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前 言</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国营宝瓶河牧场地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甘、青两省交界处。1952年,兰州军区七十三团在祁连山之托勒建立了“肃南托勒牧场”。1953年,军区将该场移交给玉门油矿食品公司,作为油矿的肉食基地。1957年,由省畜牧厅接管投资扩建,命名为“国营托勒牧场”。1958 年元月,省畜牧厅将该场划分为“国营托勒第一羊场”和“国营托勒牛场”两牧场,旋又改名为“地方国营肃南第一羊场”和“地方国营肃南牛场”,并再建“地方国营第二羊场”。1959 年元月,甘、青两省边界变动。根据省协议,青海省所辖之皇城区与甘肃省肃南县所辖之托勒区对调。从而3个牧场奉肃南县之命向皇城搬迁,行至宝瓶河、大河时,因协议不能生效而终止,3个牧场即落脚于宝瓶河、大河区。1960年春,肃南县决定将3个牧场合并改名为“国营肃南宝瓶河牧场”。1961 年春,在县长场长的参加下,由扎科总支会议研究为宝瓶河牧场划定了场界:东以黑河与青海省祁连县八宝乡为界,南至子午梁,北至黑河均与青海省接壤,西至肃南县属地寺大隆河,总面积84.495万亩。1961年省畜牧厅将该场移交给甘肃省农垦局领导,更名为“甘肃省国营宝瓶河牧场”。1964年元月移交农建十一师,更名为“农建十一师宝瓶河牧场”, 后又改为“农建十一师第二牧场”。1970年移交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改名为“第二师牧场”。1975年由张掖地区农垦局接管。1981年由省农垦总公司直管定名为“甘肃省国营宝瓶河牧场”。 (文字编辑: 老虎)</b></p> <p class="ql-block">宝瓶组合演唱(宝瓶河畔)MTV</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目前,国营宝瓶河牧场西北面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区寺大隆村和张掖市森林管理局寺大隆林场接壤,以桦木沟分界,东南至西北长约26公里,东西宽7-12公里,总面积33.0493万亩。场部设在虎寺台河湾二级阶地上,国营宝瓶河牧场现以畜牧业生产经营为主,兼营农业、酒业和多种经营。西北距肃南县城约70公里,东南与青海省祁连县接壤,东北以黑河为界与青海省祁连县黄藏寺隔河相望,位于东南端的牧场场部距青海省祁连县城仅8公里。国营宝瓶河牧场地处祁连山中部,属高寒半湿润气候区。牧场水资源比较丰富,除黑河外,场区内有较大的沟八处(马米沟、长沟、拉寺台沟、宝瓶河、柴沟、黑边子沟、拉吉峡沟、桦木沟),各沟均有水汇入黑河,水质均良好,可供人畜饮用和草场灌溉。(文字编辑:老虎)</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过不了几年,宝瓶河牧场场部(虎寺台)又会是一派烟波浩渺的景色。因为在此下游20余千米的峡谷口黄藏寺修建水库,这里将成为黄藏寺水库的尾水区。宝瓶河牧场场部及原三连、四连(虎寺台)彻底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因而,我们想用镜头记录一点点牧场的某些片景,留作心底永久的纪念。(文:老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 一 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滔滔黑河水 悠悠牧场情</b></p> <p><b> 《往事如烟牧场情》 宝瓶河是个神奇且美丽的地方,神奇之处就是它的名字,带有童话色彩的意境,更有诗一般的别致,以及它是实实在在的美丽和独特的牧场风貌。</b></p> <h3><b> 它的美丽是自然天成的,山清水秀尽显其旖旎,在清清爽爽的绿色里,一条蜿蜒的小路把你带上奇峰错乱,一览众山小的巅峰。 ( 韩凡声 摄 影)</b></h3> <h3><b> 山在云中显,云在山间绕,一览无余的绿是山的主题,开得正艳的刺梅花有种喧宾夺主的嫌疑,而松林阻止了它漫延的势头,恰好! </b></h3> <h3><b> 不同的视觉就有不同的美丽在你眼前呈现,或远眺或鸟瞰。 (韩凡声 摄 影)</b></h3> <h3><b>山因云的涉入,山顿然斑澜起来了,远山从迷茫处解脱出来,褶皱是分解线,一条青色清晰的勾勒出远山的轮廓,渐次递近,褐色,绿色……粉墨登场。</b></h3> <h3><b>因云聚云散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这些颜色流动着,又互相转换着。</b></h3> <h3><b>浩瀚的大山,山无不尽显其险、峻,层层叠叠中,怪石峥嵘,壁立干仞,陡峭突兀,一条不足半米的石径,挂在山腰,也把人挂在山腰,让人怯步,让人惊叹。曾经的我,走过看过。</b></h3> <h3><b>山外有山,你是山中客,你在欣赏山的同时,你又点缀了山,你借助山的高,便有了触摸天宇的野心,高处不胜寒,白云悠悠,裁几块白云做衣裳,衣袂飘飘,不是神仙,胜似神仙,悠哉悠哉! (韩凡声 摄 影)</b></h3> <h3><b> 依山傍水是宝瓶河牧场(虎寺台)最大特点,随意的站在某一个山头,虎寺台的全景尽收眼中。 </b></h3> <h3><b>茂密的林带是盛夏的颜色。远眺黑河水有些混浑浊,水从上游的沟壑里飘出,又从下游的沟壑里隐去。</b></h3> <h3><b>一条小路被树木遮住,林萌深处,亮晶晶的一小点,就是虎寺台的泉</b></h3> <h3><b>记忆的可靠性,无庸置疑,绿油油的田地被石头砌的墙挡往,鳞次栉比的房屋与记忆相吻合,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是虎寺台的优点。</b></h3> <h3><b>白墙红瓦这个古有的建筑色彩模式,是居家生活的标志,也是梦中寻找家园的坐标,你家在哪里,我家在哪里?</b></h3> <h3><b>有朋友在微信上发来几张虎寺台的照片,放大再放大,房前,一个不太清楚的小房子,门朝西开着,记忆毫不含糊的走了进去,曾经的家,父母的音容萦绕在心头。</b></h3> <p><b>泉,最好的泉,属于虎寺台的泉了。泉似乎是有灵性的,冬温夏凉,冬季万物枯萎,只见泉水弥漫着气流,袅袅升腾着,而且不结冰,水温与冬季气温不相符,手浸入水中,没有寒意,恰似一片温柔绕指流。</b></p> <h3><b>而炎炎夏日,却有一股侵骨袭肤之寒,此泉怪异,心中就有了疑惑,疑惑难解而无法解,终究不为其扰。</b></h3> <p><b>泉中有鱼,名曰狗鱼,鱼翔浅底,在有苔藓的卵石下出没,粗细约大拇指,长约十五公分左右。一尾二尾,抓鱼时的场景轰轰烈烈,最后的结果是放鱼归泉,少年的时间太多太多,玩山玩水玩自已,一切只是消遣而已。</b></p> <h3><b>泉的两侧是细细的草,嫩嫩的,茸茸的,草高约一尺,绿的流畅,也很恣意。草上没有花,也不需要花,绿色没有花的点缀,多了恬静,少了喧闹,一色的绿,也是一种境界,安然而大气。</b></h3> <h3><b>拿一本《宋百家词选》,躺在草地上,或诵或思,惬意之情,尽在其中,起身拍土,竞一尘不染,衣服只有几处绿色的草汁。</b></h3> <h3><b>最美的风景应属于虎寺台的林带了。红柳,白杨,柳树和沙棘树,以它们各自的不同装扮着林带,也美化了护寺台。</b></h3><h3><br></h3> <h3><b>曲径通幽,处处都是幽,太阳光从枝枝叶叶间照射下来,清风吹过,草上,花上就有了斑斑驳驳的图案,摇曳着,幽暗幽静里透着清凉。</b></h3> <h3><b>不知名的花,红的,黄的,带着野性的张扬,灿烂着。</b></h3> <h3><b>泉从林带里穿插而过,无意间被稠密的红柳丛隐住了,只闻潺潺的流水声,而不见行踪,杂草葳蕤,枯木败叶 等等纠缠在一起,让人无法前行。</b></h3> <h3><b>置身于林带中,仿佛处于迷宫中,幽,暗,密密麻麻中的静,让人无故产生怯意,惶恐中一惊一乍,惊飞了嘎达鸡,吓跑了野兔。</b></h3> <h3><b>黑河,一条清粼粼的河?曾经我们赤裸着身子站在它面前,被它激流澎湃,卷起千堆雪的气势震慑。</b></h3> <h3><b>也为它暗流涌动,涡流回漩,猜测着它的深浅,经不往水的清柔,也经不往伙伴们之间的怂恿,在平缓处畅游一番,那种狗刨式泳姿太笨拙,少年的豪情尽在笨拙里展现。</b></h3> <h3><b>一个猛子扎入水中,闷在水中看谁的时间长久而论英雄,赢者不沾沾自喜,输者也不气馁,来日方长,只要不被老师知道,一个夏天,黑河水就是我们游玩的乐园,这就是我们儿时的快乐,也是我们对黑河水最深的记忆。</b></h3> <h3><b>而让我记在心头的是在夜晚,听黑河哗哗的流水声,那声音让我难忘。</b></h3> <h3><b>暮色四合,万籁俱静,立于自家门前,仰首看星汉灿烂,追寻流星之殒落,成片成片的黑色阻止了你瞭望远方的目光,而夜的静谧让你无意间捕捉到了远方的声音――黑河哗哗的流水声。</b></h3> <h3><b>白天太喧闹了,尘土落地时的呻吟声,风与叶片的戏嬉声,鸟与鸟的情歌对唱,这一切都在空气中弥漫着。</b></h3> <h3><b>唯有夜晚,你才能清晰的听到几百米外黑河哗哗的流水声,那声音时尔铿锵有力,时而浅唱低吟,时而有脱离了你的耳膜,隐遁而去,在你郁闷间,再次奔腾而来。</b></h3><h3><br></h3> <h3><b>那声音,让你感受到了战马的嘶鸣,气吞万里的豪迈、如喜庆之锣鼓,看到了秧歌的奔放与豪爽,是力与美的交织。</b></h3> <h3><b>这就是黑河曾经留给我的记忆,在耳边响着,在心中留着,浪花在腾空跳跃时,瞬间化成了羽翼在飞翔。</b></h3> <h3><b>老水磨坊。想起那个老水磨坊的时候,也就想起了女诗人舒婷《祖国啊!母亲》里的一句诗: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纺着疲惫的歌。不同的是水磨坊架在河上的,我不知道,水磨坊建于什么年代,但它是手工业革命的解放,是一次飞跃,它比人推磨先进,比驴拉磨更有效益。在我们童年的记忆里,它是破旧的,也是疲惫的,但必须肯定我们一日三餐没有它就无法生活。</b></h3> <p>子午梁云海</p> <h3><b>水磨坊就是用水的落差带动石磨的转动来辗压麦粒而其破碎,而箩面,只记得有一个竖着的木棍,木棍下端有一个踏板,人踩在踏板上左右晃动,另一头连接着,装有几层疏密不等的筛网的木箱,踏板动,木箱动,麸皮和面就此分离开来。</b></h3> <h3><b>一盏马灯挂在墙上,桔红色的光,微弱而力不从心的跳动着。踏板的咣当声,石磨的轰隆声,水的激荡声交织在一起,让人昏昏沉沉。</b></h3> <h3><b>我们曾经吃的芽面,就是水磨坊里磨出来的。其实芽面与水磨坊没有丝毫关系,水磨坊是无辜的。芽面是待收的麦子和已收的麦子,因多雨 天气是麦子发芽造成的。</b></h3> <h3><b>芽面只能烙饼,吃到嘴里粘牙,甜甜的,好吃吗?童年的滋味也在其中。</b></h3> <h3><b>说起吃,大山里总有这样那样的植物,包括中药材的根和叶,只要我们看到,毫不犹豫摘下,以吃为乐。</b></h3> <h3><b>童年的心是火的,也是野的。我们翻山越岭,互相追逐,嬉闹,在探险,在寻觅,寻觅一个意外的惊喜。</b></h3> <p><b>山之险,鸟之艳,石之奇,都是我们涉猎的目标,最大的收获无疑是发现了吃的东西,只要能吃,大块朵颐就是享受。</b></p> <h3><b>你可曾记得一种叫酸苹苹的植物吗?它就是野葡萄,它生长在大山深处,根和根纠缠在一起,滕条和滕条缠绕的密密麻麻,而那个只有大拇指粗细,長约2公分,晶莹剔透,绿如玛瑙的酸苹苹,也许尚未熟透,就是一个酸,酸的让人口舌生津,唯酸能刺激感宫,脸部变型,酸也爽。</b></h3> <h3><b>说起酸,在虎寺台的林带里,也有一种酸果子,我们叫酸梅果果(沙棘果),酸梅果约有黄豆大,成熟后因树而异,有红黄两种颜色。</b></h3> <h3><b>秋后,万木萧条,唯沙棘上挂满了酸梅果果,绚丽耀眼,折几枝下来,小心有刺,谨慎中有了怯意,摘几个入口,酸中带甜,自然之美味,留在了儿时的记忆里。</b></h3> <h3><b>牧场鹿厂的梅花♣鹿</b></h3> <h3><b>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场秋霜,一层淡淡的霜,将酸梅果果轻轻包裹,虎寺台冬天的美在延续,只至春天。 </b></h3> <h3><b>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那个美的大气,美的带有浓郁芳香的山丹花,只有在宝瓶河牧场一连黑河沿的山坡上,才能看到绽放的美,才能闻到它的芳。</b></h3> <h3><b>孔子说,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不知而不芳。你们知道吗?做为一个牧场人,都会知道山丹花,就是宝瓶河牧场最美的花。</b></h3> <h3><b>几十年过去了,牧场的山水依旧萦绕在我们的心头,久别重逢,喜悦之情挂在彼此的脸上,没有丝毫的生疏感,小名绰号随意叫,更显亲切,这就是牧场情,今生不忘!</b></h3> <p>视频拍摄(王政德)</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牧场老酒坊,</b><b>宝瓶河牧场五十二度青稞酒,就是有虎寺台的泉水酿造而成,水是好水,清澈纯净,而青稞则是耐寒性作物,生长周期长,二者相融于一体,绝配。辛辣是白酒本色,口感绵长醇厚,好酒!</b></p> <p><b> 以一首《春光美》为结束语,来表达情我们之间难忘的情感:我们在回忆,回忆那过去,在冬天的山巅,露出春的生机,我们的故事,故事多甜蜜,在春天的好时光,留在我们心里,啊 ,这就是春天的美丽。</b></p> <p><b>我们慢慢说着过去,微风吹过冬的寒意,我们眼里的春天,有一种神奇,一遍一遍深情回忆,春天带来真诚友谊,啊,这就是春天的美丽。(文:杨开宏)</b></p> <p>春花秋月</p><p>零碎了多少时光</p><p>缱绻了多少记忆</p><p>时光漫过晓风残月</p><p>终究挽不住刹那芳华</p><p>摆渡人间,放手天涯</p><p>心中的世界,不改的山水。</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牧 场 的 桥</b></p><p><b> 宝瓶河牧场与青海祁连县之间是八宝河与黑河,通过外界的路被这河水相阻隔。修通跨河大桥是牧场几代人的心结,最早的桥是木料造的,造的与南京长江大桥一样,非常华美,庆典完后没几天就被波涛汹涌的黑河水冲的七零八落。后来又造了水泥桥,索桥,吊桥……桥造了又塌,塌了又造,彰显了牧场人不屈的个性。(文:老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宝瓶河牧场历任场长:</b></p><p class="ql-block">张生发(1959-1960) </p><p class="ql-block">白天寿(1960-1964) </p><p class="ql-block">姚生有 (1964-1966) </p><p class="ql-block">马万章(1967-1972) </p><p class="ql-block">冯国志(1973-1974) </p><p class="ql-block">张展虎(1984-1986)</p><p class="ql-block">孟 汉(1980-1991)</p><p class="ql-block">白存玉(1991-2012)</p><p class="ql-block">张永林(2012-2014)</p><p class="ql-block">杨文明(2014-2020)</p><p class="ql-block">冉振强(2020-至今)</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书 记:</b></p><p class="ql-block">刘存宝(1960-1961)</p><p class="ql-block">王荫树(1961-1964,1975-1984)</p><p class="ql-block">张展虎(1991-1996)</p><p class="ql-block">周立国(1996-2000)</p><p class="ql-block">贺长生(2005-)</p><p class="ql-block">孟 汉</p><p class="ql-block">白存玉</p><p class="ql-block">吕继军(2011-2014)</p><p class="ql-block">杨文明</p><p class="ql-block">冉振强</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副 书 记 </b></p><p class="ql-block">梁 才(1969-1982)</p><p class="ql-block">何正西(1971-1972)</p><p class="ql-block">何伟忠</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副 场 长 </b></p><p class="ql-block">姚生有(1962-1964)</p><p class="ql-block">曹正持(1978-1984)、</p><p class="ql-block">纪兰升(1980-1987)</p><p class="ql-block">张克勤(1984-1986)</p><p class="ql-block">白存玉(1987)</p><p class="ql-block">陈正兆 李万成 黄翠玲 (文字编辑:老虎)</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宝瓶河牧场各连连长、书记,排名不分先后:</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一连、连长和书记:</b></p><p>高国林,张福国,郭自富,何存祥,</p><p>李玉成,王天福,杨生福,付建国,</p><p>张正顺,向天寿,陈兴龙,马有福,</p><p>李 伟,李志刚,张永林,郭虎军。</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二连、连长和书记:</b></p><p>贾兆国,郎生义,马万录,苏维新,</p><p>马有录,马兴国,何曾贵,杨文明,</p><p>王进水,马建云,赵吉全,骆 虎,</p><p>殷培录,马占兵。</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三连、四连,连长和书记:</b></p><p>付银元,向天寿 ,陈文学,龚培龙, </p><p>杨吉良,杨吉福,陈文金,陈兴峰。</p><p>注:三、四连后来合并为农工商公司</p><p>(文字编辑:老虎)</p> <h3><b>又回到生我养我的牧场,在连队的大草原上再次品尝那醇香的奶茶,可口的手抓羊肉。</b></h3> <p class="ql-block">新一届场长冉振强与牧场领导班子陪同农业部、中国农垦智慧万里行、经济发展中心有关领导在牧场调研。</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 二 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牧场岁月稠 知青献韶华</b></p> <p>在牧场工作过的天津、兰州、济南、河南知青们你们还好吧?你们为牧场奉献了青春年华、聪明才智,培育了牧场的下一代,牧场人不会忘记你们。(照片上的知青是兰州知青王羲光,王万涛,魏桂兰,姚秋花,陈瑞香,周新乐)。</p> <h3>王万涛、周兴乐、王義光、韩凡声。</h3> <h3>1969年,在宝瓶河连部旁的山坡上,连队医生凌常德拍的知青照。前排右一韩凡声,后排右一王遇卿,二周新乐,三宋礼斌。</h3> <h3>天津知青在天津相聚</h3> <p>在不同的时期我们都是牧场的过来人。那里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草坡树林,以及肥壮的羊群和牦牛群。还有那机敏灵巧的山林马……更有那些粗犷憨厚忠厚的牧场人。那儿有老一辈人创业的艰辛,更有后辈人(当然也包括知青)的勤劳,使咱的牧场在那艰苦卓绝的环境下,能为国家为农垦事业做出超常贡献。想当初,牧场人吃的炒面,睡的牛毛帐房,拿的最低工资,过着月当灯风扫地,三石一顶锅的日子。即是如此艰难困苦,我们靠着对国家对事业的无限信仰,战天斗地,在那里劳苦辛勤几十年。成了真正的共和国拓荒牛。我想农垦事业不会忘记我们,共和国不会忘记我们。(文:兰州知青 韩凡声)</p> <p>老虎:反复看了你的《滔滔黑河水 悠悠牧场情》后,感触颇多。真有点斩不断理还乱的感觉。当初在那儿时,总想着要离开,但真离开后,却不由自己常去回忆它。特别是退休后。闲时间多了,每每夜静难眠时,总是有股难以克制的思绪在那片山林沟壑间飘荡,魂牵梦绕啊。那轰轰夜响的黑河水涛声,柴沟脑子的山涧哗哗声,拉斯台马莲滩滩中叮叮咚咚的泉水声……真是声声入耳在梦里。我是从老一连出来的。柴沟,桦木沟,红石板沟……都曾留下了无数的脚印。沟脑,大岔,星期峡,桦木沟的土圈台子,五岭圈窝……也曾是我帐房的下扎地。拉斯台的春风,柴沟大岔的秋雨,白杨沟的黑刺棵子更像盆景。还有北圈窝的夏雪,长湖滩湿水湖窝上的帐房。也是每年必去的牧地。还有我们连的那些令人难忘的驮牛们。由于老一连是主饲养牦牛的。故当时我们的驮牛也是全场最好的。当时连里有驮牛80多头,个个都是是有名字的,也是有故事的。山里人憨厚又不失幽默,牛的名字也起的格外有趣:土匪,杂毛子,大小截角(习惯念 各),哈毛头,青肋巴,老红撒,铃铛各……。当然也有依人名叫的。为了尊重那些多已谢世的前辈,就不再复述。其实最让我今生今世不能忘怀的是连里那些不是父兄又胜似父兄的老牧工们。当年我们进场时多是十七八岁的尕小伙。又都来自工矿。牧区生活就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吃喝拉撒睡都要从头开始学。困难和窘况是可想而知的。但他(她)们没有只笑话,而是一步一步教着我们,帮着我们。使我们以最短的时间走过了从“傻”知青到牧牛人的过程。老连长郭自富,指导员高国林,会计侯玉国这些连队干部都是百般关心生活。连里的老牧工们就更不用说了,不论何时只要经过他们的帐房,都非常热情的招呼进去喝碗漂着厚厚酥油的奶茶。再吃一肚子酸奶。已致现在我对那种小纸盒里酸奶(许多自我标醇正字样)根本不屑一顾。真是曾经牧场真酸奶,何须再尝市场奶酸水。更有老郭的老母亲——老安噶(奶奶),更是对我们有种祖母的感觉。她那昏花的眼睛却总是流露出慈祥温暖的目光在注视着你。每次见到她总会记起我的奶奶。即是寒冷的冬天心里也会泛起暖暖的热意。指导员老高,会计老侯在串帐房时总是带着理发工具。那些年我的头发都是由他们理的。衣服破了,鞋子烂了只要被他们见了,总是设法给缝缝补补。伤风感冒了,就以牧区特有的土法给整治。往事并不如烟,桩桩件件都铭刻在心。 哦……我的牧场我的山,我的父兄般的牧场人。一切都早已融入我的灵魂。(文:兰州知青 韩凡声)</p> <p>兰州知青:魏永芳、 姚秋花与子女在牧场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第 三 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久别再重逢 同窗友谊深</b></p> <p>这次由孔令晟、黄莉花、姚国文、尚幸福、陈红霞、孙伟国、马静、刘守礼、贾银花、孙玉兰等同学发起的牧场同学聚会,邀请到了在张掖的殷菊莲、刘建文、周爱国、白飏西、王金城、周立国、韩吉国、吴新民、徐 明、张荣老师参加。</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在牧场当过老师的人员</b></p><p>杨迎嘉,周立国,韩吉国,张宝清,</p><p>刘 佗,张玉玲,周爱国,姚秋花,</p><p>马良华,马玉花,张 荣,张晓玲,</p><p>卞吉虎,徐 明,万建新,张柱林,</p><p>李 玉,李美华,赵春林,邓淑贤,</p><p>王燕玲,丛培国,张照平,梁淑芝,</p><p>姚存文,武兴明,白飏西,孙玉兰,</p><p>王金城,满 宏,殷培录,王希光,</p><p>杨翠萍,赵星文,李培兵,陈小琴,</p><p>苏维新,张 权,满驱尘,杨木珍,</p><p>高国林,王和善,樊成善,赵彩霞,</p><p>臧兴让,李赟俊,李红梅,马晓红,</p><p>殷菊莲,胡芝莲,张 玲,刘建文,</p><p>李金萍,房丽英,李景河,韩吉川,</p><p>马尚荣,陈玉霞,赵芸娴,刘守礼等60多人。此排名依据回忆记录,不分先后。这些人大部分是知青与牧场子弟,还有分配过来的张掖师范教师。这些教师有的从事马背学校教学,有的在连队教学点教学,多数在场部学校教学,虽然工作时间有长有短,但他们都为牧场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为培养牧场的下一代献出了青春年华,丰富了牧场的文化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文:老虎)</p> <h3>梦圆宝瓶河</h3> <p> 在人生当中会有很多聚集,聚会,聚餐,但,对于我们生在宝瓶河,长在宝瓶河,又不得不离开宝瓶河而天各一方的牧场人,在生活中忙忙碌碌奔波了许多年,事业有成,儿女满膝,那珍藏在心底时时涌动的发小情,牧场情终于按捺不住了,我们迫不及待的从四面八方赶来了……</p><p> 同学相聚是一个铭刻在心的日子, </p><p> 发小相会是人生当中定格的日子,经过30多年的风雨路程,乡情友爱使我们相聚.</p><p> 我们开心着、快乐着、回忆着、欢喜着,做着儿时的游戏,伴着成人的规矩,诉说着彼此的思念。一个拥抱,一片掌声,杯盏交错,美食可口,忘却了生活的不如意,抛洒了时代的虚伪。心中唯一的愿望:亲爱的童鞋们,珍惜自己,多多保重。亲爱的群主意味深长的叮咛:每天到群里打声招呼,知道你还健在。这是爱的嘱咐,这是爱的连结。</p><p> 亲们,把每一次的聚会珍藏在生命中吧!当你感到身心疲累时,当你需要时,请记住:我们在!!!(文:孙玉兰)</p> <p>离别故乡己多年 </p><p>想起时热泪盈眶</p><p>千山万水阻不断眷恋</p><p>乡音乡情装满行囊</p><p>祁连山哺育了娇子</p><p>黑河水滋润了娥眉</p><p>为了心中动人的甜蜜</p><p>就一遍一遍把你回想</p><p>雄鹰的翅膀要飞上蓝天</p><p>候乌归来时天涯芬芳</p><p>何处寻觅儿时的柳笛</p><p>古老的牧歌己变了新韵</p><p>写给童年的故乡:宝瓶河(文:陈兴炳)</p> <h3>2017.4.28牧场发小在张掖聚会。</h3><h3>他们是:</h3><h3>刘晓红、王红霞、柯浩飞、王自明、</h3><h3>陈兴坤、杨常青、陈兴峰、马玉梅、</h3><h3>赵红花、吴登花、马玉玲、杨晓玲、</h3><h3>赵芸娴、马 强。</h3> <h3>2016.7.24牧场发小们相聚在张掖。</h3><h3>他们是:</h3><h3>贾存花、马小英、邱志兰、陈慧荣,</h3><h3>陈慧梅、姚芙蓉、向艳玲、马 英、</h3><h3>张晓玲、卞吉虎、孔令敏、杨育才、</h3><h3>姚生浩、杨开宏、杨开忠、马良华、</h3><h3>姚生佩、姚学文、金黎明。</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2019.7.12日牧场发小相聚金张掖。</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他们是:</h3><h3 style="text-align: left;">马晓红、马玉红、马 玲、陈玉霞、</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柯玉霞、王韶华、王玉芳、高小红、</h3><h3 style="text-align: left;">黄翠花、李红梅、赵梅花、刘守兵、</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李建立、陈兴辉、杨开伟。</h3> <p>牧场同学:赵明文、马菊红、马文利、朱生平、马晓玲、朱金德、黄丽荣、马良东、贾兴业、陈兴坤、相聚在金张掖。</p> <p>王自明、赵晓云、孙菊兰、陈兴坤、刘晓红、张兴、候宗云、陈颖萍、王成玉等同学相聚酒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第 四 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岁月匆匆过 忆昔牧场人</b></p> <p><b>老照片</b></p><p><b>一个时代的烙印</b></p><p><b>一个久远的故事</b></p><p><b>一份珍贵的记忆</b></p> <p>陈文金、白存玉</p> <p><b>时光匆匆,生活依依。</b></p><p> 常以为来日还方长,不必慌张,可曾想天际流云瞬间变,地上沧海成桑田。蓦然回首,在蹉跎岁月中,我们离年少无知已经很远很远了。转身瞬间,原来已近黄昏夕阳。人生之旅,恍然飘过,从牙牙学语,到苍苍暮年,仿佛弹指一挥间,真可谓,行在途中只觉长,回眸才知短。</p><p><br></p> <p>王萌树场长、刘兰英与子女王凯、王韶华一家人。</p> <p>滕德</p> <p>后排左起:张永林、秦英国、王 仁、</p><p> 殷培禄、张保年、杨吉忠、马尚荣、</p><p> 张吉文、张宝清、万建新、赵吉权、</p><p> 白飏西。</p><p>中间左起: 郝 华、陈兴隆、李培斌、</p><p> 马其财、李 卫、杨文明、张 荣、</p><p> 王金秀、黄银花、阚桂兰。</p><p>前排左起: 苗福庭、龚培龙、张 德、</p><p> 陈文学、马有禄、孟 汉、张展虎、</p><p> 白存玉、孔祥霞、马有福、周立国。</p> <p>韩凡生、赵青山</p> <p>陈家顺、王凯、陈定天、卞吉高。</p> <p>陈定天、王翠玲与子女们。</p> <p>李美华、刘兰英。</p> <p>陈存天大夫与子女们</p> <p>赤脚医生陈文金去各连队巡诊。</p> <p>梁国范、张万铭。</p> <p>孙占元与子女们</p> <p>卞 成、樊秀英与三个儿子</p> <p>马尚功、白玉芳与三个女儿。</p> <p>黄兰英、刘兰英。</p> <p>陈文学、朱兰英与子女们。</p> <p>陈文登一家人</p> <p>学校教师</p> <p>杨开宏在鹿场工作</p> <p>杨武、杨文</p> <p>王文甫、房淑英与子女们</p> <p>张万铭、杨桂香与子女们。</p> <p>杨晓玲、王 蕾、孙雪萍。</p> <p class="ql-block">郎生义 白存玉</p> <p>文 革、干猴子、虎 生、双胞胎、金蛋蛋。</p> <p>在张掖师范学校学习的马良华(油糕)卞吉虎(虎生)张荣(平平)张晓玲(媛媛)</p> <p>马良英与孙智国</p> <p>杨 秀、米金莲与子女们。</p> <p>周瑞兰、马香兰、刘福玉。</p> <p>姚生佩、姚生浩、姚生晓与母亲。</p> <p>孔旭平 孙智国</p> <p>张玲香、刘兰英、段晓玲在牧场卫生院合影。</p> <p>刘汉、杨秀、王万涛</p> <p>杨开庆、郭银香一家人。</p> <p>周爱国、张柱林、杨翠萍、孙玉兰。</p> <p>姚生有场长全家合影</p> <p>尚怀老俩口</p> <p>卞吉生、骆萍英与女儿</p> <p>张柱林、滕玉兰与子女。</p> <p>杨文明和妻子李赟俊及家人。</p> <p>杨春晖的五个儿子,开庆(成娃)、开忠(喜娃子)、开宏(三福蛋)、开伟(虎娃子)、开军(尕彩平)</p> <p>冯菊英与子女朱金全、朱生萍、朱金德</p> <p>王怀胜、陈哓莲与儿子王成玉</p> <p>卞吉虎 孔旭平 张 荣 陈兴全 孔令敏</p> <p>郝兴忠去看望老师:刘建文、赵星文、李培斌、马良华。</p> <p>84岁高龄的向天寿连长去牧场看望90高龄的老安噶</p> <p>宝瓶河牧场原参谋长(陈定天)与夫人(王翠玲)退休后重游牧场。</p> <p>兰秀英、何翠花</p> <p>郝华、张莲花与子女们</p> <p>赵树元</p> <p>郝兴忠、杨文</p> <p>马良华一家人。</p> <p>贾兴业、贾梅花、郝兴忠</p> <p>陈兴龙的儿女们。</p> <p>王发仁之子王自民携家人去故地重游,在居住过的老房前留影。</p> <p>向天寿的子女:向建勇、向艳铃、向艳红、向艳花故地重游,在牧场居住过的老房前留影。</p> <p>郝兴忠去天津看望郎俊林父亲:郎生义,母亲:满驱尘。</p> <p>郎生义之子郎俊杰从天津携母亲、妻儿去故地重游,在出生居住过的连队老房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宝瓶河第三代子弟郎俊杰、赵宏文、陈兴军、姚生奎、姚生颖的儿子们。</p> <p>老虎与学生们</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后 记</b></p><p class="ql-block"> 为了回忆我们美好的童年 ,畅游牧场的一山一水,回顾在牧场25年的青葱岁月。我曾两次重游牧场,但总是来去匆匆,许多连队的好景好地方都未曾到达,只是在场部附近逗留,心中充满遗憾 ,美篇几年了都没做成。有一日看到牧场同学群中在转发烟雨宝瓶河村,细读那充满对宝瓶河村隽秀情感的文章,才知那不是写我们生活过的宝瓶河牧场,那村我们以前叫虎寺台沟,后因历史原因让青海祁连县拥有,改名叫宝瓶河村。于是就有了做一篇属于我们国营宝瓶河牧场自己的美篇的想法。牧场有许多的人,许多的事在此不能一一在这短短的美篇中诉说,我本意就是纪念这即将被淹没的山水,那些山水让我魂牵梦绕。牧场兰州知青韩凡声、牧场子弟中优秀摄影人孔令晟、郝兴忠、郝兴明、孟育龙、还有许多摄影爱好者。他们用镜头记录了牧场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影像。还有像杨文明、黄翠玲、赵德军、王辉旗、孔令晟,姚存文、陈文杰、陈惠梅、王玉芳、刘守兵、柯浩飞、孟玉鹏、郎俊杰、杨文、郝氏俩兄弟兴忠、兴明等事业有成的牧场优秀子弟。还有许许多多勤劳善良的牧场父辈及儿女,在此无法用笔来表达对你们的思念,谨以此篇记录我们曾生活过的这片热土。岁月的沧桑已逐渐在我们脸上留下痕迹,在此祝福所有在牧场生活和工作过的人们万事如意,身体健康,时刻开怀,天天幸福。美篇制作过程中得到了杨文明,孙智国,王玉芳,刘守兵。知青王遇卿、周新乐、韩凡声等的大力支持,《往事如烟牧场情》由发小同学杨开宏执笔,在此道一声谢意。美篇于2019 年完成,2020年又进行了补充修改,增加了200多张照片。最后我用一位作家的话作个总结:童年是一场梦,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首诗,壮年是一部小说,中年是一篇散文,老年是一套哲学,人生各个阶段都有特殊的意境,构成整个人生多彩多姿的心路历程。愿牧场人的友谊像是陈年老酒,时间越久越是醇香甘甜。(文:老虎)</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文 字 \ 杨开宏 卞吉虎</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摄 影 \ 卞吉虎 孔令晟 郝兴忠</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郝兴明 孟玉龙 尚幸福</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刘守兵 韩凡声</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美篇作者\ 卞吉虎 (老 虎)</b></p>