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font color="#167efb">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间进士。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说降,终为李希烈缢杀,终年77岁。 </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是他的传世名作,《新唐书》和《旧唐书》都有他的传,但是都只着重记载他的政治军事才华和忠孝品德,很少论及他的书法艺术,《新唐书》只有一句:“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然而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实在不可一笔带过。而其《蔡明远帖》一开篇就写明:"蔡明远,鄱阳人……",鄱阳就在上饶市辖区内,蔡明远何许人也?颜真卿在鄱阳工作过七、八个月,于是,我曾经多次到鄱阳、上饶地区方志办等处查阅相关资料,想做些深入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经写过此类文章,后因才疏学浅和收获甚微等原因而搁笔。</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直至2016年,我又想起了这一题目,于是,有了下面这篇论文,权作为上饶师范学院书法学专业学科建设干点应该干的事!</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1989年笔者手稿</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这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CASS)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列(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font></b></h3> <b><font color="#ff8a00">原文刊载于2016年第2期(总第149期)《艺术百家》刊物 。</font></b> <b> </b><div><b> </b></div><div><b> </b></div><div><b> </b></div><div><b> 颜真卿《与蔡明远书》小考 </b></div><div><b> 王德荣</b></div><div><b> 【内容提要】颜真卿《与蔡明远书》信函一札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文本及版本的相关情况,有需要澄清的细节。对于书札创作时间和地点,前人尚有一些争议。分析相关事实材料后,作了合乎逻辑的判断。收件人蔡明远的情况,前人论述较少,详尽搜集资料后进行了全方位梳理。系统考察后人对书札的评价,同时正确评价作品本身特点以及作品对后世书家的影响。</b></div><div><b> 【关键词】颜真卿 与蔡明远书 书法 评价 考证</b></div><div><b>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课题编号】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编号:14YB106 </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颜真卿,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生</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text-align: right;">,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卒,年77岁。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进士,曾为平原太守,历官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人称颜平原或颜鲁公,李希烈叛乱,真卿前往劝谕遭缢杀。《新唐书》和《旧唐书》都有他的传,但是都只着重记载他的政治军事才华和忠孝品德,很少论及他的书法艺术,《新唐书》只有一句:“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1]。然而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实在不可一笔带过。在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名家辈出,法帖众多。其中,颜真卿尤以为人刚直、品格高尚,书法风格雍容壮伟、气势磅礴而令人起敬。颜真卿家学渊博,工尺牍文字,又深得褚遂良、张旭的笔法,以圆转浑厚的笔致代替了方折劲巧的晋人笔法,以平稳端庄的结构代替欹侧秀美的二王书体,古法为之一变,自成家数。平生留下墨迹、石刻也较多。一千多年以来,一直受到书法家们的重视。在他之后,如柳公权、杨凝式、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董其昌......一系列的各时代名家,大多是学颜出身。其书法世称“颜体”,影响之大,尽人皆知。</b><b style="text-align: right;">今就颜真卿的</b><b style="text-align: right;">《与蔡明远书》,略作考论。</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text-align: right;"> 一、文本释读及传世版本</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text-align: right;"> 《与蔡明远书》,也称为《与明远手帖》《蔡明远鄱阳帖》《与蔡明远帖》《蔡明远序》《颜鲁公送蔡明远叙》,系颜真卿与蔡明远尺牍,原帖“行书,二十四行,行六字,字径约3厘米……墨迹本纸本十八行,共一百零四字”[2]。纸本全文为“蔡明远,鄱阳人,真卿昔刺饶州,即尝趋事,及来江右,无改阙勤。靖言此心,有足嘉者。一昨缘受替归北,中止金陵,阖门百口,几至糊口。明远与夏镇不远数千里,冒涉江湖,连舸而来,不愆晷刻,竟达命于秦淮之上,又随我于刊沟之东,追攀不疲,以至邵伯南埭。始终之际,良有可称。今既已事方旋,指期斯复,江路悠缅,风涛浩然,行李之间,深宜尚慎,不宣。真卿报”。据《颜鲁公集》,其下尚有“闻邹游与明远同来,欲至采石,计其不久亦合及吾淮泗之间。脱若未到,见之宜传此意。遣此不宣。真卿报蔡明逺”[3],然而刻帖将后面一段标为“邹游帖”[4]。对于此帖,欧阳修的《集古录》卷七列为真迹,《宣和书谱》载内府藏品中,也有《蔡明远帖》。此后,真正的墨迹不复流传。明代的张丑所见,已经不是真迹,他在《真迹日录》中说:“硬黄纸,行书,……今在余清堂中亦云唐人墨迹不易得者,然余细辨之,实张伯雨临本,非真迹也。”[5]近代罗振玉收藏的纸本,少“与夏镇远”以下六行五十三字,有双钩痕迹,当为《绛帖》摹本,钤有“缉熙殿宝”、“内殿秘书之印”、“瑞文图书”、“政和”等印玺。《与蔡明远书》早在北宋皇祐、嘉祐年间,尚书郎潘师旦将其收入《绛帖》汇刻帖中,其后南宋嘉定八年(1215)又刻入由永春刘元刚主持修刻的颜真卿个人书帖《忠义堂帖》,到了清代,冯铨集摹,刘光晹刻的《快雪堂法帖》和长洲吴念椿集次的《后忠义堂帖》,都有收录。然而即便是刻帖临本,也不影响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text-align: right;"> </b></div> <h3><b><font color="#ff8a00">此刻本内容如下:"蔡明远,鄱阳人,真卿昔刺饶州,即尝趋事,及来江右,无改阙勤。靖言此心,有足嘉者。一昨缘受替归北,中止</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金陵,阖门百口,几至糊口。明远与夏镇不远数千里,冒涉江湖,连舸而来,不愆晷刻,竟达命于秦</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淮之上,又随我于刊沟之东,追攀不疲,以至邵伯南埭。始终之际,良有可称。今既已事方旋,指期斯复,江路悠</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缅,风涛浩然,行李之间,深宜尚慎,不宣。真卿报”。……</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二、书札书写的时间和地点</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书札书写的背景有争议,有代表性的是如下三种说法:其一是黄庭坚的观点,他认为《蔡明远帖》为颜鲁公晚年书,或以为大历七年(772)颜真卿除湖州刺史,由抚州往东京(洛阳)途中所书。其二是今人朱关田的《颜真卿年谱》中表达的看法,他将书札订为乾元二年(759)秋书于金陵,“6月9日,除升州刺史,充浙江西道节度使,兼江宁军使,辟荆南戎昱入幕。途经金陵,有《与蔡明远书》、《邹游帖》”[6],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其时颜真卿51岁。其三是严杰的《颜真卿杂考》,他详尽分析原帖内容,并结合颜真卿的生平行迹进行深入考证,得出新的结论:“帖中‘及来江右’,指颜真卿移刺升州。‘一昨缘受替归北,中止金陵’数句,指罢升州刺史,受召入朝,当时全家逗留金陵,饮食匮乏。这是因为他在官廉洁奉公,不顾家计,罢任后生活陷人窘境。‘明远与夏镇不远千里’数句,指蔡明远与人从饶州远航江湖来援助,驶入秦淮河,泊舟金陵。‘又随我于刊沟之东’数句,指颜真卿自金陵取水路归朝,沿江东下至扬州,入大运河之古邗沟段北上,蔡明远送行直到扬州以北数十里的邵伯,才告辞归江西。‘斯复江路悠缅’数句,则指蔡明远仍从长江返回,颜真卿嘱其小心谨慎。总之,此帖应作于自升州北归人朝途中,乾元三年正月以后。”[7]三种观点比较,严杰的论说能从书札本身及颜真卿的行迹结合,得出的结论更加令人信服。乾元三年即公元760年,其时颜真卿52岁,按照潘忠泉的观点,“颜真卿的书法可分三个时期:50岁前为早期,65岁前为中期,65岁后为晚期”[8],则《与蔡明远书》属于中期作品。有“天下第二行书”之称的《祭侄文稿》自署书于乾元元年9月3日,在《与蔡明远书》前,可见此时颜真卿的书艺已经进入成熟阶段。</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三、蔡明远其人</font></b></h3><div><b><font color="#010101"> 从颜真卿仕履行迹来看,其曾于乾元元年(758年)10月奉诏移任饶州刺史,当时饶州州治在鄱阳。鄱阳,位于今江西东北部,属上饶市所辖。“秦时为番县县治。西汉,因处番水之北,名番阳。东汉改称鄱阳。为鄱阳郡治。隋开皇元年(581),改鄱阳郡为饶州。元至元四年(1338),改饶州为饶州路。”[9]颜真卿在饶州任刺史时间很短,因为乾元2年(759)6月4日又奉诏移郡,转为升州(州治在今江苏南京)刺史,仅七八个月,但与民之交情,从《与蔡明远书》中可以窥见一二。他守饶时,与鄱阳人蔡明远友善,颜真卿胸怀坦荡,言辞诚恳,使得蔡深为感佩。蔡也尽力辅佐颜,“跟随其左右,协助颜真卿‘智擒盗首,将其斩于闹市之中’。很快赣东北一带四境肃然,治安良好。”[10]后颜鲁公受替北归,绝粮于江淮间,蔡明远载米济之,颜鲁公感其意,遂手书《与蔡明远》。然而蔡明远与颜真卿共事时的具体身份,尚不明确。《颜真卿集·与蔡明远帖二首》中“真卿昔刺饶州,即尝趋事”句下仅注“谓尝为其僚佐也”[11],然而唐代州刺史的僚佐很多,“主要僚佐有上佐、判司和录事参军。上佐指别驾、长史、司马(长史、别驾多不并置),……判司指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参军事,……录事参军事在州政中具有特殊地位,置一人”[12],因此“僚佐”一词没有明确交代身份。朱熹在讨论“虞礼”时,曾论及颜公的知礼,并间接提及蔡明远的身份,“看来古人上下之际虽是严,而情意甚相通……如《罗池碑》云‘柳子厚与牙将欧阳翼共饮。’法帖中有颜真卿《与蔡明远帖》,都书名。牙将即是客将,蔡明远亦是衙前,他却与之情意如此。而今州郡与小官也不如此了。”[13]客将是唐节度使衙将中掌唱导宾赞之事的武官,朱熹这里主要是从属官等级角度,将欧阳翼与颜真卿进行比较,“衙前”的说法,只是说了大概情况。明嘉靖间文彭题《陆放翁手简》时提及:“昔蔡明远,鄱阳一卒尔,以鲁公之书而传”[14],可是“鄱阳一卒”,意思也是模糊的。今有蔡多文先生提及《蔡氏族谱》的修撰情况:“明远公将其纂修的《蔡氏族谱》呈颜真卿鉴阅,并诚邀为序”[15],颜真卿的序文中有提及蔡明远当时身份,“鄱阳校尉长明远蔡先生”[16],然而唐代没有“校尉长”一职,《后汉书·百官》记载:“诸陵校尉长,皆二百石”[17],颜真卿这里“鄱阳校尉长”的称谓,应当是采用古称雅指。蔡明远与颜真卿共事时所执掌,或是文书,或是武事,抑或兼有?具体身份还有待进一步核实。</font></b></div><div><b><font color="#010101"> 颜真卿的《与蔡明远书》不仅是书艺上产生影响,他俩友谊的方式,也有人仿效。黄庭坚的《写蔡明远帖与李珍跋尾》,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原文如下:“戎州旧吏李珍,小心而办事。家有水竹亭馆,亦能婆婪风月,不甚出圭角于群吏间。余之窜戎州,使君彭道微故人也,又与之有连,每遗珍来调护。余逆旅之事,无不可人意。及余蒙恩东归,珍亦用年绩当赴吏部,复调护余行囊下荆州,不漏毛甲。余以疾留荆渚,珍告余而西。珍之勤恪,似不愧蔡明远也,故戏书鲁公《明远帖》与之。”[18]苏东坡也有类似佳话,他的《书〈归去来辞〉赠契顺》,简直就是颜、蔡事迹的翻版,面对契顺的问话:“契顺虽无米与公,然区区万里之勤,傥可以援明远例,得数字乎?”[19]苏东坡欣然举笔。蔡明远忠心事主的事迹,甚至被当作了典故流传,如宋朝李庄简有诗句:“追攀重见蔡明远,赎罪难逢郭子仪”[20]。 </font></b></div><div><b><font color="#010101"> 四、艺术特色及后人评述</font></b></div><div><b><font color="#010101"> 对于《与蔡明远书》的书艺评价,前人有从总体的艺术风格入手,如宋黄庭坚说:“笔意纵横,无一点尘埃气,可使徐浩服膺,沈传师北面。”[21],“极力追之,不能得其仿佛。”[22]明董其昌说:“鲁公惟《与蔡明远书》尤为沈古,米海岳一生不能仿佛”[23],明张丑在《真迹日录》中认为“较之《自书吏部尚书告》,尤为风韵。”[24]现代沙孟海则认为:“虽是赠送文字,论其书艺,则融合各体,顾盼多姿,寓变化于平淡之中,逞遒媚点画之外,容夷婉畅,意境较高。”[25]也有一些从具体技法方面的论述,如“此书坚刚如铁,而用笔一正一偏,钗脚、屋漏之妙,宣洩殆尽。”[26],张广茂认为:“此帖楷行草体并用,运笔古朴中见流畅,浑厚中见锋利”[27]。《与蔡明远书》独特面目的内部原因,有人认为源于颜真卿当时的心境,“是在较恬静的心境中书写的赠送文字。因此,作品笔韵流荡之律动,气势转换之迅缓,都与前‘三稿’不同。此帖有一种疏淡的意境,脱俗的气韵。”[28]</font></b></div><div><b><font color="#010101"> 《与蔡明远书》虽然与《祭侄文稿》《祭伯文稿》《争座位稿》在线质上都保持了其独特的篆籀气,但依然存在颇多差异。首先,从书写状态上《祭侄文稿》中蕴涵着作者忠义满腔、悲愤异常,用笔之间流露出奔腾激昂的情感,可谓势不可挡。《与蔡明远书》全篇以行书为主,字势正倚穿插,而至篇末草书激宕,感天动地。此帖有疏淡意境与笔韵流荡律动,更有脱俗气韵。在用笔方面,颜真卿书写《祭侄文稿》不计工拙,一气呵成,枯笔现象较为普遍,苍劲、迟涩之感跃然纸上。《与蔡明远书》字字端正、独立,少有倚侧,线条丰腴而润泽,无一枯笔,结体宽博而骨力遒劲,疏朗静气贯穿始末。可以说,《与蔡明远书》很完整地体现了颜真卿天宝五年(746)《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中表达的审美追求,下面分别做些分析。“令每为一平画,皆须令纵横有象”[29],作品中的横画,尽管俯仰有别,圆方兼具,细看会发现,都是纵势起笔,只是方笔写实,圆笔用意,变化之中不失法度。谈到竖的写法时,他说:“岂不谓直者从不令邪曲之谓乎?”[30]通观整幅作品,纵笔的处理几乎全部中锋力行,虽然形态上丰瘠有别,收笔时驻放随心,然而正直挺拔的面貌,表露无遗。论及结体疏密的时候,提出“间不容光”、“筑锋下笔,皆令宛成,不令其疏”的美学要求[31],《与蔡明远书》中的疏密处理,正是这个思想的体现,以书札开头四行为例,“蔡、明、远、鄱、阳、真、卿、饶、尝、趋、事”等字,结构严密,笔画铺天盖地,而“人、州、及、江、右”等字,虽然体态简约疏朗,然而笔锋实八方兼顾,浑厚凝重。此外如运笔的锋、力、转、决,通篇布局的补、损、巧、称等诸多法则,皆运用自如。《与蔡明远书》与右军《兰亭》也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如“足、之、风”等字。这正如潘天寿先生所说:“艺术不是素材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艺人的思想、学养、天才与技法的艺术表现,不然,何贵有艺术。”</font></b></div><div><b><font color="#010101"> 《与蔡明远书》总体以行书为主,中多有楷书笔意,篇末有少数草字,但并无碍于通篇基调,而是其情感流露、艺术观的反映。此帖是颜真卿诸多作品中与众不同的一幅,看似平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历代研习者不乏其人。</font></b></div><div><b><font color="#010101"> 五、余论</font></b></div><div><b><font color="#010101"> 《宣和书谱》论曰:“惟其忠贯白日,识高天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自篆、籀、分、隶而下,同为一律,号书之大雅,岂不宜哉!”[32]颜书的成就,与他的修养人格及社会理想的追求,密不可分。颜真卿在鄱阳为民办事,“计擒盗首,以解民苦,四境肃然。”[33]据清《饶州府志》等有关史志记载,他莅饶后,勤政爱民,公言真道,短暂的时间内,就将全州治理得“治化大行”。“饶人甚德之”。清《饶州府志》引旧志称,经过颜鲁公的努力,饶州又复丰饶,“课最为诸路第一”。后人为了纪念他,历代之撰修图经方志者,无不提到他的德政。据明万历刘司空撰《鄱阳县志》说:“鄱故望邑,颜范泽存,自无谲习。”鄱阳曾有颜范二贤祠,原在府署颁春堂内,明嘉靖间迁建于荐福寺旁,后毁,道光4年重建。1954年鄱阳二中扩建,祠复毁。</font></b></div><div><b><font color="#010101"> 颜真卿在鄱阳期间,还书有“三表”,一为“谢晋王曹王侍读赠华州刺史表”,一为“元月某日谢兼御史大夫表,”一为“让宪部尚书表。”1828年(清道光8年),重修荐福寺落成,逾年,饶州知府广宣以自己珍藏三表施舍入寺,命刻于壁,且说:“俾登是亭者,细玩其忠义愤发溢于楮墨,加惠后学,不特使古帖重立法门……”。民国时尚存,今存少数残碑。</font></b></div><div><b><font color="#010101"> 从以上情况可知,颜真卿作为一代大家,其为人、为政、为书都可圈可点,尤其是他的书法影响深远,值得后世追摹。</font></b></div><div><b><font color="#010101"> </font></b></div> <h3><b><font color="#ff8a00">此版本近代罗振玉收藏的纸本,有双钩痕迹。内容:“蔡明远,鄱阳人,真卿昔剌饶州即尝趋事及"</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来江右,无改厥勤,靖言此心有足嘉者一昨缘</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受替,归北中止金陵,阖门百口,几至餬口。明远(与夏镇不远数千里,冒涉江湖,连舸而来,不愆晷刻,竟达命于秦淮之上,又随我于刊沟之东,追攀不疲,以至邵伯南埭。始终之际,良有可)</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称。今既已事方旋,指期斯复,江路悠缅,风涛浩</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然,行李之间,深宜尚慎,不宣。真卿报”。…</font></b></h3> <h3><b>注释:</b></h3><h3><b>[1]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一九七五年版,第四八六一页<br></b><b>[2]冯亦吾:《中国书法年鉴(1949-1990) 》,中国旅游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第七○○页<br></b><b>[3][11] [29] [30] [31]颜真卿:《颜真卿集》,黄本骥编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第五九、五九、六九、六九、六九页<br></b><b>[4]颜真卿:《颜真卿行书·与蔡明远书·送刘太冲序》,西冷印社一九九八年版, 第一二页<br></b><b>[5][24]张丑:《真迹日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081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六年版,第五二九、五二九页<br></b><b>[6]朱关田:《颜真卿年谱》,西泠印社二○○八年版,第一三七页 <br></b><b>[7] 严杰:《颜真卿杂考》,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古典文献研究》(总第9辑),凤凰出版社二○○六年版,第一七页<br></b><b>[8] 潘忠泉:《颜真卿书法的三个境界》,《华夏文化》二○○三年第九期<br></b><b>[9] 上饶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上饶地区志》,方志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版,第一三三页<br></b><b>[10] [15] [16] 蔡多文:《家的传说》,花城出版社二○一一年版,第一九二、一九四、一九四页<br></b><b>[12]张国刚:《唐代官制》,三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第一二一——一二三页 <br></b><b>[13]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一九八六年版,第二三三一页<br></b><b>[14]郁逢庆:《书画题跋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081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六年版,第八一二页<br></b><b>[17]范晔:《后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二○○○年版,第九九九页<br></b><b>[18] [21] [22] 黄庭坚:《山谷题跋》,上海远东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第一七四、一二八、一二三页<br></b><b>[19] 苏轼:《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一九八六年版,第二二○一页<br></b><b>[20] 魏庆之:《诗人玉屑》,王仲闻点校,中华书局二○○七年版,第六二一页<br></b><b>[23](汪珂玉,《珊瑚网》,商务印书馆一九三六年版, 第六四六页<br></b><b>[25] [33]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25·颜真卿卷一》,荣宝斋一九九三年版,第二九、二九页<br></b><b>[26] 玉澍:《竹云题跋》,钱人龙订,中华书局一九九一年版,第六四页<br></b><b>[27] 张广茂:《颜真卿自书告身帖笔法详解》,辽宁美术出版社○○五年版,第二四页<br></b><b>[28] 《颜真卿志》编纂委员会:《颜真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第九二页 <br></b><b>[32](宋)佚名;《宣和书谱》范红娟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二○一一年版,第三一页。<br></b><b> </b></h3> <h3><b><font color="#ff8a00">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特别感谢《艺术百家》的编辑们!</font></b></h3> <h3>【作者简介】</h3><h3> 王德荣,男,江西广丰人,上饶师范学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书法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西省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专家。书法作品在省级以上获奖、入展近百次,全国商业职工书法比赛二等奖,第一、二届全国高校廉政书法比赛一等奖,全国第八届钢笔书法比赛特等奖等,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四届新人新作展,"西狭颂"首届全国书法大展等。在韩国、日本、菲律宾和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展出。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项,省级项目9项,省社科规划课题项目获优秀奖,省社科规划课题艺术学重点项目1项。理论文章在《中国书法》《艺术百家》《中国美术研究》《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版)》《美术报》《书法报》等中文核心刊物报纸发表30多篇,其中CSSCI期刊6篇。编著钢笔书法字帖三种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毛笔书法字帖四种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此外,主编《依法行政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一书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小说在《小说月刊》上发表等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