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志人生 内求必胜

丘忱军篆刻

<h3>2019年8月9日,我很幸运地参加了“青少年德志人生成长夏令营”,通过祭祖活动、高能量的讲座,使我获益良多。不仅感受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更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今后生活和工作中,运用古代经典文化来提升自我修养、引领未来有着莫大的帮助。</h3><h3>&nbsp;</h3><h3>没来之前一说起“夏令营”,就会想到舞蹈、乐器、英语、书法、美术、体育等技能类的学习培训,培养人的层面大抵也都是围绕着技能展开的。这个“夏令营”让我感觉到很特别,当大家都在关注如何学的更多、更好的时候,这个夏令营却把焦点放在了“立德与立志”。</h3><h3>&nbsp;</h3><h3>这三天来,无论是祭祖活动还是王春来老师的《忠孝两全》讲座、抑或权莉老师的人生经历和姜来博士的志愿者生涯,都让我觉知到“德与志”在人生轨迹中的重要性。</h3><h3>&nbsp;</h3><h3>我对《大学》里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有了进一步的认知。</h3><h3>&nbsp;</h3><h3>这不就是讲立德与立志吗?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哪里开始呢?自我修养。“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自是皆以修身为本”。一个人无论高低贵贱,地位高低,都是以德为本。再究其如何修身?从格物开始。而天地间万事万物不可能一一精通,唯立定志向,有所专的“格物”,方能有成。</h3> <h3>回想自己在荆鸿艺术馆学习篆刻的时候,从早到晚都是练习篆刻,在半年的时间里练习上千方印章,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离开后要忙活生计,没有很好地进行深入学习,进步的就慢。荆鸿老师是郭沫若的邻居,也得到郭老指授,并继承了郭老的遗愿,在郭老研究的基础上,将发现的五千多个甲骨文刻在了番禺莲花山上。他在文学、古文字、国学上都有很深的造诣,而我是被他看上的培养对象,在艺术馆学习期间,管吃管住管学,不仅不用交学费,每个月还给我生活补贴。<br></h3><h3> </h3><h3>离开艺术馆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教育,更加明白立志固然重要,但最终能否登上这个领域的最高峰,取决于是否有颗志比山坚的心。</h3> <h3>王春来老师《忠孝两全》的讲座分享,特别震撼人心。他12年来悉心照顾瘫痪在床的父母,克服种种艰难困苦,忍常人所不能忍,行常人所不能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作为一名普通警察,他并没有丰厚的收入,为了给父母营造一个更舒适的修养环境,有助于父母康复,也为了节约开支,发明了数十件瘫痪老人实用的用具,还学会了打针、号脉等医疗护理知识。结合自身的孝亲经验,磨炼出三分钟就能让罪犯落泪的本领,用“孝道”唤醒他们的良知。他著作《监狱中队管理学》填补了国内件监狱基层管理理论空白。</h3><h3> </h3><h3>母亲在她上班时偷偷练习走路,摔伤了腿。他想出了既可以锻炼父母亲走路,又可以写作的办法。他在家里沿四壁装了一圈钢管扶手,用布裹缠好。发明了安全带,将母亲、他和钢管连在一起,母亲挪动时就被保护了起来,母亲每挪动一步就要休息一会,他就可以腾出手来写作。</h3><h3> </h3><h3>为了让母亲学会走,他又设计制作了小孩学走路的圈架子,安上小轮子,可她母亲体力不支,还骨质疏松,既不能架着走,也不能拽着走,便有了套带的发明,套在她身上,拉着带子让她走。</h3><h3> </h3><h3>母亲全身浮肿,他每天都要带母亲下楼,背母亲上楼拉伤腰肌,他就抱着上下楼,疼到不行了,在身边人都劝他放弃的时候,在绝望边缘之际,他发明了一部拉车,在楼道两侧钉上仪轨,实现每天带着父母下楼去溜达的愿望。</h3><h3> </h3><h3>为了不让母亲长时间躺在床上,他在床的上方安装了一个行吊,并设计、缝制了一个布兜子,将母亲从床上亲亲吊起,移到轮椅上。</h3><h3>……</h3> <h3>王老师发明的实用工具</h3> <h3>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将“有心、认真、勤奋、自觉,内求必胜”在生活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榜样,一时间感觉力量满满。<br></h3><h3> </h3><h3>“立德立志,一切内求”,我们就一定能收获“德志人生”,成就生命大意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