后,下令从广东移来荔枝百株,专在长安城外修建一座富丽堂皇的扶荔宫种植,但是因气候土壤不宜,结果无一生长,武帝大怒,诛杀了数十名守史。于是,岭南各地每年要定期向朝廷进贡,当时南北无通道,只能由今福建省闽侯县浮海而上,然而因为海上风高浪急,经常发生翻船沉船事故。</h3></br><h3>于是,到了公元26年,汉朝廷决定开凿一条南北通道,这条道路由今日的英德经曲江、乳源、乐昌直达湖南省的临武县,计程160多公里,其中在今日粤北乳源境内为90多公里。一路层山叠嶂,若登梯然,所经之路地势高低悬殊,气候异然。</h3></br><h3>此后,向朝廷进贡龙眼、荔枝及生鲜等贡品的驿马不停地传送。因路途遥远而又崎岖险峻,路途中又有恶虫猛兽频繁出没,许多人马或因疲乏至病或遭毒虫兽害而身亡。东汉永元十五年(103年),临武县令上奏朝廷,求朝廷免贡岭南龙眼、荔枝等物,言明“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寿”。朝廷恩准,从此停止龙眼、荔枝岭南佳果等物进贡。<b>重修</b>西京古道开凿以后,曾经历代多次重修。部分重修事实已可见诸有关史料。其中清《乳源县志》记载:唐代曾经重修。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刘浚等以石砌筑路面,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知县吴邦俊从乳源县城至湖南宜章全程修葺。清康熙元年(1662年)知县裘秉钫修凿梯云岭。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当地乡民重修梯云岭路段。路面或用石块铺筑,或凿山石开成,宽处三四米。</h3></br>道路险峻<h3> 西京古道路途险峻,“层山叠嶂,若登梯然”。县城西南的腊岭,高四百余仞,“壁立峭拨”,“设险天成”,山顶有凿山开道凿成的过道,并筑有石室凉亭(今毁),古称“风门关”,古人有“石磴崔嵬倚碧霄,中开一窦过行轺”之句。梯云岭古人称为“万仞梯云之山”,“乳邑扼要之区”。并有“上出云霄,拾级而登如蹑梯”的记述。猴子岭,当地人称为猴子额,即猴子的前额。猴子额更为险峻,山坡陡峭壁立。<br></br>有碑记载:“西北地最广而险,自县城逾腊岭过风门五十里许而上梯云之山,又四十里许至通济桥村,其望壁立直上,崎岖最难行者,则俗所乎猴子岭也,行者常苦其险且峻”。</h3></br><h3>西京古道又因乳源县境内地势高低悬殊,气温差极大,相隔数十里之内气候截然不同。尤其是冬天的气温差,猴子岭以上的白牛坪与梯云岭以下的龙南俨然两重天地。清康熙年间知县裘秉钫在新修县志序中写道:“深源白牛坪,岭表奇峰插天如入云际,余两过其处,适遇大雪,冰凌深数尺许,行至梯下,无雨花片雪,若别一洞天。” 西京古道虽然峻险,但自其开凿至今,历代重修,今仍保留较完整清代修筑的路段有,梯云岭段约3公里,猴子岭段约2.5公里的石筑路面。</h3></br> <h3><font color="#010101"><a href="http://baike.sm.cn/item/3b124eee94abdbbfc1a9700ab7a1f51f.html?from=smsc&uc_param_str=dnntnwvepffrgibijbpr#catelog_abstract"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baike.sm.cn,著作权归作者所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