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拥兵百万还手握上千核弹,为何不曾南下中国?这回全清楚了

铁血军事网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中国和苏联这两个同样信仰马列主义的国家曾经交恶过,两国数百万大军陈列在七千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对峙了近三十年。“苏联陈兵百万”成为了那个时代经历着最深刻的记忆之一。 20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开始陷入越战泥潭,建立起了庞大核武器库的苏联,在冷战对峙中开始占据优势。对于中国这个“不听话的小弟”,苏联自然是怎么看怎么不爽,终于在1969年挑起了边境冲突,准备在珍宝岛给中国点教训。 结果却是让苏联人始料不及,装备上占据优势的苏军居然连战连败,伤亡超过了中国军队,还被中国炮兵撸死了一个上校,就连最先进的T-62主战坦克都被中国军队缴获去了一辆,让苏联颜面扫地。 珍宝岛停战后,苏联一直耿耿于怀,半年后策划了“铁列克提事件”,靠着绝对优势兵力和偷袭扳回一局。此后,苏联便不断向中苏边境增兵,最终达到百万之众。 冷战中的苏联陆军那就是噩梦般的存在,“一周推过莱茵河,半月饮马英吉利”可不是说说的。此外,苏联拥有的中远程核导弹也足以覆盖中国全境,以当时苏联核弹头的数量,足以把中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核一遍,但苏联直到解体都未曾南下进攻中国,又是为何? 首要功臣当属中国的“两弹”了,原子弹、氢弹和导弹的研制成功,让中国具备了可靠的核反击能力,中国的导弹射程和核弹头数量或许覆盖不了苏联全境,但摧毁苏联远东和中亚地区的主要城市,瘫痪西伯利亚铁路还是能够做到的。 更重要的是,中国军队拟定用战术飞机将核弹头丢到入侵者头上,比如定位前线攻击机的“小强”就曾进行过空投氢弹的试验。直接将苏联的进攻部队化成灰烬,这一要命的方案让苏联始终定不下南下的决心。 除了核盾牌之外,中国维持着庞大的常备军,其中主力部队大部分部署在靠近苏联的“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38军、39军、27军、16军、63军……这些在解放战争表现出色,又在朝鲜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王牌部队,几乎都被部署在三北地区随时准备迎战苏联。 针对苏联军队的钢铁洪流,中国军队格外重视反坦克武器的配置,尤其是40火箭筒和红箭-73反坦克导弹,不仅装备范围广,而且储备数量极为庞大,以致于直到现在仍有部队在使用着这两种已显落伍的反坦克武器。此类情况还出现在防空武器上,37高平、57高炮、红旗-2防空导弹,这些军迷们看了几十年的现役装备,迟迟换装不完,就是因为那时候生产得太多太多了。 ▲至今还在用的40火箭筒 产量过大,便涉及到了另一个时代印记,那便是防备苏联进攻背景下的全国备战。在“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备战思想下,大量企业转为军工生产,生产出了足以应对世界大战的武器和弹药基数。在距离边境较远的四川、贵州、青海、云南等大后方展开规模宏大的三线建设,确保一线区域失守后依旧能够战斗下去。 中国这副拼命的架势让苏联胆怯了,美国打个游击战初级水平的越南都被拖得精疲力尽,中国的游击战水平可是宗师级的,苏联打进了中国哪里还能好过? 更何况在苏联的西面,还有一个高度警戒的北约,苏联想着饮马英吉利,北约可也在想着有朝一日能够踏平莫斯科。一旦苏联陷在了中国战场,背后被北约咬上一口,那可能会要了苏联的老命。毕竟,到了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苏联国内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了。而这些愈积愈厚的问题导致了苏联的轰然倒塌,让中国北方的威胁终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