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h3><h3> <b> 范阳堂邹氏宗谱</b></h3><h3><b> </b></h3><h3> <b>长阳马鞍山支系<br></b><br> </h3><h3> </h3><h3><br></h3><h3> 二 0 一 九 年 八 月 </h3><h3><br></h3><h3><br></h3><h3> 编 者 的 话 </h3><h3><br></h3><h3> 本人在一次走亲戚时,偶尔发现了一本1977年人工毛笔抄写的简易邹氏谱书,于是引起了我的联想,如今不少人特别是年轻 人没有见过族谱,不知家族的老祖宗是谁?从何而来?后人现状怎样?我也未见到过族谱,只听说梅山邹姓和马鞍山邹姓是一个祖宗,为了弄清族谱,我准备收集整理一套族谱资料。 仅有一本不完整的手抄本族谱是不能整理出完整的族谱资料,那就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在马鞍山、梅山在林中看碑文。但在建国前五十年,由于战争不断,国无宁日,民不聊生,碑文记载只在1895年至1930年之间。建国后由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大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使相当一部分古坟遭到破坏,墓碑拆做它用,民间收藏的支谱也被焚烧或散失,我看的一本手抄本只重点记载了梅山居住的邹姓族史。收集《范阳堂邹氏宗谱长阳马鞍山支系》族谱有一定的困难。 对此,编者采取以下措施:倡导发起邀请函,提出本族族员参与搜集,提供资料(在整理资料期间,提供碑文50多处),提供本家族、本地方的登记资料,查本谱书的记载,看相互之间的联系差异,查古坟,碑文记载,分析族员的生活时间和活动空间。整理族谱,公益之事,凡参与者,在谱中载名鸣谢,千古留念,以告后人。凡愿购本资料的,需缴纳工本费。<br><br><b> 一、范阳堂邹氏长阳马鞍山支系考证:<br></b><br> 1、邹氏来源有二:一支出自子姓,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封邑为氏;一支出自曹姓,形成于战国时期,系以国为氏。 公元前11世纪,周公姬旦平定武庚的反叛后,把商旧都周围地区分封殷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建立宋国。宋国为子姓,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有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间地。微子启仙逝后,其弟衍继位,是微仲,三传至其曾婚公共,婚公共的玄孙正考父,为宋国上卿,历佐戴、武、宣三公,食邑于邹(今山东邹县东南),其后代有一支以他的封邑为氏,就是邹氏。此即《古今姓氏书辩证》所云:“邹,宋正考父后,食采邹邑,支孙遂以为氏。 古代有个邾国,亦称邾娄,系周武王封置的诸候国,开国君主是帝颛顼的后裔挟,初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于公元前614年由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县东南纪王城),至鲁穆公时,以邾与娄合间音为邹改名为邹。赵岐《孟子题辞》中所说“邾国至孟子时,鲁穆公改曰邹“即指此。按孟子的生卒年代推算,邾国改为邹国约在公元前327年至公元前289年之间。邹国于战国时期为楚国所灭,子汉国为氏,形成一支邹氏。此即《说文解字》所云:“邹本邾娄国,改为邹,后以为氏,帝颛顼之后所封”<br><br> 2、范阳邹氏来历 据邹氏族谱及有关资料记载:邹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源地附近即今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至秦汉时期,有一支迁至范阳(治所即今河北定西县西南城镇)所发展成为望族,,故邹氏人以“范阳”为堂号,西汉以 后,范阳邹氏逐渐南迁,至河南邹坊,繁衍成为一大聚落,汉代的邹廷,任襄阳(今属湖北)仅,在当地安家,至东晋时,其后裔有一支徒居雍州大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西晋有新野(今属河南)人邹湛,少以才学知名官至国子祭酒,少府。其子孙有一支徒居衡洲(今湖南衡阳)。东晋十六国时,由于战乱中原土族人举南迁,邹氏有一批人随之渡江,定居于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一些地方。<br><br> 3、邹氏长阳马鞍山支系来历 明初,朱元璋建立明朝是公元1368年,号称洪武帝到现在约600年历史,当时因战争造成各地人员分布不均,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强制迁徒下,据十四世玺忠碑文记载:茫无所考,独思诚迄,文彬为公由江右(即江西西部),吉安府(今吉安市)卢陵县迁湖北江陵石首两县之来祖,事业亦淹没难稽。 到了清初顺治丙申年(即1656年)八世主述圣(思成的后裔)出身于马鞍山,此后,八世主簿圣、望圣、信圣(思成后裔)先后出生于马鞍山,据谱书、碑文记载“八世祖簿圣为邹氏马鞍山支系(梅山)祖也,望圣为邹氏马鞍山支系(安丰)祖也,述圣为邹氏马鞍山支系(安丰大岑)祖也。 从清初顺治(1644年)到宣统(1912年),历经十代皇帝268年,民国37年(1912年至1949年)建国60年(1949年至2009年)这365年中,邹氏族员先后在马鞍山的黄家墩、杨柳池、马鞍口、葛沟、赵家窝、梅山的柳津滩、小河滩、白果园和建始县等地耕耘、繁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样形成了范阳堂邹氏长阳马鞍山支系。</h3><h3><br></h3><h3><b>二、有待于研究考察事项:<br></b></h3><br> 1、母子同葬一个地方 八世(簿圣)贺氏,九世世望同葬多宝寺(地点不祥) 九世(世望)谢氏,十世元贵同葬梅山肤杨树井 十世(元明)李氏,十一世之举,同葬于马鞍山黄知红屋后。 十一世(之国)毛氏,十二世士焕,同葬梅山碑湾。<br><br> 2、八世主述圣(生于顺治丙申年),葬马鞍山立碑为十四世助忠<br><br> 3、十四世发忠立“古人之墓”(1922年立)小碑两块,据资料分析,系八世望圣、九世世鹏墓地,地点杨柳池玖仁柴山处。<br><br> 4、文彬公之子思成至述圣无资料考察。<br><br> 5、碑文化:古人墓(令牌碑)立碑时间在1895年至1922年),七厢碑立碑时间1920年至1930年)<br><br> 6、邹氏宗谱的修编时间,修编人员无资料记载(“人”字辈改为“仁”字辈,约在民国时期)<br><br><b> 三、文彬公后裔在今后应该倡导的族风</b><h3></h3><h3><br></h3><h3> 在听谱、议谱、收集宗谱资料之时应承上启下、开拓创新、用通俗易懂、朴实感情的语言讲,应倡导八要八不要:<br><br> 一要孝敬老人,不要凶横虐待。晚辈应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应在法律范围和客观条件可能下,应从物质条件、精神慰籍、语言情感方面关爱老年人,力求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治,老有所乐。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切记不能野蛮不孝,否则应受到良知谴责和法律惩处。<br><br> 二要遵纪守法,不要违法违纪。我们要认真学法、用法,系统学习与家族密切相关的《婚姻 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义务教育法》、《妇女儿童保护法》等,注意收看电视,阅读报刊,增加自己的法律意识,正确运用法律约束自己和调解家族的各种矛盾。<br><br> 三要正直善良、不要见利忘义。为人处世,宽宏大量,与人们在钱财物的往来,要讲诚信,要真诚待人,不能欺诈利用,言而无信。<br><br> 四要勤奋学习,不要懒散消沉。人生在世,会当有业,无论从事哪种行业,都要立足本职,业成于精,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不能人生无志,不学无术。<br><br> 五要教子有方,不要只爱不教。 人人都望子成才,在当今科技时代,培养和教育好子女,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材。 <br><br> 六要扩大交往,不要自我封闭。彼此应相互学习和帮助,不要搞家族房头,也不要同乡共井,岁时不相往来。同时要扩大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交流,取长补短,博学多才。不能安居现状,不思进取。<br><br> 七要合理治家,不要顾此失彼。如今提倡以德治家,以法治家,公平公正,对家族的衣食住用要量人而行。切莫负债消费,入不敷出。<br><br> 八要弘扬族风,不要随心所欲。晚辈应学习先辈吃苦耐劳,敬为身基,礼为教本的传统美德。不论做什么事要合法有序,有章可循。上指国家法律,下至乡规民约。这次收集宗谱资料,使族员了解家族状况,按派序取名,有利于族员在生活、工作交往中辈份、称呼是否恰当。<br><br> 我是一名普通族员,由于时间和自身能力有限,资料难免有些错误,希望族员谅解。在这次收集整理家谱资料中,得到了族员永清、爱国、邹进、玖仁、进仁、俊仁的大力支持。在此资料成册之际,以深诚的谢意!<br><br> 《范阳堂邹氏宗谱长阳马鞍山支系》第十七世族员:邹炳仁<br><br><b> 派 序 </b><br><br>思 泰 浴 國 宗<br><br> 應 嘉 聖 世 元 <br><br>之 士 傳 忠 永 <br><br>其 仁 立 德 存 <br><br>文 章 光 祖 澤 <br><br>孝 敬 振 家 聞<br><br> 學 道 中 廷 録 <br><br>時 昌 作 棟 掄<br><br> 抄于十四世助忠、玺忠碑文</h3><h3></h3><h3><br></h3><h3><b>鄒公玺忠墓志銘</b></h3><h3><br></h3><h3>公諱玺忠鄒氏長邑治西馬鞍山人也,其世系出自漢唐以曆朝鼎革流離播遷傳代。茫無所考獨思誠迄文彬爲公由江右吉安府廬陵縣遷湖北江陵石首兩縣之來祖,事業亦淹沒難稽至公高祖元春生公曾祖之瑞號榮海徙居施南建始縣生公祖士高越三十年仍徙長陽黃家墱家韋小康乃制産于沙淌馬鞍口遂家爲士高生子五次諱傳進即公之父也,配李孺人蓋公爲人也,雖匿迹深山黃冠革。<br></h3><br>注:事隔百年,值得借鉴。<br><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h3><h3></h3> <p class="ql-block">作者爱人</p> <h3><ul><li>作者本人<br></li></ul></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