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的变迁。

杨新江

<h3>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因为父辈们用他那坚实的臂膀撑起了这块蓝天,用一汗水和生命铸就了兵团事业日日蒸上,蓬勃发展,而这一切都是这广袤的农田经过了30多年的变革,养育了一代代兵团儿女。如今的九师164团已变成了一个美丽的边陲小镇。</h3> <h3>记得小的时候,连队的农田大多数是条田块状,呈东西走向,农作物也很简单,除了冬小麦、春麦、油菜、就是油葵,当时主打还是麦子。由于当时生产力很落后,所有农活得靠人力来完成。</h3> <h3>我就佩服父辈们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一块200多亩的条田,要经过冬灌,耙地,播种,施肥,灌溉,收获,调粮等程序。尤其是冬灌,大人们在泥潭里深一脚浅一脚蠕动着,冬灌完要熬三天三夜,听其来就咋舌,更何况春夏秋冬都闲不住,这就是兵团人。</h3> <h3>由于农技方面落后,粮食产量也不高,小麦单产才只有200至300斤左右,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发展。</h3> <h3>自1984年承包到户以来,农田也得到了飞速改制,三块条田合并一块,呈南北走向,大约600多米长,这样不经浇水也顺畅了还节约了成本,单产逐年递增,如今的农田是一个现代化农田,全部釆用滴灌技术,1人可管上千亩的农田,农业发展了,技术提高了,单产上去了,收入圆满了,幸福的日子越来越长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