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印象方山

山河行

<h3>方山景区位于南京江宁,占地面积8.6平方公里。从远处望去,方山是一座不太高的平顶山(海拔约208米),远望如一方印,古称印山。方山虽不高,但由于位于平原之上,仍不失巍峨挺拔。周围较低的部分布着白垩系上统赤山组砖红色砂岩及第三系中统洞玄观组砂砾层,形成缓坡。在洞玄观组之上复盖着上第三系上新统的方山组玄武岩及其火山碎屑岩。根据方山组玄武岩及其火山碎屑岩的分层及上下关系,可以判断方山火山喷发分为两期。首次喷发期为溢流,组成一套致密橄榄玄武岩,气孔状玄武岩(简称下玄武岩),其喷发停歇后堆积了一套含火山碎屑沉积岩。第二次喷发期为溢流——爆炸——溢流,构成了一套玄武质集块岩及细粒橄榄玄武岩,细粒气孔状橄榄玄武岩(简称上玄武岩)。除上述二次喷发期的玄武岩类岩石外,还有晚期粗玄岩、玄武岩沿火山通道或原生裂隙侵入,构成岩颈及岩墙,结束了喷发活动。方山玄岩喷发型式是属中心喷发型,方山是位于一完整的火山口部位,可观察到下面几个特征:1、在地貌上,方山是一个平缓的园形低山,周围较低部位分布着白垩系上统赤山组砖红色砂岩及第三系中新统洞玄观组砂砾层。复盖其上的有下玄武岩,含火山碎屑沉积岩,上玄武岩,这些岩石产状较平缓,倾角一般为10-15度,局部可达30度。但它们的倾向却是变化的:北及东北坡均向南、南西倾斜,而西、西南、南及东南坡玄武岩均向北倾,构成一个向内倾斜的“向斜”构造,这是由于火山喷发晚期火山口塌陷所致。2、较靠近中心的火山口部位,分布着玄武质集块岩,产状较陡,一般在30度左右,倾向与岩流方向相反,构成火山锥,中心管道部位即为粗玄岩充填。3、具放射状及环状裂隙,部分为玄武岩岩墙侵入充填。按照规划,方山景区将分为2个片区,3个环带,12个功能区,除地质公园之外,还将兴建旅游生态区,区内将整修、恢复定林寺、东霞寺、郊坛、洞玄观、方山大庙等20余人文古迹,同时新建秦淮河湿地生态园、森林雕塑艺术园、花卉博览园等38个景点,成为南京旅游的新亮点。</h3> <h3>今日周六,孩子在家有人管,我便抽空来到方山,要用脚步来与它亲密接触。</h3> <h3>这是进门处陈列的火山石阵</h3> <h3>地质运动造化的奇物</h3> <h3>南京方山定林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属于金陵名刹、“48景”之一。历史上,定林寺分为“上定林寺”、“下定林寺”两处。宋景平二年(423年)“慧觉”于南京钟山创建“下定林寺”,刘宋元嘉十六年(439年),外国高僧竺法秀(昙摩蜜多)在南京钟山紫霞湖一带建“上定林寺”,文艺评论家刘勰皈依佛门后,依止大学僧“僧佑”十余年,所著不朽巨著《文心雕龙》即完成于上定林寺。根据史籍记载:佛陀涅槃后,有两颗佛牙舍利留存世间,一颗传入锡兰(今斯里兰卡),一颗传入当时的乌苌国,后由乌苌国传到于阗。五世纪中,南朝高僧“法献”游于阗,把佛牙带到南齐首都建康(南京)上定林寺佛牙阁里,广受四方佛徒朝拜,这颗佛牙便供养在北京西山八大处灵光寺佛牙舍利塔里。南宋孝宗乾道时(1164~1173),高僧善鉴将“上定林寺”匾额移至方山,重建定林禅寺,与南京钟山上定林寺在子午线上南北正对,同时建定林寺塔,此塔已有800余年历史,专供佛像,不能上人。据清同治《上江两县志》称:宋乾道间,善鉴和尚因钟山定林寺废,便募资建寺于此,沿袭寺名。塔建于乾道九年,高十三米。底层特高,南面开门,另三面各有佛龛,塔刹和腰檐已毁。此后,远近信徒、施者接踵而至,佛殿﹑法堂﹑僧房次弟建成。据《金陵梵刹志》记载:全国佛寺“轮藏”之祖——傅(翕)大士即在方山定林寺建轮藏并广为弘法,(史载傅翕与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宝志共尊为“梁朝三大士”)。同时,南朝梁武帝萧衍时,来自天竺的达摩祖师留在建康期间,曾到方山定林寺举行佛事活动,方山至今尚保留有“达摩崖”等历史古迹,为禅宗之祖达摩偃坐之地,故此,在佛教界有“南定林、北少林”之说。另载,定林寺曾于元至治年间(1321~1323年)和明天顺年间居士朱福宝及其诸子重建(1457~1464年)两次大修后,随后即遭到破坏,至清同治年间寺庙已毁,至太平天国时,更被毁殆尽,清光绪间,由世称“道明师祖”的僧人向四方化缘重建,增其旧志,规模宏大。而不幸文革期间,寺遭劫毁,仅塔尚存,目前为南京历史较久的楼阁式硬塔,塔高约14.50米,为七级八面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底层较高,边长1.46米,直径3.45米。1982年,方山定林寺塔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世界著名的斜塔中,意大利比萨斜塔倾斜度为4度,苏州的虎丘塔倾斜度为3.5度,而经过纠正的方山定林寺斜塔斜为5.3度。为了恢复千年佛教古刹圣迹,在国家和当地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定林寺得以再次重建,大雄宝殿目前已竣工,殿内佛像及山门、藏经楼、天王殿、功德堂、钟楼、鼓楼、禅堂、斋堂、祖堂、客堂、僧寮等建筑还将陆续兴建,愿有缘佛寺的大德善士能随缘乐助,共襄善举,功德无量。</h3> <h3>佛佑天印</h3> <h3>文心院,是一僻静之处,是文人墨客修身养心的地方,游人不多,略显陈旧。</h3><h3>后有一山泉雨水积聚的池塘,一眼望去有几十只乌龟浮在水面休闲,这应该是信众们放生的众生了。</h3> <h3>到了文心院,好象没有路了?偶遇一清洁工人,告知从八卦泉可上山顶,于是我便沿箭头所指,拾阶而上。</h3><h3>可到那,好象也没有看到"泉",左侧上山的路被封,告示说前面地质构造易发险情,禁止通行!</h3> <h3>我有点不太信这矮矮的山丘会有什么危险?便生发了"探险”的念头。</h3><h3>于是,便越过"禁区"向纵深走去。</h3><h3>别说,走着走着,路面坑坑洼洼,杂草丛生,天热气闷,蚊虫好象紧盯着满身"臭汗"的我,给人一种燥杂烦心之感。</h3><h3>走了约十分钟,真的是没有路了,象是山体塌方失修所致。</h3><h3>抬头仰望,好象近十层楼高处有隐隐约约的木质栈道,那应该是人行通道了吧?</h3><h3>可上去没有路可走,往回走,路也不短。</h3><h3>怎么办?"探险"?攀爬?仰视足有70~80度的陡坡,且没有路,一片草丛灌木,不明虫害?且一个人没有援助?有许多的不确定因素。</h3><h3>在顶端有疑似水管的设施,那可利用?</h3><h3>于是,整了整行装,默念:镇静,一定要谨慎前行。</h3><h3>于是,手脚并用,坚定地跨出了第一步…</h3><h3>所踏所攀的每一块火山岩,都是手眼所选,每向上攀爬一步,都是心与自然的默契。</h3><h3>真可谓是"一步一世界,一步一重天"啊!</h3><h3>如果是另眼相见,应该是一幅姿态不凡的"攀登者"美图了。</h3> <h3>无路尽处方现风光无限。</h3><h3>方山顶就象一巨大的砚台,凹陷地带,覆盖着大片绿叶葱葱的茶树,一眼望去,一片翠绿,让人心旷神怡,这应该是火山灰演化成肥沃土壤蕴育的杰作了。</h3><h3>回望时虽看不到攀爬上山来的陡峭路径,但眼前的明媚给我带来了欣喜,也颇有成就感。</h3><h3>不过,话要说回来,以这种步入禁区危险方式攀爬徒行的方式,最好不要提倡,安全最重要。</h3> <h3>随着景点指示所指,沿着用火山岩铺就的小路,步入下个景点。</h3> <h3>石龙池</h3> <h3>三生石</h3> <h3>仙人棋盘</h3> <h3>印天宫花园,是方山顶上最大的休闲区域,也是徒步道活动的终点(感觉投资并不多,比较简单)。</h3> <h3>硅化木</h3> <h3>山顶观景台</h3> <h3>阳光下的幕墙自拍</h3> <h3>沿十八湾山路下山</h3> <h3>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方山西北麓的定林寺塔,被人称为方山斜塔。该塔始建于南宋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塔高约14.50米,为七级八面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底层较高,边长1.46米,直径3.45米。底层和二层内部为方形,三层以上则为圆筒形。在第五层设木架以承刹杆。底层仅南面开门,中央有石雕须弥座,东、西、北三面有佛龛。其他各层均四面开门。塔身用砖砌成仿木结构的柱枋、斗拱。因年久失修,腰檐、塔顶及塔刹已毁,塔身向北倾斜。塔身如今倾斜度已达7度30分,超过闻名于世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塔顶已偏离塔基中心1.6米,岌岌可危,方山斜塔建在流沙与乱石之上,近千年不倒堪称奇迹。</h3><h3>我根据导读所示,顺时针绕塔礼之,便有与古贤相连之感,这便是华夏文化的微妙。</h3> <h3>山门自拍</h3> <h3>六和斋~专门提供斋食的场所</h3> <h3>山顶的环山观景栈道</h3> <h3>山路(栈道)</h3> <h3>山涧小桥</h3> <h3>路(栈道)与桥</h3> <h3>南天门(亭),从这走可通往方山景区南大门</h3> <h3>青云亭</h3> <h3>印天宫花园</h3> <h3>灵霄石</h3> <h3>栖霞石</h3> <h3>方山,被规划成了人们徒步的休闲场地,有高有低,错落有致,能有效地起到锻炼作用,也是许多喜欢运动的市民所爱。</h3> <h3><h3>  十点许,还遇上山徒步活动的人群</h3></h3><h3> 他们应该是往届同学组织的活动,还特地制作了活动旗帜,很有特色。</h3> <h3>方山景区可参观游玩的人文景点很多,第一次来此,初来乍到,难以周全,留点可观之处,为日后再游此地铺垫理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