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毕摩文化的作用(作者:马正发)

凌芳

<h3><b>作者简介:马正发,四川凉山人,毕业于西南民院,西昌市教育局退休干部,现任西昌市彝学会秘书长。</b></h3> <h1><b><u>彝 族 毕 摩 文 化 的 作 用</u></b></h1><h3></h3><h3><br></h3><h3><b>执笔人:马正发</b><b><br></b></h3><h3></h3> <h3><b>  毕摩是从事毕摩法事的神职人员,毕摩是彝语音译,“毕”为“念</b><b>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是一种专门替人礼赞、祈祷、</b><b>祭祀的祭师。 毕摩神通广大,学识渊博,主要职能有作毕,司祭,行</b><b>医,占卜等活动;其文化职能是整理、规范、传授彝族文字,撰写和传</b><b>抄包括宗教、哲学、伦理、历史、天文、医药、农药、工艺、礼俗、</b><b>文字等典籍。 毕摩在彝族人的生育、婚丧、疾病、节日、播种等生活</b><b>中起主要作用,毕摩既掌管神权,又把握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导</b><b>着人事。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毕摩是整个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b><b>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 通过念诵经文和一定的仪式形式来实</b><b>现人与神的沟通,以求六畜兴旺、人丁平安为目的一种原始宗教文化。</b><b>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核心组成,被誉为“镶嵌在彝族文化中的一颗瑰</b><b>宝”。</b></h3><h3><b><br></b></h3> <h3><b>  毕摩是彝族奴隶社会五个等级中最受尊重的人。毕摩在彝族社会中</b><b>地位很高且神圣。在彝族社会的“兹(土司)”、“莫(法官)”、“毕(毕</b><b>摩)”、“格(工匠)”、“卓(百姓)”五个等级中,毕摩的地位处于第</b><b>三位。毕摩是继承彝族文化和传播统一彝族文字的大知识分子,彝族谚</b><b>语中:“兹来毕不起,毕起兹不吉”,这充分说明在彝族社会中毕摩</b><b>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任何人不能侵犯毕摩的财物和人身。然而,,毕摩之间也要分等级,这主要是由毕</b><b>摩作法的经验和作毕能力(仪式的大小</b><b>程度)定,不一定按年龄来衡</b><b>量一个毕摩的威望,如有的年轻毕摩也有</b><b>能力参加大型作毕仪式,</b><b>他们就可称得上是大毕摩了。 要举行什么样</b><b>的作毕仪式,请什么样的毕摩来作毕,都是通过占卜而定。所谓仪式</b><b>的大小是从作毕时用的开支大小程度而定,如大型作毕送祖灵(宁木、</b><b>聪毕)之类就是大型的作毕仪式,如一年三次的用羊、小猪、鸡之类就</b><b>只能算是中小型仪式了。彝族是一个多种崇拜的民族,归纳起来有自</b><b>然崇拜、家神崇拜等,在葬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三观,即</b><b>三界观(天界、地界、地下界),万物有灵观、万物雌雄观。 介于彝族</b><b>根深蒂固的认识和观念,构成了彝族人民的博大精深的核心文化——毕</b><b>摩文化。 四川美姑县是著名的“毕摩之乡”。 法器、法具是毕摩从事仪式</b><b>活动的手段和根据,是毕摩通达神灵、降妖除魔、禳灾祛祸、祈福纳</b><b>福等所凭借的具有特殊神力的工具。 在凉山地区,毕摩常用的法器、法</b><b>具主要有法扇、法笠、法铃、签筒和经书,随身携带的用具有法网,</b><b>护法法器有鹰爪、野猪牙项圈、虎牙等,临时制作法具有响竹、水鼓</b><b>等。毕摩法具的制作一般都择在豹星十四“勒克”日制作。</b></h3><h3><b><br></b></h3> <h3><b>  游毕、分毕等都具有一套严格的规范仪轨。毕摩世家按照代代相传,</b><b>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原则,在一个彝族文字与毕摩文献是一种</b><b>具严格的职业承袭性的组织,不论是学毕、行毕,家族、一个支系内</b><b>部实行封闭的传承方式。 毕摩文献因家传不同而略有区别,其版本也</b><b>因年代因素和毕摩们为了免于自己的家传被外人所学有意识地在文献</b><b>中加进一些自己的东西。 同时,由于彝族社会长期以来没有严格意义</b><b>上的政权组织形式,不存在官方文书管理机构,所以。其文献都靠毕</b><b>摩自行保管保存。故在这个意义上说,毕摩们既是历史文献的集大成</b><b>和传承者,又是历史文献的保管者,为彝族文献的收集、整理、保管、</b><b>保护和这种宗教形式的传播以及原始音乐、舞蹈的保存做出了巨大的</b><b>贡献。与彝族社会无统一的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管理机构相适应,数</b><b>千年来,彝族毕摩文献都是以民间自行保存方式存在,故彝族文献在</b><b>很大程度上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状态。 从保存方式上看,一般将每卷文</b><b>献裹卷成筒状后,用一层布或羊皮包裹,再用细绳扎紧。 也有用竹筒</b><b>装之的。 对于文献的保管,彝族毕摩们有一套严格的规矩:毕摩文献是</b><b>神圣之物,不能随意放置,必须放在锅庄上方的柜中,平时不得随</b><b>意翻阅,并且必须定期打牲献祭。如果文献残破严重,无法继续使用,,</b><b>则须举行特定的祭祀文献仪式,将旧的送到山洞或深林里。 据传,美</b><b>姑彝区最早的具图书馆形式的毕摩文献馆数柳洪乡的毕阿史拉则藏经</b><b>楼。此楼用土打成,碉楼式,平时由其子孙们轮流守护,但是,在“四</b><b>清”时被毁。 毕摩文化作为一种具原始宗教性质并带有一定的人文宗</b><b>教特性的文化,是彝族先民的伟大创造。毕摩文献是人类共同的文化</b><b>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文献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毕摩</b><b>文献所反映的内容无所不及,大至天地宇宙、人类起源,小至微观世</b><b>界等等,涉及哲学、历史、伦理、文学、诗学、美学、艺术、医学、</b><b>军事、天文、地理、占算、法律等等。毫不夸张地说,彝族毕摩文献</b><b>是解开彝族史的金钥匙。正如有学者所说:解开了彝族历史便解开了西</b><b>南各民族史中许多不为人知的谜底。 纵观彝族毕摩文献所反映的内容,我们不得不为一种文化能如此系统地在民间自成体系的传承物</b><b>千年而</b><b>倍感惊讶。应当说彝族</b><b>是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一种原始而系统独特的</b><b>宗教的一个民族,彝族毕摩文化,它不仅以年代的久远向人们展示山</b><b>自己独特的魅力,而且以其内容的精深和稀有赢得了世人</b><b>的惊叹。毕</b><b>摩文化从外观上无疑给人们一种神怪巫术的感觉,但是,</b><b>剥开巫术鬼</b><b>神层面,其间闪耀看彝族先民对世界万物、人类起源、哲</b><b>学思想、文</b><b>学艺术、医学卫生、伦理道德等等,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b></h3><h3><b><br></b></h3> <h3><b>  我们通过毕摩文献中彝族文字的研究,看出:不但可以揭示文字</b><b>发展、演变的规律,而且还可从卷帙浩繁的经典中解读彝族先民与周</b><b>边民族的关系史、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史、部落迁徙史,特别是对于研</b><b>究西南各民族关系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有自</b><b>源文字的民族之一,其文字既不同于汉文字,也不同于藏、满等文字。</b><b>正如文学家周有光先生所指出的,“少数民族还有并非是来源于汉字,而</b><b>是跟汉字原理相同的异源同型的传统文字”。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彝</b><b>族文字,据文字学者研究、统计,古彝文(包括异体字在内)在2万3</b><b>千字上下,与其它完备的文字一样,历经了图画文字、象形文字阶</b><b>段,是比较完备的音意文字。毕摩文献均由古彝文写成。从造字方法</b><b>上看,具备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等六书特征,有的文字甚</b><b>至具有原始的图画符号性。 更具有原始的象形符号特征。 毕摩们为了</b><b>解决识读难的问题,往往采用音同音近转注的方式将难读的字与一两</b><b>个易读的字集中在一起,表示该范围内的字都读此音。 从中可以看出</b><b>初创文字与后起文字的变化的过程,对于研究文字发展演变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毕摩文献由于文系不同,其运用文字的变异性也不同,</b><b>不同支系之间往往不能相互读懂彼此的文献。</b></h3><h3><b><br></b></h3> <h3><b>  上世纪以来,彝学考古万兴未艾,新证新论层出不穷。 著名作家</b><b>李乔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察西安半坡时,感到陶文与古彝文有惊</b><b>人的相似,于是他带两个毕摩去考察,56个字符中用古彝文破译出36</b><b>个字。在1990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专电 《半坡刻符是彝</b><b>文的始祖》,一石激起千层浪,轰动学界。随后一批汉族学者通过对彝</b><b>文的精心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钱玉趾先生用古彝文破译了距今二</b><b>千四百多年的四川郫县出土的铜戟铭文——诺苏(彝族)用的兵器。 斑</b><b>远老先生将古彝文与苏美尔文字对照研究后得出了古彝文是西欧六</b><b>国文字的鼻祖之结论。湖南株洲理工学院的刘志一教授通过大量的考</b><b>证得出了古彝文是英文的始祖之结论。因为26个英文字母在古彝文当</b><b>中能找出10多个字。还用古彝文破译了 《创颉书》《夏禹书》。 中国</b><b>社会科学院刘尧汉先生以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太阳历》研究成果成</b><b>功解读了 《诗经·豳风·七月》中涉及的奇异历法,得到了学界公认。中</b><b>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冯时先生用古彝文破译了山东省邹平县丁公村遗</b><b>址龙山时代的陶符。王昌富、马拉呷、吉克曲日等一批彝族学者通过</b><b>对三星堆文化的研究,得出三星堆文化与彝族文化具有类同特征,提</b><b>出了三星堆文化是以彝族为主体的古蜀国的伟大创造之结论。这些新</b><b>论无疑为我们解读中国远古文化史提供了新的途径。</b></h3><h3><b><br></b></h3> <h3><b>  毕摩文化中,宗教与哲学、美学、伦理、法律等诸多意识混融共生,</b><b>无法分割。在世界许多民族原始宗教文化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和时间的</b><b>推移大凡烟消云散于历史尘埃中时,彝族毕摩文化却以其独特的方式</b><b>在民间得以完整的保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毕摩文献以其独具</b><b>匠心的方式记载了彝族远古历史,那些活生生的仪式与典籍,至今仍</b><b>不断地为我们演绎着传统文明史,以活化石般的记忆为我们展现和恢</b><b>复了史前史这个基础。 彝族创世经典《勒俄特依》以史诗般的笔触反</b><b>映了天地万物的起源,把宇宙起源归为清浊二气相互交汇,阳气上天,</b><b>阴气凝成地不断变化而致,认为人类最初是通过雪(水)这个万物之</b><b>源基质孵化而来,历经不断演变而逐渐演成人类,其中把人类起源归</b><b>于古猿的变化,并详细记述了变化的经过,这一认知观点比达尔文人</b><b>猿同祖观还要早数千年以上。创世经典还以诗性思维的方式记载了</b><b>万事万物的起源,其间神秘与练达相通、科学与神学相融,向我们提</b><b>示了诸多动植物的来源,深刻体现了远古先民可贵的探求精神和丰富</b><b>的哲学思想。彝族占算学可谓丰富无比,奇妙绝伦。不论是二十八豹</b><b>星占法或是虎星占法抑或扑朔离迷的骨占、木刻占、血占、心占、默</b><b>占、梦占、唾液占、谷粒占抑或鸡蛋卜、鸡骨卜、羊骨卜,特别是浩</b><b>繁而复杂的黎姆猪胛卜仪式,等等无不反映了彝族人民对世界认识水</b><b>平的奇异,科学与迷信是多么奇妙地混合于一体,其哲学思维的精妙、</b><b>想象的丰富、奇异,成为宗教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人们只有不</b><b>断地降服这些鬼怪才能平安,而降服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请毕摩经常除</b><b>魔降怪,达到鬼怪与人的相安。这些理念是对异域世界的惊恐抑或生</b><b>存的无奈,抑或兼而有之。这些认识观体现了彝族先民对宏观世界认</b><b>识独特的认识方式。阴阳对立又统一的二元雌雄观在彝族文化中表现得极为突出。彝族先民凡事分雌雄,</b><b>连语言都有语公、 语母之别,</b><b>石头大的为母,小的为公,扣子上为公下为母,方位左为公右为母,</b><b>天为公地为母,方为公圆为母。如此等等构成了一个阴阳交合、雌雄</b><b>对立统一的世界。 毕摩文献都有雌雄之分,雌者一般文字较多,内容</b><b>丰富,雄者文字少,内容也简明扼要,其间释放出的文化内含意味着</b><b>什么?这些最基本的认识观构筑了远古彝族先民深刻的哲学基础,闪发</b><b>出灿烂的光华。三魂观是彝族对生命的独特认识,他们认为人的死</b><b>亡,是肉体与灵魂分离的结果,肉身灭而灵魂不灭,且可以诸种变化</b><b>形式祸福人间。 肉体死后,灵魂一分为三离之而去,一魂守坟场,一</b><b>魂守家中,并只有经过特定的祭祀仪式才能归附于竹灵牌上,一魂经</b><b>过超渡回归到一个叫莫木布古祖界。而回归祖界是人类最终的归宿,</b><b>突显出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而且超度亡灵作为子辈对父辈的一种责</b><b>任构成了彝区社会牢不可破的规范,影响着彝族群众的价值取向。正</b><b>如列维布留尔所说“葬仪的任何详细描写都不能看成是适用于一切部</b><b>族或者即使是一个部族,有些死者的年龄、声望或者地位必须得到比</b><b>一般人更恭敬的对待”。</b></h3><h3><b><br></b></h3> <h3><b>  万物皆有灵,是彝族先民认知世界的基本逻辑和出发点,这种意识</b><b>决定了彝族意识深处对奇异事物的敬畏观,故对大山大石、巨树异怪、</b><b>凶猛动物、战争用品等凡是被认为有神灵护佑的物都寄予了极大的崇</b><b>拜,其顶礼膜拜之情自不待言。 这种以万物有灵为基石的崇拜观,决</b><b>定了彝族先民深层的哲学理念,故在现实人生中,充满了对自然或超</b><b>自然力量的敬畏,在以毕摩文化为核心的仪式中,处处充满了这种理念。布插神枝仪式及图案是毕摩仪式中最具特别意味的东西,</b><b>每种仪</b><b>式都要布插一定的神枝图(用小木棍或树枝按一定方式插成仪式神</b><b>座),有的大型仪式的神枝往往要布插一大片地,十分繁杂。所以,</b><b>整的毕摩文献在末尾都画有布插神枝的图案,这些丰富而变化莫测的</b><b>图案,其意深奥难解,透析出彝族毕摩文化的精深。</b></h3><h3><b><br></b></h3><h3><b><br></b></h3> <h3><b>  人类创造了文化,又被这种文化所包裹和限制。 要维系社会的存</b><b>在,人类社会的全部发展史,除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生的再生</b><b>产外,一条更为重要的原则是不断地创造出适应当时当地该民族意识</b><b>的伦理道德规范,从而构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结构,以维系社会的</b><b>存在。庞大的彝族社会有两套自成体系的完备的伦理道德规范:一是由</b><b>民间与毕摩们共同创制的人伦规范,主要包括祭祀、人生礼仪、节日</b><b>礼仪,这些程式都离不开毕摩的主持与指导,如小孩子出生请毕摩取</b><b>名、念诵祝福经,出嫁要行纳丁礼、围猎要行围猎礼、丧葬要请毕摩</b><b>念指路经等等。同时,毕摩们以其特别的方式对民间重大争议事项进</b><b>行神判,这些神判不仅仅是一种仪式,而是深入民间根深蒂固的法律</b><b>制度。如行沸水捞物、嚼米、捧火铧口等等,都是原始法律鉴别清白</b><b>与否的重要方式。这些礼仪规范,不但规定了彝族社会生活中的价值</b><b>取向,而且是维系整个社会正常运作必不可少的手段。二是习惯法。</b><b>前者主要靠经文形式存于毕摩文献中,后者以非文字的形式存在于民</b><b>间。在长期的毕摩宗教活动中,毕摩们自身形成了一套约定的规范,</b><b>比如毕摩不能言而无信,不能嫌贫爱富乱取毕酬,</b><b>不能乱伦,不能随</b><b>意减少仪式程序,不能乱点牲畜用物,不能不守毕道毕约,不能受期贿,不守信用的毕摩可诛之。 同时,</b><b>民间不能随意与毕摩开玩笑,不得侮辱毕摩,</b><b>杀毕摩者罪加一等。等等,不但规范着毕摩的行为,而且规范</b><b>着民众的行为,对于研究人</b><b>伦规范和最初的法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b><b>义。</b></h3><h3><b><br></b></h3> <h3><b>  毕摩的经书吟诵有一定的唱、诵哺腔,旋律多样,或优美或急促或铿锵</b><b>或慢吟,根据仪式需要,有的凄婉低迷,有的气势磅礴,有的低</b><b>声慢吟,时而大风起兮云飞扬,时们悠悠情谊绵绵长,变化多样,异</b><b>彩纷呈。据学者统计,毕摩诵腔有数十种,唱腔不下30种有的还伴</b><b>着清脆的法铃声增节奏感以娱神以通神灵,其味亦浓,其情也幻。彝</b><b>族毕摩至今把铜铃作为作毕仪式中必不可少的用物,让诵诗更具美感,</b><b>以至于渐入忘我之境;以之唤起人们的注意和精力的集中;达到通神娱</b><b>神的效果。 彝族祭祀 《丧歌》中的丧舞,至今还具有明显的狩猎、征</b><b>战的动作,无疑对于研究古代战争史提供了佐证。 毕摩文献大多配有</b><b>一定的神枝图和图画,这些原始图案简洁明快、线条流畅、怪异殊迷,</b><b>或绘神界或绘鬼域,特别是木板画实为罕见,天地日月云神异怪灵等</b><b>绘画十分奇特,无疑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象征。如支格阿龙画像中的</b><b>神马、神雕、神野猪、神孔雀栩栩如生。成为了降妖除魔的神袛,</b><b>对于研究彝族原始绘画具有重要价值。毕摩泥塑也十分丰富,毕摩们根</b><b>据目己的想象和现实生活相互结合,把地下界各种鬼怪妖魔以泥塑方</b><b>式表现出来,其形态怪异。手法独特、简明,是原始雕塑的胚芽,对于研究</b><b>雕塑史和原始美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毕摩草偶据不完全统计</b><b>达两百多种,其形态各异,怪异无比,</b><b>为世人展示了一个神秘莫测的鬼怪世界,毕摩们把各种鬼怪以草偶形式显示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彝族</b><b>先民对另一世界的认识,对于研究原始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b></h3><h3><b><br></b></h3> <h3><b>  巴莫曲布嫫博士说:“彝族是一个充满诗性思维的民族,千里彝乡</b><b>是诗的国度” 。彝族毕摩诗歌卷帙浩繁,有的长达四五万字,要念诵几</b><b>天,有的短到只有两三百字。毕摩文化便是一种诗文化,毕摩仪</b><b>式是一种诗的仪式。 彝族毕摩文献除少数用散体形式写成外,绝大多</b><b>数用诗体形式写成,一般以五言、七言为主,辅之以三言、九言、十</b><b>一言,一般每一句的前半部分都以四个音节或两个音节的词汇作垫,</b><b>后半部分以一个音节或三个音节词汇收束,便于唱诵。史诗、神话、</b><b>传说、诗歌等等的文学价值都很高。特别是被称为“原生性史诗”的各类</b><b>述源诗,表现了彝族先民对世间万物起源的神话传说具有极高的认</b><b>识价值。经文体诗如祭祖送灵、祭神、祈愿、禳解、咒歌等,不但记</b><b>载和保留了部落战争、民族战争、迁徙等重大事件,而且还保留着了</b><b>强烈的原生文化意识。与汉民族神话传说经过改造变形一样,毕摩们</b><b>虽然对神话、传说经过了一番自己的改造和加工,但是这种为我所用</b><b>的加工改造,依然较完整地保留了那些湮灭于历史长河的古文化。不</b><b>少文献不仅以其年代的久远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而且其语言、修</b><b>辞、风格等都为我们揭示了彝族诗歌的博大精深。如《姹女经》《招</b><b>兵经》《血经》《狐血经》等其语言极其生动形象,修辞方式特别多</b><b>样化,以奇异无比的想象,天马行空式的神性思维的笔触,向我们展</b><b>示了古代彝族先民奇异纷呈的思想境界,其思也奇,其情也真,其采</b><b>也扬。不论是人物描写、场景描写,抑或艺术构思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语言堪与《汉乐府民歌》《楚辞》相媲美。难怪有人认为,彝族</b><b>文化与楚文化乃有同宗系。</b></h3><h3><b><br></b></h3><h3><b><br></b></h3> <h3><b>  天文历算是一个民族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标志。彝族是一个</b><b>具有丰富天文历算知识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观</b><b>测星象、历算等丰富的知识,而毕摩们将这些认知成果系统化,在其</b><b>文献中予以记载与保存。如果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月太阳历》是</b><b>彝族先民对世界天文学史的贡献,那么,其二十八星宿、豹星占或虎</b><b>星占、六十轮回及丰富怪异的其它炙骨占、鸡舌占、鸡蛋卜、木刻卜、</b><b>血占、默占、谷粒占等五花八门的占算,丰富了世界历算、占算学知</b><b>识,揭开了远古人类心理意识轨迹。</b></h3><h3><b><br></b></h3> <h3><b>  在毕摩文化中,医与巫(苏尼)、毕摩的职业性质是相似成份,医</b><b>生以解病人生理之痛为职责,毕摩以替民众除祸消灾、祛病纳福为职</b><b>业,都必须懂得一定的医学知识。用于祭祖仪式的《献药经》载明祖</b><b>妣到了天界患病用什么药物,不断告诚祖妣别忘药方。对于一些特殊</b><b>的疑难病症种,如麻疯病等久治不愈之病进行治疗时,采用蒸疗、透</b><b>疗等方式。在医治病人时,找来百草煎熬成滚汤,一边口诵《避烫经》,一</b><b>边用青树枝蘸滚汤打在裸身的病人身上,让其吸收药物,以达治疗</b><b>目的。对于一些久治不愈的病人,毕摩采取让病人裸身坐在放满草药</b><b>的蒸笼中进行蒸疗。这种方式与古代中医中的熏序如出一辙,足见彝</b><b>族毕摩文化中对中医学的重视和运用。</b></h3><h3><b><br></b></h3> <h3><b>  毕摩文化作为一种活态的原始宗教文化,从其仪式来看,更多地给</b><b>人一种迷信的表象,但是透过这种表象,深入毕摩文化世界探究其文化本质,给我们展示的是彝族社会意识的合理内核,它在很大程度</b><b>上恢复了人类已经消失的古老文化,这种活态的文化,以其形式的独</b><b>特性、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稀有性和不可替代性,在世界文化宝</b><b>库中占有一席之位的。</b></h3><h3><b><br></b></h3><h3><b><br></b></h3> <h3><b>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b><b><br></b></h3><h3><b> 毕摩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主体文化。彝族民间历来就需要毕摩,尊重毕摩、保护毕摩,实质上就是需要文化、尊重文化、保护文化的具体体现。但是到目前为止,有部分人对毕摩道德文化存在着不同看法:一是认识问题。有人认为毕摩是迷信、是鬼神的宣扬传播者,毕摩文化是愚昧无知的伪科学,这纯属无稽之谈,是他们片面的理解彝族的毕摩和毕摩的道德文化所致。二是随着标准化教育体制的推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远离传统文化,热心于学习现代传媒和艺术形式,根本不愿意学传统文化。而当今社会,只懂一种文化是行不通的。三是近年来,有一批老毕摩相继辞世,要培养新毕摩。由于作毕的艰苦和年轻人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大多数人不愿意担任毕摩,毕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如果毕摩道德文化不及时加以抢救和保护,很可能流失或消失。那么,我们这代人就成了千古罪人。</b></h3><h3><b><br></b></h3> <h3><b>  鉴于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建议:</b></h3><h3><b> 一是正确认识毕摩文化。毕摩文化是彝族人民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对毕摩文化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克服偏见,正本清源,从历史客观的态度看待毕摩文化,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毕摩文化。只要正确认识毕摩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地位作用,发展和利用毕摩文化就是明智的选择了。</b></h3><h3><br></h3> <h3><b>  二是加强对毕摩们的管理和培训,建议全州内或各县市内对毕摩进行摸底统计,建立人才库,建档立卡,规范毕摩职业。同时对毕摩进行业务培训和资格考核,合格者可发证书,不合格者不予认可。杜绝半途而废,似懂非懂的毕摩。</b></h3><h3><br></h3> <h3><b>  三是开发毕摩文化旅游项目,根据凉山的实际,应该引起各级党政的重视,把毕摩文化的开发列入民族文化建设和旅游事业发展的议事日程。扩大凉山州民族文化旅游的影响,丰富民族文化旅游内容,增强彝族文化的对外吸引力。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在经济上给予扶持。这样,毕摩文化才能得到实质性的长足发展,才能促进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毕摩文化才能发扬光大,才能对推动凉山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b></h3><h3><br></h3> <h3>(图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