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边疆行(七)满洲里

璇儿

<h3>文字/璇儿</h3><h3>摄影/行云流水、紫煊、璇儿</h3> <h3>满洲里是俄语“满洲里亚”的音译,原称“霍勒津布拉格”,蒙语的意思是“旺盛的泉水”。满洲里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口岸城市,从清朝末年、中华民国、日伪满洲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历经沙俄管制、日寇统治、中国共产党接管政权的历史积淀,直到新中国近七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流淌到今天。满洲里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融合中俄蒙三国风情,被誉为“东亚之窗”。</h3> <h3>既是口岸城市,必要去国门看一看。</h3> <h3>国门景区占地约130万平方米。以边境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我们乘坐旅游观光车在第五代国门景区绕了一大圈儿。确实是中俄蒙三国风情相融合之地。</h3> <h3>第五代国门呈“门”字型,庄严伟岸。尽显大国威严。满洲里第五代国门也是中国陆路口岸最大的国门。我们又参观了前四代国门。</h3> <h3>1900年,俄国承修的铁路铺至我国境内,称“东清铁路”。两国交界处,由俄国树立六尺木柱和丈许木杆一根,算两国最初的共同国门。</h3> <h3>1920年,在十八里小站(今名后贝加尔斯克,俄人曾称八十六号小站)处建第二代国门,为木质,呈拱形,两端向上突出。面向中国一方用中文书“中苏门”三字,面向苏俄方向书俄文。1949年,此门被苏联方面拆除。</h3> <h3>国门的几次南移、东移,致使中国丧失大片土地。时至今日,中俄铁路连接点附近的国界大致是依金源边堡(即成吉思汗大壕)南侧划分的。1968年,我国修建的横跨铁路用以检查进出口车辆、站岗瞭望所用的“门”字型,上书“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绿色铁架“栈桥”,又称“天桥”视为国门。亦即第三代国门。苏联方面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修建了检查桥,即他们的国门。</h3> <h3>1989年竣工的第四代国门是中国在满洲里修建的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国门,由青灰色花岗石板镶嵌而成,中间悬有直径1.8米的国徽,并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红色大字。国门下方的中蒙铁路,是连接首都北京和乌兰巴托、莫斯科的铁路交通大动脉,被誉为“欧亚大陆桥”。2007年,因不适应中俄两国贸易的快速发展而被拆除。</h3> <h3>2012年,第五代国门在第四代国门基础上扩建,气势宏伟,巍然屹立。纵观五代国门,可看出我国近一百多年来逐渐发展强大的轨迹。</h3> <h3>国门出来,我们来到满洲里的中苏金街,感受这里的生活气息。</h3> <h3>据说北湖公园不远,我们信步来到北湖公园。</h3> <h3>1928年12月,叶剑英元帅曾经满洲里赴苏联学习。他于1960年7月来满洲里视察,在北湖公园赋诗一首:满洲里是草原城,国际交往有送迎。莫道边城难跃进,人工湖水与云平。</h3> <h3>还有一些抗日英雄塑像。</h3> <h3>一个面积很大的湖,三三两两的人在湖边钓鱼。湖边的建筑倒映在水中,特别漂亮。如果有灯光会更美。因为要去套娃广场,所以没有等到太晚。</h3> <h3>满洲里的夜色是全国有名的,而俄罗斯套娃广场的夜色又是满洲里最耀眼的。这是全国唯一的以俄罗斯传统工艺品——套娃为主题的广场,满洲里中俄蒙三国交界的地域特色和三国风情交融的特点得到了集中体现。夜色中,金碧辉煌的建筑格外耀眼。我们仿佛步入了童话世界。主体建筑——一个高30米的大套娃在空中俯瞰着我们。这是一个金碧辉煌的璀璨的夜晚。</h3> <h3>饥肠辘辘的我们一直盼望着号称中国第一的老黑山手扒羊肉。夜半,在酒店,我们终于吃到了。</h3> <h3>第二天早晨,去不远处的猛犸象公园。</h3> <h3>猛犸象,又名毛象(长毛象),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之一,其中草原猛犸象体重可达12吨。适应寒冷气候,是冰川世纪的一个庞然大物。猛犸象的灭绝,被视作一个冰川时代结束的标志。</h3> <h3>1980年4月在扎赉诺尔露天矿出土了猛犸象化石。猛犸象的悠久历史文化需要弘扬。猛犸象公园应运而生。从栏杆外就可以看到庞大的猛犸象雕像。在公元前一万年前,这些庞然大物与我们的祖先共同生存在这个地球上。为了生存,彼此很难和平共处。最终,这些庞然大物成了人类的手下败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