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h3> 文字/郭永刚</h3><h3> </h3> <p class="ql-block"> 早些天,我与同住县城的师专同学根仔微信里聊天,想趁暑假还未结束,约上几个同学去户外疯疯。根仔是个户外通,他建议大家徒步西山,到一个叫集灵源的小山村走走。他说集灵源离县城不远,沿途的风景不错,很值得一去。强仔和浩仔听了也想前往,那就约个日子走走呗!</p> <h3> 出行时间定在了2019年8月11日这一天。天气预报说这天会有小到中雨,可一早起来,天气却十分晴朗。管他呢,带件雨具备用吧,约好的事,不能说变就变。平时同学们都挺忙的,今日难得一聚,即使路上遭了大雨,淋成个落汤鸡,也心甘情愿。</h3> <h3> 我,还有强仔,浩仔,根仔他们,于早晨7:40到达西山公园停车场,驻车后简单整理了一下行装,随即沿公园南边的一条路上山。</h3> <h3> 老同学相聚在一起,一路谈笑风生,总有说不完的话题。</h3> <h3> 走过一段被雨水冲刷而成的龟裂山路。</h3><h3> </h3> <h3> 浩瀚天地间,男儿有豪气。游走山水时,读山格,聆水音,惮景悟情,学山之博大厚积,水之灵动容忍。</h3> <h3> 山花烂漫崖边开。离开喧嚣的城市,进入幽静的山谷,心灵也渐渐回归了宁静。这种感觉,好美。</h3> <h3> 强仔,上师专时就是摄影专家了!在这美景怡情之时,他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你看他那副专注的神态,他正用镜头记录着此行的每个精彩。</h3> <h3> 到达第一处解放前工事(地堡及炮楼)遗址前。我们未去认真考证它到底由谁(侵华日军或晋绥军)所建,只是脚踏其上时,眼前似乎还硝烟弥漫,耳旁似乎还炮声震天……这些战争的罪证,尽管眼前只残存下底座,却时刻在告诉我们:勿忘历史,勿忘国耻,珍惜今天,把握明天。</h3> <h3> 离开第一处炮楼遗址后,继续往西走。</h3> <h3> 一颗颗青涩的酸枣儿,静坐在山路边的酸枣树上,一看我们打此而过,顿时羞红了半边脸儿。</h3><h3> </h3> <h3> 放眼望去,四周青山横亘,连绵不绝。晨雾还未散尽,烟笼纱罩之下的山谷沟壑,又平添了一份迷人的色彩。</h3> <h3> 脚下的这片土地,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当年的烽火岁月中,文水西山游击队的足迹踏遍了这里。</h3><h3> 你看这儿到处是红色的山土,莫不是由英雄的鲜血染成?</h3><h3> 我们沿着窄窄的山路艰难行进,一路上热血沸腾,感慨万千。</h3> <h3> 远方又出现了第二个炮楼,它高高耸立在一座突兀的山头上,看起来保存的还较完整。</h3> <h3> 我们一口气冲到了炮楼前,玩起了打仗的游戏。根仔一会儿扮游击队员,一会儿又扮小鬼子,进出炮楼十几回。而强仔只扮八路军,一个劲作着打枪的手势:叭叭叭,哒哒哒……</h3><h3> 我和浩仔在一边观赏着他俩的表演,浩仔说强仔扮八路军最像,而根仔扮小鬼子最像,就是嘴上少了撮仁丹胡子。哦,哈哈哈……</h3> <h3> 看他俩玩的正酣,我也来了兴致,高喊着“冲啊,杀啊”什么的,一口气爬上了炮楼顶部,在半空中舞动着红旗。</h3> <h3> 根仔为我们仨人拍照,这技术还真赞了,把我们仨拍成了战斗英雄样,雕塑般立于天地间。哈哈哈。</h3> <h3> 旁边还有一处炮楼,也只是残存下底座。</h3> <h3> 越过炮楼,继续前行,继续攀爬。</h3> <h3> 翻过又一座山峰,转而下行,穿过一大片荆棘丛时,双臂与小腿被划得好疼好疼哟。</h3> <h3> 前方不远处是旧时军用的202微波站。它那接受塔像一把矗立在山顶的长长利剑,剑锋直指云天。而毗邻接受塔的,是一座较完整的炮楼。</h3> <h3> 根仔像只山中的野兔,几步就蹿到了炮楼跟前。嘿,这哥们!</h3> <h3> 浩仔和根仔依在炮楼旁,眺望着远方。</h3> <h3> 蓝天白云下,山色染翠,一派迷人的景色。</h3> <h3> 远处的梯田层层叠叠。</h3> <h3> 我们走进202微波站的机房区看了看。</h3> <h3> 机房区保存的较完好,现在已为民用,山民们已将之用作了羊圈。</h3> <h3> 时间已近中午12点了,根仔说再往西走一会就是集灵园了。</h3> <p class="ql-block"> 中午12点整,我们到达了此行的终点地——集灵源。请当地的一位山民大哥用强仔的手机为我们照了像。他并不会用手机照像,强仔耐心的告了告他方法,尽管他看起来手忙脚乱的,但拍出的效果还相当不错。OK了!</p> <h3> 帮我们拍照的山民大哥和他养的狗狗们。</h3> <h3> 农家院子里面,悠然自在的羊群。</h3> <h3> 有的农家还养着蜜蜂。院子里摆满了蜂箱。我们小心翼翼的从院中穿过,每个人都捏了一把汗。</h3> <h3> 沿石巷下坡,进入山村中。</h3> <h3> 一群放养的笨鸡被我们这些来访的不速之客惊得四处乱奔。打扰了山村的宁静,我们心里还真有点小忐忑。</h3> <h3> 青绿的柿子缀满了枝头,它们一个个好奇的张望着路口,笑迎着山外的来客。</h3> <h3> 村中的住户并不多,大多数窑洞已荒废。山民们大部分迁到了山外。而今,村里只剩下一些养殖户,和一些不愿和无法离开老家的人。</h3><h3><br></h3> <h3> 一户精致的农家小院,院子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满院的花草树木,瓜果蔬菜。</h3> <h3> 没想到小院的主人是我们师专同学的老母亲。老人家告诉我们,她的老伴儿此刻正在山下的玉米地里锄草,已是晌午了,也快回来了。她和老伴儿虽然已在城里住,可还想隔三差五的回到老院里住些日子,顺便种点庄稼,种点蔬菜。</h3><h3> 住在城里面,能吃上老家的土地上长出来的果蔬什么的,即使离开老家,也是一种醇美的回味,一种暖心的慰藉。</h3> <h3> 与老人家道别后,我们开始返途。寂静的山村里,到处都是如画的美景。这些纯美的画面,只要看上一眼,就会让你恋恋不忘。</h3> <h3> 归途中的野餐,简单却别有滋味。</h3><h3> </h3> <p class="ql-block"> 赶来同我们道别的狗狗与羊羊们,它们真可爱。</p><p class="ql-block"> 它们,和留守在集灵源的人们,是大山的真正主人。 </p><p class="ql-block"> 再见了,小主人,我们还会再来看你们的!希望你们走出大山,去看看山外的世界,山外的世界也很美,很精彩!</p> <h3> 归途中,根仔发现了集灵园古道,这是沿山腰环绕回旋的一条羊肠小道,路边用古老的石块砌就,路面上满是荆棘与杂草,看样子,似乎久已无人踏足了。我们试着走了一段距离,最终发现这条路渐渐消失于一片深沟里,距我们的归向越来越远。看来,这条路走不通,我们只得按原路返回。</h3><h3> 徒步路如此,我想,人生路亦如此。人这辈子,无论怎样走路,走正确的路比正确的走路都重要。难走并不可怕,怕的是错了方向,还一直走到底。</h3> <h3> 归途中,那些不知名的花草再次与我们相随。</h3> <h3> 下午5:30分,我们走出了西山,结束了本次徒步之旅,回来后一看步行记录,行程约35里。</h3> <h3> 写在后面的话:</h3><h3> 人生之路漫长,有坦途也有坎坷。但只要是正确的路,即使再长再难,我们也不会停下前行的脚步。</h3><h3> 因为,停下脚步,会输掉全部。<br></h3><h3> 因此,我们始终前行着,一步一步,向着前方,向着阳光。</h3> <h3> 拍摄地:吕梁市文水县西部山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