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落历史尘封之旅(一) 一一北衙矿山的前世今生

辣椒

<h1> 今年五一前夕,我在原矿友戴阿海的陪同下,回到位于云南省鹤庆县境内的云金集团属下的鹤庆北衙矿业有限公司一一我曾经工作生活过二十年的地方!</h1><h3> </h3><h1> </h1> <h5><font color="#167efb">(上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北衙铅矿 李以纯 摄)</font></h5> <h1>  我初到此地是在1978年的元旦节,以新工身份到大理州属北衙铅矿报到就职。尔后在此工作生活二十年,历经数次企改后,于1998年"破产分流"改制中退职离矿……</h1> <h5><font color="#167efb">(上图为北衙盆地 戴阿海 摄)</font></h5> <h1>  我此次是在阔别二十年后,以曾经的老职工、企改分流与退休人员、原矿情知晓者的身份回来。原因是在离退休人员矿史资料征集座谈会上,我被老干部们推荐为矿史知情者……</h1> <h5><font color="#167efb">(上图为矿业公司办公大楼 戴阿海提供)</font></h5> <h1>  在款待我的午宴上,公司党委书记刘以波对我说:当初企改,你们走的部分,是为企业减负转型升级作牺牲,而留下的部分,是坚守和传承了前辈留下的成果。你们都为矿山发展到现在作出了不同的贡献。</h1><h1> 他的一席话将将我们分流人员游离的心又拉回到了彼此的认同中,除了真诚地与他交换了矿史陈列建设方面的意见和看法外,也将我手中留存的图片资料交给了矿方。</h1> <h5><font color="#167efb">(上图为北衙矿业有限公司大门 戴阿海提供)</font></h5> <h1>  公司除了热情款待并安排了我在矿时的故旧同事们陪歺外。还专门用山地越野车带我参观了整个生产工艺流程……</h1> <h5><font color="#167efb">(上面三图为德国破碎机组与输送系统)</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上图为瑞典旋转移动式堆砌机一一大转盘)</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上图为破碎输送处理系统操控室)</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黄金选冶厂一角和球磨车间)</font></h5><h3></h3> <h5><font color="#167efb">(工业废水处理回收循环使用水库)</font></h5><h3></h3> <h1>  北衙是一个山腰台地,因台地东沿为笔架型小山峦环抱而呈盆地状。传说因诸葛亮南征时,曾在盆地中设衙门,衙门北为北衙,南为南衙,后因北衙冶银而市盛,致整个盆地通称为北衙。北衙矿业公司(前身为北衙铅矿)就座落在盆地东侧小山峦的西向缓坡上,与盆地东沿的北衙村寨相遥望。所以,北衙既是云南省古老的冶金遗址,也是现在我国十大的黄金矿山之一。</h1> <h5><font color="#167efb">(上图为北衙盆地全景远眺 戴阿海摄)</font></h5> <h1>  北衙的冶银业兴起最迟应在明朝中叶,有文献记载的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记载了他到此地时冶银业繁荣呈集市的盛况。当时的位置就大约在今天北衙盆地北沿的锅厂河至盆西侧叫万人坑的地陷坑间。坑附近当时还有庙宇,坑南一公里多便是一深涧名观音菁,箐口有一瀑布台地叫鸡鸣寺,时有庙宇石窟,徐霞客就是从鸡足山过姜营(今黄坪镇)游历此地后进入北衙,从南至北穿越盆地后,经一个叫舍茶寺的古驿站去丽江木土司府的。</h1> <h5><font color="#167efb">(上图截自百度网络)</font></h5> <h1>  还有北衙古属丽江府管辖范围。而明朝建立后,丽江府的木土司因开明而深得明王朝信任,从中原引进了大量的各种先进技术与人才,采矿技法就在其中,促进了丽江地区的矿业开采。北衙的冶银业在此期达到鼎盛是可信的,后因富矿枯竭而衰亡。</h1> <h5><font color="#167efb">(上图为丽江木府鸟瞰 截自百度网络)</font></h5> <h1>  但从传说则要上朔至唐代。在位于盆地南直线约二十公里便是著名的大理洱海。海北东端是大理市上关镇东马厂村,村东临海处有一建在巨石上的观音庙,又名北海观音阁。阁中有碑文介绍道:这石头是在唐朝征伐南诏国时的一次偷袭中,观音老母为救毫无准备的南诏军民,变老妪负巨石吓退途中唐兵后,回程中见北方人们开矿处有黑气冲天,知有死难便将所负之石丢下而前去救助。后来被救人们感恩而在所弃之巨石上建观音阁来世代供奉。</h1> <h5><font color="#167efb">(上图为大理洱海的海北畔)</font></h5> <h1>  而与观音寺碑记相应的又是北衙流传的"三月卖桃"。</h1><h1> 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北衙盆地西山脚出产银矿,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挖洞开采,触怒了上天。便派天神下来作法塌埋矿洞。观音老母为了救出里面的人,而又不能泄天机和违天规,便背了一箩大鲜桃到矿洞前叫卖,而此时正是三月桃花盛开时节,怎么就会有桃子呢?好奇的都从洞里出来探究竟,而不信者和洞深难知晓者便没有出来。出来的人们只感到身后传来一阵山崩地裂的巨响和震动,回头一看,采场已落入地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地坑。 </h1><h1> 于是人们便把卖桃人背桃出来的箐沟叫做观音箐,并在卖桃的坑口立庙拜祭。将埋有很多采矿者的地陷称为"万人坑“。</h1><h3> </h3><h1> </h1> <h5><font color="#167efb">(上图为盆地西沿的地陷一一万人坑)</font></h5> <h1>  北衙盆地及周边因古代开矿冶银而留下了很多炉渣。其中含铅较多,虽然提取工艺简单,但因仅渔用极少而偶有零星炼售。但随着世界工业机械化的兴起和近现代战争消耗所需,扩大了铅的需求,促进了铅的生产开发。</h1> <h5><font color="#167efb">(上图为古老的北衙集市腑视)</font></h5> <h1>  北衙出产的矿石除含银、铅外,还有铁、铜、锌、金、锰等多金属,以氧化形式共生。为此当地人除在炉渣中提取铅外,还用炼铅中附产的生铁铸锅,由于铁中含锰等元素,铸出的“北衙锅"质薄耐用,色白而不易泛锈,是土法熬盐用锅的首选,曾誉满滇西滇中产盐区一带,后随盐业生产工艺进步而逐渐弃用,我入矿时家用型铁锅还有生产,后停产。因铸锅作坊位于盆地北缘小河边,这条小河便被称为“锅厂河"。</h1> <h5><font color="#167efb">(上图为现在锅厂河谷,南岸已成采场 戴阿海提供)</font></h5> <h1>  北衙在改土归流后直至新中国建立时,都属丽江府的鹤庆县管辖。建国后大约在1953年前后,丽江行暑依据铅的需求和北衙从古炉渣中炼取粗铅的技艺,便将部分劳改人员单独组队到此地,采用当地炼铅工艺生产粗铅,开启了此地矿产资源的再开发。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形成了一个以工业生产劳动进行改造的矿(监)区。</h1><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5><font color="#167efb">(上图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北衙矿山。下图为现在北衙矿山。)</font></h5> <h1> 到了1956年,大理专署撤消而成立白族自治州。丽江专署辖下的鹤庆、剑川两县划入大理州。北衙矿山也随同转入大理州劳改单位序列,更名为邓川铅矿,后被收归省劳改局,改名为云南省地方国营北衙铅矿,并称三O三信箱。1977年转变性质为大理州属国有企业。后经数次企改至2006年并入云南黄金集团至今。</h1><h3><br></h3> <h5><font color="#167efb">(上图为北衙矿山本世纪初叶兴建的黄金选冶厂远眺 戴阿海提供)</font></h5> <h1>  我是在省劳改矿山转为州属国有矿山后,大规模招收工人中的第二批入矿,第一批是1977年3至4月间。我们这批后只有内招或定点小范围招工了。</h1><h1> 我入矿时,除粗铅冶炼的车间外,还有探矿采矿的一、二、三工区,为采冶一体形矿山。原料主要是当地的多金属氧化矿、古炉渣和从兰坪购回的铅矿石。用一平浪购买的焦炭,配以一定比例来入炉冶炼提取粗铅。我被分配在冶炼车间从事炉前操作工。</h1><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5><font color="#167efb">(上图为铅矿八十年代参加春游的部分青工)</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上图为当时铅矿向邓川瓷厂定制的瓷用具)</font></h5><h3></h3> <h1>  当时我操作的铅炉应算北衙炼铅以来的三代炉。一代炉是长宽约二米多,高约一米五的梯形石砌土台上,用砖与当地所产含石英呈白黄色的耐火泥,镶砌成如蒙古包状穹庐做炉堂,顶开圆口排烟,腰部开一尺左右见方炉门进料,与进料口夹角90度处是斜插入炉堂内的鼓风管。炉堂下是排渣口,排渣口下面是炉缸。炉缸底有导管伸出炉外,管口下置铅模,冶炼时出铅就如酿酒一样,边炼边从导管口往铅模里滴铸。</h1><h1> 这种炉多建在河沟旁以水力鼓风催火,有电的地方则使用电力鼓风。进料则用双手端着装满原燃料的撮箕往炉门里倒,冶炼时烟火冲天,远近可见。我到北衙后一段时间里,当地村民还用这种炉炼铅。</h1><h3><br></h3><h3><br></h3> <h1>  二代炉又叫象脚炉(如图),基座由四个门洞组成。三面门洞内用三只水箱与耐火石砌成炉堂,水箱下部为炉缸,缸底有放铅口通炉外,用泥塞堵放。未置水箱门洞为排渣口方。用电力鼓风助燃,进料用手推车,按配比将焦煤矿石分开倒入炉内。特点是操作平台呈二级台阶式,进料与排放可同时进行,按时放铅铸锭。这种炉我进矿时已停用,但当地村民仍沿用至我离矿之后相当时间。</h1> <h1>  三代炉较二代炉大,结构相同,但加装了铁活动炉门和烟囱顶盖。有烟尘回收装置。后期时,通过技改将三个水箱改为六个水箱,上下操作与二代炉相似。</h1> <h1>  四代炉原理结构与三代相似,主要为全水套炉堂,加强了烟尘回收装置,建爬山烟道远程排烟,炉料开始使用烧结块和压制料团。操作还是使用大锤炮杆放铅,铁瓢人工铸锭。锄头撮箕配以手推车进料。是铅矿最后的冶炼炉。2000年后拆除。</h1> <h5><font color="#167efb">(上图为四代炉夜景远眺)</font></h5> <h1>  在粗铅生产原料上,我入矿时以古炉渣、自产氧化矿石和从兰坪县购入的铅硫化矿石(有部分氧化矿石)为主。古炉渣枯竭后改用铅炉渣替代,并逐渐走上了以外购铅矿石为主的生产道路。本矿自产矿石仅作为氧催化和附产金银产品使用。采掘矿石的工区也从三个减为二个。后冶炼系统新增烧结与制团工序,进行硫化矿脱硫和粉矿烟尘处理利用。</h1> <h3><font color="#167efb">(上图为四代炉时人工用铁瓢铸锭)</font></h3> <h1>  除了冶炼生产为土洋结合外,其它主要的采掘生产为原始传统。</h1><h1> 坑道掘进以探矿为主,尽管还是以炮杆加大锤,人工布炮、人工土法架箱外,还采用了机械升降和轨道运输,后期还引进了气钻布炮。在一工区还使用过地面小型钻探设备。</h1><h1> 露天采选为直接采选入炉原料。使用的工具就较原始,运输以手推车为主,前拉后推两人配合才能将4至5百公斤的矿石拉到堆场。采选工具为十字镐、板锄、竹撮箕、铁丝网筛、固定木桩与牵挂麻绳等。一人供料一人筛,按日定额完成任务。这种采选方式持续至露天矿源枯竭时才退出。</h1><h3><br></h3><h3><br></h3><h3><br></h3><h5> </h5> <h5><font color="#167efb">(上图为1986年时铅矿二工区索缆溜矿平台的作业工人 鲍 苞摄)</font></h5> <h1> 此外,还有一个2X80千瓦的水力发电站,1984年通过改扩建达到2X250千瓦。电力生产除供自用外,还供附近的北衙村民照明与粮食加工使用。所以,每到冬春枯水季都要限电和间竭使用柴油发电机补充。</h1> <h5><font color="#167efb">(上图穿深色衣者为本人在采访2x250千瓦改扩建竣工时留影 李以纯摄)</font></h5> <h1>  辅助生产方面,有一个十多辆卡车的车队,负责从兰坪和一平浪运原燃料进矿和运粗铅出矿。</h1><h1> 有一个机修车间,负责矿山机械修造,选冶设备技改施工和车辆维修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曾生产汽车时規盖和活塞环等公共产品,九十年代生产的给矿机还销往兰坪矿山。</h1><h1> 该车间铸、车、钳、锻、木、电、钣金、凃喷、皮工、缝纽、汽车维修等工种工间齐全。汽车修理技术当时在滇西为首屈一指,当时州政府的轿车都到这里维修;这里通过燃烧室技改后的本矿卡车,在路途中比同牌同型号的其它车辆动力好,跑得快。</h1><h1> 该车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还装配出一台"北铅"牌汽车进行献礼……此车带有篆字"北铅"车标的汽车发动机前面罩,在1984年我到机关工作时,还堆放在办公院里的供销科废旧回收件上,后不知去向。</h1><h1> 然而由于社会转型与矿内的某些原因,这些优势最后散失怠尽……</h1> <h5><font color="#167efb">(上图为文革时间铅矿制作的像章)</font></h5> <h1>  在生产保障方面,离矿部较远的生产单位都建有医务室,配有专职医务人员一至二人。矿部有医务所,中西医皆俱,医务人员七人,能在矿动阑尾手术和住院治疗等。危重病人则转送州医院治疗。</h1><h1> 在生活上,各工区车间有自己的食堂、菜地和饲养场,条件具备的单位还养牛。矿部行政科还有生产基地种植玉米等饲料,还建有酿酒作坊和红糖榨煮间等。仅肉食上,在国家计划供应时期,全矿职工能保证在每星期吃到一歺肉,这在当时可是难得的奢侈。后随集市市场活跃而逐渐停弃……</h1><h1> 在劳改单位时期,还设有铅矿小学,在转为工人企业前并入北衙小学,但仍承派一名职工到校任教至企业破产。</h1><h1> 矿部有影剧式礼堂,有专职电影放映员,有图书室。各工区车间还有蓝球场、乒乓球室等。</h1><h1> 此外还有洗澡堂和理发室。八十年代中期还兴办了幼儿园和商店等。</h1> <h5><font color="#167efb">(上图为文革时期铅矿小学制作的红旗)</font></h5> <h1>  由于企业产品单一,在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直至市场经济转变中,日渐艰难。又兴建了氧化锌生产线,但仍因原燃料和产品两头向外而缺乏竞争力停产。</h1> <h5><font color="#167efb">(上图为氧化锌厂下图为铅冶炼厂)</font></h5> <h1>  随后又根据矿区盛产铁矿的优势,兴建了铁炉来开发这一资源,但冶炼出的生铁因市场疲软导致积压而停产。</h1> <h5><font color="#167efb">(上图山腰处为黄金选冶厂,山脚树丛中的为生铁冶炼厂)</font></h5> <h3>  </h3> <h5><font color="#167efb">(上图为生铁厂机械铸锭场面)</font></h5> <h1>  最后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黄金提取技术的快速进步,使过去一直作为通过粗铅冶炼来附积提取金银的、所谓"无单独提取价值"的自产矿,成为了可以单独进行湿法冶炼提取金银的优质矿石。据此兴建了日处理50吨的黄金生产线,从此走上了黄金开发为主的道路。</h1> <h5><font color="#167efb">(上图为北衙铅矿办公大院的大门。下图为生活区一角。)</font></h5> <h1>  当时黄金选冶厂的生产工艺是用球磨机将富金矿粉碎至一定粒度后,加入氢化类药物在水池内浸释金银元素于水体中,再放入载金炭将金银吸附于炭上,然后对炭进行脱金银处理来提取黄金白银。所以这工艺又叫池浸法,对矿石含金量有一定经济指标要求。属流水机械化作业,年产黄金50~60公斤。</h1><h1> 当时与此同行的还有一种工艺叫堆浸法,就是将金含量达不到池浸处理指标的所谓贫矿,加入氢化类药物在露天平缓台地上堆集起来,定时喷水于堆顶面,让水浸入堆中,慢慢将析释的金银元素渗透出来到收集池中,然后将锌丝放入池水中吸附黄金白银,再通过火法高温去锌而提取黄金。这种工艺为体力劳动型作业。</h1><h1> 当时北衙村民通过外请湖南人氏指导、或与本省地质人员合作等方式来广泛用堆浸法提取黄金白银。</h1><h1> 当时企业生产黄金只注重高成本的池浸法而不同时采用低成本的堆金法,除了技术观念方面的考量外,我个人推测主要是基于:池浸法环保安全可控,便于管理;堆浸法污染环境且有毒害隐患,管控难度大。</h1><h1> 由于未运用堆浸法来处理贫金矿,从产效积累上错失了铅矿发展的机遇,抱着金碗步向破产重组的道路……</h1><h1> 这也是企业破产分流离矿人员与坚守留矿人员心里共同的一道伤痕!</h1><h3><br></h3><h3><br></h3><h3> </h3> <h5><font color="#167efb">(上图为现在生活区一角 戴阿海摄)</font></h5> <h1> 今天回来,使我感到的是旧貌变新颜,换了人间!</h1><h1> 一下车,宽场的职工食堂,大气现代的办公大楼与原先的办公大院在我面前形成了时空穿越。</h1> <h5><font color="#167efb">(上图为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焦石洞炼铅场遗址。下图为现在厂房设施)</font></h5><h3></h3> <h1>  露天采坑的宏大深阔,将我拉回到电视里的现代矿山景貌中。</h1> <h5><font color="#167efb"> (图为位于万洞山位置的露天采坑 戴阿海提供)</font></h5> <h5>(德国产碎荒机上部入料平台一部)</h5> <h1>  西德生产的碎荒机,如一幢高楼耸立,让我在拾级而下中感受到了德国工匠的专业精神。</h1><h5><font color="#167efb"> (注:"荒"是在开采矿石中,先行剥离或同时选剥出来的岩石与泥土杂质等的术称。)</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 (戴阿海摄)</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堆砌机操控台腑拍的本人快成蚂蚁了,可见堆砌机的高大和堆场的广阔。 戴阿海摄)</font></h5> <h1>  荒料输送带如入海长龙般地直贯远方的苍峦绿波中。</h1> <h5><font color="#167efb">(鸟瞰荒料输送带 戴阿海提供)</font></h5> <h1>  瑞典产的转盘堆荒机,象一只庞然大物在那吹沙吐石。</h1> <h1>  昔日露天井下满是矿尘和汗渍裹身的采选工,今天变成了坐在视频监视器前的电气操作工。</h1><h1><br></h1> <h1>  昔日的荒坡玉米地变成了住宅小区似的、绿化有致的选冶厂,年产黄金量是企业破产时的十倍,人员却只有原先的三分之一。可见机械化程度之高。</h1> <h1>  昔日往山涧排放的废水现经无害化处理后,引到数公里外的专用水库,再作循环调用。</h1> <h5><font color="#167efb">(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矿技改会议。右一为矿长赵武,中为生技科长李昆林,记录者为本人。 李以纯摄)</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1985年邓川地炮团参谋长谢成林来矿作英模报告 李以纯摄)</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1991年建党七十周年党史知识竞赛 李以纯摄)</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八十年代中期部分青工合影)</font></h5> <h1>  现在,北衙矿业公司的主产品为黄金、白银、铜精矿、硫精矿及铁精矿。其中主导产品黄金年产量达六吨以上。使北衙矿山的资源得到了综合开发,企业产品结构趋向合理。</h1><h1> 为了更好地综合开发利用资源,对盆地内的北衙村民实行整体搬迁。以后的北衙盆地将成为工业生产与休闲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开发区域。</h1><h1> 古老的冶金遗址会再度焕发青春。祝她早日到来!</h1> <h5><font color="#167efb">(北衙铅业有限公司远景发展沙盘)</font></h5> <h1>  这么一个拥有好资源的矿山企业,其前身会沦落到破产,除了社会转型和技术时限外,也与我们北衙矿人们有着极大的关系……</h1><h1> 如感兴趣,请继续关注续集。</h1><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1><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