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周瑜,是三国狼烟中的遗世独立,是九州群雄中的一点映世星火。他的一生,短短36年,取巴蜀,镇丹阳,战赤壁,战绩累累,其功当振三分国。</h3><h3> 周郎不仅有两分天下的志略,也有为人臣的绝对忠君,尽管是东吴故主的总角之友,又掌水师上十万,但仍有——“永固江东”之言,真一诺千金,掷地有声也。以孙策对他的亲密,鲁肃对他的追怀,吕蒙对他的信崇,孙权对他的信任甚至于偏爱可知,这位令孙权到死都记得的亦师亦友的将军、谋士,是怎样的出类拔萃。</h3><h3> 纵观历史长河之中,有才者无数,恃才傲物者亦多。但周公瑾不同,他不但有一腔剑指天下的热血,也有能容天下的胸襟,赤壁之战是使他名扬天下的一战,曹军声称八十万余兵将,吴营早有诸多降曹之声,而周瑜在这样临危受命的情况下,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战的立场,对内患——老将程普的不满以礼相待,最终大胜赤壁,还赢了老将军一句“与公瑾交,如饮醇醉”的评价。</h3><h3> 周瑜有的又何止是才气、胸怀,他的相貌堂堂也为人所称道。当时的“郎”又有一层赞美的意思,更何况与主公孙策“孙郎”同称为“周郎”,如此称赞,更可见美周郎之称不是浪得虚名。</h3><h3> “三尺青锋怀天下,一骑白马开吴疆。”这是周郎一生的写照,他用十余年,为东吴的百年大业做了基础的奠定,但是公瑾一世,何止于此一句?</h3><h3> 或许只有纷飞的战火,和那旌旗蔽空的动乱年代,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淘洗出这样意气风发的英雄,这样德才兼备、文韬武略的江东少年。</h3><h3> 周公瑾,平生为后人所众说纷纭。生于明经的世家,明理懂信,德才兼备。有风度有朝气,雅量高致。“曲有误,周郎顾”的歌谣千百年来依旧流传于世。少年有志,择主只是因为少年时与孙策的一段情谊。当时的孙氏集团既非正统,又缺少政治的先机。然而,就在这种逆境下,他却携手孙策,共谋天下,打拼出了一份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开辟了一个足够与曹操、刘备抗衡的政权。他弱冠之年征战为吴国立下汗马功劳;赤壁又力挽狂澜立下头功;后来又亲冒矢石为东吴开拓荆州。丰功伟业,或许他的功绩只能用这个词形容了。对于东吴而言,周瑜此人,功不可没。“坐拥六郡,名扬四方”,若缺少了周瑜,也许东吴的势力远不及此。</h3><h3> 纵观三国,吕奉先、张翼德、曹洪之辈,虽有武勇,却输于谋略;谋臣诸葛孔明、凤雏庞统,虽神机妙算,却少了几分英勇善战、凛然沙场的气概。曹阿瞒能文能武、有勇有谋,可惜他心怀太多猜忌,一个“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之辈,又怎么比得了周瑜,比得上周瑜的自信豪迈,锐意进取。</h3><h3> 他谦礼忠君,忠信双全。南郡城下,那支疾风而来的毒箭正中他的右肋,大敌当前,他却卧床不起。可他怎能奈何这般现状,于床上愤然跃起,说“大丈夫即食君禄,当死于战场,以马革裹尸还,幸也!岂可为我一人,而废国家大事乎?”语毕,披甲上马,令诸君众将无不惊骇。以“忠”一字,演绎出一场场绝唱。即使身负重伤也不忘国事,心中早已忘却那伤口的痛楚,俨然只剩下一颗剖白真心,于白马春秋里望去,依然能清晰地看见他的忠肝义胆。世情难覆,比山拟水的誓言往往难捱无垠沧海,一园桑田,可周公瑾不同。记得伯符曾说:“吾得公瑾,大事谐矣”。他承诺要替孙策守这东吴江山,于是东吴便崛起,终于鼎立于三国之中。</h3><h3> “三尺青锋怀天下,一骑白马开吴疆。”,所说所言,不过公瑾这般少年意气,不过江东一少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