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一位好校长等于一所好学校”,真实情境却是:一位好校长,首先要学会发现并赋能一支优秀的中层管理团队,在他们的引领下,各部门高效运转,有机配合,学校才能生机勃勃,动力十足。<div><h3> 为此,8月15日,三角湖小学教育集团全体行政干事及年级组长团队一行42人,相约郑州市金水区艺术小学,共赴一场全方位提升学校领导力的主题峰会——《决胜在中层》。</h3><h3><br></h3></div> <h3> 上午,峰会论坛围绕关键词“赋能”展开,四位专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分享了他们的教育管理智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564fa"><b>《为中层赋能 领导优于管理》</b></font><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564fa">——万玮 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校长</font></h3> <h3> 万校长认为,领导应优于管理。领导者的眼光需更多地向前、向上、向外。好的领导力不是管和理,而是激励与赋能,从而使其升级认知能力,构建协作文化,开拓生长空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1564fa">《组织结构如何为中层赋能》</font></b><br></h3><h3><font color="#1564fa">——陈罡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教体局副局长</font></h3> <h3> 陈局长在一次次组织机构变革中提炼出了“协商管理”的理念,让组织机构调整为教师的自我实现服务,实现了从“用人干工作”到“用工作育人”的转变。</h3> <h3><b><font color="#1564fa">《从“后勤”到“服务”:系统建构成就专业高度》</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564fa">——赵飞 贵阳海嘉国际双语学校运行副校长</font><br></h3> <h3> 赵校长推动后勤工作从“后”到“前”,从“勤”到“文”,从“干”到“专”,做到了把人弄对,把体质弄顺,把生态弄好,让繁杂的后勤工作成为学校发展的有力支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1564fa">《拓展维度,聚焦一线,赢在中层》</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564fa">——李斌 蒲公英教育智库总裁</font><br></h3> <h3> 李总用9个生动的故事向我们讲述了蓝继红老师的探索之路,并总结出校长赢在中层的七步法:理解中层,看见角色痛点,卷入参与热情,实现合理遴选,夯实岗位职责,提升行动维度,赢得中枢动力。</h3> <h3> 下午的论坛围绕关键词“创变”展开,更加具体深入地剖析了作为中层干部所应扮演的角色。</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1564fa">《明确主题 落实过程 助力成长》</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564fa">——武凤霞 江苏无锡东林小学校长</font><br></h3> <h3> 武校长作为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始终目标明确,界限分明地指导着学校的教科研工作:立足问题,凝练主题,助力教师站在教学的高处;明晰主题内涵,做好顶层设计,让教师的研究有内容;分解主题,形成系列专题,让研究扎根在课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1564fa">《成就教师专业成长,我们这样落地创意》</font></b><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564fa">——杨静 湖北宜都创新实验学校科研主任</font></h3> <h3> 杨主任将学校科研工作定位为:支持、服务、引领、搭台的创新性工作。而科研工作更大的意义始终在于成就教师专业成长,让每位教师找到自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1564fa">《项目负责制引领教师专业创新发展》</font></b><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564fa">——梁勇 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南山)第二实验学校副校长</font></h3> <h3> 梁校长通过实施课程项目负责制,构建统整项目课程,让每位教师都有成为课程引领者与管理者的机会,为教师赋责、赋权、赋能、赋利,实现教师专业创新发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1564fa">《有效年级管理的五个支点》</font></b><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564fa">——赵桂霞 山东歌尔教育集团总校校长</font></h3> <h3> 赵校长在报告中分享了创新年级管理的五个支点:开“三会”,“晒”作业,做“鲶鱼”,“创”契机,“巧”落实。</h3> <h3> 一天八场报告,干货满满,深入浅出。老师们听得认真,记得仔细,感悟颇多。</h3> <h3> 今天的培训确实精彩无限,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分解和转化。
武凤霞校长讲到的分解主题,形成系列专题,让研究扎根在课堂这一点让我感触很深,作为学校领导,不论是校级还是中层,面对任何工作任务都要有分解任务的能力,不能简单的做事,否则就会做了但又像没做什么一样。
世上无不可拆分的任务。以后的工作要多像武校长学习,学着像她那样分解任务,把事情做深入,做精致。先画思维脑图,开始乱一点都没关系,花上半天时间去梳理,然后把小的聚类,大的分解,总是可以总结出来一个合理的分拆的。好的分解也都是总结出来的。
而转化是赵桂霞校长在“有效年级管理”中提到的,作为年级组长的职能中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上传下达,但是有些工作如果只是简单的转发,复制粘贴或是截图转发,虽然省时省力,但是缺少巧劲,落实效度无法保证,年级组长要学会把学校的事情转化后再发布到本组,这才能更有效的落实各项工作。<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余娟</h3> <h3> 陈罡老师以“碳因结构不同,而有了石墨与钻石之分。”为例,告诉我们:建立合理优质的组织结构才能为管理赋能,中层干部要学会在协商管理中服务他人,成长自我。赵贵霞老师所谈的年级管理的五个支点诠释了年组工作的意义,当然,年级管理的智慧远不止赵老师说的五个方面,更多的需要年级组长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与探索,同时学校要放手并给予帮助。任何工作离不开沟通,学习赵老师的7个沟通之法将会让我们的管理之道更为畅通。我也非常欣赏杨静老师的”分享”之道。让老师们”上台”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快方式。对老师的培养要变”挖掘”于”激活”。<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张小红</h3> <h3> 今天有幸聆听了武凤霞校长的讲座《让教研有主题,让成长有路径》,内容翔实又具说服力,让人感触颇深。武校长带领其团队立足校本,既前瞻又务实地推进科组建设和课题研究,从顶层引领规划到实践研究到反思总结,一系列流程合理规划,科学引领,注重实践,成果突出。叹服武校长的教育智慧、教育干劲和教育情怀!<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舒红美</h3> <h3> 今天的演讲围绕“赋能”“创变”展开,认真聆听了8位专家的演讲,我叹服,叹服他们清晰的思维逻辑和深厚的教育理念;我敬仰,敬仰他们与时俱进的教育变革和日益浓郁的教育情怀。通过学习,我收获满满。学校的领导团队需要具备以下的思想和能力: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权责分明,合作共赢;赋能认知,扬长避短;立足问题,深入研究;善于发现,智慧引领;卷入热情,激发潜能;营造磁场,助力成长……让我们一起携手,带着学习的营养滋润我们的工作!<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张海霞</h3> <h3> 万玮老师在学校“平而不庸,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在实践中总结出管理的真谛,即每个人都与众不同,帮助他们扬长,在困境中赋能,在顺境中生长。体现了生命价值的激励与赋能。
管理即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讲究结构,艺术贵在创新。陈罡专家通过学校组织结构的重组与创新,让优化组织结构促进人的发展。
赵飞专家通过讲述一个个后勤工作案例,从把人弄对、把体制弄顺、把生态弄好三个方面向我们阐述在系统建构中成就从“后勤”到“服务”的专业高度。作为学校服务者的我受益匪浅,对今后服务工作的开展有了更多的启示与借鉴。
无论是上午“赋能”专题讲座,还是下午“创变”专题报告,让我感受到管理与教育的真谛是在于唤醒与激励人的生命正向的价值追求。在学校里,人需要被看见,人需要被尊重,人需要被赋能。<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陈群</h3> <h3> 一天时间,八个报告,会场鸦雀无声,座无虚席;二大板块,主题鲜明,满满的收获与启迪,引人深思:要做学习研究型的教师,立足自身,深入科研,激发潜能;要做智慧型的中层,权责明晰,立足定位,赋能认知。</h3><h3> 学习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学习也不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是为了更好的世界。<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左芳</h3> <h3>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收获很多。学校的领导团队需要具备以下的思想和能力:顶层设计,合作共赢;扬长避短;智慧引领……时刻要充满激情的投入到工作中,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干。<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程伟</h3> <h3> 实效且高效的培训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着干涸的心田,让我受益匪浅。忙碌而繁琐的工作让我们埋头苦干,常常忘了静下心来思考,去改变。赵桂霞校长精辟且睿智的讲解,让我知道了不论是老师还是管理者都应该学会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科学高效的管理,多传递正能量,树立身边的标杆,善于抓住每一个契机,删繁就简巧妙地落实领安排的任务,用智慧将细节和关键事件艺术化,这样才能让我们从繁琐低效的忙碌中解脱出来。<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汪月辉</h3> <h3> 有幸聆听了8位专家的智慧讲座,且听且思,期待能够消化内化,积淀于心。欣赏赵桂霞老师有深度的追问、随机应变的能力、高度的总结提炼,她让我感受到沟通的艺术和魅力,这也是我们必须具备的能力。李斌老师聚焦一线,拓展维度,学校变革的智慧,是学会强化中枢,调动中层,全校为一线教师和学生服务,找准了角色定位,想必工作效能也能大大提升。做真正的学习者,也为自己赋能,努力创变!让我们“平而不庸,和而不同”,让自己让身边的人实现自身独特的价值!<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黄妍妍</h3> <h3> 原本固化的思想在一天紧凑而充实的学习中悄悄的拔节,报告间最让人钦佩的是专家们丰厚渊博的知识建构、高屋建瓴的思想意识、治学严谨的学术风范,甚至一颦一笑一投足,所形成的独有的人格魅力!其中杨静老师在教科研的道路上做出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改变机制,明确定位,营造磁场,运用工具,让理念运用于现实,让创意研究落地生根,真正的成就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想一位中层干部能如此,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甘当幕后的勇气和创新思维的意识,便能做好上下级中间的桥梁作用,营造一个各就各位,各负其责的团队工作氛围,为学校发展助力!<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付玉村</h3> <h3> 八位专家的八场报告,立场不同,各有侧重,但或多或少都在传达着一个共同的信息——主动思考,敢于突破!</h3><h3> 陈罡局长说,我们要习惯于不习以为常,同样的组织结构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校,要突破惯性思维,真正打破形式,为学校发展需求服务;杨静主任说,要做有想法的教师和干部,不是领导让我干什么就去干什么,要自己去发现我可以干什么,以及我如何才能干得更好……</h3><h3> 作为教师,当你眼中有问题时,你才有可能抓住实现突破的契机;作为干部,当你眼中有人时,一切都会成为资源。</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周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