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时路 向远方

Lucy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再返南田系列报道 (三)</b></h3> <h1>  照片里的主人公名叫黄少明,来自南田农场(神泉集团)长田分场,是远近闻名的芒果种植大户。</h1> <h1>  我们这次再返南田,适逢北京果业集团刘总等人莅临,与神泉集团共商强强联合大计,彭董事长陪同他们到黄少明驻地参观考察,我们有幸一同前往。</h1><h1> 那天,我们先行到达。在等待领导们到来之际,我们见缝插针,兴冲冲地采访了黄少明。</h1><h1> 上图一:在路口遥望到黄少明在芒果地里小洋楼。</h1><h1> 上图二:采访黄少明。</h1> <h1> 黄少明告诉我们,他初中都还没毕业。但和他交谈,你会发现,他那敏捷的思维,对市场经济敏锐的触觉,以及侃侃而谈娓娓道来的清晰逻辑,让我们都自愧不如。</h1><h1> 上世纪1990年,黄少明从老家来海南探亲,那时正是南田农场最困难的时候,橡胶因老树老场而产量低迷,工人工资经常拖欠,退休老职工拿不到退休养老金……。 </h1><h1> 细心的黄少明看到一些老乡零零星星种了几棵芒果树,他便收购一些贩卖。那时的干部每月工资200来元,他收购的芒果够一担后(约一百斤),便乘公交大巴到海口市去销售,约15元一斤,每次能赚到一千多元,比干部们的收入还要好。</h1> <h1>  贩卖芒果,让他赚到了第一桶金,他不但偿还了老家六万多元的欠债,还有了些许积蓄。</h1><h1> 1993年,南田农场在新任场长彭隆荣带领下,进行大规模产业结构性改革,对那些已经老化无法产胶水的老树开展了大面积的倒树运动,并广泛发动职工承包土地大种芒果。每一位职工可以承包到十来亩地。</h1><h1> 黄少明来自农村,对土地有着天生的眷念和依赖,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他敏锐地察觉到机会来了,而机会也会稍纵即逝。苦于户口不在南田,没法像其他职工那样拿到土地,当还在许多职工犹豫不决、顾虑重重担心种出来的芒果不知卖给谁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将户口迁入南田。待他办完手续后,土地也分完了,他毫不犹豫拿出积蓄陆续从缺乏劳动能力的退休老职工手里进行土地流转,至今已拿到120亩芒果地的经营权。现今,他每年的收入非常可观。</h1><h1> 他谦虚地说,他只是花钱买了一个岗位。</h1> <h1>  看到黄少明充满自信的眼神和坚定的语气,谁曾想到二十多年前他还是一位背负几万元债务、生活没有着落、奔走他乡寻求生存机会的落魄之人?!</h1><h1> 从黄少明的身上,看到了我们共产党人的初衷:让人民过上好日子!</h1> <h1>  如今,黄少明一家已经实现了“一幢楼,一部车,一份产业”的目标。</h1> <h1>  黄少明的儿子就读于海南技术学院,毕业后回家与父亲共同管理和经营芒果地。照片中的他抱着下一代,眼里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h1> <h1>  在与黄少明交谈之中,我心里不禁升起了疑问:为啥彭董事长紧紧抓住芒果这一品种广为开发推广,而不是那些同是热带水果的荔枝、龙眼、火龙果等等?带着这个问题,我翻阅了网上能够看到的资料。在此转与大家分享,共同领略彭隆荣董事长以芒果开路造福南田的不凡过往。</h1>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不忘初心的南田样本</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记者&nbsp;&nbsp;张&nbsp;&nbsp;毅&nbsp;&nbsp;孟祥夫</h3><h1> 2017年08月15日08:12&nbsp;&nbsp;&nbsp;&nbsp;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h1><h1>  盛夏的海南,太阳炙热地照着大地,满目的浓绿却给人带来阵阵清凉。在海南农垦南田农场(神泉集团)驱车前行,成片成片的芒果园从半山腰一直铺展下来,空气里弥漫着香甜的气息。而掩映在果园里的一座座小楼,更使这幅画面充盈着丰收喜悦的色彩。</h1><h1>  “这是我们一生的财富!”神泉集团董事长彭隆荣感慨地说。从全国十大贫困农场之一到全国农垦改革发展的排头兵,企业资产从1992年不足5000万元到2016年增至30多亿元。南田农场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20多项荣誉……南田农场25年的故事连接起来,就是一幅长长的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同心协力精准脱贫、共建小康的动人画卷。</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困难中当好群众的主心骨</b></h1><h1>  “芒果楼”点燃农场职工改革发展新希望</h1><h1>  国营南田农场建于1952年,一个英雄的农场,在垦区率先实现年产干胶3000吨,很是风光了几年。但几十年下来,胶树老化,生产力下降,而且长期以来,一胶定乾坤,种植结构严重单一。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南田掉队了,穷得“掉底子”了——上世纪90年代初,农场职工半年领不上工资,每年离职500多人,连续4年走了2000多人;逢年过节,就是农场领导的“关”,这一拨追工资的,那一拨要报销医药费的……</h1><h1>  这片胶林出路何在?农场的局面除了愁,还是愁。</h1><h1>  1992年,知青彭隆荣临危受命,挑起了场长的担子。反复征求职工意见:在这个台风走廊上,单靠橡胶树,生产风险太大,必须调整种植结构。种瓜菜、椰子、可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都不成。又跟着别的地方种西瓜,西瓜多了卖不掉,号召干部职工吃“爱场瓜”。</h1><h1>  一筹莫展时,场里发现有些职工芒果种得不错,品质好,销得快,就是不成规模,找来专家论证,南田的坡岭地日照充足,旱涝适中,非常适宜芒果,而且比内地早上市两三个月,赶上春节上市,价格更好。种芒果!压胶上果!农场领导班子反复讨论,下定了决心。</h1><h1>  什么?砍胶树!什么?种芒果!要那东西干什么,打狗吗?几十年靠种胶生存、靠胶乳养大的职工很难转过这个弯。</h1><h1>  观念上的贫困比经济上的贫困更可怕,群众看不准吃不透,党员干部要有主心骨。“摸着石头过河,党员干部要走在前面!”领导带动,宣传鼓动,政策启动,3年免收地租、免费建造生产设施、免费为困难职工提供芒果种苗,职工积极性调动起来,3年时间就发展起来了。董家果园的女主人苏英妹说,1997年卖了600多元,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2016年,她家芒果卖了26万元。如今,这已是稳定的家庭收入。</h1><h1>  南田农场几次改良芒果品种,成立技术协会、销售协会,促进芒果产业化。如今,芒果早已成为南田的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2016年芒果总产量6.3万吨,比1992年136吨增长&nbsp;462.2倍,职工家庭仅此一项收入少则几十万元,多的上百万元。全场新建芒果楼、统建楼1万多幢(套)。</h1><h1>  一株芒果树,一条脱贫路。全国十大贫困农场的帽子早就甩掉了。南田农场曾经高达95%以上的贫困面如今“满血复活”,7000多户职工实现共同富裕。</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发展中当好改革的弄潮儿</b></h1><h1>  寻科技支撑,搞旅游开发,打造跨越发展新引擎</h1><h1>  勇立潮头,改革创新领先一步,才能彻底拔穷根、改穷志、换穷业,驶入创业创新快车道。南田能够迅速脱贫,并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秘诀”就在于始终践行创新发展的理念。</h1><h1>  2016年10月,搭乘神舟11号飞船,南田芒果遨游太空,这是世界首例芒果太空育种。过去,他们走规模化发展的路子,现在则要顺应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时代大潮,走科技支撑、创新发展的新路子。</h1><h1>  近年来,国内消费水平快速提升,国内的芒果产业发展必须参与国际交流,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栽培技术和种植品质。2010年,世界芒果论坛在中国三亚成功举办,25个国家110多名芒果科技专家和业界代表汇聚南田。勤劳肯干的南田人开了眼界,换了脑筋,极大激发了创业激情。</h1><h1>  如今,火爆的三亚休闲旅游市场又多了一张新名片——南田温泉。苦干实干的南田人,更加敢想敢干,当初只是橡胶种植一个“泥饭碗”,现在适当保留少量的胶园,换成了芒果、旅游、高效农业三只“金饭碗”。</h1><h1>  党员干部不仅要有带领群众脱贫的决心,更要有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要比群众想早一步,看远一步。南田的领导班子很早就谋划二、三产业的发展。他们找温泉、找投资,发展热带旅游。主动对接三亚旅游规划,建设南田温泉开发区。这与同步建设的3万亩橡胶基地、6万亩优质芒果示范基地、3000亩高科技热带农业育种基地、1万亩无公害反季节瓜菜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一道,共同构成“一城五地”格局,保障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h1><h1>  农垦改革之所以步子重、包袱沉,表面看是机制不灵,根子上的问题还是体制陈旧。许多农场深陷泥潭,有力使不出。向体制机制要活力,南田的党员干部学习政策、转变观念,拿出“万人会战”的勇气,能减的机关编制一律减下,能包的土地一包到底,能统的服务一并统好,既吸收农村改革成果,又发挥国有农场组织优势,生产力、竞争力迅速提高。</h1><h1>  随着产业结构的多元化,海南农垦决定,2002年组建神泉集团,实现了由农场向现代企业的蜕变,并创建了农场和集团公司共同设立一个党委,“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领导交叉任职”的管理体制。大力深化全方位改革,产业发展、民生建设都注重市场化运作,南田的事业发展之火越烧越旺,活力迸发。</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前进中当好实干的领头羊</b></h1><h1>  不忘初心,依靠群众,践行共享发展新理念</h1><h1>  神州第一泉?南田人真敢叫!南田人不仅叫响了,还结结实实干成了。</h1><h1>  1993年,确定脚底下有温泉,南田农场发动干部职工搞了万人大会战,这场会战搞了3年。83岁的陈康老人是来自四川的退伍老兵,他说,南田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大家冲锋陷阵,一锨一锹干出来的。会战期间,借米炊饭,借鸡下蛋,借猪吃肉,群众齐心协力地支持。</h1><h1>  说实话,那个时候搞会战,一是农场没钱,只能自力更生;二是要通过大会战激发干部群众的斗志。否则,人都走了,人心散了,还干什么事业?向贫困宣战,就是要党员干部和群众一条心,就是要用雄心和汗水践行“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当滚烫的温泉汩汩涌出的时候,南田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得到提升,群众爱场护场、以场为家的精神得到升华。</h1><h1>  党员干部如何代表好群众利益?要有制度保障。南田就靠一个会、一面墙:每年召开两次职工代表大会,重大决策必须经职代会讨论决定;场务公开,用好明白墙,切实保障职工群众对企业经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h1><h1>  脱贫不忘扶贫,南田人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从2002年起,南田发挥科技优势,与陵水县、保亭县开展科技联结扶贫活动,与1万多户黎族群众结成扶贫对子,为他们种植芒果提供从技术到销售一条龙帮扶。截至目前,发展芒果种植3万多亩,带动一批黎族群众在家门口脱贫,走上致富路。</h1><h1>  最初为摆脱贫困,南田的目标是每户一块果园、一片菜地、一群家禽“三个一”;之后提出一份产业、一幢楼房、一辆汽车、一份股份&nbsp;“四个一”;如今,他们要在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上培养“三批百万富翁”,一批职工百万富翁、一批管理者百万富翁、一批职工子弟百万富翁。这些目标把职工利益与企业发展紧紧结合起来,让职工感受得到、实现得了,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h1><h1>  今天的南田,安居乐业。在新建的每一栋职工住宅楼上,都设计一个大大的芒果。“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将芒果高高地顶在头上,就是提醒党员干部,不要忘了我们艰苦奋斗的过去,更不要忘了明天的使命!”彭隆荣激情满怀地说。</h1><h1>  《 人民日报》( 2017年08月15日 18 版)</h1><h1>(责编:黄瑾、秦华)</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