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笑意中思考,在诙谐中严肃——读王小波的杂文有感

悠然

<h3>  王小波的名字早就如雷贯耳,然而,不知为啥,直到最近,我才拿起他的作品,然后,一发不可收……</h3> <h3>  很多人把王小波和王朔归在一起比较,因为他俩都是地道北京人,文字京味十足,又都以诙谐幽默见长,但是,他俩当然是不同的。读<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王朔的书,你就像穿着大裤衩,坐在北京胡同的大树下,手里摇着大蒲扇,听</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王朔大叔在神侃。而读王小波的书,你得沏一壶茶,端坐在客厅或其他有品的地方听他娓娓道来。</span></h3> <h3>  王小波无疑是一位智者,读智者的文章,会让人刷新思想,愉悦灵魂。我非常同意李银河说的这句话:在中国的文坛上,多有让人昏昏欲睡的文字,让人尴尬无比的文字,让人心境变得猥琐龌龊的文字,而小波的文字像一股清风,为人带来欢乐,带来纯粹,带来哲思。</h3> <h3>  王小波的少年时代赶上文革,在文革中他插过队,后病退回城,当过工人,考过大学,又出洋留过学,可以说那一代人所经历的他全赶上了,这份丰富的经历为他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h3> <h3>  俗话说文如其人,读王小波的文章,仿佛看到一个聪慧的年轻人坐在礼堂的边缘,台上领导滔滔不绝,吐沫横飞,但是当领导无意间瞥向年轻人的时候,那脸上的一丝邪笑和看穿一切的眼神让领导慌了神,忘记了下文。这就是王小波,挡不住的聪明,洞悉一切却只是微笑和沉默。其实这种人是领导最不喜欢的。</h3><h3><br></h3> <h3>  王小波是沉默的,但是他用文字表达他的思想,传输他的智慧。他有很多精辟的话,譬如:知识虽然可以带来幸福,但假如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众所周知,我们的花一般的孩子们是怎样地每天吃着这种药丸子,药丸子吃下去,有的被消化,有的吐出来。老师们教育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等等。想象不出,不是主动索取的知识怎能深入,怎能创新,怎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伴随着药丸子长大的中国孩子,虽然在做题上独领风骚,但是在创作领域却是默默无闻。遗憾的是,我们至今仍在亲自炮制各种药丸子,给孩子们灌下去……</h3><h3> </h3> <h3>  王小波崇尚平等,崇尚自由的精神世界。他认为能够带来思想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比这再低一档的东西,只会给人带来痛苦,而这种低档货,就是出于功利的种种想法。王小波也许想不到,在他去世二十年后的今天,功利这个词已被演绎到了极致,人人都会用“崇高”来替代这个词,给一切乌烟瘴气穿上华丽的外衣,智慧睁着双眼,成为沉默的大多数。</h3> <h3>  在今天泛滥的读物中,能读到一本触动心灵,启迪思维的书实属不易,更何况它还是幽默诙谐的,在风趣的语言中带来严肃的观点,让读者在笑意中思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