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源头第一桥——南桥

张耀(戈壁老兵)

<h3> 都江堰南桥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是南街与复兴街之间的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原名为“普济桥”,曾多次损毁,南桥的最后一次改修,各种彩绘、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溶为一体,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览胜台”。</h3><h3> (所有资料来自都江堰旅游史料记载)</h3> <h3> 宋以前无考,始建无考。原名“凌云桥”,后改名“凌虚桥”。清代易名“普济桥”经历了由绳桥、土桥到水泥与木结构结合的演变。南桥共5孔,长54米,宽12米,为桥楼似的民族建筑形式。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溶为一体,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览胜台”。 现存南桥是2009年改建完毕的,已断断续续改建过多次。桥头楼阁,飞檐刺空。现在看到的南桥是最近的一次改修,各种彩绘,雕梁画栋十分耀眼。屋顶还有《海瑞罢官》、《水漫金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民间的彩塑,情态各异、栩栩如生。</h3> <h3> 1933年军阀混战曾将南桥烧毁; 1958年特大水灾南桥再次摧毁;1979年,南桥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造,使其成为都江堰一道著名景点;南桥在地震中严重受损,而这次重建,则让南桥成为了历史上最漂亮、也是最安全的南桥。</h3><h3> 1979年重建,建成之后成了今天这种钢筋混凝土骨架与木结构相结合的古廊桥式风景桥。今之南桥,5孔、长54米、宽12米、3层重叠翘飞檐,上盖琉璃瓦。桥头重檐彩塑珍禽奇兽和各种民间传说戏剧人物,情态各具,活灵活现。两端桥亭的圆柱上有书法植联,左右两廊内壁上还有精工绘制的山水风景和神话传说壁画,以及书法楹联作品34幅。赤柱朱槛,画栋雕梁,整座桥就是诗书画合璧的艺术长廊,南桥的适用性与艺术性达到完美的统一。今天,都江堰的交通四通八达,南桥作为要道的作用已经淡化。每当夏日仍有很多人在南桥上小憩、纳凉,他们更多的是为了怀念一个父母官,将自己挺立的脊梁为我们弯成了一座桥。</h3> <h3> 现存南桥是1979年由灌县政府城建委主持修建,桥头阔面三间,牌楼式三重檐桥门厅型,屋面为筒瓦屋面,泥塑各类脊、瓜角、走兽、人物等,桥头有木雕、吊爪、龙头、过江花板、木雕挂落等。一座木结构,瓦盖房廊,飞檐翘角的“通济桥”在内江上建成了。通济桥“雁齿凌空,直指南道”,于是人们便称她为“南桥”。</h3> <h3> “ 踩过南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都江堰景区的主要景观之一、被誉为“天府源头第一桥”,以她的美丽吸引着八方客人。</h3> <h3> 南桥长廊采用明清式建筑的廊桥的桥头有桥亭、石阶、花圃。桥身雕梁画栋,两边桥头和桥内的立柱上书有楹联,廊桥内还布置装饰了名家书画壁画,在五彩斑斓灯光的照射下,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桥两头的桥亭上还塑有多组古装的艺术人物形象,仔细观察,像是在民间流传多年的一些经典故事。</h3> <h3>  宝瓶口,是指 起“节制闸”的作用的河口,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在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人工开凿的一个口子,因它形似瓶口且功能奇特,故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h3> <h3>  桥两侧新增的一边4只共8只吐水的龙头雕刻虎虎生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