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令飞雪化春水,迎来春色换人间

小白兔

<h3>  作为五十年代出生的我,看着57年出版的小说《林海雪原》长大,对小说林海雪原非常的熟悉,对精彩的章节可以说熟背如流,加上60年被拍成电影上映,再加上文革中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普及,戏中书中故事引人入胜,杨子荣的英雄形象深深地铭刻在脑海里,成为儿时的偶像,茫茫林海令我向往。</h3> <h3>  在小说中只知道杨子荣是山东人,而不知道是山东哪里人,这次到山东观光学习,参观孔繁森纪念馆后,在栖霞市抗大第二分校偶遇,岳飞31世嫡孙,山东烟台市文联副主席、秘书长,烟台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岳国峰,谈起山东近代叱咤风云人物时,说到杨子荣,他自豪地说杨子荣就是唵烟台牟平区文化街道嵎岬河村人。2011年11月,牟平区投资5000万元,新建了占地120亩的杨子荣纪念馆。纪念馆建筑面积4600m2,展馆面积3500m2,2013年4月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说着他引领我参观了杨子荣纪念馆。</h3> <h3> 杨子荣纪念馆座落在牟平区嵎峡河村东山上,因为这里是侦察英雄杨子荣的故乡。来到杨子荣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侧的一块巨型理石,上面镌刻着“杨子荣纪念馆”六个红色大字,沿着大道拾阶而上,道路两侧,青松翠柏,庄严肃穆;再往前行,是一座巨幅铜像,杨子荣身穿大衣,头戴棉军帽,左手微微握拳,右手按在腰间的匣子枪上,两眼炯炯有神注视着前方,仿佛随时准备击毙发现的敌情。杨子荣纪念馆的馆舍座东面西,馆体呈弧形,管内陈列分三部分——《序厅》,《光辉的历程——牟平革命史陈列》,《大智大勇——一代英豪杨子荣事迹陈列》。</h3> <h3>  纪念馆一楼正中的大厅是序厅,大厅中央是一座雕塑:白色的披风被风刮起了衣角,子弹上膛的手枪,余热犹存的的烟斗,翻开的图书,永远点燃的油灯,构成了一座永恒的历史丰碑。这些跟随着英雄穿林海、跨雪原、入匪穴、剿土匪的生活用品,让人睹物思情,倍感亲切,仿佛英雄并没有离我们而去,而是刚刚起身去了另一个房间。大厅的柱子上,是革命老前辈为英雄杨子荣的题词。</h3> <h3>  整个纪念馆通过照片、文字、浮雕、壁画、场景再现等表现手法,把英雄杨子荣从故乡牟平出发,瞒母参军,之后辗转东北剿匪,最后壮烈牺牲的故事展现地淋漓尽致,同时也详尽地向世人展现了全国搜寻英雄杨子荣的故乡,并最终尘埃落定牟平的细节</h3> <h3><br></h3><h3>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17年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现烟台市牟平区)城南嵎峡河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12岁的杨子荣迫于生计闯关东,1943年因在鞍山矿山为工友出气,毒打日本监工,被迫逃回家乡。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命令山东派遣主力部队开赴东北。为了补充部队兵源,烟台各县发动了大参军运动。杨子荣得知村里组织报名参军的消息后,没等跟家里人商量,就毅然报了名。不过报名时没用“杨宗贵”,而用的是“杨子荣”这个化名。《战斗模范杨子荣等匪首座山雕》为题,报道了杨子荣及战友们的英雄事迹,团里也召开庆功大会,给杨子荣记功。可惜的是,在随后的一次剿灭逃窜匪徒的战斗行动中杨子荣英勇牺牲,时年仅31岁,结束了自己短暂而又传奇的一生。</h3><h3><br></h3> <h3>  杨子荣活捉“座山雕”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海林镇,当地老百姓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东北日报》以《战斗模范杨子荣等活捉匪首座山雕》为题,报道了杨子荣及战友们的英雄事迹,团里也召开庆功大会,给杨子荣记功。可惜的是,在随后的一次剿灭逃窜匪徒的战斗行动中杨子荣英勇牺牲,时年仅31岁,结束了自己短暂而又传奇的一生。</h3><h3>杨子荣参军后,就随部队去东北参加了危险的剿匪战斗,一直没时间给家里写信。家里人只知道杨子荣参加了八路军,也不知道到哪去打仗了,更不知道他在部队成了战斗英雄,并且光荣牺牲,甚至不知道他用了杨子荣的名字。相反,杨子荣在东北经常化装侦察,扮成土匪的模样,倒给家里增添不少麻烦。原来,村里一个从东北回来的人,说在牡丹江看到过杨子荣,说他一身土匪打扮,八成是当了土匪了。村里为此取消了杨子荣家的军属待遇。杨子荣的母亲宋学芝听说后,怎么也不相信这是真的,就背上干粮,到区上、到县上、到地区找,终于在1957年1月等来了一张“失踪军人通知书”。通知书上写着“经审查确认杨宗贵同志为失踪军人,家属仍享受革命军人家属的优待”。1958年11月,政府又根据有关规定,给杨子荣家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看着证书,宋学芝失声痛哭,她哭自己失去的儿子,哭自己终于为儿子洗去了不白之冤。1966年,宋学芝去世。老人到死也不知道,她天天看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里的英雄杨子荣就是她的亲生儿子。而杨子荣在老家的媳妇许万亮,因为得不到丈夫的消息,又背上土匪家属的黑锅,再加上婚后孩子夭折的痛苦,忧思成疾,在1952年秋天,带着说不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h3><h3>杨子荣牺牲后,人们才发现对杨子荣的身世都不够了解,也没有什么材料记载,只知道他是胶东人。《智取威虎山》的样板戏上演后,杨子荣成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剿匪英雄,海林人民觉得不把英雄的家乡找到,不仅愧对长眠于地下的英雄,也愧对全国人民。1966年,海林县委组织成立杨子荣情况专门调查小组,直到1969年才最后确认,牟平县嵎峡河村的失踪军人杨宗贵,就是杨子荣。1974年,当一张杨子荣在东北剿匪被评为战斗模范的照片,送到杨子荣的哥哥杨宗福手里时,</h3> <h3>老人不禁泪流满面,百感交集,失踪多年的弟弟总算有了着落。</h3><h3><br></h3><h3> “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难越向前!”英雄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h3><h3>他,生能剿匪,死能震敌。毛主席为之动情,周总理为之牵挂。一部小说使其家喻户晓,一场京剧使其名扬四海!</h3><h3>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多次观看京剧《智取威虎山》,在1967年观看时,亲自修改唱词:急令飞雪化春水,迎来春色换人间。</h3><h3> 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h3><h3> 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h3><h3>&nbs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