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真几何?

一介布衣

<h3>  中国四大名著的水浒,被世人津津乐道,耳熟能详。然而有多少人了解其故事背后的真实度呢?今天虫二先生就来说说北宋哪些事儿。</h3><h3> 宋江在北宋史上确有其人,也起义造反过,但规模很小,威力很大。很多史书、文人笔记里头都记录了关于宋江的一些零星记载。《宋史·徽宗纪》上记载宣和四年(1122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今山东)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h3><h3> <b>意思</b><b>是:</b>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淮南人宋江纠结一帮强盗侵扰淮阳的军队,宣和四年(公元1122)朝廷派遣将领张叔夜招安,宋江由于失利而同意招安。</h3><h3> 通过宋《宋史》的记载可知,宋江起义的时间在宣和元年到宣和四年。起义主要涉及的地域在太行山及山东及江苏北部一带,“横行河朔,转略十郡”。起义的首领是宋江。起义具有流寇性质,不一定有固定的根据地。起义的结局是严重受挫后投降。起义的规模虽然不太大,影响不小。《宋史•张叔夜传》对宋江起义记载尤其明确。宋江起义只有36人,没有水浒所说的108将。从居无定所的流寇行为分析应该也属小股人马。由于专打不平和杀富济贫的行为伤害多数贵族利益而对朝廷震动不小,因为古往今来有钱的权贵几乎都和京城官员有关系。宋江的行为有利于贫苦大众,故民间也赋予其神秘以及大势宣扬。</h3> <h3>  在同时期浙江起义军方腊的规模远大于宋江,具宋史记载也有数万之众。至于宋史记载,宋江投降后配合朝廷军队一起剿灭方腊是存疑的。虫二绝非信口开河,有东西佐证。</h3><h3> 1939年出土的《折可存墓志铭》颠覆了历史墓志铭中明确记载宋江并未去征方腊。</h3><h3> 折可存是在征方腊胜利后才抓捕到宋江的。所以有人认为方腊起义被童贯镇压后,他又一次起兵反宋。宣和四年(1122年),起义最终被折可存率兵镇压。宋江也遇害身死。同是史料,孰真孰假,史学界争论不休。但有两点是肯定的,宋江从发动起义到最后失败,只有一年多一点时间;起义失败不久,他便死去了。</h3><h3> 虫二认为, 宋史记载宋江陪朝廷一起讨伐方腊估计是为了提高全民觉悟而为之。</h3><h3> 宋史是成功者写的,虫二在其中发现一些不合逻辑的记载。比如民间口耳相传的(烛光斧影)和正史记载的(金匮之盟)</h3><h3> 赵匡胤是历史上最成功的篡位者,兵不血刃就盗取结义大哥柴荣的江山。可见其韬略非凡程度。这般深谋远虑的智者怎么会定下金匮之盟这样不合常的条约呢?</h3><h3>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发生在公元960年,当时的赵匡胤才32岁。母亲杜太后是公元961年去世的。就是说赵匡胤960年当皇帝的第二年母亲去世。母亲杜太后在弥留之际把赵匡胤和丞相赵普二人叫到病榻问赵匡胤:“你是因为什么原因得到江山的?”赵匡胤出于宽孝和安慰母亲,回答道:“当然是祖上积德,母亲教导有方。”杜太后严厉指正道:“母后是一个将死之人,不想听这些不切实际的奉承话,大家都心知肚明,是因为柴荣死时儿子柴宗训幼小才被咱夺取江山的,如果后周有成年的继承人,你能坐上龙椅吗?”赵匡胤连忙称“是是是,母亲所言极是。”</h3><h3> 杜太后接着说:“为了保证我赵氏国祚昌泰,你百年之后务必将帝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赵光义传给三弟赵光美,赵光美再将皇位传回给你儿赵德昭。”赵匡胤同意母亲的遗诏,并叫丞相赵普当面拟诏藏于金匮之中。这就是让后世争论不休的(金匮之盟)。请注意,杜太后的意思是如果赵匡胤死的时候儿子还小就按盟约执行。反之则否。</h3><h3> 只要稍懂宋史的人都不难发现其不合常理,宋太祖赵匡胤当时才33岁,这不是在当面诅咒一个年轻皇帝吗?当然,作为母亲杜太后的确是一个有号召力的女性。但杜太后死的时候赵匡胤大儿子赵德昭已经11岁,杜太后莫非认为儿子赵匡胤将不久于人世吗?就算金匮之盟确有其事,赵匡胤死于976年,儿子赵德昭已经25岁了。25岁的年龄也适合继位。嬴政不也是22岁亲政,不也能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吗?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来看,他也是自私的。就算当初答应母亲临终时要求,盟约条件是自己死的时候儿子还小才传给兄弟赵光义。但作为皇帝的他,见儿子赵德昭长大成人,大可名正言顺的毁约也是合情合理。虫二我列举以下几个疑点。</h3><h3> <b>疑点一:</b>杯酒释兵权发生于赵匡胤建隆四年(公元963)他只是剥夺了那些异姓兄弟及将领的军权,然而亲弟弟赵光义的权利不但没有削弱,反而给予更大权利。明知有密约赵匡胤应该防范弟弟才对。还有给予他更大权利这不合常理,。</h3><h3> <b>疑点二:</b> 赵匡胤在身体硬朗的情况下约弟弟赵光义到自己寝宫饮酒,第二天一早就传出突然驾崩噩耗。极不正常。</h3><h3><b> 疑点三:</b>赵光义继位就立即将哥哥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为什么如此迫不及待?</h3><h3> <b>疑点四:</b>赵光义一继位就赶紧将哥哥赵匡胤旧部们加官进爵,给侄儿赵德昭、赵德芳封节度使。把赵匡胤降罪的人员复职或赦免其罪。这是贿人掩实之举。</h3><h3> <b>疑点五:</b>赵德昭因为琐事而惹怒赵光义后“自杀”时年28。赵德芳也于公元981年“病死”时年23岁。赵匡胤死后5年内,两个风华正茂的儿子也随他而去。<b></b></h3><h3> <b>疑点六:</b> 金匮之盟为什么不在赵光义即位时候出现,而是在太平兴国六年才面世,赵光义刚刚继位时本来就战战兢兢,做了很多安抚工作,如果在继位时拿出来不更有说服力吗?</h3><h3> 唉,不想说了,从战争祸民的角度讲,赵匡胤完成统一有功于社稷。从仁义道德来讲他背信弃义似乎理遭报应。</h3><h3> 如果赵光义真弑兄夺位同样也报应不爽,五世孙赵佶(宋徽宗)可笑到培养一个历史上军权最大的太监童贯。这玩意儿虽然没有那玩意儿却惹得北宋提前灭亡。<br></h3><h3> 赵佶的儿子赵构建立南宋后,生理那玩意儿不争气。赵构也许觉得自己祖宗赵光义愧对太祖而导致本脉江山不稳。估计出于愧疚,所以收养了赵匡胤七世孙赵伯琮为养子设继承人,就是后来的宋孝宗(赵昚)赵昚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h3><h3> 冥冥之中把皇位还给了赵匡胤一脉。赵匡胤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皇位,最后在公元1279年还是以孤儿寡母的状况下被蒙古人夺取江山。</h3><h3> 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时,8岁的宋末帝赵昺被追到广东新会的海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大臣陆秀夫背着他跳海殉国。故事的结尾虽有佻语,绝非幸灾乐祸,我也同样感慨历史的无奈和给予悲者同情!</h3><h3> 还是那句话,出来混始终是要还的。我们这辈子尽量做事无愧于心,因果循环,报应不爽。</h3><h3> ———虫二先生</h3><h3> 眼睛困顿,不写了,下次接着唠嗑。</h3><h3><br></h3><h3> </h3><h3><br></h3><h3><br></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