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望江雪

<h3>故乡印象之五</h3><h3><br></h3><h1><b>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b></h1><h3><br></h3><h3> —— 故 乡 人 的 衣 着 打 扮</h3><h3><br></h3><h3><b> 我的故乡地处温带,近些年冬天不太冷,水塘里很少结冰。但在我童年的记忆中,那时冬天要冷许多,时有一米多厚的大雪封门,屋檐下挂着一尺多长的冰棱,水塘里结冰后便能行人。印象最深的一次是</b><b>初冬突遇降温,母亲尚未做好棉鞋,我只好穿单鞋上学,教室里寒气彻骨,双脚象虫咬般又痒又麻,同学们纷纷不停地跺脚,课都上不下去了。</b></h3><h3><b> 故乡的冬天虽然寒冷,却没有取暖设备,各家既不盘炕,也不烧火炉,只靠添加衣物御寒。这样一来,家庭主妇的纺花织布、缝缝补补,对满足家人的御寒需求,便有了特殊的意义。</b></h3> <h3><b>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奶奶在堂屋当门盘腿纺花,母亲在织机上穿梭织布,两人协力浆线染布、量体裁衣、缝制衣服的情景,是家庭最温馨的画面,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得益于她们的辛勤劳动,才使家人免受风霜雨雪的侵袭,安然度过一个个寒冷的冬天。</b></h3> <h3><b>  </b></h3><h3><b>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商店里只卖布匹,没有成衣出售。故乡人在穿衣上有两个选择:一是花钱买“洋布”(机织布)做衣服,但洋布比土布贵许多,还要凭布票购买;二是自家加工制作粗布土衣。机织布色彩亮丽,结实耐用,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但要花钱,布票也不够用,遇到婚嫁大事,各家都要互相转借布票。当时街上有缝纫铺,能进去定做制服的,多为拿工资的“公家人”,一般人家消费不起,只能穿自家做的粗布土衣了。</b></h3><h3><b> 用现在的眼光看,各家各户手工制作的粗布土衣,效率低下,工艺落后,耗神费力,不好看也不耐穿,但在贫困年代是群众性的自保自救措施,是满足农村家庭保暖需求的不二之选。直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供应的日渐丰富,国家取消凭布票购买布匹衣服的限制后,家庭制作粗布土衣的活动才逐步消声匿迹。</b></h3><h3><b></b><b> 故乡人的衣着打扮,某种程度上能反映一个人的身份地位,俗话说,“远敬衣裳近敬人”。从衣着打扮上,故乡人大致可分为以下不同的族群:</b></h3><h3><b> 一是穿着体面的“公家人”。也就是有工资收入,不用下地干活的公社干部,学校老师,卫生院医生,社直单位职工等。他们的月工资虽只有三四十元,却比普通农民的收入高出十倍以上(农民的日工分值一角多钱,相当于月收入三四元),足以使人羡慕嫉妒恨了!他们穿着布料考究、剪裁得体的制服,代表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显得落落大方、很有风度,在穿灰布土衣的农村人流中很显眼,无形中引领了故乡人衣着打扮的新潮流。</b></h3><h3><b> 二是穿着光鲜亮丽的青春期男女。他们处于谈婚论嫁的年龄段,为了寻觅心仪的对象,力求通过衣着打扮塑造亮丽形象。相亲时,小伙身穿新制服,悄悄借自行车、手表以充门面,姑娘打扮成电影《朝阳沟》中银环的模样,成为新的时尚。但毕竟条件有限,他们好景不长,当过新郎新娘后,便又俭朴度日了。</b></h3><h3><b> 三是穿制服为主的中小学生。那时故乡文化落后,全公社只有小学(1968年才办初中),入学率不到一半,女生只占学生不足一成,每班仅有三五个女生。中学生更为稀少,全公社能考上初中的只有十来个,还要到十几里外住校读书。在目不识丁的父辈们看来,小学生也算是文化人了,中学生更是人中龙凤,必须讲究仪表,家中再穷,也要为孩子做件制服。因此,上学的孩子在衣着打扮上,己能做到洋布土布衣服轮换穿了。</b></h3><h3><b> 四是穿粗布土衣的</b><b>农民。我们的父母一代及不上学的孩子,老老实实下地干活,整天与土坷垃打交道,汗水泥水交加,穿的粗布土衣又脏又破。那时有剃头挑子走街串巷,一个月左右轮到生产队,为大人小孩普遍理一次发。我们的父辈平时自己不理发,也不刮脸,总是胡子拉碴的,下地干活后更是灰头土脸,与穿着考究的“公家人”碰面时,不免自惭形秽,自卑感油然而生。这种心态,作为农家子弟的我有刻骨铭心的感受!</b></h3><h3></h3><h3><b> 我们的父母在穿戴上,还保留着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样式,棉衣多为黑、灰色。</b><b>男人们的衣着打扮通常是:头戴一撮揪的圆棉帽或手巾,上身穿对襟棉袄,左襟右襟贴身搭在一块,有两排布扣也不用,用一条布带子拦腰束紧,腰里别个大烟袋,胸口露出一块冻得通红的皮肤;下身穿肥大棉裤,膝盖处顶的凸起一块;脚穿粗布鞋,与古人的着装无甚差别。中老年妇女上身为偏大襟棉袄,下身穿束腿棉裤,脚穿尖头裹脚小鞋(那时四五十岁的妇女在解放前都裹成三寸金莲,解放后妇女才不裹脚);小媳妇们穿的衣服,则洋布粗布都有,颜色较亮丽,蓝白印花粗布衣服也很漂亮,款式也讲究一些。</b></h3><h3><b> </b></h3><h3><b> </b><b></b></h3> <h3><b>  </b></h3><h3><b> </b></h3><h3><b> 我们的母亲一代,</b><b>最注重经济实用,是最辛勤、最聪明、最节俭的一代。</b></h3><h3><b> 之所以说她们最辛勤,她们白天要下地干活,回家后还要饲养家禽,烧火做饭,然后又抓紧利用点滴空隙时间,轧棉絮,弹棉花,纺棉线,经纬线卷,安装织机,穿梭织布,浆、染、印、洗、晒布,直到完成从棉絮到棉布的华丽嬗变;再是</b><b>剪裁衣服,按照家人的身材量体裁衣,衣服式样都储存在脑子里,把握不大时,先用纸剪裁出衣物轮廓,在各个部位比划一番后,再动剪刀裁布;尔后</b><b>缝制衣服,比如做一双鞋,先用浆糊层层粘贴碎旧布料,制成约一指厚的鞋底芯,再用白布粘蒙住底与边,制成新的鞋底;然后在右手中指戴上类似戒指般的顶针圈,用针线密密麻麻地、横竖排列有序地纳鞋底,每一针都需在鞋底上一扎一扯一拽,耐心地、重复地做着这一套劲作,直至针线布满整个鞋底,如此下来,纳一双鞋底须花费三五天的功夫。若是家中人口多,主妇只有点灯熬夜,为家人加班做衣服了。</b></h3><h3><b> 之所以说她们</b><b>最聪明,</b><b>她们都是无师自通,靠悟性积累经验,摸索着纺花织布,染布印花,裁剪服装,描红绣花,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心灵手巧的家庭主妇,还会养蚕并染出五颜六色的蚕丝线,在衣服上绣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如缝制婴幼儿的老虎帽与老虎鞋,女孩穿戴的绣花鞋、香囊、肚兜及色彩绚丽的绣衣,华贵的嫁衣等,这些技能至今仍在少数民族地区留存。那是个盛行“私人定制”的年代,工厂化批量生产的成装尚未出现,旺盛的家庭需求,激活了母亲一代人的聪明才智,她们</b><b>比赛谁做的衣服款式新,谁能在村中胜人一筹,每件衣服都是“限量版”,极大提升了一代人的创新能力。</b></h3><h3><b> </b></h3> <h3><b>  之所以说她们最节俭,那时穿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縫缝补补又三年”,衣服上布满补丁是常有的事!各家孩子多,兄妹四五个是常态,往往是大哥大姐穿的衣服,因个头长高不合体了,依次传给弟弟妹妹穿。小弟小妹往往满腹委屈地哭闹一番,凭什么我老穿破衣服,太不公平了!传到后来,破衣服实在不能穿了,还舍不得扔,撕成碎片,留作做鞋底用,真正的循环利用,毫无浪费!</b></h3> <h3><b>  我们的妻子这一代,上过学的不足一成,大部分仍生活在故乡。她们自幼在母亲的薰陶下,学会了纺花织布,缝缝补补,养成了勤俭持家的生活习惯。与上一辈不同的是,她们大多会使用缝纫机,明显提高了生产效率;改革开放后,她们渐</b><b>从纺花织布的沉重负担中解放出来,逐渐变为以穿成衣为主,有较多的时间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了。</b></h3> <h3><b> 我们的姑娘儿媳这一代,多为独生女,自幼在父母的宠爱中长大,未见过纺花织布,未使用过缝纫机,基本丢掉了母亲一代的缝缝补补、穿针引线的技能,也丢掉了勤俭持家的传统习惯,变成了只穿成衣,追求新潮,讲究名牌的新一代。她们</b><b>普遍接受过学校教育,大部分人还坚守在故乡,小部分人通过高考上大学改变了命运,变成了城市人;还有部分人通过外出打工增加收入,有的学到技术后又返乡开服装厂,成为故乡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她们这一代在电视、电脑、手机的陪伴下长大,具有宽广的视野,良好的信息素养,较高的服饰鉴赏水平,是很有发展前途的新生代,在衣着打扮上,己经追求名牌服装了。</b></h3><h3><br></h3> <p class="ql-block"><b>  现在,我们的母亲一代多己作古,我们的妻子这一代也己步入中老年,我们的姑娘儿媳这一代正绽放着青春芳华。站在历史的角度,比较一下三代人的衣着打扮、生活理念与消费习惯,可以品味出寻常难以察觉的变化:</b></p><p class="ql-block"><b> —— 从家务劳动強度看,我们的母亲一代无疑是最辛勤的,他们不仅起早贫黑下地干活,喂猪喂羊,烧火做饭,还要加班加点为家人纺花织布,縫缝补补,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劳动,没有休闲的时间,是最无私奉献,最值得尊敬与歌颂的伟大女性;我们的妻子这一代用上了缝纫机,赶上了成衣套装市场繁荣的好年代,基本上消除了缝缝补补的家务劳动,有了一定的休闲娱乐时间,劳动强度低了许多;我们的姑娘儿媳这一代,则告别了繁重的家务劳动,衣着穿戴全靠购买,有了更多闲暇的时间看电影、网购、旅游或逛街了,生活的更加自由自在。</b></p><p class="ql-block"><b> —— 从衣着打扮看,母亲一代注重经济实用,不介意质地样式,能穿暖就行;妻子一代则开始讲究服装的款式与色彩搭配,追求新潮了;姑娘儿媳一代则讲究时髦,追求名牌,注重时尚,更加注意个性化的形象塑造了。</b></p><p class="ql-block"><b> ——从生活理念看,母亲一代是反消费主义者,崇尚勤俭节约,舍不得丢弃一点旧衣物,任何旧衣物都有存在的价值;妻子一代己有保质期意识,能忍痛淘汰一些旧衣物;姑娘儿媳一代则是超前消费主义者,疯狂地购物,任性地淘汰衣柜内装不下的新旧衣服,这都是不差钱“烧”的。</b></p><p class="ql-block"><b> ——从妇女解放的角度看,母亲一代被繁重的家务劳动束缚着,最辛苦,幸福感与自由度也较低;妻子一代则从纺织缝补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有了走亲串友,游山玩水的情趣,自由感与幸福度有了较大提高;姑娘儿媳一代则从家务劳动中彻底解放了出来,获得了广阔的自由与空前的家庭地位,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这恐怕是她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b></p><p class="ql-block"><b>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一瞬,故乡却发生了巨变:故乡人的衣着穿戴己由满足保暖需求转为讲究款式、追求体面,故乡姑娘小伙的时尚服饰己与城市青年差别不大,故乡的妇女解放事业获得了历史性的进步,故乡生活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这是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获得的巨大成就,我们可以用这些成就,告慰于创建共和国的英烈,让他们含笑九泉了!</b></p><p class="ql-block"><b> </b></p><h5><b><i> 2019年8月14日于徐州</i></b></h5><h5><b> ( 全文约4000字, 图片选自网络)</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