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精彩,勤奋写就

天风海浪

<h1>  时间就是这样巧合,2019年12月29日这天我接到了中国摄影家协会寄来的会费缴纳徽标,此时我已退休正好半年。当我把它贴在会员证上的时候,才发现这天正是我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第16个年头的纪念日。我清楚地知道,能有今天这样的一些成就,可能有 N个原因,但最关键的还是与单位有关,是单位为我搭建了人生最为重要的平台。</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这是我为税务局拍摄的第一幅照片,片子中的人物左一为当时的曲局长,采访的鹿记者和摄像李小姐都是第一次“出台”。</span></p> <h1>  这张照片是我为税务局拍摄的第一张,时间是1994年2月份,机会是我毛遂自荐冲上去争取来的。当时烟台市税务局组织了一个廉洁标兵巡回报告活动,到莱州的时候,我主动找到分局长说:“您向市局推荐一下,我可以为大会拍摄照片”,没想到,市局领导非常痛快地就答应了,原来这是市局求之不得啊!事后,烟台市局还让我提供了相关照片。</h1><h1> 可能就是因为我会摄影的缘故,1996年的春节过后,市局就把我借调到了办公室,负责文秘和税收宣传工作。等实际工作干起来,才发现自己三脚猫的功夫真的不够用了。我是1986年开始学习摄影的,当时是因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我原来在吉林省延边的一所小学任大队辅导员),在《延边日报》社参加过一个三天的培训班,后来基本上都是自己在琢磨着干,平时不知道几个月才能见到老师一回,拍摄像样的片子成功率不高,但还是在《延边日报》发表过两幅新闻照片。可那时没有考核啊,没有压力,现在不行了,考核压力山大,我特别着急,必须尽快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才行。所以,我开始把全部精力都转移到了摄影和学习上,逐渐戒掉了喝酒、打麻将、跳舞、打扑克、下象棋等爱好(现在仍然如此),关闭了很多具有一定诱惑力的通道,只剩下摄影和读书了。六月的一天,我从《中国摄影报》看到了中国摄影家协会准备在济南举办摄影函授班的消息,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可因为不是正规培训,单位不给报销学习费用,那我也没有打退堂鼓,尽管每一次面授培训的费用都需要二百多元,可总共四次的面授我一次也没有落下。学习和不学习就是不一样,通过自己集中精力的努力学习、老师的答疑解惑、同学们之间的有益交流,使我迅速突破瓶颈,还没有毕业呢,就已经开始在当地最主要的媒体《烟台日报》上发表作品了。当年还获得了《烟台日报》评选的十佳新闻摄影工作者的提名奖。评选完全是按照作品发表的数量和版面来计算分数确定的,而我仅仅是用了小半年的时间而已。</h1>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我到山东后发表的第一幅作品,时间是1997年9月8日,《烟台日报》第二版。</font></h3> <h1>  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到山东后第一幅作品发表的情形。函授学习让我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相机随身带(我现在换成手机了)。那天,跟随一位副局长到一个分局去调研,看到这个分局在开展半军事化管理活动,方方面面、时时处处都有了显著的变化,看到上班后干部都把帽子端端正正地放在整容镜上,我立马抓拍了下来。冲洗出来后,挑选了一个最好的镜头,扩印成七寸片,打印出文字说明,邮寄到了《烟台日报》社,很快就在1997年9月8日的第二版刊登出来了。望着自己的作品,心里别提有多激动、多自豪了。<br>  第一幅作品的发表,给了我满满的自信心,领导的鼓励也给了我不断前行的动力,创作的欲望随之越来越旺盛,也越来越强烈,终于迎来了井喷式创作高潮的到来。<br></h1> <h3><font color="#010101">  《新上电脑触摸屏》是发表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font></h3> <h1>  这幅作品是在当时的直属分局拍摄的。该分局率先建成了全烟台一流的办税大厅后,烟台市局给调拨了一套电脑触摸系统。1997年电脑都是很先进的设备,更别说是触摸式查询系统了。我采访了信息中心的领导后,感觉到绝对可以拍摄成新闻片,到了分局后,我准备好照相机和闪光灯后,就让分管的张股长给我演示看看,这时厅里的办税人员也都往前凑着看新鲜景,大家都非常感兴趣,有的办税人就询问起来,我悄悄退后快速地抓拍了N张。我挑选出最可心的一个镜头,一下冲洗了10张七寸片,发往多家报刊杂志,陆陆续续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经济促进报》、《经济参考报》、《烟台日报》等多家报刊发表,那时候这种做法叫“广种薄收”(被采用比较少的情况下,开始的时候是这种情况,后来就叫“广种多收”了,被采用的比较多的情况下,我很快就进入了这后一种状态了)。</h1> <h3><font color="#010101">  《气势宏伟的莱州港大吊车》是我发表范围最广的作品之一</font></h3> <h1>  这幅作品其实是陪同电视台采访的时候随手拍下的,冲洗出来后,觉得还可以,但不能完全确定,我又先扩印成七寸片,这下感觉有气势了,可以投稿。第一组投出去十幅后,陆陆续续有了回音,《烟台日报》在头版发表,《山东税务纵横》封面采用,《中国税务报》做了押题照等等,着实让我幸福了一个星期。后来,一位善于搞新闻的朋友看到后说,你再冲印十幅吧,我给你写文字说明,我根据他给的投稿名单投出后,先后有香港的《大公报》、《香港商报》采用(新华社给发的通稿,还有哪些媒体采用就不知道了),《中国海洋报》、《外向经济导报》、《经济新闻报》、《国际经贸消息》等采用,采用率超高,是我当之无愧的第一片。</h1><h1>  随着作品采用率的提高,我把自己的眼光放得更远、更广了,不论是单位的,还是社会上的,都用摄影家的眼光,仔细观察在眼中,认真琢磨在心中,不论是出去采风,还是下去调研,还是参加什么活动,我都琢磨着、思考着怎么拍摄,这些照片能干什么用,可以怎么用。努力的回报就是投稿的采用率和层次越来越高,发表的作品也越来越多,知名度也越来越高,真正从“广种薄收”转到了“广种多收”。1999年单位出台了税收宣传考核办法,按稿件发表的级别和数量记分并给与奖励,年底考核奖我拿了六千多元,2000年考核奖我拿了一千五百多元,其实这也不是我全部的考核分数,单位领导觉得我拿的太多了,只是象征性的奖励了我一下而已。</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舞妞妞》是当时税收文艺晚会上创作的片子,发表在《烟台日报》的文艺版上</span></p> <h1>  由于单位主要领导的更换和我年龄的增大,2001年的春天我离开了办公室,没有了考核压力,我的摄影走向了更加自由广阔的天地,我的胸襟气度和格局更大了,目光和视野也更广阔了,并开始了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征程。特别是2001年10月初,自费到福建莆田参加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之后,打开了我的心胸和视野,更加激发了我旺盛的创作热情,也增强了我强烈的自信,我开始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参加各种摄影采风交流活动,参加各种影赛影展,也向更加专业的摄影报刊投稿,而且屡有收获。很快,我就在当年加入了山东省摄影家协会,我又用了四年时间,于2004年12月顺利地加入了中国摄影家协会,成为当地国家级摄影家第一人。并走出国门到韩国、泰国、香港、台湾参加摄影交流活动,并受到广泛的关注,为国争了光。</h1> <h3><font color="#010101">  《白桦韵》拍摄于坝上草原,发表在《中国摄影报》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牧羊图》拍摄于坝上草原,发表在《中国摄影报》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金色海滩》拍摄于山东莱州,发表在《中国摄影报》上,这些都是我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作品。</font></h3> 《护林小屋》除获得“中国金都杯”优秀奖外,还获得香港全国摄影艺术展优秀奖,山东省第九届摄影艺术展优秀奖等多项奖励。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护林小屋》 的最初的获奖证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奔腾》是获奖级别较高的作品(国际展)</font></h3> 这是最终的获奖证书 <h1>  到2010年底,我初步统计:前前后后在全国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600多幅(组),在各级各类的影展影赛中获奖130多次。被烟台摄影家协会评为“金鹰奖”,被烟台市、山东省摄影家协会评为“德艺双馨”会员,并担任烟台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多年。</h1> <h1>  离开办公室后,我时间有空余了,着手整理了一下自己几年来拍摄的照片,觉得应该做点什么,就找到分管的副局长,提出联合单位另两位也拍摄照片的同事在办公楼走廊里搞个小型展览,领导二话没说就答应了,我们很快就在一个周日的下午,把影展布置在了办公楼东侧的走廊里。周一一上班,走廊里立刻就炸开了,分管副局长把我找了去,说:“不管你用什么办法,也得把我这面走廊布置上照片”(他的办公室在东面),没有办法我是连拍带找,把东面走廊也布置上。没有刻意宣传过,来局里办事的人就给宣传出去了,很快在全市兴起了走廊文化,而且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兴盛。后来,反观我局布置的成了最寒酸的了(为了省钱就用黑卡纸衬了一下),新来的局长把我又借调回去重新布置,我的布置方案通过后,就开始在市局办公室坐镇向各个单位征稿,不理想的我就派个同事再去拍,我负责制作整理编辑文字,体验了一把总监的感觉。走廊文化整体效果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h1> <h1>  2005年3月的一天,一位朋友邀请我跟他去看一棵老树,没有想到了是:这竟改变了我后半生的轨迹。<br>  我是骑着摩托车带着朋友和摄影包去的,找到二十多公里外柞村镇的孙家黄花村西麦地里的这棵大树后,我被惊呆了:这确实是棵真真正正的大树,胸径在一米以上,主干贴着地皮向东弯去,而后再直立起来,分出大大小小虬龙般的枝干,伸向天空,有十多米高,不过这些枝干已经是光秃秃了。原来大树枯死好几年了。事后我了解到,这棵大树是具有800多年树龄的赤松,而且是烟台境内有名的赤松王。日本、美国的相关书籍里都曾出现过它的照片。真是让人扼腕叹息!怎么看那些伸向天空的枝干,都好像在向上天控诉自己的冤屈与愤怒!<br></h1> 这就是当时拍到的已经枯死的“赤松王”。 <h1>  我当时非常希望找到一张赤松活着时候的照片。于是我们到村里去打听,有人说二十里外的班家村有,我租车去了,好不容易找到了照片,那是张三寸的纪念照,能看出来当时树还活着,大概是八十年代吧,只是照片上的人蹲在最前面把大树挡的严严实实,无法看出赤松的全貌。我们又去了一个村,根本就没有找到照片。那个时候照相机本来就少,能照张纪念照已经是很奢侈的事儿了,谁会为棵大树拍张照片呢。<br>  事后,我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就想:莱州还有多少这样的古树名木?它们的现状如何?做为摄影家是不是应该将这些古树名木拍摄下来,最起码将来我们的后人还可以看到它们的影像。<br>  心动不如行动,我立刻投入到近乎疯狂的找寻拍摄百年以上古树名木之中去。首先,我通过当地林业局的朋友,找到了一本《烟台古树目录》;其次,发动亲戚、朋友,广为宣传,全面收集;再次,就是通过QQ,短信征集信息(那时候还没有微信呢),总之,是不放过任何机会。每到周六和周日,莱州一千多平方公里的阡陌大地,总能看到我奔走而忙碌的身影,近的地方我就骑摩托车,远的地方就租车,两年下来,我已经拍摄到了六十多棵了。<br>  2007年5月25日是我们莱州著名的月季花节,我就在主办花节的大厅里,举行了《走近古树》专题摄影展,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莱州电视台为我制作了二十一分钟的电视专题节目,每天播放三次,连续播放了一周的时间。《烟台日报》和烟台电视台的记者也专门撰文给与了报道。市政府还为此专门出台了《古树名木保护条例》。 <br></h1> <h3><font color="#010101">  影展期间市里的领导、外宾和上千观众都参观了影展,这是市委副书记和市长助理在观看影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影展期间与韩国济州的朋友合影留念</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影展开幕式时,省市及兄弟县市摄协的领导莅临影展并合影留念</font></h3> <h1>  拍摄和保护古树名木以及我在摄影艺术领域取得的成绩,使我成为了一位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摄影艺术家,2007年年底,我当选了政协莱州市第十二届委员。2012年再次当选。九年间,我围绕古树名木保护、摄影、旅游、民生、城市建设等,当然重点是古树名木的保护,撰写了15份提案,其中有4份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最为精彩是《关于创造性地开辟旅游项目》的提案(中间有一个内容是关于古树的),得以获得大会发言的机会(这是当政协委员的最高境界),我拍摄准备了200多幅照片,制作了精美的PDF文件,一边发言,一边播放,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受到方方面面的肯定和赞扬,并被评选为优秀政协委员。</h1> <h3><font color="#010101">  据说有八百年树龄的国槐,是我的《古树情缘》一书的封面。</font></h3> <h1>  《走近古树》影展后,好多热心的观众和朋友又给我提供了不少古树名木新的信息,我又陆陆续续拍摄了两年多。应朋友们的要求和希望,想为莱州留下一本永久的影像资料,我开始编辑《古树情缘》画册,为了增加古树的信息量,特别为每棵古树都撰写了一段文字,内容或为简介、或为纪实、或为演绎、或为传说,前前后后写了一年半;因为此书是我的处女作,亦让我格外重视,不少片子是重新拍摄的(当时还是胶片呢),甚至是反复地拍,文字也不知修改了多少遍。看是一段轻描淡写的话,但为了不重复,不让人乏味,不知憋了多长时间,真应了那句名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其中遇到的挑战和困难,真的无法用文字一一述说,等2010年春天正式出版时,我头顶的头发掉了一大块儿。</h1> <h3><font color="#010101">专为出书而拍摄的个人照片</font></h3> <h1>  为了更进一步宣传古树名木的保护,2013年5月我在当地的主要媒体《今日莱州》上开辟了《辉利与古树》专栏,每周一期,时长一年。每期选择的都是莱州古树名木的精华,还有的是没有入选《古树情缘》书中的,图片和文字都重新做了修订。一共发表了六十二期,开创了《今日莱州》专栏先河。<br>  我现在仍然在做与古树名木保护有关的事情,一是与当地的媒体合作,回访古树并制作相关的节目;二是采集、编写、研究关于古树名木的保护知识、历史传说等等,暂且叫它《古树名木轶事》,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目前已经写了十多篇了,计划也能出一本书。这些在当地媒体刊载的同时,还通过百度、美篇、微博、微信、抖音这些自媒体广为传播,扩大宣传和影响力,力尽微薄之力!</h1><h1> 我是三十五岁半路出家干税务的,业务学习遇到的困难重重。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刚来的时候,我连当地的话都听不懂,但我可以看书学,找人问,办公室西南角有个小屋,是我们股长的办公室,我每天早晨送孩子上学后,就躲在里面一直学到上班时间,第一次的业务考试,我考了76分。可在办公室五年多的时间又扔下的差不多了,到稽查局后又开始重新学,不管是担任发票管理员,还是从事征收管理,都是努力最快地从不懂到略懂,从业余选手变成主力队员,从主力选手变成能独当一面的健将。我坚定相信学习可以改变一切。<br> 在我临近退休的时候,单位组织拍摄了一部八分三十秒的名为《传承》的微电影,并让我出演了其中的一个摄影方面的传承人,当然也是现实中的传承人,单位给我安排了两个年轻人,希望我能带带他们,此事正合我意。我虽然退休了,其实单位的照片大都是我拍摄的,也想把自己的摄影方面的技术和经验传承给新一代。有一分光就继续发一份热吧!<br></h1>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向我的传承人在赠送信物,信物是一本《烟台国税局二十年》画册,里面有我拍摄的作品N幅。</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