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这个假期,我有幸读了《红楼梦》一书。</h3><h3> 曹雪芹先生呕心沥血十余载,一本《红楼》惊世人。读毕中家族的兴衰,倒先暂不说庞大的家族关系,也先不提让人感叹不已的吃喝用度。最让我无法忘怀的,是那骨子里本带着孤决的潇湘妃子。</h3><h3> 黛玉“绝世空珠翠”的容颜比起宝钗的“肌骨莹润”,如清淡的残荷比上饱满的牡丹。众人皆喜牡丹,然而我却钟情于那荷。更何况,虽娇袭一身之病,“病西子”却是满腹不输男儿的才学。在那个时代,更为稀少可贵。</h3><h3> 她的才学,一是览书无数:从《四书王经》,《唐诗》《宋词》《元曲》几乎是古代文学作品无一遗漏;二是选书有方,那些并不精粹的作品,她是不会常翻的;三是品赏诗词,一下就点出五音、意境。这朵饱含诗墨的花不仅有剔透玲珑的外表,更有墨香蕴出的灵魂。</h3><h3> 这样的容颜和才学在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不多的,所以她虽在那般百花盛开的大观园,也是一枝独秀。再加上那清冷的性格,看透生世的聪慧,虽也和姐妹们常闹拌嘴,可却带着孤洁。</h3><h3> 这孤洁,待到宝玉娶宝钗时,不是了。宝玉虽是“顽石”,但们的精神却是相通,一个真真切切懂她的人,但却要与如之为过客,黛玉此时,已是孤绝。终是,一宵冷雨葬名花。</h3><h3> 一个执着的灵魂,孤标傲世,遗世独立,却并没有偕谁归隐;同是百花,唯有你,孤决得让人叹息。</h3><h3> 我有一个梦想。</h3><h3> 我想走进红楼梦</h3><h3> 走进那个爱恨交织,情意绵绵的地方</h3><h3> 我想看看林黛玉对窗哀叹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h3><h3> 我想看看群芳会宴,互争诗书的美景</h3><h3> 我还想看看那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爱情。</h3><h3>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h3><h3> 我没有感天动地的家国情怀,只是想去古时盛世时看看千古繁华梦,花街柳巷莺歌燕舞,娟秀山水缱绻风骨。游一趟大观园,走一遍葬花路,最好还能看到女儿们柔情似水的身姿和眉目。烟雨溟濛,我想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里看一看古时华美温柔深沉厚韵的金陵。</h3><h3> 诚然,又有谁能理解痴人的悲哀?</h3><h3> 置身红尘,谁也逃不了,这是命。</h3><h3> 花前月下,谁也忘不了,这是情。</h3><h3> 大观园里的姊姊妹妹有谁挣脱了命?又有几人能忘记情?</h3><h3> 作为封建制度的反抗者,黛玉晴雯香魂归西。</h3><h3> 作为封建制度的女夫子,宝钗袭人独守空闺。</h3><h3> 兜兜转转最爱初遇的那句――这个妹妹,我是见过的。</h3><h3> 再说。</h3><h3> 孤独又怎样?</h3><h3> 无人理解又怎样?</h3><h3> 人在世间走一遭,求的是这一生无悔。</h3><h3> 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好,哪还要在意旁人的目光?</h3><h3> 做自己就好,待到自己做完想做的事,就无悔了,就是这世间最勇敢与光芒万丈的人。</h3><h3> 光阴的故事里,总有些许创伤与不理解。</h3><h3> 可走过这一生再看,那都是过往云烟,唯有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h3><h3>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