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嫩江基地五营张北籍75年战友观光白龙洞,安家沟!

慧英

<h3>图片摄影/范宽等战友提供</h3><h3>图文整理编辑/徐英</h3> <h3>  白龙洞,在内蒙古高原的南缘坝头上,座落着一座古城兴和城(今张北城),它与坝下的卫城(今万全城)相毗邻,形成高低错落之势。在两城之间,横穿着一条东西走向的天路。</h3> <h3>  天路的大门敞开胸怀,在欢迎着来自天南海北、四面八方的游人。</h3><h3> 霍清夫妻俩合影留念</h3> <h3>  风车、草原、田野、天路,蓝天,白云。绘成壮阔的北国风光。 天路,象一条巨蟒婉蜒盘绕在绵连起伏的山峦草原中,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h3> <h3> 天路各风景区</h3> <h3>  登上山顶,北疆的辽阔,尽收眼底。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 注目南望,群山起伏,河川环绕,山长水远,伸向天际。仿佛一幅美妙绝纶的大自然风景画,令人心旷神怡。你会情不自禁地昂首张臂,放声咏诵毛爷爷的千古绝唱:江山如此多娇!</h3> <h3>  在天路的西段路途中,有一个颇具神话色彩的景点一一白龙洞 白龙山,巍獻叠翠,嶔崎壁峭,景色奇伟。是万全西北部紧靠坝头的一处灵秀之地。 白龙山的气侯,山顶浮云,周边必雨,是当地百姓的"晴雨表"。 白龙洞镶嵌在白龙山半山腰的崖石间,洞内泉水潺潺,汇入鸳鸯湖。洞外一天堑,步行仙人桥可达山下,至湖畔可垂钓,沐浴,听戏……是历代文人雅士,出家人驻足之地。</h3> <h3>  白龙洞景区拟开发成草原天路西段一个较大的景区,拟建设六代长城观景台、白龙洞游览景点、张家口长城博物馆。</h3><h3> 经实地考查,在此景区可见六道长城并行奇观。有夯土长城、土石混杂长城、毛石干插长城各种建筑形制。还有古居遗迹、古城遗址坐落其间。真乃立一地则可纵览二千多年长城的立体画卷。</h3> <h3>  白龙洞山位于古长城(俗称二道边)脚下,北距张北县城25公里,总面积25平方公里。该山东、北、西三方沟深岩峻,道路崎岖,小溪瀑布随处可见。</h3> <h3> 李忠夫妻俩合影留念</h3> <h3>  南部为悬崖陡峭,云缠半腰,雾生脚底,中腰有五洞,从西到东依大小深浅排列。该山近似90度的绝壁,有300米深,洞口约二十几平米,深不可测。洞内有一个长0.8米、宽0.3米、深0.5米的蓄水,永不干枯,可供万余人饮用,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据说,从洞里扔进活鸡,就从几里外的红丝洞飞出鸡毛,洞里经常有“呼呼”的风声。据老人讲有白龙出入之传说,故称白龙洞。现在洞里有神水、神土、莽洞,引得周围乡里顶礼膜拜。</h3> <h3> 白龙洞的仙位香火</h3> <h3>  明代古长城古迹有三道长城,第一道是用砖彻成的长城。第二道是用石头彻成的长城。第三道是用土培成的长城。</h3> <h3> 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径走下半山腰</h3> <h3>  一个宽不过尺的木板小桥,架在小径间,这就是传说中的仙人桥。</h3> <h3>  桥前有一个圆洞,象龙眼似地注视着行人,传说有一条白蛇奉白龙之命在此把守,监视着进洞祈福的人们。若要过此洞,身先过此关。心诚者可踏木板俯首躬身进入洞口。心若不诚,白蛇会甩尾抽去木板,顿时显现出断崖下万丈深渊。真所谓:一人当关,万夫莫开。进入洞口十余米后,又见日光。出洞几步,一条婉蜒小径掛在峭壁间,昂头望,壁立头顶。俯首瞰,沟壑百丈。鸾雀发愁,敏猴难攀。</h3> <h3>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和尚至此,无法通过断崖。他打坐在断崖旁,正在为难之时,忽见一条白蛇越涧腾飞而过。和尚见状,机灵一动有了主意,手拿一块尺余宽木板,口中念念有词,竞然将木板架在断径上,搭起一座木板飞桥。"仙人桥"便由此得名。</h3> <h3> 铁军嫂合影留念</h3> <h3>  红 口 蘑,夭沟的植被肥沃,落叶腐质是红口蘑生长的基础。每至深秋季节,遇上秋雨连绵后的明媚阳光。红口蘑(当地人俗称红头子)就会从土里顶出來。 它与内蒙古高原的白口蘑并称红白二口蘑,誉满四方。 红口蘑,头戴褐色小帽,全身白如凝脂。小的时侯不会开伞,全身藏在沙土中。长大一点后会把头上的土,顶出一个"十"字小土包,象含苞欲放的花蕾,被称为磨菇丁。是品中之极品。破土后小伞会慢慢打开。夭沟里的蘑菇种类很多,它们随着节气的变化而生长。春夏树叶全绿后,生长着一种很名贵的羊肚菇,其营养丰富,药用价值极高。仲夏与中秋期间,由于秋雨绵绵,蘑菇品种最多。有白片、黑片、蟆皮孢、黄片、青腿、香心、银耳花…… 直至深秋的九月下旬,红口蘑才长得体胖肉肥而不生蛆,最宜釆蘑。红口蘑是纯天然野生菌类,富含微量元素硒和多种抗病毒成分。其味甘性平和,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病毒,减肥瘦身,延年益寿等功效。 红口蘑肉质细腻滑嫩,味道清香扑鼻,是一道天然的美味佳肴。</h3><h3> 菇香四溢,鱼群逐船,从前有一个商人,从新河口带着红头子,由天津港乘船沿水路南下。 船过之处菇香四溢,引來成群的鱼儿追逐着船翻起波浪。船被掀得上下起伏,左右摇晃。船上乘客大惊失望色,纷纷劝商人扔掉蘑菇。商人为了众人安全,只好忍痛割爱,打开口袋,很可惜地把蘑菇全部倒入了水中。只见那鱼群追着浮流的蘑菇顺水而去,船儿恢复了平稳前行。 商人虽然失去一袋红口蘑,却意外得到了口蘑飘香,鱼群围船的美誉。 从此,菇香四溢,鱼群逐船消息不径而走,红口蘑也誉享四方!</h3> <h3>  张北草原天路可谓是一处一景,每一处的风景都是不一样的,区别最大的就是草原天路的东线和西线了。草原天路西线最美的地方得数鸡冠山:壮丽,大气磅礴……白龙洞沿途风光,及白龙洞左边的风景很是美丽,也不差鸡。草原天路西线有时间的话一定要来的,小众的美,东线不会有的美景哟!住在大崖湾鸡冠山农家院,就是选择了住在草原的腹地,早晚在院周围都是景色。</h3> <h3>  鸡冠山景点位于草原天路109公里处,现建有瞭望塔、观景台、栈道、住宿群,因其山顶像“鸡冠”状而得名。</h3> <h3>  远古时期,山腰建有寺庙,多为祭祖、烧香、祈福安康等民间活动。山下有近几年修建的鸡冠山观景台,供游客留影、拍照。</h3> <h3>  刘家房节点位于草原天路120公里处,向北经台路沟到达张北县,向南到万全县,向北十公里到大圪垯和大营滩石柱群。</h3> <h3>  据专家考证,石柱群是火山爆发后,岩浆在均匀冷却及缓慢收缩的条件下生成的。距今已有2500多万年的历史,举世罕见!</h3> <h3>  两个石柱群位于张北县台路沟乡,由排列整齐有序的六陵形石柱组成,直立,密切排列,如人工雕琢一般。</h3> <h3>  从鸡冠山再往西开车出来到一个丁字路口,路口见到上面的路牌就要注意了,看懂如图的示意图就不文字罗嗦了。我们是开出去很远也没找到路牌,然后下车问了村民才找到进去的路的。大疙瘩石柱群就没看得了。往前开没有任何的路标了,必须领会这张图才OK!重要的路口看三遍!!!</h3> <h3>  镇边台节点位于草原天路127.5公里,是草原天路西段最后一个村庄,拟建草原天路工作站和农家乐试点,现存有镇边台长城及烽火台遗址。</h3> <h3>  哈叭气景点位于草原天路126公里处,清时名哈不气儿。康熙中叶,内地土地不足,万全县民冒禁出边(长城),前来垦殖,春往冬回。据史料,到康熙末,该村在内的垦民 “自张家口外至镶蓝旗察哈尔(今内蒙古察右前旗)西界各处山谷僻隅所居万余”。</h3> <h3>  雍正二年,察哈尔都统始设官编户,制定对来垦民人的管理办法,规定:“除情愿在口外过冬人等外,余者俟秋收之后约令入口,每年种地之时再引出口耕种。”以后在口外过冬人渐多,遂成村落,属张家口理事同知厅辖。</h3> <h3>  哈叭气,环山临水,地衍气清,神泉古榆,风水独韵。村东建有大庙,为口外八村唯一一庙,年代久远,虽八旬老翁不能详,今仅存宣统三年重修大庙功德碑。</h3> <h3> 李忠,霍清合影留念</h3> <h3> 高山夫妻合影留念</h3> <h3>  来到赫哲族渔村——街津口,刚进村口,就被那充满赫哲族风情的景观所吸引,公路两旁,每隔10米就立着一个简易的鱼身人头像,和汉族人不一样的的是,房子是一色的黄色,两边房山的房角上翘,房山上和前后的墙上,到处都印有赫哲族人身穿民族服装和各种鱼类的像,充分体现了赫哲族是一个渔猎民族。</h3> <h3>  来时先看了一些有关赫哲族的介绍,知道这是北方少数民族中惟一曾以渔业为主的民族,也了解了赫哲族的一些捕鱼知识。他们在春、秋、冬三季捕鱼。在夏季渔闲期,渔民们修理捕鱼工具,为捕鱼季节的到来作准备。从开江的“谷雨”到“小满”的一个多月时间为春季鱼汛期,是网捕的好季节,可以捕获各种杂鱼。端午节前后,为捕捞鲟鱼、鳇鱼的旺季,可持续20天左右。从“白露”开始为秋季鱼汛期,在黑龙江是捕获大玛哈鱼的好季节。封江以后冬季捕鱼开始,主要的捕鱼方法是用网打水趟子、“鱼涡子”和钩捕等。</h3> <h3>  这个民族在黑龙江是非常活跃的,来到北面的江边,一些人忙去登山,而旅行身处大山中,游江对旅行者的吸引力超过了登山,江上停留着一艘大船,《赫哲族人家》印入眼帘,也充分显示了这个渔猎民族的特色。江边的公路上,东西向的公路两旁,一边摆放着一些小百货、小物件,摊主高声地叫卖着,热情地像游客介绍他的物品,另一边,像纱窗似的案子上,晾晒着各种鱼干,卖主也不失时机地向游客宣扬自己的鱼干多么的好,热情地招揽着自己的生意,南北向的公路两旁,是烤俄罗斯大串、烤蚬子、烤鱼的地方,老板们热情地吆喝着,介绍着他的各种烤鱼。</h3> <h3>  旅游者,被那扦子像剑一样长的俄罗斯大串和大大的烤鱼所吸引,在一个餐桌旁坐下,俄罗斯大串子的味道的确很美,和在家里烧烤店吃的不一样,再看那个头,两串就吃个半饱,狗鱼常吃,就要了一条个头小一点的鰟头,这烤鱼外焦里嫩,烤的恰到好处,我和爱人敞开了肚量,最后还是没有吃完,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最实惠的大排档。至今仍有余味在心头。</h3> <h3>  安家沟,又有“小桂林”的美名。安家沟生态区位于塞外山城张家口市区西北部,与素有“北方丝绸之路”之称的张库古商道和雄险的关隘大境门相连,全沟由西向东延伸, 沟长4625米,总面积4.25平方公里,共有大小12条支沟,26个景点。</h3> <h3>  一段神奇的传说,一沟醉人的景色,一种闲暇的享受,一个流连的地方,这就是迷人的安家沟生态区。告别城市的喧闹,走到这里,如同走进世外桃源,拥抱它,如同拥抱绿色家园。</h3> <h3>  安家沟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峻峰惊现、奇石林立,葱林群鸟争鸣、湾水鱼鸭嬉戏、瀑水倾泻奔流、山花争相竞媚。山野风情独具、乡土特色浓郁,植物动物共存、自然人文共融;9月4日 拥抱“世外桃源” 。</h3> <h3>  进入安家沟,穿过敬安门,五神龟威然盘踞沟中。触摸它,仿佛可听到远古的呼唤,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相传,神龟日日夜夜镇守着山门,历经数万年,他们共同护卫着安家沟,就是现在的“五龟石”,不愧为安家沟三大奇观之首。</h3> <h3>  甬道两旁已有三百年历史的杨树直插云霄,目之所及,葱林群鸟争鸣,使你完全陶醉在一片新绿之中。沿着甬道,跨过一根根青竹铺成的鸳鸯桥,只见月亮湾内鳞光点点,白鸭悠然,垂钓者自得其乐。原来,神女从形态极似莲花的台阶拾阶而上,去一泓清池中游玩戏水,后人把这里就叫做“月亮湾”。漫步于栈桥,饱览翡翠般的月亮湾,微波荡漾,耳闻白鸭亲切叫声,令人心旷神怡,“胜似闲庭信步”。</h3> <h3>  安家沟景区,沿着崎岖的山路,转过一道梁,我不由停住了脚步,“哗哗”的响声,仿佛在演奏一曲交响乐。仰头四望,凤岭瀑水倾泻奔流,瀑布从上而下,像一条银白的长带,高高悬在半空,又似一匹玉锦,在山上挂起,瀑布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朵朵白梅,微风袭来,如烟、如雾、如尘……</h3> <h3>  神女安家、神驼伏虎、鸳鸯建桥……一个个优美的传说,把每一个游客的心弦拨响;峻峰惊现,奇石林立,百鸟朝凤、鱼鸭戏水、瀑水奔腾、山花竞媚,春光与希望永驻,绿色与文化共存,安家沟生态区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h3> <h3>  安家沟生态旅游区(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张家口市桥西区东窑子镇石匠窑村北,与北方丝绸之路;张库古道相连。景区距京石高速20公里,207国道5公里,距市区2.6公里,交通十分便利,门票定价30元。全沟由西向东延伸,沟长4625米,总面积4.25平方公里,共有12条大小支沟,沟道深遂,沟壁怪石嶙峋,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一定的生态基础。</h3> <h3>  安家沟景区是集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它以自然生态为主势,景区内峻峰惊现、奇石林立、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葱林群鸟争鸣、湾水鱼鸭嬉戏、瀑水倾泻奔流、山花争相竞媚。汇集了垂钓、射箭、彩弹、皮划艇、竹伐、草地悠玻球等娱乐项目。</h3> <h3>  安家沟生态旅游区位于塞外山城张家口市桥西区,与素有“北方丝绸之路”之称的张库古商道和雄险的关隘大境门紧紧相连。安家沟生态旅游区是一个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旅游栖息场所,在这里会让您感受到浓浓的山野风情以及浓郁的乡土特色,另外您还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植物动物共存,整个给人一种自然与人文共融的。置身在安家沟生态旅游区内感受着周围迷人的风景就如同看着一段神奇而美好的传说,欣赏着醉人的景色,真是一种奇特的享受。</h3> <h3>  数十座形态各异的山峰奇妙绝伦。沟内年平均气温5— 6℃ ,最低气温 - 18℃ ,最高 26.6℃ ,年降雨量 330—550 ㎜ ,无霜期 117天,积温 2488℃ 。该区域内植被覆盖率高,整个沟环绕在群山之中,避开了城市的杂吵和污染,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通过前期治理,现沟内水、电、路基础设施齐备。 安家沟以自然生态为优势,有着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建成了一处集休闲、度假、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乡野风情旅游区。景区内峰峦叠嶂、树木繁茂、山清水秀,两座小型水库坐落其中,沟内有鸳鸯洞、清风亭、乡情园、国防洞、风岭瀑、趣乐园、盘龙道、九龙台等旅游景点,置身其中时时处处感受塞外小桂林的独特风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