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现代禅诗10首

古石

<font color="#39b54a"><b>木笛</b></font><br><br>◎南北<br><br>它发过风的声音<br>它发过水的声音<br>它发过泥土中根的声音<br><br>吱吱呀呀<br>从一段年轮中独立而出后<br>它如今在发出我的声音 <br><br><font color="#ff8a00">&nbsp; &nbsp; &nbsp; &nbsp;【古石简评】</font>禅思诗学主张用寂照圆融的全方位心性方式来观道体物。此诗正是以一种禅化的观照方式对“木笛”做非理性、非逻辑、非思量的直觉体验,进入万物一如、物我一如的圆融境界,聆听木笛发出的不同笛音,达到了个体生命和宇宙自然的深度契合,呈现了生命循环不止的宇宙本相。南北这支“木笛”,笛音宁静悠远,禅意绵绵,是一支天人合一、物我交融、自足自由的“禅笛”。这首诗,不论从表达内容、观照方式、表现手法上讲,还是从审美特征、艺术功能上讲,都可称之为一首较为典型的现代禅意诗。 <p><font color="#39b54a"><b>松树的秘密</b></font><br><br>◎雷默<br><br>一小块空地上<br>风 吹拂着<br>松树的叶子<br>没有落下<br><br>听见窸窸嗦嗦的声音<br>好像私语<br>又好像一只松鼠<br>嚼着坚硬的果子<br><br>黄昏降临<br>我看见什么?</p><p><br><font color="#ff8a00">&nbsp; &nbsp; &nbsp; &nbsp; 【古石简评】</font>这首诗有加里·斯奈德《松树的树冠》的味道,尤其结尾。雷默在《语言:禅与诗的障碍》一文中说:“语言不能表达什么,语言只是抓住事实。我们总是喜欢到事物的背后,尤其是语言中去寻找意义,殊不知,事物的真正意义就在事物之中。事实即意义。”“风 吹拂着/松树的叶子/没有落下”,风吹树叶,树叶为什么没有落下?因为他看见的就是这样。接下来写自己听见的:“听见窸窸嗦嗦的声音/好像私语/又好像一只松鼠/嚼着坚硬的果子”。这声音既真实又虚幻,充满神秘感,引人探究。最后,又回到视觉:“黄昏降临/我看见什么?”这样的凝问或反问,耐人寻味,给人留下思悟空间。细细体悟,“松树的秘密”就隐含在这黄昏降临时“我”的凝问或反问里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首诗从视觉到听觉再回到视觉,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客观呈现了“事实”,细微表达了对宇宙自然的一种直觉体验,含蓄揭示了生命存在的本相——“空”,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诗学主张。</p> <font color="#39b54a"><b>立冬</b></font><br><br>◎项丽敏<br><br>立冬了,湖水比昨天<br>又浅下去一些<br>像一个后退的人<br>缓缓地,退向内心<br>深处的河流<br><br>从这个日子开始,每天<br>卸下一些多余的东西<br>把枝头空出<br>留给<br>越来越寂静的阳光,以及<br>即将到来的雪<br><br><font color="#ff8a00">&nbsp; &nbsp; &nbsp; &nbsp;【古石简评】</font>这首《立冬》写的是在立冬时节看见浅下去的湖水、树叶飘落的枝头而生发的所感所思所想。冬季是一年四季中的最后一季, “立冬了,湖水比昨天/又浅下去一些”,这是客观描述,是自然规律,或许也寓意着人的一生中“冬季”时光的来临。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心为物欲所蔽,为物欲所困,为物欲所累,随着生命前行的步履,生命的负荷越来越沉重,生命的光亮被外物越遮越严实。面对冬季湖水变浅、枝头叶落,诗人像浅下去的湖水一样缓缓地退向内心深处的河流,以“卸下”的生命姿态迎接美好事物——“越来越寂静的阳光,以及即将到来的雪”——的降临。是的,作为一个觉悟了生命存在真义的人,总会经常反省自己,退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卸下生命中那些多余的东西,把心空出来,让自己的生命回归自由和轻盈,静静地让生命中那些被遮蔽的光亮重放光彩。这首诗安静、自然、纯净、唯美,思与境谐,意与景合,人与物融,给人带来生命的启迪和美的享受。<br> <font color="#39b54a"><b>提灯的人</b></font><br><br>◎宫白云 <br><br>黑夜提着白昼<br>摩肩接踵的人群提着自己的影子<br>乌鸦提着栖身的树<br>提灯的人提着尘世——<br>从一城绚烂中挑出灯芯<br>从四处的污浊中择得慈悲<br>当一河的月亮熄灭黑暗<br>一盏灯模仿神圣<br>好看的光线从低处<br>献过来<br><br><font color="#ff8a00">&nbsp; &nbsp; &nbsp; &nbsp;【古石简评】</font>“提灯的人提着尘世”,这是这首诗的诗眼,是最打动我的一句:举重若轻,充满神圣。提灯的人心怀慈悲,用一盏觉悟之灯、一盏智慧之灯、一盏自性之灯熄灭黑暗。有了这盏灯,总会有“好看的光线从低处/献过来”,献给你,献给他,献给整个尘世,尘世处处明亮,闪现着神性的光辉。 <font color="#39b54a"><b>题红螺寺</b></font><br><br>◎何三坡<br><br>没有哪一次钟声不是枉然<br>愚蠢总让人疲倦<br>你看,下跪的香客比恒河的沙子还多<br><br>松风吹过衣衫,云朵和它缓慢的影子<br>鱼在溪水里欢腾<br>佛哦,多么美。<br><br><font color="#ff8a00">&nbsp; &nbsp; &nbsp; &nbsp;【古石简评】</font>中国禅宗的祖师达摩在《悟性论》中提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认为人都是有佛性的,根本无须外求。一个人能否成佛关键在于他心中对人世之苦的认识,只要他心中明了人世之苦,见到了自己的佛性就可能立即成佛。正所谓自性迷即众生,自性悟即是佛。“松风吹过衣衫,云朵和它缓慢的影子/鱼在溪水里欢腾/佛哦,多么美”——奉劝众生别做愚蠢的下跪的香客,去做松风吹拂的云朵,抑或在溪水里欢腾的鱼儿吧,只要有本心自性的高度自觉,就自然会体悟到“佛哦,多么美”。 <font color="#39b54a"><b>归隐</b></font><br><br>◎也牛<br><br>从远古流来<br>岷江,撞在我的指尖上<br>开出一朵小小的浪花<br><br>立刻,又凋谢了<br>我看见它短暂的一生<br>都在即来即去的江水里<br><br><font color="#ff8a00">&nbsp; &nbsp; &nbsp; &nbsp;【古石简评】</font>佛家认为一切事物皆“因缘而生”,流变不止,都会最终消失。一朵小小的浪花在指尖上即开即谢,它短暂的一生,都在即来即去的江水里,这是一朵浪花存在的本相,也是每一个人存在的本相。只有虚无和空寂才是诸法的本源,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也像是一朵指尖上开出的浪花,即开即谢,终将“归隐”。所以,我们对万物不要有执念。此诗语言简洁,表达含蓄,值得品味。 <font color="#39b54a"><b>行者</b></font><br><br>◎昌政 <br><br>减去什么你才等于这个秋天? <br>捡草仔的午后 <br>有一场雨在你的 <br>篮子。有一阵风在你的 <br>脚步声里。 <br><br>你在路上。 <br>你在消失。 <br><br><font color="#ff8a00">&nbsp; &nbsp; &nbsp; &nbsp;【古石简评】</font>此诗文字干净,意境空远。我们都在路上,我们都是行者,我们在行走的同时也在逐渐消失。生命就是加与减的辨证统一,在行走和消失的过程中,有“加”有“减”,该加些什么,该减些什么,这是作为行者的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此诗隐而不露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字里行间充满禅意,留有诗想空间。“你在路上/你在消失”。是的,我们只有减去了生命背负的累赘,才能使我们的生命回归本性,像“风”一样轻盈起来,与“雨”为伴,进入一种物我一如、圆融无碍的至高境界:空境。 <p><font color="#39b54a"><b>春深处</b></font><br><br>◎奥冬<br><br>黄昏的背后黑夜升起<br>一个世界消失<br>一个世界醒来<br><br>月光爬上屋檐<br>轻轻抚摸鸟巢<br>蛋壳隐隐有破裂之声</p><p><br><font color="#ff8a00">&nbsp; &nbsp; &nbsp; &nbsp;【古石简评】</font>日月交替,道法自然。此诗以自然呈现的方式,让我们随着蛋壳隐隐的破裂之声触摸到春深处隐秘的自然生命律动,在一种宁静的氛围中感受到慢慢散开的禅意。</p> <font color="#39b54a"><b>黄昏</b></font><br><br>◎空也静<br><br>山路上走着两个人<br>一个男人,一个女人<br>与我擦肩而过<br>他俩说笑着<br>翻过一道山梁<br>走成一个人<br>像一盏点着的灯笼<br>融进满天的星星<br><br><font color="#ff8a00">&nbsp; &nbsp; &nbsp; &nbsp;【古石简评】</font>表达自然含蓄,画面感强,意境空远,呈现出一种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圆融境。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无论你走向何处,走了多远,你终将在“黄昏”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就“像一盏点着的灯笼/融进满天的星星”。<br> <font color="#39b54a"><b>融雪的早晨</b></font><br><br>◎西左<br><br>听<br>雪在融化<br>被雪覆盖的大山<br>石头<br>树<br>村庄,也在融化<br>声音,仿佛云在抽芽<br><br><font color="#ff8a00">&nbsp; &nbsp; &nbsp; &nbsp;【古石简评】</font>自然,纯净。“声音,仿佛云在抽芽”,提升了诗的境界,大自然静静的脉动跃然纸上。“云在抽芽”,你听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