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骑青海湖 追梦天镜之域(一)

龚伟

<br>环骑青海湖 追梦天镜之域 (兰州篇)<br><br>&nbsp; &nbsp; &nbsp; 提起大西北,世人脑海中浮现的,便是大漠孤烟、天地苍茫。其实,大西北也是多彩的,山川雄浑,民俗多姿。而大西北的门户之城——兰州,在雄浑的主色调上,又多了份水的灵动。<br>&nbsp; &nbsp; &nbsp; 兰州并不陌生,多年前的冬季,出差西北,路经兰州。匆匆一瞥间,这座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因流动的一江寒水,使茫茫冬日,不再萧煞。<br>&nbsp; &nbsp; &nbsp; 经年之后,“铁三”骑行队决计借道兰州,赴高原骑行青海湖。早已模糊的兰州冬日之景,又渐渐清晰。时过境迁,盛夏的兰州,该是另一番景致。<br>&nbsp; &nbsp; &nbsp; “铁三”骑行队的环青海湖之梦,从飞往“黄河第一城”开启。六月末,同学亲友组成的13人骑行队,乘机飞往兰州中川机场,取道兰州,转赴青海。两小时的航程,不过匆匆。西北的甘肃与西南的云南,其实也只是四川相隔。<br>&nbsp; &nbsp; &nbsp; 高速运转的机场、快捷舒适的城际列车与全国唯一下穿黄河的兰州地铁,无缝衔接。骑行队因之,也能快速抵达七里河的连锁酒店。<br>&nbsp; &nbsp; &nbsp; 正午的烈日,炎炎高悬。兰州的盛夏,似乎比昆明,早早而至。品一碗酒店旁“伊兰香”的正宗拉面,香辣间,倦暑尽消。<br>&nbsp; &nbsp; &nbsp; 休整之余,“铁三”骑行队一致认可,以骑共享车的方式,探寻兰州风貌,观赏黄河景致。“走滨河路,过中山桥,吃正宁夜市醪糟”,别样“铁三共享车骑行队”,走起!<br>&nbsp; &nbsp; &nbsp; 兰州,是一座因河而生的城市。依山逐水的狭长城区,分列黄河两岸。南北的群山,守护着东西流淌的涛涛黄河。<br>  现在的兰州,已今非昔比。穿城而过的黄河之上,多了十数条形态各异的各式新桥,以多彩的身姿,装点着这座千年的跨江之城。<br>&nbsp; &nbsp; &nbsp; 黄河南岸的南滨河中路,葱茏茂密的绿化带,隔离了城市的喧嚣。沿河而建的五公里景观大道,垂柳依依,游人似织。树荫下的长堤,情侣对对相依,孩童结伴相嬉,犹似一幅盛夏不知暑的江景图卷。<br>&nbsp; &nbsp; &nbsp; 凭栏北眺,又称北山的白塔山,雄居黄河北岸。临江高耸的白塔山,山林葱郁,植被繁茂,道观庙宇,依山层叠。矗立山巅的八面七级白塔,烈日下,通体白净,光彩炫目。北山西端最高处,飞檐流彩的兰州碑林草圣阁与东端山巅的白塔,遥相对应,相映生辉。<br>&nbsp; &nbsp; &nbsp; 烽烟年代,穿城而过的汹涌黄河,既是南北往来难以逾越的障碍,也是抵御外敌的咽喉关隘。旧称“镇远桥”的中山桥,明洪武18年(1385年),由兰州卫指挥佥事建造了“镇远浮桥”。“降龙锁蛟”成为当时兰州八景之一。此后500余年间,镇远桥以浮桥形式扼守兰州黄河要津。现在立于铁桥南岸的铸铁桥柱见证了镇远浮桥500年悠远岁月。清光绪33年(1907年),清政府动用国库白银30万两,委托德国人在浮桥原址建造了现称“中山桥”的黄河第一座铁桥。<br>&nbsp; &nbsp; &nbsp; 白塔山下,横跨黄河两岸的中山桥,作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不仅位列兰州核心历史景观,它也以钢铁的身躯,承载着兰州城的历史厚重。<br>&nbsp; &nbsp; &nbsp; “天下黄河第一桥”上,抚栏西望,翻腾的黄河,从高原带着泥沙,咆哮而至。奔涌撞击的汹涌河水,似金戈铮铮,似铁马嘶鸣。<br><br><br>八月十六日 昆明忆记<br><br><br> <h3>昆明长水机场 出发</h3> <h3>机场至市区的城际列车 洁净舒适</h3> <h3>&nbsp;黄河南岸城区 兰州西站 侯车大厅 空间宏大</h3> <h3>兰州西站 北广场 视觉开阔</h3> <h3>兰州地铁 乘车卡&nbsp; 美观的五泉山白塔山与黄河图案</h3> 全国首条下穿黄河的地铁 <h3>上地铁前 自拍留念</h3> <h3>兰州西站北广场站上 七里河站下</h3> 酒店旁的牛肉面店 <h3>酒仙抢先扫开共享车</h3> 摩拜电动共享车成了杨同学的坐骑 黄河南岸的长堤 柳树成荫 <h3>巾帼“赵爷” 英姿勃勃</h3> 见到黄河 刘同学欢心满满 <h3>青海境内上游连月降雨 穿兰州城而过的黄河水暴涨</h3> <h3>黄河北岸环翠山&nbsp; 兰州碑林草圣阁&nbsp;&nbsp;俯瞰全城</h3> 黄河北岸&nbsp; 中山桥西&nbsp; 全国仅见的“水上清真寺” <h3>黄河北岸 中山桥东 清真寺的宣礼塔和圆顶 烈日下 绿色光泽几里可见</h3> 中山桥前&nbsp; 地图告示牌 显示众多景区 中山桥前&nbsp; 古典造型“黄河第一桥”碑 <h3>中山桥前“铁三”共享车队 北岸白塔山巅 白塔矗立</h3> 中山桥上的车队众友 <h3>好兄弟 向队与酒仙</h3> <h3>赵爷大圣 亦可称兄道弟</h3> 从黄河南岸过中山桥到北岸&nbsp; 桥上东望元通桥 上元通桥回骑黄河南岸 <h3>“大力骑手”刘同学</h3> <h3>杨同学的电动共享车 须两人协力</h3> <h3>杨同学换辆车 元通桥上领骑</h3> <h3>“老刘”推车慢赏江景</h3> 元通桥上&nbsp; 逆光西望中山桥 <h3>兰州最热闹的正宁路夜市</h3> 夜幕未至&nbsp; 夜市先开 <h3>夜市摊 多为清真食档</h3> <h3>晚七时已过 阳光依然灼灼</h3> <h3>尝尝兰州美味“长街宴”</h3> <h3>烤羊腿 未吃已垂涎</h3> <h3>烤得经典 不吃开净可惜</h3> 别人食档喝啤酒&nbsp; 赵爷偷闲做女红 酒过三巡&nbsp; 夜赏街市 <h3>中山桥西&nbsp; 黄河南岸湿地“小西湖“&nbsp; 撩人夜色</h3> <h3>“小西湖赋”照壁 浓浓“书香”</h3> <h3>从“小西湖”长廊 远眺环翠山顶兰州碑林圣草阁 犹似琥珀琼宫</h3> <h3>西津东路&nbsp; 主干道环岛上的“西关大寺” 恢弘璀璨</h3> <h3>稀星点点&nbsp; 夜色下&nbsp; 西津西路的巨大宣礼塔&nbsp; 晃入“天方夜谭”</h3> <h3>西津东路 夜拍高亮模式下的太清宫&nbsp; 灯火阑珊&nbsp; 门前国旗依然高扬</h3> <h3>正宗“兰州拉面” 屋内食客暴满</h3> <h3>一碗拉面 除了辣还是辣<br></h3> <h3>不愧拉面之乡 汤面上佳</h3> <h3>生意红火 垃圾桶当桌</h3> 来早了&nbsp; 甘肃博物馆还未开馆 <h3>虽免费 须凭身份证取票</h3> <h3>入馆人多 静心侯票</h3> <h3>门票也设计得红红火火</h3> <h3>凝重庄严 “苏式”博物馆建筑</h3> 入馆前先留个影吧 <h3>馆内主题展“丝绸之路”</h3> 馆内宣传灯箱“河西走廊” 镇馆之宝“马踏飞燕”(正面) 镇馆之宝“马踏飞燕”(背面) <h3>镇馆之宝 “天马西来” 武威雷台汉墓出土&nbsp; 铜奔马及铜车马仪杖队</h3> 骑行仪仗队 <h3>骑行仪仗队所骑“大宛马”</h3> <h3>车行仪仗队</h3> 铜奔马及铜车马仪杖队全图 汉代彩绘木马&nbsp; 武威磨嘴子出土 <h3>似龙似马 疑似神瑞</h3> 春秋时期&nbsp; 鎏金金虎噬羊形器座 西周&nbsp; 灵台白草坡出土青铜器 西周 灵台白草坡出土&nbsp; 铜提梁卤<br> <h3>齐家文化(公元前2000)&nbsp; 静宁县出土&nbsp; 瓦垄纹绿玉琮 与浙江良渚文化玉琮形制相似</h3> 巨大的元代青瓷大盘 元代&nbsp; 龙泉窑青釉刻花高足碗 <h3>武曌“大周”时期&nbsp; 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石匣</h3> <h3>汉代&nbsp;&nbsp;武威雷台汉墓出土&nbsp; 绿釉陶楼院</h3> 明代&nbsp; 鎏金十一面观音像 <h3>明代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h3> <h3>明代&nbsp; 阿拉伯文铜香炉</h3> <h3>法国归还的秦国早期56件金饰片 原礼县大堡子山出土</h3> 武威出土&nbsp; 汉代医简&nbsp;&nbsp; 北凉时期&nbsp; 武威天梯山石窟壁画 北凉时期 武威天梯山石窟壁画 <h3>北凉时期武威天梯山石窟 塑像</h3> <h3>北凉时期武威天梯山石窟 塑像</h3> 敦煌壁画(临摹) 敦煌壁画(临摹) <h3>畅骑中山桥 饱览一川水</h3> <h3>下一站 向青海湖进发 (青海湖篇)</h3> <h3>(文图原创 引用须注出处)</h3>

兰州

黄河

中山

骑行

武威

青海湖

出土

南岸

共享

白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