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解放前60年影像盘点

郭源彪

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50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把5月28日定为上海解放纪念日。图为1949年10月2日在上海市政府大厦前举行的升旗典礼。<br>上海,在近代中国被称为“十里洋场”。自鸦片战争以来,租界、外国人、股票、高楼这些新事物造就了它的繁华,也造就了它中国第一大城市的声名。一百多年以来,无论是外滩璀璨的灯火,还是南京路熙攘的街井,无不折射出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荣辱兴衰。1949年5月27日,在上海建立第一个外国租界地一百多年后,它回到了人民的怀抱。2009年的5月28日是上海解放60周年的伟大日子。在这个意义非凡的日子里,回望过去60年,我们不足以兴奋,因为我们生长在这个时代。寻找一颗星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今天收集了一组老照片,让我们一起来通过影像感受一番(1889年—1949年)上海解放前60年走过的风土人情……先来一组关于“老上海城墙”的明信片来开启我们的“解放前60年间”上海的影像之旅吧 上海19世纪末的影像 上海19世纪末的影像 上海19世纪末的影像 上海19世纪末的影像 上海,清末北大门 上海福州路娱乐城 1890年 海南京路和广西路之间 1890年 上海外滩码头 1891年<br>上海20世纪初的影像之1900年:“东南互保”下的上海——<br>1900年6月21日,清帝国发布《宣战诏书》,向八国联军开战。<br>1900年6月26日,以上海道台余联沅为代表,邀约各国领事议定《东南保护条款》九条和《保护上海租界城厢内外章程》十款。<br>1900年8月、9月,以“保护租界”为名,英、法、日、德等国军队相继于在上海登陆“协防”。<br>1901年9月7日,清朝和奥、英、法、德、意、日、俄、美、比、荷、西班牙等国签署了《辛丑条约》。<br>1902年11月12日,上海道袁树勋与各国领事签订了《自上海撤退外国驻防军协议》,日、德、英、法随后从上海撤退驻防军队。 上海江阴要塞的清军炮兵 上海街道上的中国人 攻陷大沽后前往上海的德国炮舰伊尔底斯(Iltis)号 参观德军舰的中国官员 在上海登陆的德国东亚派遣军步兵团 检阅在上海登陆的德国派遣军 自广州途经上海北上议和的李鸿章 上海,中国官员的随从 进入上海的法军第2军团 <p>上海20世纪10年代影像</p> 1910年就有了上海自来水厂 1910年外滩 上海 稻米打包1910年 <p>上海20世纪20年代影像</p><p>上海,坐在手推车上的女孩<br></p> 上海绸业银行之开幕 上海繁华的街道 上海街头的黄包车和卡车 上海街头随处可见的广告 上海路口的交通警察 上海南京路福建路之间 上海市政工人清洗街道 上海中国人的店铺 <p>上海20世纪30年代女生影像</p><p>图中坐者为冠军梁培树,站者为亚军王保敏,两人同为复旦大学学生<br></p> 图为中西女塾学生演出莎士比亚《第十二夜》剧 陈浩明,上海盐业银行行长陈庶青之女 炎热的夏天,在丽娃栗妲村泛舟的上海女子(1931年)。丽娃栗妲,夏令俱乐部 孙兰珍女士因以甲等第一名毕业于清心女校高中部,得以亮相报刊杂志,也算得上“上海名媛” 1935年全国自行车比赛女子组冠军上海女子汪爱先 <p>上海20世纪40年代市井影像</p><p>写字的老人与小孩<br></p> 早餐店里的上海人 南京路街景 美国大兵在上海街头 <p>上海1949年解放之前影像</p><p>1949年4月,挤满塌车的十字路口。 能看到当时的小汽车是什么摸样的<br></p> 1949年5月上旬,共产党嫌疑犯及经济犯在公审后从福州路警察局示众游街到刑场执行枪决 1949年5月上旬,南京路上读报的人 1949年5月上旬,在中国旅行社抢购火车票 5月上旬,四川中路的交通堵塞 1949年5月上旬,苏州河鸟瞰 1949年5月, 欧洲侨民离开上海 1949年5月,挤满舢板的苏州河 5月上旬,外滩的国民党哨兵 5月24日,国民党士兵逃离上海 <h1><b>1949年解放前老上海,你绝对想不到是这个样子!</b>&nbsp;</h1><p>上海是中国重要的的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会展和航运中心,是世界上规模和面积最大的都会区之一。上海GDP总量居中国城市第一,亚洲第二。<br>这么繁华的上海一直都是这么美吗?不,解放前的老上海。恐怕令你无从想象,不敢相信。<br>美国摄影师拍摄的1949年上海解放前夜的这组照片,里面涵盖了几乎所有阶层。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群生活方式,也充分表现出了上海居民当时的生活情形。展现了那个时期上海社会阶级的明显分层,通过镜头复原那段我们不熟悉的记忆。<br></p><p>看惯了上海如今的高楼大厦,可能不敢相信当年的上海最多的住房建筑其实是这种茅草屋。<br></p> 那时的最普及的交通工具,就是黄包车,也是当时的穷人收入主要来源,生活在哪个年代都要学着生存。 汽车是当时上海滩仅有的少数人拥有的交通的工具,一般人只能想想了 这是一对姐妹在街头卖甘蔗,那时的小孩子,很早就要上街去想办法赚钱养家糊口,,更不要提教育什么的,跟如今的孩子待遇相比相差甚远。 这是当时上海滩一家经营船运公司的家庭在吃中午饭,看上去很有年代带入感 热闹的接头,人来人往,后面是当时的上海标志建筑——小洋楼 当时的外滩不比今天,只是一个渡口,看上去,跟今天的外滩相差很大<br>如今的上海金碧辉煌,恐怕没有多少人记得那段已经消失的老旧时光 ,也不会有人记得当时的老上海是如何一步一步转变为如今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