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曾是李小龙和成龙的忠实追随者,最终却沦为全世界的孤儿

武侠小王子

《武林孤儿》本月15日登陆上海国际电影节,作为本次电影节唯一一部华语武术电影,《武林孤儿》以荒诞魔幻方式,讽刺了当今社会武术发展的困境。 看惯武侠电影的朋友来说,武和侠是密不可分的,《武林孤儿》复古的海报,仿佛让电影披上了一层武侠的外衣。 可《武林孤儿》的主题内容与我们期待的则大相径庭。 悔不过当初,情节中没有任何行侠仗义、热血正义的桥段,留下的只有价值的扭曲、执念的魔障以及正义的消亡。 电影的世界被安置在一个世隔绝的武术学校,时间和地点设置得极为模糊,观众随镜头来到了一个极为封闭的生态。 武校和学生因为武术而联结,这股执念更一度成为了整座学校的核心价值。 包括出操、宣传和动员,他们更以似是而非的李小龙和霍元甲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但热血并没有带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结,在“止戈武校”人际关系是极为冷漠的。尔虞我诈的小心思背后,更是对现代文明体系的摒弃。 在梦还没有被震醒的90年代,武术成为了全校师生最主要的寄托。文化课自然为全民厌恶的存在。 随着一批又一批老师的离校,傲慢与偏见在陆有鸿这里上演。 对于每一个学生,在学校是没有自己的姓名的。 武侠小说中的人物成为了他们的代号,对习武的偏执、对自我认知的固守,传导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作为全班优等生张翠山或是另类的存在,他爱文厌武,反而被全校视为异类。学生对他的鄙夷、老师对他的捉弄,更加剧了一场悲剧的到来。 其实在无法获取可靠外界信息的中原小镇,知识是被人唾弃的。 野蛮和武术的挂钩、无知和身体本能的连接,冷漠和暴力被渲染,武术第一次让人感到了厌恶。 可以终结武术的只有武术本身。我们跟随独眼尊者的脚步,一起再入止戈武校,这场腥风血雨的复仇,足以掀翻“止戈武校”所处的旧世界。 在唯我独尊的生态体系内,外来武术以摧枯拉朽般终结了校长倚仗多年的“鹰爪功”。 至此,武术梦碎、旧时代消亡,“止戈武校”的精神支柱轰然崩塌。 对于喜爱武侠的朋友来说,《武林孤儿》从头至尾充满着反类型的气质,可写实和写意的不兼容,也让电影的整体境界无法得到进一步超脱。 即便梦随着武侠一起被打碎,但主角对于异世界的美好幻想,并没有因为“止戈武校”的消亡而终结。 女性引领着世界上升,校医安澜成为了陆有鸿摆脱困境的唯一幻想。 可他的幻想依然被大环境所吞噬,在学生异类张翠山走进河中自杀的一刹那,也证实了旧时代没有一项美好值得去依靠。 从布景和故事细节来看,《武林孤儿》发生于90年代末期。关于大环境所造成的悲剧,直至今日看依然刻骨铭心,毕竟那个时代离我们并不遥远。 在《武林孤儿》的结尾处,导演更借青年教师陆有鸿点之口说出现代武者的现状。 “武”字拆分是为止戈。和平年代,“武校”也成为了武术送给现代人的最后一碗迷魂汤。 其实自80年代初《少林寺》一炮而红之后,习武之风迅速风靡全国。 至90年代武侠电影的二次兴盛,武术学校跟随市场步伐,于中华大地各个角落迅速开花。 考上武术学校,仿佛成为了国人变身功夫巨星的最佳捷径,成为下一个李连杰亦成为各地武术学校敛财扩招的最佳口号。 以功夫明星为宣传对象,让小城家庭隔着屏幕,都能嗅到梦想的味道。但中国的现实引力太重了,梦与现实之间隔了无数到墙。 文化素养的脱节、教学内容与社会职业不匹配,武术训练体系的不专业等,武校迅速被时代抛弃。 与武校迅速湮灭的还有武侠电影,功夫明星的产能过剩则进一步加剧了武校的衰败。 做保安,或是武校毕业生的唯一出路。 21世纪后,武校逐渐隐退于社会浪潮,除了几所知名武校坚挺之外,其他早已销声匿迹。在现代人眼中,学武是百无一用的。 文明和法治的进步,让武术没有退路。《武林孤儿》中的武林,正是被现实社会遗弃的一块飞地。止戈武校的每一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孤儿。 对于信息化时代爆炸的年代来说,武术已被时代浪潮卷走。“武林孤儿”或许也是这个时代武者最无奈的倾诉。 《武林孤儿》讽刺了20年前的那场武侠梦,在现实无法依托梦想之时,武术的臆想只能在电影中延伸。可《武林孤儿》把梦摔得粉碎。 我们可以从细节发现,直至结尾处,陆有鸿老师也没有弃文习武,而是以一枝秃笔,写出了一个深不可测的武侠世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