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汪家往事(五)<br>我记忆里的家乡<br>1、第一次离别家乡<br> 父亲成了家,自然就有了孩子们,这里暂且放下对父亲青年时代往事的回忆,就想把自己沉睡了五十多年的儿时的对家乡的模糊的记忆,慢慢一点一点呼唤回来。脑海里对周遭的事情有记忆是因为母亲突然大病,能回想起来的画面是:母亲趴在床沿上,往一个白瓷盆里吐血,一大口一大口的呀,爸爸不在家,妈妈在痛苦呻吟,在呼救,妈妈被人背走了,后来爸爸回来了,把孩子们寄养在他的哥哥家,到医院陪护胃部割除四分之三的母亲。我应该三岁多了,<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这个阶段,我脑海里有记忆的就这么可怜的一点儿。不知过了多久母亲胃切除手术后,医生叮嘱父亲一定要让母亲好好养病。后来听母亲说,医生告诉爸爸,母亲养不好病,可能活不了多长时间,于是父亲把家里值钱的如他们的定情物欧米伽手表,还有一辆自行车,一个收音机都变卖了,凑了些钱,送母亲回上海养病。父亲把大儿子留在了身边,让母亲带着两个女儿一起回上海。据说,父亲那时候的工资只有六十多元,每月把三分之二寄给妻子,自己和大儿子过着非常拮据的生活。整整四年。小儿不知大人愁啊。我第一次离开出生地西宁,只记得是父亲送我们娘仨儿的,乘坐着绿铁皮的火车,哐铛哐铛声音很大,摇了很多天似的,是外公的弟弟我们叫叔公的把我们一行接到了上海母亲的娘家。叔公是非常好的一个人,在上海的那几年,我记得很多人很多事,就不在这里赘述。还是说说记忆里的家乡吧。<br></span> </b></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h1><b>2、回到久别的家乡<br> 对我的家乡西宁市,有真切印象是七岁多的时候,父亲思念妻子和两个女儿,加之母亲的病也养的差不多了,父亲考虑到我到了上学的年龄,决定把我们娘仨接回来,记得父亲到外婆家来接的时候,外公外婆还有阿姨,都请求父母把我留在上海,外公说:阿琴有临时户口的,可以在附近的小学上学,报名的事情都打听过了,阿姨那时是个初中生,平时喜欢教育人,她经常让我写字,我也很乖,所以还哭着求父母,不要把我带回青海。父亲执意说:我的孩子,我要自己养自己教……我被亲人们“争抢”这件事我尤为记忆深刻是因为在上海亲戚眼里妹妹聪明健康可爱,而我病殃殃的呆笨头脑不灵光,有例子可以举的:每到星期天,外婆叫外公起床时,我就跟着外婆大叫外公起来了,懒虫啊,太阳出来了!可妹妹就趴在外公床边说外公累了,多睡会儿,还用手摸着外公的额头,再比如说舅公试探我们姐妹说:看阿琴阿妹谁跑得快,把垃圾倒到楼下就给谁吃饼干。我就飞一般抢着端起簸箕跑下楼,以为妹妹会在后面追而抢,等倒了垃圾回来,家里人都在笑,还说我是个“Gaogdu”(在上海话里是傻子的意思)妹妹这时得意地抱着饼干桶,我虽不是后悔自己抢先,但不被这个家看好,并没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所以跟父亲回青海是我心里所盼。<br> 深绿色的车厢一节一节蜿蜒在陇海线上,一路由东向西飞驰着,由低到高呼啸着,记忆里这是第一次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似的,我和妹妹在车厢里一路唱着在上海学会的儿歌,我们这两个青海小丫头已经满口的上海话了,但是我知道我就要回我的老家青海了。在艳阳高照的中午,列车稳稳地停在了西宁站。这里我似乎是第一次来一般,距离开的时间已经是三年多了,长长的绿色火车似乎是靠在长长的黄色的山边,我一下火车看见的就是火车后面的山,山和火车平行的躺在高空白云之下。风猛吹着母亲包在我头上的粉色纱巾。来接我们的大人不记得是谁了,他身后跟着一个英俊的少年,只见他头很大,眼睛也大,胸前飘着崭新的红领巾,手里握着一杆红缨枪,枪头是金色的,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红红的穗子,枪杆也是红色的,枪把上还缠绕着黄色的布,他不停的在那里舞动着他喜欢的红缨枪,父亲叫着他的名字:阿林,过来叫妈妈,指着我们说:这是你的两个妹妹,快要八岁的我,早知道自己有哥哥,但不记得什么样貌,这么一见,还是满心欢喜,他很精神有活力,见到我们很是高兴,一出车站,往前走了一点路,就经过一架大桥,哥哥让我站在桥栏下的一个大石头上,把我垫高一些,教我把双臂伏在桥的栏杆上,再把下巴放在手臂上,头朝下盯着桥下的水,桥就会向前移动了,那感觉就像是在行驶的船的桅杆前看大海,非常奇妙,我很久都没有忘记哥哥教的这个游戏,在当时我觉得哥哥是世上最聪明的少年,对他好感和爱,从此就奠定的非常牢固了,当时并不知道,哥哥让我盯着的那条河,就是贯穿西宁市的湟水河,也不曾想到过在这条河边,留下了很多我儿时少女甚至青年时代美好往事,这条河就在省委家属院的后门,它是我家乡的一条清流,流淌着我许许多多美好的故事。<br> 60年代末,我的家和普天下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生活在物质匮乏生活不富裕的状态下,但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就是温暖,省委家属院,当年有很多平房,一至十排整齐有序的从前往后排列着。排与排之间都有很大空间,供每家每户在门前种花种菜搭养鸡,乍看上去每家都是一样一样的。区别就是冬天,每家挂的门帘不一样。唯一记得的父母给孩子的家就只有青海省委家属院。七岁多从上海回来,一直到现在家都在那儿,虽然期间搬过家,平房换成楼房,多少回梦里回家,家就是在那里。</b></h1> <h1><b>3、美味的腌菜<br> 乍回家乡,正值好奇的年龄。总会把眼前的生活和先前在上海的事情比较着看,大概刚刚入秋,每家每户就开始大量的储存蔬菜:大头菜、青麻叶、牛腿棒、青头萝卜、胡萝卜,土豆、芹菜蒜苗大葱……家家户户门前堆得像小山似的,有些人家还挖了地窖,让孩子从窄窄的地窖口下去,大人们把可以过冬的菜放进了地窖。记得那些天父亲不在家,母亲对哥哥说大门口的包心菜又好又便宜,哥哥就拍着胸脯对母亲说:我去警卫连借架子车,我们去买。十岁的哥哥就这样一趟一趟,把一家人要过冬的菜拉回来了。倘若在上海过冬是不需要储备那么多菜,外婆家后弄堂有个云南路,是个大型菜市场。菜品很多,鸡毛菜、毛豆、小黄鱼、各类豆制品随时随地就可以买得到。而家乡的10月就热闹起来了。星期天家家户户都排队在公用水龙头洗菜,每家晾晒衣服的粗铁丝上晾晒的大棵大棵的白菜,大人们把案板支在家门口,把切好的红萝卜丝芹菜丝大头菜丝蒜苗丝,往身旁的大口缸里摆放,一层菜一层花椒一层盐的,缸被塞得满满的,大人们用准备好的大石头压在缸口上,这腌的就是花菜,压上个把月,吃饭时用干净筷子捞一碟子,再呛上烧热的油,香味就漂到隔壁去了。最记得发小全立母亲石妈妈腌的白菜,直接剥开缸面上的薄冰,捞出一朵,一瓣一瓣往嘴里放,又凉又酸又辣,吃得浑身冒汗。还有就是大妈和我的娘娘们用肥肉炒酸菜粉条,在那个时候真的就是美味。长大了才懂得青海地处高寒地区,植被生长困难,冬天蔬菜水果缺乏,就形成了这样一种饮食文化……<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既便是大棚菜盛行的现在,青海的人们特别是老年人,还是多多少少要腌一些酸菜。就想吃这一口,也是念想啊!<br></span> </b></h1> <h1><b>4、温暖的火炉<br> 隆冬季节很快到来,但家里很温暖,屋子中央架着圆桶方盘的炉子。炉子是爸爸之前用红土干草头发和在一起糊好的炉心,看着父亲这样做问为什么,父亲说这样炉子里面的火散热好,热气不容易跑了。炉子一端左拐右拐的烟筒在家里高高的竖着,又在高处长长的横向门和窗之间的墙壁上,墙壁打了烟筒直径一样的洞,烟筒口就从这洞穿出伸向外面去。我非常喜欢抬头久久的望那烟囱口来不及往外冒的一股股浓烟——一离开烟囱就长长短短的、一扭一扭的在大风里一会儿就飞散得不见了踪影。当烟少的时候,烟囱口上就有一颗一颗黄灿灿的烟油滴在地上,每一滴都是垂直的在一条线上坠落,一会儿工夫地面就有了一个黄白相间的晶莹的小冰塔。每天烟就这样散得不见踪影。“烟泪”就这样,凝固成堆,等着春天来融化。这让我感到比外婆家的小煤球炉有趣得多,气派得多!在青海家家都有储存煤的小房子,过冬前,大卡车拉了一大块一大块叫“大煤”的被人们一大铁锨一大铁锨一背斗一背斗移进了煤房。还有自家用煤末用模子打的煤砖,晒干后,全部整整齐齐的码在自己门口的墙边。高原上这个红红火火的冬天我没有感到过冷,反而在阴冷的上海没有烤火,一个小煤球炉被外婆在楼下用小木柴燃着,再小心的一个一个放入鸡蛋大的煤球,等烟雾散去。就赶快提上楼来放在阳台烧水做饭,一天也用不上十来个, 家里没有什么热气,我的小手居然都生了冻疮,母亲舍不得孩子受冷,就灌一个热水袋塞给女儿,外婆有时还会喊一句:煤球是要凭票子买的,烧热水要费煤球的。我就跟着外婆去买过煤球,外婆胳膊挎着手提篮子,凭票买一篮子那鸡蛋大的煤球,确实烧不了几天。所以在买菜买煤的事情上,我童稚的心就给“大气”和“小气”定了调子,还是青海好!</b></h1> <h1><b>5、肥水不流外人田<br> 记忆里总也挥不去的还有一些尴尬的却觉得值得记住的事情。第一年回家乡过冬。住平房的人家通常门前都有一块空地,一到隆冬季节,养鸡的人家给鸡窝的门钉一扇厚帘子。地面开始结冰,人们把洗脸水什么的泼在门前的空地里。当然洗衣服的肥皂水不能往上面倒,父亲交代过的。我们家属院平房住户,一至四排靠东头才能有一个公共厕所。孩子们懒啊,夜里留在痰盂尿罐的,早上就跑几步倒在自家门前空地的一个角落,很快也就冻住了,似乎隔壁邻居都这样。整个地面被水呀尿呀的覆盖着结成了冰,慢慢的那角落就凸起来了。小孩们用简易的溜冰车(就是用一块木板,下面再钉两条木条,木条上再钉很粗的铁丝,人蹲着或坐在上面,再用双手拿小铁棍或改锥在地上一插一前行,就像划船一样,那也是孩子们冬天里玩得最欢的花样儿)时间长了那凸起的角落堆积的更高更大了,那可是粪便堆成的“小山包”啊,冷,没气味,但看过去心里还是恶心,大概在我心里是这样。大人有大人们的考虑,一到开春,冰雪慢慢融化。那高高的小山包也开始冰释,一天天缩了下去。等地解冻了快要撒下种子的时候,父亲翻着门前的地,还一畦一畦分开,满头大汗的父亲却说:这地肥了,种子好发芽啊!父亲让孩子们帮忙踩踏分解的土埂,我嫌臭不愿意靠近,心里还有更害怕的事情:就是很多次把不想吃的饭菜偷偷埋在了地的角落,很害怕被父亲挖出来。无知的小孩哪里懂得<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这藏污纳垢了一个冬天的土地,转化为大地的生命力量,能孕育万物、滋养生命、留存美好回味。父亲在这块土地上种了很多年花儿,种了很多菜,那是我看到的最好看的花,吃到的最好吃的菜呢!</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这样相比,上海家家户户要在听到“倒马桶”的喊叫声,连忙提着表面很好看的肥肚子的小口的马桶轮流着再倒入马桶车要好很多,如果不抓紧处理,马桶里存着的污物,就要在里面捂一天了。虽然目前很多地方都没有处理好洗手间问题,就连青海湖旅游风景区都很成问题,但回想起六、七十年代,自家“”自给自足”沤肥的方式还真的简单、方便、实惠,哈哈!</span></b></h1><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caret-color: rgb(0, 0, 0);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caps: normal; font-weight: normal; letter-spacing: normal; orphans: auto; text-align: start;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normal; widows: auto; word-spacing: 0px;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text-decoration: none;"><br></h3> <h1><b>6、令人目瞪口呆的“烟花”<br><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最热闹的应该是过春节第一次知道了“社火”“踩高跷”“烟火”。父亲把儿女们包得严严实实说去看烟花。啊,放烟花,在上海看过很多次,很多时候,说有外国领导人来访放烟花,庆祝国庆放烟花,春节放烟花,每次站在外婆家阳台抬头就能看到夜空中各色的花依次绽放,伴随着巨响昙花一现就消失在黑暗中。在家看得不过瘾,总会跑到弄堂门口仰头面对广阔的天际,烟花已散尽,那粉色的夜明珠,那黄色的菊花瓣一直闪现在眼前,美到心里……跟着父亲来到大街上在一个十字路口,横横竖竖的落着两立方米高的大木条,很多人围观着,有维持秩序的人,让大家离远点,说马上就要放烟火了,话音落下,一炬火把就被扔进了木条堆里,顿时木条们劈啪作响,呼啦啦火苗一层层漫上,一时间,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围观的人们不禁往后退着,脸被照得红彤彤的,这不是着大火了吗?烟花呢?我实在想不明白。对此惧怕的结果就是明白了:烟火,如果不是美,就一定是丑的。过了些日子,再去放烟火的地方,街的中央,那柏油路却被烧得坑坑洼洼,像极了光滑脸上的黑麻子。真让人目瞪口呆!<br></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无论是腌菜、囤煤、积肥、烟火,小小的我并不懂得是长江三角洲和青藏高原的地域差异,生活水平差距等,但这些留给了我深刻印象。</span></b></h1> <h1><b>7、那些忘不了的美味<br><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爱吃是孩子的天性。可那个年代孩子没有什么零食可吃的,总觉得饿啊!住在一排头一家的海霞姐姐腿有些跛,但不影响我对她的崇拜。她会做一种叫“呛锅面”,把切碎的葱花在油里一爆,再把面条煮进去,捞出来用酱油醋辣子一拌,那个好吃到现在都没忘。爱吃甜食的我最爱吃糖,记得有一次生病,哥哥背我去打针,看我疼得直哭,就买了糖给我吃。不知道是用什么纸包的,打开里面是焦黑焦黑的,哥哥说这是”焦巴”糖,放在嘴里刚开始是甜的,含着含着又苦又涩,还舍不得吐出来。在上海,可是吃过各种各样的糖。还存了一本子糖纸呢,那些大白兔糖,米老鼠糖、话梅糖、粽子糖、椰子糖的糖纸,被整齐的夹在书本里,小心的翻开看时,有些透明的糖纸会慢慢卷起来,非常好看,那时可像珍宝一样保存着。最让人惊异的是哥哥不知从哪里学来的自制糖块的“手艺”:在铁勺里把白砂糖化开,在切菜的刀面上抹一层清油,把化开的糖汁慢慢淋在平放的刀面上,不一会儿糖水就凝结了,等凝结的糖水冷却了,把刀竖起来在案板上一震,一整块薄薄的糖就从刀上滑下来,哥哥再用刀把一整块糖切成很多小块,拿一块放到挝嘴里都舍不得嚼,好长时间才化尽。做这样的糖要冒风险的。哥哥偷偷把母亲从上海带来的用食品纸包着的白砂糖拿出来,隔几天做一次隔几天做一次,等母亲发现一包白砂糖只剩下空袋子时,爸爸总会拷问是谁吃的?眼睛总是盯着哥哥。长大后,吃到拔丝土豆或看到手艺人用糖水拉成的各种花和小动物就想起哥哥自制的这种糖。这在小时候真是甜蜜的回忆,想想那时候的孩子真聪明。还有孩子们很稀罕的外地才能买到的、外形细长用红白相间糖纸包的泡泡糖,包装上有个女孩吹出很大很白的泡泡,很是眼馋,看别人家孩子炫耀的吹出一个大泡泡,又“啪”一声爆裂在鼻子尖上,舔回嘴里用舌头铺平放在舌尖上再吹,有趣味呀!秋天时节,孩子们会去院子外面的麦地里找成熟的麦穗,把麦粒搓下来,再搓了麸皮,头转动着一口气吹下去,麸皮就全飘走了,捧在手心里,等够一小捧就一股脑放进嘴里使劲嚼着,不能吞咽,把嚼出来的带有生面粉味的白色汁吐出来,这样的反复几次,孩子们嘴唇外都是白白的,嘴里就是一团软软的面筋,也能当泡泡糖吹呢!这一招不知是谁发现的,后来有“酿皮”吃的时候,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物质贫乏的年代,孩子们的创造力是无限的,这类的回味怕是说也说不完,只有打住。</span></b></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h1><b>8、我是个爱生病的女孩儿<br> 我是个自小体弱多病的孩子,这一点也是我一辈子对父母抱有愧疚和感恩之心的重要原因吧!母亲在怀上我的时候,正是1959年青海闹大饥荒的时候,家里凭票买的一点点肉和鸡蛋也尽可能给母亲吃,三岁多的哥哥饿得头大腿细,在地上挖或煤堆里找一种外面是黑的里面是青的能饱肚子的“青泥”吃。小肚子被撑的鼓鼓的,就是拉不下屎啊!听大人说,那时候家家上集体食堂,一天的供应一顿都吃不饱。一些不法商贩们暗地里趁此活跃起来,贵重东西也能换吃的,为此,母亲拿着一件全挂里的织锦缎的旗袍去换一碗面给哥哥吃。哪里知道衣服给出去了,那刚放进母亲饭盒里的面,就被身后一只手一把抓光了,母亲扭头看时,那叫花子般的人已经把面狼吞虎咽地塞进了嘴里,母亲想跟卖凉面的理论,可卖凉面的说:我已经把面放进你的饭盒了!谁知道那卖面的和抢面的不是一伙儿的……听母亲说的时候,很难过啊!母亲在生活极度困难的时候,怀着我生下我后,还要靠上海外婆外公从牙缝里省下来的奶粉钙片饼干拉扯我过了一岁,因为看到保姆在偷吃外婆寄给我的营养品——我活命的东西,母亲依然辞了工作在家照顾我。这样当家庭妇女,十年没有工作,后来母亲在工作中不顺利的时候,时不时会说:为了你,我连事业都放弃了……这样多次的说让我与母亲有了隔膜,加之性情上不太像她,总觉得母亲不大喜欢我,而我也一直觉得欠母亲的恩情一辈子也还不完。一直病殃殃的我终于在八、九岁时患上了“胸膜炎”。这并不传染,但一感冒就容易发烧,胸部就会“积水”。一住院就是半个多月,花家里的钱不说,把父母累得够呛。可是母亲看到我被医生带到治疗间,用一大块帆布盖在我小小的背上,露出巴掌大的肉皮,用一根很粗的针,从背部扎进去,再用一根大针管一管一管抽出积液的时候,母亲心疼的哭出声来!我那是真懂事啊,隔着窗子知道母亲在哭,脸上居然绽放着笑容,想表现很坚强给母亲看。因为得了这个娇气的病要吃好的,不能受累,自然就是家里的宠儿。十岁到二十岁的十年间,几乎每年母亲都要带我回上海看老中医。进进出出着一个花园洋房的老中医家,母亲开了很多中药拿回青海熬给我喝。二十岁后胸膜炎这病就算根除了,后遗症是左胸膜增厚。也因此我这个青海丫头,似乎就是不服青海的气候,之后也是生病不断,从那时起母亲就一直希望能嫁一个上海人。比如她的上海同学的儿子,但我跟上海人无缘。母亲的这种意愿,还直接导致我初恋失败。</b></h1> <h3>9、说说小时候糗事</h3><h1><b> 青海少雨水。初夏,也会下一两场滂沱大雨。院子里凹下去的地方汲着深深的水。男孩子们用木头削,用一种叫“轻石”的砖磨成船一样的模型,放在水坑里游。喜欢这个游戏,就从哥哥手里抢过小竹子棍,蹲在水坑旁把漂在水里的小木船拨过来又拨过去,这样来来回回,眼前一阵眩晕,一头就栽进了水坑,等哥哥和男孩儿们把我拖出水坑时,我已经是浑身裹着脏水的落汤鸡了,这副样子回家,被爸爸看到,哥哥就少不了挨骂了。即便是这样狼狈,小的时候的快乐感、幸福感是最确实真切的。</b></h1><h1><b> 到了盛夏,家门前的花都盛开着,向日葵每天早上头是朝东的,一到傍晚就扭向西面。我爱看蜜蜂在葵花上采蜜的景象,那情形好像就在眼前,“满头满身子的都被花粉染黄了”,让人看得出神。记得院子里的男孩子们还把蜜蜂的刺拔了,嘴对着它的尾部吸吮蜜呢!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甜甜的蜜。说一个我小时候做的糗事。刚从上海回到青海,一直羡慕隔壁一个跟我一样大的女孩儿胖胖的小手,一伸展手背上就有四个小窝窝。而我的手都是骨头,觉得很难看,不知谁教我,让🐝蛰一下手背就会胖起来,手上就有小窝窝了。我当时觉得这是个好办法。有一天,我就大着胆子,在院子每棵🌻🌻上找会叮人的工🐝,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套着用纸叠的夹子,也是别人教的,🐝很多,就找大的,夹住后,就把🐝的屁股对着自己的左手背上一刺,左手疼了一下,也看不出怎么胖,别人说一个不行,就再抓大🐝往左手背上叮,好几个吧,手背红红的烧疼烧疼的,忍不住了,就跑回家找大人,等妈妈下班了,那手连着胳膊都肿起来了,人好像发烧了,父母晚上就急忙送我上医院了,开药打针的,说是中毒了,半个月后才慢慢消肿啊,爸爸妈妈还不知道是我自己干的坏事。那时,就是容易轻信别人,太相信人家说的话了。其实,根本没有看到有小窝窝的手,受了那么大的罪!是不是很傻呀!哎哎,现在想起来觉得自己很可笑!</b></h1> <h1><b>10、难以忘怀的小伙伴们<br> 小孩子的成长是不能缺少伙伴的,在上海外婆家的弄堂里似乎小孩子不多,几年里都没有什么玩伴,多数是和妹妹还有家里大人玩,外公的弟弟,我叫叔公的超级好,每周都来看望母亲和我们姐妹俩,带很多零食还有玩具小人书,那时长了很多见识,除了很洋气的玩偶“白熊小姐”“会走路的斑点狗”“会跳舞的洋娃娃”,还有些活物。比如蚕宝宝如何孵化成虫,小乌龟在我们的泡澡盆里一圈一圈地爬行,还有上海动物园里的猴子、大猩猩、大象、长颈鹿,大世界里表演的各种戏曲,城隍庙里亭台歌榭,假山倒影小桥流水,总之,现在看来在上海呆的几年里,笨笨的我眼界是被打开了的,也自以为是聪明了的。(这也是自己有了女儿后,每年坚持多次出游的原因。)<br> 家属院里孩子很多。那个年代家家有五、六个孩子都不稀奇。就我家住的平房一排。六、七户人家,男男女女的孩子就有三十多个。我现在还能说出:杨叔叔家的伟霞姐、杨青杨敏几姐妹,林叔叔家的玉萍、小弟弟。冯阿姨家的夏夏,他还有几个姐姐,张叔叔家的平凡、平喜。王叔叔家的毛毛小青。程叔叔家的国清、国玉。这些小伙伴大多不再来往了,有的也音讯全无,近几年有了微信,有些也有了联系,多是问候。一直没有间断见面的就是全立,真正的发小。我们不住在一排,我们没有在一个班读过书,中学更没有在一所学校读书,性格不同,可就是合得来,我就是喜欢她的开朗、大气、干脆、聪敏,这些让我对她另眼相看。我们的故事很多,在这里是说不完的。这些还是跟我年龄不相上下的,经常能玩藏猫猫、踢毽子、跳房房、挖地雷、钻防空洞、烧窑烤洋芋、翻骨节、抓杏核儿……这些在行动上和心智上的快乐,真是无法淋漓尽致的一一描述,但确确实实是孩童时最为快乐的事情。还有各家的大一些的哥哥姐姐,他们每天认真地跳着“忠字舞”,他们演话剧“忆苦思甜”让我们小孩扮演群众演员,一句台词:“娘,我饿!”练了不知多少会,记得我们这群孩子还上过大舞台呢!省话剧团演出的歌颂英雄的大型话剧,我们这群孩子作了群众演员,这样了不起的经历,似乎打下了以后上舞台不怯场的基础呢!</b></h1> <h1><b>以上的故事都是我10岁以前的记忆。如果可以,我还能讲上一百个。童真的可贵就在于此,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所有的过往都是大事,永生难忘。这大概是人一生拥有的最贵的奢侈品吧!在我,简直就是!</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