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潘抑洪

<h3><b>南仁东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简称FAST)的发起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天眼之父。他20多年矢志追求、呕心沥血,奋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为我国天文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9月,南仁东因病逝世。2017年11月,中宣部追授南仁东“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18年9月29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一颗编号为79694的小行星正式以南仁东的名字命名。</b></h3> <h3><b>2018年9月30日,“时代楷模”天眼巨匠南仁东事迹展暨南仁东塑像揭幕仪式在京举行。</b></h3> <h3><b>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测量的“南仁东星”运行轨道图。</b></h3> <h3><b>南仁东(1945年2月--2017年9月15日),吉林辽源人,1963年就读清华大学无线电系,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博士学位。曾在日本国立天文台任客座教授。</b></h3> <h3><b>1982年南仁东毅然放弃了日本天文台客座教授的工作回国在北京天文馆工作,决心为国家天文事业的发展作贡献。国内一年的收入仅相当于在日本一天的收入。</b></h3> <h3><b>1993年,在日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跟同事们说:“咱们也建一个吧”。从此南仁东为在中国研制世界最大的射电天文望远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将全部努力践行忠于祖国、奉献人民的爱国情怀,将生命中最绚丽的篇章大写在FAST的梦想里。</b></h3> <h3><b>1995年南仁东第一次带队到贵州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考察选址,他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拿一根竹竿当拐杖,走过了几十个大大小小的村寨,几乎走遍了贵州所有的洼地。为寻找台址花了十二年的时间,他也从壮年步入了花甲。图为最后确定的台址--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原貌。</b></h3> <h3><b>FAST开始选址时,南仁东已年近五十,他不顾大家的劝说执意要亲自勘踏每一个点,无论是冒雨翻山险些滑落悬崖,还是在凼底时突发大雨山洪险些被洪水冲走,一根竹竿,几粒救心丸,数双磨破的鞋,记录了选址的艰辛。这些忘我的故事一直伴随着他,对此他常常是一笑而过-他说“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一生之中能参与的机会难能可贵,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图为南仁东带领的选址团队。</b></h3> <h3><b>为了使FAST获得更多人的支持,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南仁东逢人就讲,不厌其烦,充满激情地解释FAST的每一个创新概念,以坦诚和执着赢得了同行的尊敬。2007年。FAST获批“十一五”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从提出倡议起过去了十三年,南仁东的头发已经花白,而理想终于开始实现。</b></h3> <h3><b>FAST立项后,南仁东说:国家投了那么多钱,国际上又有人说在吹牛皮,我必须负起责任,没有退路。他基本没有休息日,节假日也常在办公室加班。对每天收到的上百封邮件,他认真阅读和回复。如果出差地没有网络无法邮件联络,他会坐立不安。他说“我那时感到非常大的压力,这是万里长征的新起点,有太多的工作需要去做。”</b></h3> <h3><b>2010年,FAST工程经历了一场近乎灾难性的考验--钢索疲劳试验过不了关。那段日子,南仁东整夜睡不着觉,他决定亲自组织攻关。700多天,几十家生产企业,一百多次失败,终于在他的主导下研制出了满足要求的钢索。这项自主创新的新技术,已成功地应用到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中。图为钢索试验成功后,工人们在安装最后一根钢索。</b></h3> <h3><b>FAST工程涉及到近二十几个专业,南仁东遇到不是自己专业的问题就马上自学。他“自诩”是战术型老工人,工程上遇到什么难题,都能从他那里找到解决的办法。</b></h3> <h3><b>十多年来,他身体力行,精益求精,瘦弱的身躯总是顽强地坚守在FAST研制建设的第一线。他以坚毅执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对美的极致追求,带领FAST团队为远望星空而不懈奋斗。</b></h3><h3> </h3> <h3><b>南仁东的设计草图。</b></h3> <h3><b>在2015年三月的台历上,南仁东不仅记录了工作的进展,还记录了他的身体状况,3月5日记录“无多痰,后背疼”,3月11日记录“左臂剧疼,很累”。2016年9月,“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前,南仁东已罹患肺癌,并在手术中伤及声带。患病后依然带病坚持工作,尽管身体不适合舟车劳顿,仍从北京飞赴贵州,亲眼见证了自己耗费22年心血的大科学工程落成。</b></h3> <h3><b>2016年9月25日,费尽南仁东毕生心血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启用,并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b></h3> <h3><b>南仁东带领的团队确定了FAST的科学目标和应用目标,实现了三大自主创新,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使FAST在未来数十年里将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FAST建成仅一年多,就已经探测到数十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截至2018年底有59颗新脉冲星得到国际认证,实现了中国望远镜发现脉冲星零的突破。</b></h3> <h3><b>2016年1月,中国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白春礼看望病中的南仁东。</b></h3> <h3><b>2017年9月15日晚,南仁东因病逝世,享年72岁。永远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辈子的FAST事业。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南仁东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b></h3><h3><br></h3> <h3><b>南仁东走了,离他呕心沥血建成的FAST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他还没有来得及看到FAST在探索宇宙秘密的更多成果。图为南仁东最后一次接受釆访时留下的照片。</b></h3> <h3><b>南仁东病逝后。家属向国家天文台转达了他最后的要求: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在得知南仁东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后,他的夫人给时任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发来一篇催人泪下的短信。“我的先生南仁东一定不曾奢望会得到这样一份至高的荣誉称号,他就是千万中国普通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他不曾有过任何豪言壮语,宏图大志,他只是恪尽职守,终其一完成了他应该完成的那一份工作。”</b></h3> <h3><b>南仁东在国家天文台的办公室,在这个普通的房间里,他组织完成了FAST预研,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主持攻克了索疲劳,动光缆等一系列难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b></h3> <h3><b>诗人南仁东:他在FAST建设中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请双击照片下载放大欣赏)。在FAST的奠基石上,刻有他撰写的对联:“北筑鸟巢迎圣火,南修窝凼落星辰。”</b></h3> <h3><b>画家南仁东:南仁东在美术上很有造诣,搞过创作和建筑设计,也给国内大型天文装置画过不少画。最为传奇的经历,莫过于当年在国外为凑足旅费摆地摊给路人素描了。人们很难想像,这个路边作画的东方艺人居然是国际顶尖的射电天文学家。</b></h3> <h3><b>从FAST选址到建成的22年中,南仁东为工程的推进、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身患重疾仍坚持奋斗在第一线,为这一国之重器奉献了终生,无愧于时代楷模。南仁东走了,但他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他已经和FAST融为一体。南仁东和FAST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新精神,鼓舞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新征程,开创新时代。</b></h3> <h3><b>22年,8000多个日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骛,为崇山峻岭间的中国“天眼”燃尽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b></h3><h3><b>南仁东来不及目睹。但他执着追求科学梦想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勇攀世界科技高峰。</b></h3> <h3><b>为激励更多的人向时代楷模南仁东学习敬请转发到您的朋友圈。</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