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秦俑 古今情殇

暮叮

<h3><b>题记:听了秦陵国家级导游的深情讲解,一腔敬畏,无限悲悯,千般滋味渐上心头,夜深沉,人无眠,千古情殇终成篇。</b></h3> <h1><b>千年秦俑 古今情殇</b></h1><h3><b> 潇 湘</b></h3><h3><b><br></b></h3><h3>1974年3月下旬,在距秦始皇帝陵1500米的临潼西杨村,当地村民杨志发、杨文学、杨培彦等人组成了一支打井队,开始抗旱打井。 打到四五米深时,突然发现八个残破的陶俑,还发现了砖铺地面、铜弩机、铜箭头等。他们望向这些样式古怪、叫不出名字的“瓦片”,不知所措。 秦俑问世28天了,仍无人问津。4月25日,文物考古专家赵康民从电话中听到这个消息,他骑着自行车一路飞奔,到达了西杨村。<b><br></b></h3><h3>从此,兵马俑走向世界!</h3> <h1><b>一:青铜之冠</b></h1><h3><br></h3><h3>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首先展出的彩绘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是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单车超过后母戊鼎400多公斤,复原后轰动了全世界。<b><br></b></h3> <h3>秦陵铜车马制作工艺复杂,结构合理,比例准确,铸造精致,综合使用了铸造、焊接、嵌铸、镶嵌以及多种多样的机械连接等工艺技术,凝聚着两千多年前金属制造工艺方面的辉煌成就,在中国和世界冶金史与金属工艺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br></h3> <h3>一号车“立车”,通长2.25米,通高1.52米,总重量1061公斤。</h3> <h3>二号车“安车”,通长3.17米,通高1.06米,总重量1241公斤。</h3> <h3>两乘铜车马中前车(一号车)的驾车人站立驾车,后车(二号车)驾车人坐姿驾车,根据古代“立式为高,坐式为安”的原则,把前车称为“立车”、“高车”,或称“戎车”(即兵车);后车叫“安车”,是供主人出行乘坐。<br></h3> <h3>秦陵彩绘铜车马是继秦兵马俑发现之后的又一秦代考古重大发现,是迄今为止形体最为宏大、结构最为复杂的古代青铜器,也是驾具最完整、制作最精美的陪葬车马,因造型精美绝伦,工艺高超,被誉为“青铜之冠”。</h3> <h3>铸造工艺的多种展示:各式武器,马辔的衔接,代表了强秦的先进技艺!</h3> <h1><b>二:千年秦俑</b></h1><h3><b><br></b></h3><h3>与青铜之艺遥相呼应的,则是这栩栩如生的秦俑。他们千人千面,神态各异,几千件战袍,绝无相同,精细的制作,更是巧夺天工。</h3><h3>兵马俑,泥塑的世界,在这里,可感受到那个久远王朝的历史气息,其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等,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浑然一体,充分显示了这支精锐部队的神秘魅力。</h3><h3>它们按品字型布局,根据发掘的先后,分别命名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br></h3> <h3>随着拥挤的人流,走在兵马俑坑旁,一股热血在血管里澎湃汹涌。头顶是拱形的馆顶,脚下5米是巨大的军阵,生前这些秦国的战士拼杀疆场,捍卫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集权制的封建统一帝国,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死后又默默地守侯着他们的君主,给两千年后的人们展现了昔日的辉煌。<br></h3> <h3>一号坑,最具震撼力。一进坑门,迎面便似有一股杀伐之气。上千个步兵俑,或纵队,或横队,他们排列整齐,步兵步步为营,牵马者神情专注。他们手握兵器,整装待发。<br></h3> <h3>眼前大秦将士们,虽然外形灰白,可看那表情栩栩如生,无一雷同,兵阵阵法严谨,战袍俑、跪射俑、甲士、将军等级森严,发型装束、仪态气质尽展无余,虽然在地下尘封了两千多年,但依然气宇轩昂。<br></h3> <h3>这一张张孔武有力的面孔,这一匹匹昂首嘶鸣,奋蹄欲奔的战马,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残阳如血浴大旗的惊心画面,仿佛听到了,北风潇潇战马嘶的悲壮。</h3> <h3>二号坑大部分还掩埋在地下,挖掘出来的陶俑都已破损,倒在坑内。他们有的是一只正在抽刀的手,有的则是一个跪射的姿势,或一个头,或半个马臀,或一个车轮子,似乎是一支多兵种的特殊存在,是秦军千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奇迹!</h3> <h3>三号坑感觉像是一个指挥机关,整个坑凹形,总共只有六十多具陶俑,有一辆四匹马拉的战车非常完整,都是真人真马的大小,非常逼真,威风凛凛的站在队伍的最前方,似乎正在等待命令出发。马车后面是几个的将军俑,头饰和服装都不一样,神态比较安祥。<br></h3> <h3>八千陶俑组成了古代严密的军阵,是秦始皇地下王国的长城的象征。其磅礴的气势,展示了秦王朝大帝国"马上得天下"的风貌。<br></h3> <h3>骁勇善战的将士们:跪射俑,将军俑等</h3><h3>近距离的观看,每一个眼神,每一种表情,每一份姿势,每一句无声的倾诉,这是穿越时空的对白,足以颤动我们驻足者的心灵。</h3><h3>你们是鲜活的历史,是大秦的灵魂!</h3> <h3>他们曾是儿子,是父亲,是丈夫,是每个家庭的精神支柱,为了家国,他们上战场,抛头颅,洒热血,哪管儿女情长,只有英雄泣血!</h3> <h1><b>出土的秦国青铜兵器</b></h1><h3><b><br></b></h3><h3>武器的精良,遥遥领先于各国之上,与训练有素的军队,共同奠定了秦国的春秋霸业。</h3> <h3>陶俑挖出的时候,还是丰富的彩绘,颜色很鲜艳,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文物保护措施欠缺,经验不足,致使陶俑表面的彩绘遇到空气,不到两个小时,就氧化变成了灰白色。</h3> <h1><b>三:古今情殇</b></h1><h3><b><br></b></h3><h3>在丽山风景秀丽的秦始皇地宫上,围着我们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游容们,正认真的聆听金牌讲解员,深情的演说,掌声阵阵。</h3><h3>真情所至,草木含悲。</h3> <h3>秦始皇陵,建造时间以至最后墓门的封闭,共用了四十年的时间。在此修建期间,国家征召了全国几千的能工巧匠,来到了皇陵。</h3><h3>他们没日没夜,手铐脚镣的干着活,士兵看着,皮鞭抽着。在那样奴役的封建压迫下,他们把自己的样貌,融入进每一个秦俑面容,才有了如今千人千面的俑兵。</h3><h3>这些几千大秦勇士,其实就是我们伟大工匠们,他们中,年龄不等,有的只是十几岁的孩子。。。。。</h3> <h3>当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眼开就要竣工时,正赶上秦末年项羽攻打火烧咸阳城。秦二世宣布,立刻封上墓门,所有几千匠人,全都活埋殉葬。</h3><h3>当我们找到殉葬坑时,当机器一点点往下挖掘时,这里的尸骨层层叠叠,其中最下层,有一个女尸骨和一孩子的遗骸,孩子被女子紧紧的护在胸前,而抱着该女子的,还有一个男人的尸骨,他们的骶关节全都断裂,应该是一家人全都遇难。</h3><h3>二千多年前,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故事,只是从这千古遗留的骸骨里,从这殉葬坑里,无言的诉说着凄凉的冤屈。</h3><h3>挖掘的现场,每个考古人员,无不落泪。</h3><h3>他们把这些尸骨,又要土重新埋上,不能惊扰了这些千年的无名冤魂,让此归于尘土。</h3> <h3>秦俑艺术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的一个典范,它的艺术风格和技巧,举世叹服。秦始皇兵马俑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我们古代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与生命,创下了这“世界八大奇迹”之一。</h3> <h3>震惊中外的秦兵马俑,吸引了各国元首,前来参观,这是中国艺术史上的恢宏巨制。</h3> <h3>一片片残瓦断垣,被覆盖在富丽堂皇的现代建筑之下,一页页发黄的斑驳历史,呈现出了流光溢彩的曾经。经过楚军冲天大火的洗礼,舔血抚痕的兵马俑,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走出黄土,熠熠生辉地复活在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时代。</h3><h3>历史不会忘记,我们永远铭记,是几千平凡的匠人们,用生命和智慧,谛造了今日的神奇!</h3><h3>千年秦俑,古今情殇。</h3><h3>用一颗敬畏的心,向英雄致敬!</h3> <h3><br></h3><h3><br></h3><h3><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简介:</b><br></h3><b> 潇湘:江苏泰兴,笔名潇湘,原名吴燕。酷爱写作,朗诵,文学爱好者,婉约诗风,一直从事文字创作,多部作品发表于网络平台。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用一支笔抒写了人生的真善美!</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