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九天(5)飞鸿踏雪泥,敦煌博物馆

懶人國%逍遥王

<p>【作者:懶人國%逍遥王,微信13851883597】</p><p>敦煌文化博大精深,带着懵懂去了一次莫高窟,现场感觉很震撼,出来后却记忆很模糊了。还好之后又去了两次敦煌博物馆,对敦煌的古代文明这才有了一些更深更全面的了解。本文整理了部分图文,一方面可以供自己加固记忆,另一方面也供有兴趣的朋友简单粗略浏览。</p> <h3>博物馆的整个外形融合了长城、烽燧、古城堡等古建筑风格,庄重而美观,内部是以《华戎交会的都市》为展览主题,共设有1个序厅和5个展厅。</h3> 序厅 <h3>序厅包括了前言、“华戎交会的都市”为主题的浮雕、敦煌及周边文物分布图、古代大事年表、历代建制沿革表。主要介绍敦煌的史前文明,和早期的居民羌戎、乌孙、月氏族以及匈奴在敦煌的活动概况。</h3> <h3>双耳平行波纹罐(新石器时代)</h3> <h3>双系葫芦网格纹壶(新石器时代)</h3> <h3>鸟型红陶罐(青铜器时代)。鸟型与鸟形,还是有区别的。</h3> 两汉敦煌的大发展 <h3>两汉是敦煌历史的新纪元,大量图板和出土文物展示了丝绸之路的繁盛,全方位介绍敦煌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敦煌人的生产生活和佛教东渐。</h3> <h3>班超(32-102年),曾出使西域,为开拓和维持汉代与西域关系、促进民族融合做出巨大贡献,东汉著名军事家和外交家。</h3> <h3>悬泉置遗址(模型),是一个方形小城堡,位于安敦公路甜水井道班南侧1.5公里处的戈壁荒漠中,吊吊泉沟口西侧,是汉唐时代安西与敦煌之间往来人员和邮件的接待与中转驿站。清代以后悬泉置被称为“吊吊水”、“贰师泉”。“置”即驿站。</h3> <h3>河仓城遗址(模型),俗称大方盘城,建于西汉,位于敦煌西北60公里处的戈壁滩中,西距玉门关(小方盘城)15公里。河仓城是汉代至魏晋时期(前104-420年)玉门关一带乃至西部边防线上的重要军需储备仓库,把守玉门关、阳关、长城、烽燧以及西进东归的官兵全部从此库中领取粮草衣物等供给。</h3> <h3>历书(汉代),敦煌清水沟出土。</h3> <h3>氾胜之(生卒年不详),汉朝山东人,因其子氾辑任敦煌太守而全家搬迁,在敦煌推行雪水拌种法和积草制绿肥法,使敦煌粮食大获丰收,并把多年农业经验编辑成《氾胜之书》,这是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农书。书分十八篇,记载了黄河中游地区耕作原则、作物栽培技术和种子选育等农业生产知识,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对促进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h3> <h3>铜犁(汉代),敦煌沙州故城出土。</h3> <h3>铜牛车(汉朝),敦煌南湖出土。</h3> <h3>陶鼎(汉代),敦煌南湖营盘林场出土。</h3> <h3>张芝(?-192年),敦煌郡人,东汉著名书法家,被誉为“草圣”、“草书之祖”,其书法被誉为“一笔书”。出身于官宦家庭,勤学好古,淡于仕进。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的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张芝与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h3> 魏晋南北朝敦煌的继续发展 <h3>这一时期虽然政权更替频繁,但因历代统治者的需要和精心治理,敦煌依旧是丝路的商业重城和经营西域的基地,经济文化持续繁盛,丝路继续保持畅通与繁荣。这阶段的出土文物十分丰富,花砖、将士兵器、生活用品等较多,突出的有精美别致与研究价值溶于一身的镇墓罐、多姿多彩的鸡首灶、古代边关将士使用的铜弩机、反映古代现实生活状况的陶仓、华丽的丝绸等等。</h3> <h3>铜鸠(魏晋)</h3> <h3>铜乌龟(魏晋),敦煌三号桥墓葬出土。</h3> <h3>龟(魏晋)</h3> <h3>青龙(魏晋)</h3> <h3>白虎(魏晋),敦煌佛爷庙墓群出土。</h3> <h3>赤雀(魏晋),敦煌佛爷庙墓群出土。</h3> <h3>飞鱼(魏晋),敦煌佛爷庙出土。飞鱼原名万鳝。</h3> <h3>采桑图壁画砖(魏晋),敦煌骆驼城南墓群出土。</h3> <h3>宴乐图壁画砖(魏晋),敦煌骆驼城南墓群出土。</h3> <h3>赠刀图壁画砖(魏晋),敦煌骆驼城南墓群出土。</h3> <h3>播种图壁画砖(魏晋),敦煌骆驼城南墓群出土。</h3> <h3>牛车出行图壁画砖(魏晋),敦煌骆驼城南墓群出土。</h3> <h3>托山力士(魏晋),敦煌机场墓群出土。</h3> <h3>河图(魏晋),敦煌佛爷庙墓群出土。</h3> <h3>莲花藻井(魏晋),敦煌机场墓群出土。</h3> <h3>左起:陶仓(北魏)、陶灯(西凉)、陶盆(后凉)</h3> <h3>镇墓罐(魏晋)。魏晋时期严禁墓前立碑,因而埋入墓中的镇墓罐也起到了墓志作用,镇墓罐内一般装有面粉、粟粒、云母片等所谓的神药,个别的装有铅人,瓶腹文字多用朱色或墨色直接书写在腹部,镇墓文多少不等,多者百余字,少者仅数字。文字的文体和内容比较固定。一般都详细记载死者姓名和生卒时日,对考古、断代等价值很高。镇墓罐往往成对使用,置放在墓主头部、脚旁、枕内或尸床内,流行于东汉魏晋时期。</h3> <h3>镇墓罐中的云母片(后凉),敦煌佛爷庙湾墓群出土。镇墓罐的作用在于使生人家宅安宁,死者冢墓稳定,以“天地使者”的名义为主人解罪,为死者求福,安慰并约束亡灵,使其认识生死有别,勿事纠缠。云母片等是巫道术的法具。</h3> <h3>北凉石塔残片(北凉),敦煌三危山王母宫出土。</h3> <h3>单道开(生卒年不详),东晋人,敦煌历史上著名的高僧大德。很小就有隐遁之志,后来上山修行和推广道术,绝食辟谷,最初吃柏实和松脂,然后吃细石子,一天吞几颗或者几天吞一次,如此七年之后,可以不畏寒暑、昼夜不睡,一日能行七百里。当时一起学习吞吃细石子修道的有十多人,十年之后或死或退,只有单道开坚持到最后并成功。后赵的石虎死后国家动乱,单道开在公元359年率徒南渡建康,后至南海罗浮山,一百多岁时卒于山舍。</h3> 隋唐五代时期敦煌的繁盛 <h3>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时期,处于中西交通枢纽的敦煌,社会生产、经济文化也达到了顶峰,成为名副其实胡商云集的商埠重镇、丝路明珠。五代时期敦煌地方政权频繁更替,先后经历吐蕃统治、张议潮归义军政权、西汉金山国、瓜沙曹氏政权等重大历史事件,可算是当时中国历史的浓缩。展厅展示了这一时期的料珠、围棋、玉器、陶器、牵驼俑等一些珍贵文物。</h3> <h3>莲花砖(隋朝)</h3> <h3>陶女俑头(唐代),敦煌苏家堡出土。</h3> <h3>彩绘陶俑(唐代),敦煌飞机场墓葬出土。</h3> <h3>陶俑(唐代)</h3> <h3>陶俑(唐代)</h3> <h3>陶牵驼俑(唐代),敦煌铁家堡出土。</h3> <h3>陶牵驼俑(唐代),敦煌铁家堡出土。</h3> <h3>玄武砖(唐代),敦煌机场墓群出土。</h3> <h3>伏龙砖(唐代),敦煌机场墓群出土。</h3> <h3>天马砖(唐代),敦煌三危山老君堂出土。</h3> <h3>天王俑(唐代)</h3> <h3>天王俑(唐代)</h3> <h3>镇墓兽(唐代),敦煌苏家堡出土。</h3> <h3>镇墓兽</h3> <h3>镇墓兽</h3> <h3>西域货币</h3> <h3>凤纹砖(五代),敦煌三危山老君堂。</h3> <h3>张议潮(799-872年),敦煌汉人,世居河西,出身望族,唐末民族英雄。少有大志,熟读兵书,散尽家财,率领沙州各族人民起义,驱逐了盘踞河西地区的吐蕃,收复瓜、沙、凉等十一个州重回大唐,开拓疆土四千余里。</h3> <h3>莫高窟的营造。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敦煌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断岩上。公元366年前秦沙门乐僔始凿第一窟,之后又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十一个朝代十四个时期营建,窟群全长1600多米,735个洞窟中,现存有壁画雕塑的洞窟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h3> <h3>莫高窟第45窟彩塑</h3> <h3>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荒废。</h3> <h3>牢狱图,莫高窟45窟南壁</h3> <h3>各国王子听法图(唐代),莫高窟103窟。</h3> 沙州回鹘与西夏对敦煌的统治 <h3>公元914年,金山国亡绝嗣,沙州长吏曹议金取代节度使地位,统领沙州、瓜州,附庸于回鹘。11世纪初,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开始崛起,1036年攻占瓜、沙、肃三州,尽占河西。西夏统治敦煌一百多年期间,重视经济发展,崇信佛教,不排斥汉文化,所以莫高窟和榆林窟也保存着丰富而独特的西夏佛教文化。</h3> <h3>宋代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败,汉唐以来敦煌兴盛的经济文化开始走向衰落。元、明时,蒙元政府曾对敦煌进行有效的经营和管理,使敦煌这个通西域的门户再次畅通,敦煌的经济文化又曾繁荣过一个阶段。</h3> <h3>铜钵(元代)</h3> <h3>铜单耳罐(元代)</h3> <h3>梵文沙符木刻板(元代),敦煌马圈湾出土。</h3> <h3>古藏文六字真言石经板(元代),敦煌马迷兔出土。</h3> <h3>金鼠吐宝天王像(元代)</h3> <h3>双佛(元代)</h3> <h3>善业泥(元代),敦煌莫高窟出土。</h3> <h3>宋代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败,汉唐以来敦煌兴盛的经济文化开始走向衰落。元、明时,蒙元政府曾对敦煌进行有效的经营和管理,使敦煌这个通西域的门户再次畅通,敦煌的经济文化继续繁荣过一段时间。</h3> <h3>释迦佛铜造像(明代)</h3> <h3>四臂观音铜佛像(明代)</h3> 清代对敦煌的开发 <h3>1528年明朝封闭嘉峪关,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从清康熙时起,清朝开始经营西域,嘉峪关外地域渐次恢复,1718年平定新疆,1723在敦煌设沙州所,1725年改沙州卫,并从甘肃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1760年改沙州卫为敦煌县,敦煌经济开始恢复。</h3> <h3>从川陕总督岳钟琪将甘肃五十六个州县移民建县起,通过文物和图片展示清王朝开发敦煌的来龙去脉和藏经洞的发现,真实反映清代敦煌的社会面貌。重点介绍了馆藏敦煌遗书,展现敦煌学的艺术魅力。</h3> <h3>清代卫城(模型)</h3> <h3>石羊(清朝)</h3> <h3>左起:铜壶(清代)、铜兽尊(清代)、高脚铜灯碗(清代)</h3> <h3>铜鎏金坐佛像(清1686年)</h3> <h3>铜钟(清1730年)</h3> <h3>诰命(清1806年)</h3> <h3>肃州总兵赵官印(清代)</h3> <h3>玉雕关羽像(清代)</h3> <h3>铜胎掐丝珐琅瓶(清代)</h3> <h3>铜铃(清代)、鼻烟壶(清代)</h3> <h3>王圆禄(1849-1931年)道士,1897年在莫高窟新建太清宫,1900年与助手发现藏经洞,为了保护莫高窟,向各级官员和慈禧上书报告与求助。不幸的是,国内官员无人重视,而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却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买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当斯坦因的学术报告和探险经历震惊全世界之时,清廷命官这才懂得了其重要价值,但他们不是考虑如何地保护它,而是千万百计窃为己有。一时间偷窃成风,文物流失更加严重,连画家张大千也加入了破坏的行列。1910年清政府决定把剩余的敦煌文物全部运往北京保存,而运送途中,几乎每到一处都失窃一部分。虽然王道士卖文物所得钱财全部用于保护洞窟,虽然被卖出的文物也在各国博物馆得到了妥善保存,但是这种行为一直饱受争议和责难,有人称其为莫高窟保护神,也有人称其为中华千古罪人。</h3> <h3>蒋孝琬(?-1922),俗称"蒋师爷",1889年在新疆莎车衙门任职。斯坦因第二次中亚探险进入新疆,蒋以助手身份与斯坦因同赴敦煌,协助处理庶务、疏通关系和欺骗王道士,在王道士连续几年上访求援保护莫高窟无果的时候,撒谎说斯坦因崇拜唐玄奘特地从印度沿古丝路探寻而来,可以出资和保护莫高窟的佛教文物,付与王圆箓30英镑,共掠夺藏经洞经卷九千余及佛画五百余件,打包二十九箱带走。1915年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险时,从王道士处又骗买570余卷敦煌写本带回疏勒,蒋为之整理。</h3> <h3>唐书地理志(唐代),莫高窟十七窟出土。</h3> <h3>《敦煌县志木刻板》(清代)</h3> <h3>大乘无量寿经,莫高窟17窟。</h3> <h3>敦煌遗书P.3620,复制品。</h3> <h3>十万颂第一卷十二品。</h3> 博物馆其他厅 <h3>范燕燕丝绸艺术中心</h3> <h3>娘本唐卡艺术展。《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作者:娘本,种类:黑唐,尺寸:76cm×104cm。</h3> <h3>《释迦摩尼供养图》,作者:娘本,种类:黑唐,尺寸:93cm×129cm。</h3> <h3>纪念品销售</h3> <h3>历史是写人的,历史也是人写的。重要的是,你会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