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的家与国

天涯

<h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留学生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平均年龄的逐年降低,留学也从关乎家国的“大事”渐渐地变成了寻常巷陌的“小事”。从容闳、严复等“开眼看世界”的早期留学生算起,西学东渐时期的留学运动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自中断近30年的海外留学恢复以来,改革开放40年,一阵阵“出国热”和一批批“留学潮”也历经了近半个世纪的光景。时至今日,当下的留学与早先相比,正在起哪些变化?三次留学潮“我们一定要赢(Win)!因为我们有闳(Wing)!”19世纪7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的校园里流传着这样一句加油口号。1872年8月11日,经清朝政府批准,在“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率领下,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从上海启程,赴美求学,开启了中国学生大规模赴美留学的先河。此后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继续遴选30名少年渡洋深造,4年共派出120名,是为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早期的留美选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用李鸿章的话说,需选拔“志趣远大、品质朴实、不牵于家累、不役于纷纭者”。这些幼童被选出后,还要再经考试选入预备学校学习中西文学至少一年才能赴美。到了美国后,他们每周都需要用文言文写一篇作文,如果写不出来,就会被先生打屁股。但即便学业紧张,留美幼童中亦有能文能武者。一位耶鲁大学教授曾在自传中记述了他的中国同学:“这些男孩子穿着打扮和我们一样,只是头上留着长长的辫子。他们玩橄榄球的时候,会把辫子藏在衬衣里,或盘在头上……我们玩的所有游戏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但他们很快就成了棒球、橄榄球、冰球的好手,在花式滑冰场上技术更是超群……”留美幼童回国后,逐渐在各个领域显现出非凡的才能。中国铁路业、电报业、矿业的开山鼻祖都出自这群"留美幼童"。中国著名工程师詹天佑,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山东大学第一任校长以及复旦大学创办人、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都是当年的留美幼童。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采纳了国内传教士和学者有关“造就亲美人才,控制中国发展”的建议,将部分庚子赔款“退还”中国,用于遣派学生赴美留学。中美双方约定:从1909年起,头四年中国每年选派留学生赴美,人数不少于100名,第五年起每年选派50名,直至1940年“退款”用完为止。民国时期,随着官费留学生的竞争日益激烈,自费留美人数大大增加,因此留美学生家庭出身较好尤其是来自中上层文化富裕家庭的比例逐渐上升。除了美国,日本也逐渐成为一处留学胜地。胡适、鲁迅、钱学森等在当时中国文坛、科学界名震一时的学者也是通过这次机会走出国门的。中国赴美求学的第三次高潮十分短暂,始于八年抗战结束后。数据显示,1948年在美国大学的中国学生总计2710人,分布于全美45个州。翌年,留美学生又增加了40%,学生多达3797人。</h3> <h3>重启出国热短暂的高潮过后,两大阵营冷战、抗美援朝和文革几乎切断了中国与美国的任何联系,大陆赴美求学坠入深谷。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在海外的留学生共有5541人,他们大部分是在1946~1948年期间出国的。欧美国家的中国留学生最多,其中留美学生为3500人,约占留学生总数的63.17%,其次是留日学生,约占留学生总数之21.66%,其中2/3是由台湾赴日,另1/3是日本侵华期间由伪政府派出,其他留学生多集中在英国和法国。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教育部关于清华大学的工作汇报时,对派遣留学生问题指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这拉开了中国大规模派遣留学人员的序幕,中国留学史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同年12月26日,改革开放后的首批52名访问学者起程赴美,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上世纪90年代,留学生纷纷回国,其中一大部分进入创业大军。但这个古老的国家迎接游子的更多是误解。“很多人觉得我们回来是因为在国外混不下去了,创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中国互联网先驱田溯宁回忆说。妥协是必须的。慢慢地,他学会了像国企领导一样背着手走路,到下面视察工作时前呼后拥。好在,他在网通做成了几件大事。最让他自豪的是,他把网通成功送上了资本市场,几千人拿到了期权。当在一个区县的电话亭看到“中国网宽天下”的标语时,他很兴奋。但他最终选择了离开。说到底,他无法在网通推进更大程度的变革。他一直想把网通发展成一家全球化公司,但这一目标在他离开后至今尚未实现,“其实我们很有可能做到……”田溯宁这一代海归既然以一种闯入者的身份进入这个曾经长期封闭的社会,就注定与这个社会的既有秩序产生种种冲撞。他们必然纠结、挣扎,但与其晚清、民国时的前辈相比,时代毕竟不同了,他们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社会。对这代海归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引领变革是共识。相比其他企业家,进入体制内又从体制内跳出来的田溯宁,对政商关系的理解更深一层。现在他努力扮演着企业家、政府顾问、新技术引入者等多重角色。他乐于充当政府顾问,在这方面他有天然优势。他与工信部、运营商等相关领导都很熟悉,制定相关政策时,他们会听取他的意见,而他也会用他们理解的方式提供咨询,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这种力量还蛮大的。建议要有建设性、有效性,我特别主张通过这种形式把目的达到。”田溯宁说。</h3><h3>精英化与平民化从2010年起,中国留美学生超过15万人,占到了美国全部留学生的18.5%,从此成为美国接收海外留学生的最大来源地。自美国2010年开放中国的中学生到本国读9-11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三、高一、高二)的签证后,次年便有6000多名小留学生涌入美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留学逐渐从精英教育演变成大众化教育,最典型的体现是自费留学的规模日益扩大和工薪阶层留学人数的增加。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中国一年只有几千人出国留学,而且大部分是公费留学生。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留学费用再不是天文数字。更多寻常百姓的子女开始自费出国读书。从2002年开始,我国留学人数每年以10万人的数量递增,留学目的国越来越多,留学群体年龄跨度加大,低龄留学生人数开始增加。进入21世纪后,国家公派留学人数只是小幅攀升,而自费出国留学的人数则大幅增长。自2001年开始,自费留学比例不曾低于89%,2009年自费留学生比例达到91.63%,2010年达到91.32%,2011年则达到92.67%。一位曾经的“老”留学生认为,年轻学子赴外求学具有天然的优势,比如语言学习能力整体更强,生活条件更好使得学习压力小,性格较之上一代人更活泼开朗。但是,也有人担忧,如今的留学没有了政治的色彩与经济上的重压,一些中国留学生势必不会如之前的留学生勤奋刻苦,学术成绩表现也就自然良莠不齐了。野鸡大学、买文凭、论文抄袭……由于留学门槛的降低,留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归国待遇也出现了天壤之别。有的学生花上几十万出国,留学归来也只能谋得一份月薪几千元的工作……与之前的留学精英相比,留学已经变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而那几代人所承担的家国背负也变得不再那么沉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